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弟也来出些黑胶(古典,流行,爵士,摇滚。。。。。)所有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9795|回复: 36
31#

28  Kirill Kondrashin -《天方夜谭》(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Concertgebouw, 1979 Philips,1980年头版日本版
品相:NM+
曲目:【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01.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
【卡兰德王子的故事】
02. "The Story of the Calender Prince"
【年轻的王子与年轻的公主】
03. "The Young Prince and the Young Princess"
【巴格达节庆——大海——船难】
04. "Festival at Baghdad - The Sea - The Shipwreck"

180元

[upload=jpg]Upload/2006122716321283667.jpg[/upload]

俄国人心目中的近东,相当于19世纪美国人想象中的荒蛮西部。这些地方充满了奇异的风景和传奇的神话,至少这是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可能有的想象。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天方夜谭》(直译《舍赫拉查德》)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的印象。

  这部作品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故事来作四个乐章的标题,每个乐章中都有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来代表舍赫拉查德王后作主题的"叙述"。音响绚丽而精致,每一段曲子都引人入胜。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描绘的意象十分明确,低音弦乐的起伏展现出的是"甲板上勇敢的水手",迎着定音鼓代表的"汹涌波涛"乘风破浪;第二乐章《卡兰达王子的故事》急驰的节奏、战争似的号鼓与如偃月刀闪现的铜钹,诉说着沙漠上的冒险故事;而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则略带温柔的阿拉伯曲风;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则象是一场狂乱的欢宴,夹带着紧迫的暗流;在尾声,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但这只是个故事"......"舍赫拉查德王后"最终还是以"温柔的小提琴独奏"来安慰饶她一命的国王。

  对于这部作品,各大"唱片天书"几乎都一致认定RCA"LIVING STEREO"版的莱纳/芝加哥为首选版本。事实上,我要说,PHILIPS 1980年的这个孔德拉辛/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乐团版,论演绎和录音都一点不让前者专美,只是,这个版本在市场上比较稀罕少见而已。孔德拉辛是当年冒险投奔西方的俄罗斯指挥家,但他从未忘却自己的俄国根源,对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作品更是理解透彻,堪称专家。他在PHILIPS的这个录音,以极高的敏感度在阴柔和阳刚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他驱策和编织的管弦乐声音丰沛,洋溢着东方色彩,风格宏伟堂皇,表情似乎比莱纳更细腻端庄,却一样的令人酣畅淋漓。在录音的凌厉动态和张狂霸气上,这个版本虽然稍逊于"LIVING STEREO"版,但弦乐如薄翼般轻灵透明,可以交织出千变万化的明暗层次,音场空间的纵深辽阔更是无人能及。和"LIVING STEREO"版的浓厚与壮阔相比,它呈现的是欧陆式的精确和细致之美。如果"LIVING STEREO"版"粗线条"的Hi-Fi性任何普通音响都可以交代的话,那么这张日本PHILIPS版恐怕只有Hi-End音响玩家才会视之为至爱了
最后编辑黑胶小屋
TOP
32#

29      奥曼底指挥费城交响乐团的《天方夜谭》  1973年美国头版
rca  quadradisc技术,即是四声道唱片
品相:NM+

130元

[upload=jpg]Upload/2006122716541961761.jpg[/upload]

RCA的QD與JVC的CD-4

在七○年代所有的四聲道系統中,效果最好的應該是RCA的QD(Quadradisc)與JVC的CD-4(與今天的CD毫無關係,是Compatibility Discrete分立式唱片的縮寫)唱片,它們推出的時間最晚(1972年),所需花費的代價最高,但最有遠見。這兩個系統幾乎一樣,是真正的四聲道系統,唱片裡記錄完全獨立的訊號,經過調變與解調變的過程,可以播出一部車子繞著房間跑的真實移動感。QD與CD-4除了唱盤與原有的立體聲喇叭之外,其餘音響設備通通要重新購買,包括裝著柴田式唱針的SD-4專用唱頭(用立體聲唱針播放CD-4唱片,會把後聲道的載播訊號抹除,以後便失去四聲道效果)、新的擴大機、CD-4或QD唱片等化器,以及再加一對新喇叭。RCA首先發行的兩張四聲道唱片別別是編號001的Hugo Montenegro電影《教父》主題曲,及編號002的《奇妙的費城人》,不知道誰家手上還有這兩張寶貝的?雖然RCA與JVC致力讓四聲道唱片與普通唱片價格相同,不過所需投資太大,前景自然黯淡,但它卻對現代的dts系統影響深遠。
TOP
33#

30      《大公三重奏》DG  RESONANCE系列 Szeryng,Fournier,Kempff
应该是日本后来的再版
品相:NM+

150元

[upload=jpg]Upload/2006122719214131270.jpg[/upload]
TOP
34#

32 angel出品 富特文格勒指挥vpo
site:1
斯美塔那 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我的祖国”)  
site:2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日本版,东芝压片

品相:nm+

已出

[upload=jpg]Upload/200612301012821812.jpg[/upload]
最后编辑黑胶小屋
TOP
35#

31   贝多芬《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

250元
    
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
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
里赫特,钢琴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1970年头版

品相:vg+

“乐圣”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11月。不夸张的说,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关注与聆听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EMI唱片公司邀请当时古典音乐界的四大巨头破天荒联袂组成超白金阵容录制了本张大碟。当奥依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李赫特与赫伯特·冯·卡拉扬以及柏林爱乐联合起来制作这张带有传奇色彩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时,长久以来酝酿的理想终于被付诸实践,再也没有一个组合能如此辉煌与和谐地再现贝多芬对这部作品的期待。1969年9月15日到17日在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录制的这张唱片因这四位20世纪音乐天才之间的合作显得意义重大,并因此成为古典唱片史上对这部作品的最具收藏价值的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612309391471372.jpg[/upload]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EMI唱片公司摆出卡拉扬、里赫特、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的超大牌黄金组合来录制贝多芬的这首三重协奏曲.

这是张颇有争议的唱片,虽然阵容强大,但评价却众说纷纭。而且当时录制这张唱片时,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三位俄罗斯大师都是乐界世界顶级人物,自然会做出平起平坐的姿态,而卡拉扬则有一点种族歧视的倾向,在背后骂他们是“俄罗斯猪”,让整个乐团感到震惊。从原始版本封面上来看,卡拉扬的表情的确是情绪低落。里赫特访谈录里对这张封面的评价:“他(卡拉扬)在那里装腔作势我们在一旁陪着傻笑,简直是太恶心了!”

当然这是一张相当有纪念意义,值得收藏的版本,光是奥依斯特拉赫的琴声就足够让你着迷了。
TOP
36#

33  霍斯特 《行星组曲》boult指挥伦敦爱乐
  180元

1979年录音 澳洲压片
发烧音响制造商KEF协助录制

霍斯特最成功的管弦乐代表作《行星组曲》可说是乐迷发烧友心目中喜爱的英国音
乐作品。一直以来,演录俱佳的权威版本当数Boult与伦敦爱乐团的EMI版,那是一种雍
容华贵,气度非凡而又理性的诠释风格

發燒音響,唱片藝術上榜名盘



品相:nm+






[upload=jpg]Upload/2006123010324359980.jpg[/upload]
TOP
37#

24/25/3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