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莫扎特:神童的诞生和毁灭(第9页 莫扎特大师班笔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5598|回复: 93
51#

贝多芬作品有明显的分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一直奇怪莫扎特的作品评论介没有分期,难道是他的作品太中晕了,各个时期的风格很形似/
其实还是能够感觉到早期和晚期的分别的,听了单簧管协奏曲,在听双簧管协奏曲,仿佛莫扎特重新返老还童了,但是
惊喜之余,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惋惜...
TOP
52#

谢谢M兄的精彩补充。
的确,他的作品之美不是娇艳之美,也不是遒劲之美,更不是矜持羞涩之美。我一直想简洁地描述他的作品的风貌,总感觉难于下手。
莫扎特似乎一直努力地用一种最典雅的方式来表现一种别人体察不到的自然。
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好像是他最后的协奏曲作品?似乎他的“晚年”的作品很多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比方27钢协。
TOP
53#

上山砍柴 在 2006-10-17 22:33:01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10172233043317.jpg[/upload]


砍柴兄,好文章。

听过莫扎特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莫扎特身处他那个时代,是一个最有特立独行心智的天才,但是他的作品却是最具有背离时代的中庸之美的反时代特征,他的作品之美不是娇艳之美,也不是遒劲之美,更不是矜持羞涩之美。在海顿、贝多芬之间确实居于一个十分特殊但不抢眼的承启之处。

听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会更加明白莫扎特的一生不是像贝多芬那么锋芒必露,他选择的是一种中庸的人生方式,音乐也是是然。
TOP
54#

以1791年作为唱片收集的焦点来认识莫扎特,这是个很好创意。后期的莫扎特音乐,在情绪上是迥异于其其它时间的作品的。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是个有趣的而且耐人寻味的话题。
三十五、六岁的莫扎特已经感觉到生命的暮气?还是身体的日渐虚弱,也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还是只是正常的一种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个变化带来了怎么样一个莫扎特?
鲁特琴兄的文章丢失了,很可惜。
TOP
55#

关于萨尔斯堡室内交响乐团的演奏。

这不是应景的空话,使我的真正感受。到深圳演奏的萨尔斯堡这个小乐团的演奏,不论是一个乐句,还是整体,结构都非常清晰,乐句之间衔接关系非常好,气息延绵不断。一些极弱音也清晰,作品整体性非常好,展示出一个错落有致、精巧而美妙的莫扎特音乐大厦。

我听过其他一些乐队演奏的莫扎特作品现场演绎,可能过于关注作品的抒情性,或者乐队对莫扎特作品缺乏足够的理解,可以演绎得很轻松,可以很抒情,结构感觉不甚明晰,作品气息很难保持延绵不断。萨尔斯堡人做得很好,我因此感觉到什么叫“品味纯正”

我觉得,这些小型作品,因为现场气势不够,因此结构一旦含糊或者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么这个演奏往往导致作品的基本含义受到很大影响。
TOP
56#

好贴!
TOP
57#

现在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正在流行“和谐”。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一种优雅的和谐,让人感到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真是听不够的莫扎特,说不尽的莫扎特。
支持砍柴兄好文,学习中
TOP
58#

学习中......:)
TOP
59#

ashyer 在 2006-10-17 6:46:33 发表的内容
一夜九次郎 在 2006-10-16 23:15:54 发表的内容
好象一直听说莫的爹老莫也做的一些曲子还不错

但是从来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碟



我有他的玩具交响曲
MARRINER版本的


[upload=jpg]Upload/20061019223563055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0192242375675.jpg[/upload]


补图
TOP
60#

好象我在168上也看到过这个观点,以为莫扎特的创作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因此保留着最自然的东西,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虽然没有形成观点。
显然,在莫扎特还活着的时候,人们也都这么看,所以才有莫扎特的解释。如何去理解莫扎特的原话?这依然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因为莫扎特的这番解释,就把它的创作方式,与贝多芬的创作方式相提并论。在2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写了这么巨大数量的作品,其手段必然只能是驾轻就熟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