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布列兹 [复制链接]

查看: 9165|回复: 62
11#

里盖蒂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11719203.jpg[/upload]
TOP
12#

还有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115749338.jpg[/upload]
TOP
13#

1949年,梅西安在达姆斯达特发表了他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这部作品使用了一个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为—体的“超级序列”。尽管梅西昂本来的用意“是为了让那些伸延到不同音区的同类音高,获得八度、演奏法、力度和时值的变化”,而且做得有些漫不经心,但对于年轻的布列兹却起到了神奇般的点化作用。他顿时领悟到,从梅西安再向前跨进一步,就是他的理想。于是,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等一批敏感的作曲家们便都立即投人了新体系的试验。将传统的序列作曲原理扩展到对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参数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序列法”。在这个过程中,布列兹实现了与传统序列主义的决裂,他在1952年发表的讣告式的评论《勋伯格死了!》就是这一立场的强烈反映。他用整体序列技术写的第一部作品是《复凋x》(Polyphnie X,1951)。标题中的“X”是音乐结构图式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磁带录音机的两个练习》(1951-1952)、《结构第一号》(1952)、《没有主人的锤子》(1955)、《第三钢琴奏呜曲》(1957)等。

他指挥的梅西安的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145721440.jpg[/upload]
TOP
14#

2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205641821.jpg[/upload]
TOP
15#

还还有

[upload=jpg]Upload/20061026891675324.jpg[/upload]
TOP
16#

瓦雷兹的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101975305.jpg[/upload]
TOP
17#

他指挥的最重要作品之一:韦伯恩全集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201936432.jpg[/upload]
TOP
18#

作为一个法国艺术家,他对本国的印象派音乐有独特的理解和演绎,尽管有马蒂农,海丁克等权威版本,但布列兹紧紧抓住印象派音乐中的本质渲染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气质。

他指挥的拉威尔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222421540.jpg[/upload]
TOP
19#

从50年代中叶起,布列兹尽管在法国还较少为人所知,在其他欧洲国家却渐渐有了响。1958年应西南德广播电台音乐总监斯托贝尔(H·Strobel)的邀请迁居到西德的巴德-巴登市(Baden—Baden),1960—1966年任巴莱(Bale)音乐学院的作曲、音乐分析教授兼乐队指挥,其间曾到美国哈弗大学讲学(1962-1963)并发表理论著作《今日音乐的思考》。

60年代,布列兹因其聪慧的个人天赋、敏锐的听觉以及作为个作曲家、理论家、教授所具备的音乐素养,他的指挥活动愈来愈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1963年在巴黎歌剧院指挥演出了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196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在与克利夫兰(Cleveland)乐团多次合作之后,1970-1971年任该乐团音乐顾问;1971—1975年被聘为英国B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同时还兼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指导至1977年。1975年底,布列兹应法国政府邀请,回国主持蓬皮杜中心的“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I.R.G.A.M)的工作。他亲自组建并指挥所辖的“现代乐团”(EIC),经常到世界各地演出20世纪的经典和新创作的作品。1976年,法国的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授予他终身教授职位。1982年荣获巴黎市音乐大奖。近年来,布列兹己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音乐的权成解释者,是5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音乐的几位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最后编辑春日
TOP
20#

应答曲(Repons)是布列兹自《重重皱褶》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品,由乐队、六位独奏家和电声装置共同演奏,是作曲家1981—1984年在巴黎蓬皮杖文化艺术中心的“尹尔岗”(IRCAM—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辛勤探索的结晶。

作为将传统乐器与法国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电脑—“4X”相结合的试验,布列兹对演出场地、设施及排列位置的要求是十分具体的。场地应当呈长方形,有一个较宽大的“中性”空间;24人的乐队置于场地中央的站台上,由指挥控制,演奏时不用扩大器,也不作任何的电声处理;6位独奏家(钢琴A、钢琴B兼管风琴、竖琴、钹、木琴兼钟琴、颤音琴)分别占据6个角落,由磁带录音机录下他们的演奏,声音经过“4X”合成之后再由独奏家站台下的小扬声器放出;6位独奏家之间的上空还有6个大的扬声器,每个独奏乐器的音响也都包容在其右上方的扬声器中;最后,在乐队的站台前,是“4X”机器,连接着一台操纵用的普通电脑和使音响“空间化”的机器‘Halaphone”,这些装置由一个技术人员操纵。电声装置所构成的变化主要是:独奏乐器通过合成音响进行移位,用滞后或相位差的手段造就复杂的节奏动机,在扬声器网络上通过中转站Halaphone进行声音的定位控制。前两种都是音响传播的延伸,后一种则是接受讯号的技术。这些手段不仅使音响空间化,而且还妥善地解决了在乐器音响与其电声变化形式之间、乐队与受电器控制的独奏乐器之间、个别演奏与集合共鸣之伺的应答关系问题。音乐结构严谨,声音充满了活力。


[upload=jpg]Upload/2006102521164656743.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