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讨中高档CD机的差别 [复制链接]

查看: 45554|回复: 145
11#



此贴为抛砖,静侯名玉。。。
TOP
12#

candy 在 2006-11-12 12:36:24 发表的内容
哈市韩兄: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现听音乐越来越小声了,跟你用了36S有很大关系。我有同感,我现用36+37,不用开大声,相当舒服。


candy兄好,不知你的37使用如何?我在买入马克36s后就开始寻找37转盘,后来见网上有一台,正犹豫间,被西安的一个姓陈的朋友买走,我便打电话问他使用情况,陈兄告知我出入仓还是有些问题,我当时就对37就有些放弃,后来听许多人都说马克37有这个毛病,我就只好寻找别的了。这时有朋友推荐wadia20不错,与马克也很搭配,恰好朋友那里有一台,我便麻烦他发给我,可后来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wadia个性太强了,与马克搭载一起的声音让我吃不消,主要是声音过于硬朗,用不到一周只好放弃,后来买入甲虫,不只因为它太漂亮了,还在于它与马克搭载一起出来的声音是我试过的三款转盘最喜欢的,这点体会以后有时间再谈.
TOP
13#

有一阶段,我只喝普通的茶,有一次买了些好的,初喝,并不怎么样,后来慢慢喝惯了,再去喝以前的茶,竟然难以入口。。
TOP
14#

有些跑题了,对于想买万元左右CD机的朋友,我下边的看法不知是否能有帮助?
根据我的了解,现在许多欧洲品牌机的生产其实就在国内,品牌我就不提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因为CD机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好多已经是模块化结构,像转盘部分,伺服部分及数码转换部分,大家都知道是那几个大厂的,而其实类比部分,有些小厂也是不做的,通过自己设计或委托设计,委托生产后,自己组装卖出。所以即使在国内生产,品质也是不差的。但这里有几个问题请注意一下。
1。因为厂家(或者区域代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给生产商的利润是很小的,使得生产商无奈尽量降低成本,举例说,一台7-8K的CD机,有时为了节约几十元而省去一些东西,比如读取部分,以廉价
DVD光区取代,更有甚者,连加强转盘稳定的部分都去掉,电源部分也进行简化,甚至直接用廉价的DVD的整流板,只在类比输出部分用上原厂的东西。
2.有些国外小的品牌,包括知名的极品品牌已被国内及台湾的大商买入,生产的东西很难再有文化特征,比如说,统一的铝合金面板,统一的呆板设计,所以,这个价位再追求品牌已无意义!
3。你相信吗,一个法国品牌与一个意大利品牌,从机芯到电路板竟然非常相似,有些部分竟然一样!
4。不太老的二手机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以LINN的IKEMI为例,有一位南京烧友以1.8万出手,用的时间不长,非常值得购买,像NAIMDE 5X,雅俊的CD23,CD33...都是好机呀。
TOP
15#

快下班了,再谈点感想。
好多烧友都说,LP比CD要耐听,表现力要好。我听的很少,而且价格也不算贵,LP比较打动我的,是它的自然起伏感,怎么说哪?那是一种非常流畅的感觉,而且乐曲的转折也很自然,没有生硬之感,
它的爆棚力超出我的想象。
一天,在朋友家听了一台并不太贵的LP,突然心动,我要卖掉我的转盘加解码,反正还有一台ATOLL可以听,我要上LP!于是上贴开卖,价钱订的很低,心里想,用了不到一年,赔3-4K吧,很快就有柳州的朋友要定下,第二天早上,本地的一个烧友来电话,要试听一周,于是赶快联系柳州的朋友,可上午用了两个小时没有联系上。于是机器让朋友捧回家中,机器一走,心里顿感所失,那是一种刚刚熟悉就失去的感觉。
机器拿走的第三天,我就忍不住了,没有那种细腻干净的感觉使我许多CD都无法听下去,特别是马勒的作品,乱糟糟的,于是打电话征询意见,这位老兄用的器材比我的高级,却只用音乐传真A3.2做音源,对我的询问,不以为然,说好像还可以,没有比A3.2好多少。。。谢天谢地,我的名器竟没有入他法眼,于是赶快说,我不想卖了,能不能现在给我送回,两个小时后,我的甲虫和马克又回到我身边,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呀,颇有小别胜新婚的惊喜,晚上,息了灯,放上马勒的大地之歌,在麦景图美丽的表针摇摆下,我又在音乐中迷失了。。。
TOP
16#

还有一部分室内乐也需好的CD系统,如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我买的是爱莫森版,以前有网友评价录音干涩,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不那么柔和,但质感不错,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些早期的数码录音,虽然比现在新出的品质差,但好的音源放出来,也是可以接受的。
说到这里,想起许多网友对EMI的ART技术很排斥,认为新出的唱片品质不如以前了,这点可议。
我的意见是,现在无论唱片也好,器材也好,都在往全频的平直上努力,表现在听感上就是中频段没有以前饱满了,也没有以前温暖了,而如果整套系统偏于明亮,略瘦,那么新的EMI唱片的声音听起来就会单薄,不那么舒服,而以前的声音似乎更讨好一些。我记得台湾音响论坛对EMI唱片的评价是,极为出色的透明感,极为纤细的高频,恐怕许多人感觉不到了,很可惜;原因他们也指出了,"在一套偏薄的系统中是感觉不到EMI唱片的美的"。但话说回来,如果系统略肥,恐怕DECCA的饱满感也会由于过于宽大而使听感打些折扣。
TOP
17#

ericzhu88 在 2006-11-14 10:42:16 发表的内容
抽惯了20来块一包的烟,换50来块的感觉也就那么回事,问题是抽惯了50来块的,回头再抽20来块的,就难以入口了。


这个和我喝茶的感觉是一样的。用惯好的才知与一般的差距,所以,烧友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耳力。
TOP
18#

cyt 在 2006-11-13 21:22:13 发表的内容
哈兄文笔、思路清晰,定是帅才。
36S饱满大气、细致透明的优良品质的确值得留着好好品味。


陈兄的夸奖让我羞愧。。陈兄的系统调整的如何了?陈兄的两套高级音源让我羡慕不已,wadia和马克可以换着听;如果不是器材架摆满了,我到还想再买入一个转盘,因为我很怀念pro2+马克出来的人声,无论是邓丽君还是王菲,都在我系统里唱出来最好的歌声,只可惜那转盘太不全面了,而且有一层迷雾。。。但那种迷人的声音让我无法忘怀。
最后编辑哈市韩
TOP
19#

名琴兄说的LP与CD同时玩,其实是很奢侈的,因为一旦熟悉一种声音,另一套系统基本就会闲置,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其实买LP一直很犹豫,以至于最近冷静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再议。调整麻烦只是其一,软件的缺乏与昂贵是最主要的,我看小白龙老弟收的可以一听的LP,二手的还要三,五百元,太贵了!举个例子,像图雷克弹的巴赫哥德堡变奏,季老弟花了600元,同一个版本的我买的CD当时只花了120元,我们在他的系统听过后,又在我家的系统听的CD,其实LP除了略暗的音色(可能更真实)基本没有什么更多的优势,CD转制的好,一样可以有温暖细腻的感觉。我唯一留念LP的是它的自然起伏,这点至少我的CD做不到,不知更好的CD能否做到?
还有LP播老唱片,噪声非常小,而CD却很大,不知什么原因?
TOP
20#

csdam兄虽然经常语出惊人,但有些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