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尔斯堡室内交响乐团9月26日深圳演出的一点笔记
深圳人的“莫扎特音乐周”顺利结束了,来自莫扎特故乡的萨尔斯堡室内交响乐团26日晚给深圳观众展示了他们对莫扎特的理解。
萨尔兹堡室内交响乐团作为深圳交响乐团主办的“莫扎特音乐周”的演出嘉宾乐团,从莫扎特的故乡带过来的莫扎特的信息,自然值得仔细聆听。这些乐团的团员们在音乐之都萨尔斯堡常年生活,应该深得莫扎特音乐的精髓。
来到深圳的这支乐团,大约四十人左右,在室内乐团来讲算是比较大规模了。或许他们热身做得很好,一开场的《魔笛》序曲就有很好的表现,状态到位,声音干净、透明、整齐。定音鼓声音很清晰而且很有弹跳感,没有和其他低音声部混在一起。结尾部分单簧管和大管声音按照乐谱需要声音且到好处地突出来,所以演奏完这首曲子,指挥示意他们站起来接受掌声表示赞许。
由于原来准备担任第20号钢琴协奏曲的钢琴独奏的卡尔-艾辛格身体不适,乐队不得不临时改变了演奏的曲目。其实我觉得这个改变更好:首先,增加的K.136和K.138号嬉游曲是莫扎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嬉游曲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有重要的地位。嬉游曲比小夜曲要更加精致小巧一些,更能体现莫扎特的天才灵感。在莫扎特创作的诸多的嬉游曲中,正好是以编号为K.136、K.137、K.138的三首最为著名,莫扎特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年仅16岁。再者,钢琴协奏曲上演的机会很多,但是嬉游曲的演出机会相对要少很多。
三乐章的K.138号(K.138号是指莫扎特作品编号,而不能理解成第138号嬉游曲)嬉游曲是上半场最长的作品,萨尔斯堡人不论是一个乐句,还是整体,结构都非常清晰,乐句之间衔接关系非常好,气息延绵不断。一些极弱音也清晰,作品整体性非常好,展示出一个错落有致、精巧而美妙的莫扎特音乐大厦。我听过其他一些乐队演奏的莫扎特作品现场演绎,可能过于关注作品的抒情性,或者乐队对莫扎特作品缺乏足够的理解,可以演绎得很轻松,可以很抒情,结构感觉不甚明晰,作品气息很难保持延绵不断。萨尔斯堡人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些小型作品,因为现场气势不够,因此结构一旦含糊或者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么这个演奏往往导致作品的基本含义受到很大影响。
下半场的K.136号嬉游曲也同样精彩。整场音乐会都是声音干净、明朗,透亮,条理清晰,很好地展示了室内乐的魅力。
音乐会后,回家听了科普曼在法国ERATO唱片公司录音,也听了PHILIPS公司的莫扎特全集里的马里纳版本,相比之下,感觉到萨尔斯堡的演奏也还是那么“品味正宗”,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使萨尔斯堡的现场抒情性要差一点,不够松弛、悠扬。
演唱了几个咏叹调的男高音技术很不错,嗓音洪亮但是比较朴实,可能不具备明星化特点,但是十分适合戏剧表演。女高音本来节目不少,但是当天晚上仅仅和男高音合作了一首男女声重唱。开始一亮嗓子,感觉其景象非凡,但是在后面合唱部分,男高的声音显然音量过大,女声被掩盖了。
要说一说的是,深圳大剧院音乐厅的音色还是很好的,不过感觉低音提琴的拨弦声音明显偏小,不知原因在哪。
26日当晚音乐会秩序也很好,这是近十年来我在深圳音乐会中见过秩序最好的。除了第一首作品演奏过后,还有少量继续进场之外,整个音乐会秩序都还不错。迟到的现象还有,但不那么普遍了,小孩子闹场的场面也没那么多了。应该说,大剧院的工作员人对处理音乐会现场的经验,还是比少年宫、大会堂的更有丰富老练一些。如果能在舞台边上设立电子字幕,在一首乐曲的乐章之间提示观众不要乱鼓掌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