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难以看到现场歌剧的一点浅见 [复制链接]

查看: 8368|回复: 73
31#

那套MBL大葫芦旗舰,上海曲阜路曾经有一套(只是后级换成了两个次一级的9008),放了好几年了,开声无数次,俺累积听了大概有10个小时左右,声音的确很有特色。不过被北京人买走了,以后再听就难喽。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99169&ntypeid=10
TOP
32#

其实,我觉得这些明星乐队,能听上一两次也可以了,要个参照。即使是在柏林、维也纳,据称票很是很紧张的,他们一般是会员制,或者卖给赞助人。
国外很多名乐队都有私人赞助者,包括香港也是如此。
TOP
33#

随意说一说演出市场。
其实,音乐这东西成本很高,我们的票价根本不够成本。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相关单位,都是市政工程或者公益工程居多。
深圳的普通音乐会的票价,从之前的最高380,降到60元,终于能出现满座的场面。
我们的朋友,愿意花几十万来买台系统,听模拟的声音,不愿意花百元,听真实的声音。
TOP
34#

感知歌剧:两大特征-音乐构成-经典剧目

      歌剧艺术的两大特征

  其一,是综合性  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

  其二,是音乐性  而这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

  (二)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

  (三)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

  (四)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歌剧的音乐构成

  正因为音乐是歌剧的载体和主体表现形式,所以有必要来认识一下歌剧的音乐构成。

  序曲(前奏曲)  即歌剧开幕前演奏的器乐曲。它们有的概括了剧情,有的集中了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有的渲染戏剧基调和气氛,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境界;有的甚至结构完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交响音乐会的曲目。

  舞曲  在歌剧中配合剧情中的舞蹈场面而编演的乐曲,其结构往往完整而有特色。

  场景音乐  在剧情中演奏的器乐片断,作为场景的描绘和人物感情的延伸。

  咏叹调  歌剧中主要的独唱曲形式,常用于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特别是在戏剧展开的关键时表达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是歌剧音乐的精华。

  喧叙调  歌剧人物在叙述与对话时所使用的一种音乐化的朗诵与道白。

  重唱  也是歌剧中人物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方式。将不同人物的不同音调组合成重唱曲,各自表达各自的心情。互相间可以是同一、可以对比以至对抗。从二人二重唱到八人八重唱。

  合唱  是常用于歌剧中的群众场面的一种表现方式,包括场景合唱、背景合唱、幕后合唱等,具有人物场景的特定性。

  部分经典歌剧简介

  一般认为,世界歌剧史上曾有最负盛名的十大歌剧:一、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二、莫扎特的《魔笛》;三、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四、威尔第的《弄臣》;五、威尔第的《茶花女》;六、威尔第的《奥赛罗》;七、比才的《卡门》;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九、普契尼的《托斯卡》;十、普契尼的《蝴蝶夫人》。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35#

MBL1521 在 2006-10-15 17:04:20 发表的内容
……当今时代,爱乐者的腰包普遍鼓起来了,欣赏现场歌剧已不再是贵族的优越感了。……


这问题上,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跟过去皇公贵族们做的事情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养乐团艺伶,只需要买一张票。乐团有其他不喜欢古典音乐的纳税人和这些喜欢古典音乐的纳税人一起养着。大家养的乐队,少数人享受,这是个不算很小的小便宜。
TOP
36#

哦,还有啊,MBL哥哥你的相机好像不太清楚,还是你的技术有问题啊??
哈哈~~~~~~
看你的图图好像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的??
TOP
37#



有招狠的,你直接说168帅哥多着呢[/quote]



哈哈,他绝对自信~~~~~~
千万别没事惹事~~~~
哈哈~~~~~~~
TOP
38#

MBL1521 在 2006-10-16 0:21:00 发表的内容
上山砍柴 在 2006-10-15 23:43:02 发表的内容
我们的朋友,愿意花几十万来买台系统,听模拟的声音,不愿意花百元,听真实的声音。


如果时常有灌录唱片的那些乐团光顾广州,我肯定卖掉这模拟声音的系统,愿意花千几元买音乐厅的贵宾席,听真实的声音。我每次到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就喜欢专找A区七、八排的中间位置欣赏聆乐。

[upload=jpg]Upload/200610160195221542.jpg[/upload]




有米之人!!!
俺有钱,都买贵宾票,呵呵~~~~~~
TOP
39#

歌剧脱离群众是人为的
作者:曹凤岚  
  歌剧是高雅的,但高雅的就一定是缺少观众的吗?到底歌剧在国内有没有市场?“高雅”是不是隔离观众与歌剧的障碍?记者日前采访了前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歌剧理论家刘诗嵘先生。

  高雅与通俗是相对的

  刘诗嵘先生认为,所谓的“高雅与通俗”,是相对而言的。歌剧在欧洲的群众性很强。400年前的意大利人,把歌剧当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威尼斯曾一年之内盖了60座歌剧院,可见歌剧在那个时代的盛况。歌剧在国内也曾经辉煌过。上世纪50年代,歌剧《茶花女》在全国巡演时,唱段也很流行,《茶花女》连演了500多场,创下了巡演地方最多的纪录。中国人也曾经创作了不少好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当时也是“路人皆知”,当年“无人不晓《红梅赞》,何处不闻《北风吹》,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唱《洪湖水》”的盛况,至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依然记忆犹新。

  歌剧脱离群众是人为的

  歌剧脱离群众,其实是人为的。现在许多歌剧团体缺乏在逆境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演出太少,很少排新戏,这是人为的不正常的现象。按理说,一个好的歌剧团体,应该每一年排一、二部新戏。我记得1956年到1962年间,中央歌剧院一共排了3部国产歌剧、6部西洋歌剧。这样的数量和进度,当然会有群众关注。

  我们现在非常缺乏歌剧基础教育。西方就非常注重中小学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教育。在美国,政府每年会将部分税收拨给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艺术培训;每个学生可选择两种乐器,由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另外还可以选择舞蹈、芭蕾、声乐等等,还组织学生排演音乐剧、歌剧、话剧等。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高雅艺术基础教育,因为中小学生在参与艺术培训时,势必会引起其家长和亲友的关注,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从而间接地培育了高雅艺术市场。

  当然,媒体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我曾经向中央电视台建议过,希望他们开辟高雅音乐频道,因为连香港那种庸俗文化充斥的地方都有高雅音乐频道了,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却没有这样的频道,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流行文化充斥,高雅艺术缺失,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高票价排斥了很多观众

  我们的歌剧产业,在经营上也存在着误区。我们现在老说“与国际接轨”,在票价方面却忘了中国国情。在美国,一张歌剧门票最低的只有10美元,最高的也不过120美元。杨振宁博士曾经在电视上说,美国工薪阶层年收入约3万美元,那么他们的最高票价与他们的收入比例是1:30。我们现在的演出,票价动不动就是800元、1000元,而我国的工薪阶层,每月2000元的很普遍,这样的票价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收入与票价比例失常,也影响了一部分热爱歌剧的观众进场。

  歌剧要向话剧学习

  歌剧要复兴,得向国家话剧院学习。国家话剧院前段时间刚成立,马上就排练了几台很有影响力的戏,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春禁忌游戏》等等。歌剧想复兴,当然得拿出几台过硬的戏,要有思想,给人以震撼。话剧《青春禁忌游戏》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对现实有启发,老百姓当然爱看。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40#

ZT:
李稻川(著名歌剧导演,曾经指导歌剧《原野》、《弄臣》、《费加罗的婚礼》、《杨贵妃》、《八女投江》等)

应该注重于观众的沟通

记者:听说您对前几天上演的歌剧《图兰朵》用原文演唱有不同的意见?

李稻川:其实我的用意并不是说来攻击第一个采用原文演唱的中国演出阵容,在中国歌剧界一直以来就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歌剧这样一种“舶来品”,是选择用原文演唱还是翻译成本国语言来表演。无论是国内的演员出国参加比赛还是外国演员来中国演出,都是采用原文演唱,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比赛的要求以及演出本身的需要。但是作为完全的中国阵容,作品本身还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演出场地又是在中国,有何必要用原文演唱吗?中国观众能听得懂吗?这是我想说的。

从中国的经典歌剧作品《白毛女》到《原野》再到今天,中国的歌剧观众在一步步流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高昂的票价。大多数观众的消费水平有限,票价与他们的工资比例严重不相符。观众根本承受不起,所以很多热爱歌剧的观众消费不起,试想,拿半个月的工资来看一场歌剧,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中国例外;

其二,歌剧的普及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演出的歌剧全部采用原文,中国的观众中,尤其是年轻观众,有几个能真正听懂的?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对于歌剧来说,中国年轻观众本来对这种艺术就很陌生,如果连语言都接受不了的话就何谈普及呢!全部的原文实际上就等于把观众拒之与门外;

其三,艺术新作品的成色不是很好。新作品问世是好事,但是,作品的劣质又使得观众没有信心去看你的歌剧作品。近几年,歌剧作品出来的也不少,为什么精品不多见呢?

记者:其实,无论是中国歌剧还是外国歌剧,中文演唱中,成功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李稻川:我们的歌剧历史不长但是也不算短,从50年代的《白毛女》到60年代的《蝴蝶夫人》,再到《茶花女》、《丑角》、《卡门》等,我们都是选择翻译成中文,观众反应非常好。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而目前存在的一种误区是所谓的“与国际接轨”,中国演员,中国的剧场,中国的观众,却用原文演唱,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另外作为演员来讲,其综合素质还不是很成熟,中文演唱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却又来选择用原文演唱,这是十分荒唐的。作为歌剧导演,我对演员非常了解,中国演员采用原文演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背这些外语单词,而且这些演员对这些外语的意思并不是很了解,完全是用简单的汉语来拼凑。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些原文的意思,这样肯定会防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因为歌剧不仅仅是一门声音上的艺术,还是舞台的艺术。在国外,歌剧演员一般都会请一些COACH(指导老师),歌剧作品的诞生年代,作曲家的出生年月以及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该作品,根据哪些成名小说改编、首演在哪里等等都要知道;如果是改编的话,要去认真读原著,比如说《茶花女》,一定要去看小仲马的原著,然后再去领悟威尔弟的改编,哪些地方保留了其中的精华,哪些地方做了删减,这些都是歌剧演员应该充分做好的功课。而中国演员将原文做一些简单的拼凑而不能发自肺腑的表演,试想,演出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许多方面的原因,我觉得采用原文来表演是不应该的。歌剧《图兰朵》的演出我去看了,满台的演员清一色的中国人,面对的是99.9%的中国观众,演出的又是反映中国题材的歌剧,为什么非得用原文来唱呢。

诸如戴玉强、王霞等演员是中国非常出色的演员,中文演唱水平相当高,为什么非得用原文呢?作为意大利文,他们的发音准确吗?具体的意思能理解透彻吗?马马虎虎,只能这样说。所以说,我们花如此多的精力、人力、财力去演出一部歌剧,如果是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基本上就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而已,没有更大意义。老观众对原文一知半解,新观众根本听不懂,还谈什么歌剧的普及呢!

作为歌剧事业而言,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繁荣中国的歌剧,向国外学习,希望培养更多的歌剧观众,更多的年轻观众能够回到剧场来欣赏这些高雅、优美的歌剧。如果都像这样的,剧场里没有多少人能听懂你唱的什么的话,仅仅是来听你那些优美的高音的话,还不如买一张三大男高的唱片来听。

李肇星对原文演唱有疑义

记者:听说李肇星部长跟您也是同样的观点?

李稻川:演出结束后,一位著名的女演员与我聊天的时候就说,李部长在演出结束的时候就曾经给她打电话提出疑问:为什么选择用原文来演唱?李部长对中国演员面对中国观众却选择用原文演唱表示非常不理解。看完演出的指挥家郑小瑛也存在疑义,在与我探讨的时候表示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包括大部分的歌剧老前辈也对此不赞同。李部长在国际舞台上可以上或见多识广,难道说真正的与世界接轨是这样子吗?我想李部长的想法也是如此。想当初,我们首演歌剧《茶花女》的时候,中文演唱加上威尔弟的音乐感动了所有的中国观众。如果当时就采用原文,包括演员不明白歌词是什么意思,加上观众也听不懂,整个演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改革开放了,其他领域纷纷选择与世界接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中文演唱并不丢人,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中国的大多数观众服务,让他们知道怎么样来欣赏歌剧,接受这些经典作品,同时,让演员发自内心的把自己明白的歌词唱出来。等将来大家对这些歌剧的内容烂熟于胸之后,再选择采用原文也未尝不可。不过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记者:目前还存在一种中文不适合唱歌剧的说法。

李稻川:这种说法完全不负责任,完全错误。有一次歌剧比赛是在中国举行的,比赛规定所有曲目中,必须要有一首中国作品。很多外国人要比许多中国人唱的还好,咬字、发音都非常准确。由此看来,没有哪一种语言不适合演唱歌剧,这种说法很荒谬。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瞧不起自己的母语,瞧不起自己的文化,这是议和很大的错误。完全不应该!在当前的音乐院校中,所有的声乐老师一直强迫学生练习用外文唱歌剧,但是作为老师来讲,有几个是对外文精通的?自己都弄不明白,完全用中文来拼凑,还想当然的教自己的学生,即使唱出来也非常的可笑。许多唱歌剧的学生来到我这边,我问他知道这个唱段是什么意思吗,结果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只知道发音。

记者:但是在圈内,也有一部分人持另外一种观点:要想使得中国的歌剧观众越来越多,必须使他们接触一些地道的原文歌剧。这种观点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好啊?

李稻川:这种提议当然很好,关键在于操作方式,我们不断地约请德国、意大利的歌剧院来中国上演经典歌剧,这是十分可取的。德国人唱《费加罗婚礼》、法国人唱《卡门》,都用地道的本国原文。这些经典的原文演唱都能够吸引不少的中国观众,更能培养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但是中国人唱外国原文则不是那么回事,更不用说原汁原味了。作品的含义、歌词的意思,连演员自己都搞不明白,就别提吸引观众了。总之给人一种“糊弄”的感觉。“海归派”在国外发展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是大都会歌剧院还是悉尼歌剧院,肯定要求用外文演唱。

《图兰朵》这次的尝试我觉得不是一种进步,可能会有人是超前,我们的歌剧事业还没有到那步。无论是年轻观众还是老观众,通过你的语言,通过你的表演与音乐,听懂了,听明白了,才会重新回到剧场,才会使歌剧事业逐渐繁荣。歌剧不单单是音乐艺术,如果只是音乐的话干脆去听交响乐了,它还是一种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如何用自己的表演去征服观众是最主要的。

歌剧正在走向象牙塔

记者:整体而言,中国的歌剧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李稻川:对于西洋歌剧来说,中国人已经走向了象牙塔,自娱自乐,仅有圈内的人因为面子问题参与其中,根本谈不到走向市场。中国有很好的翻译家,无论《茶花女》还是《蝴蝶夫人》都翻译的很棒,在中国演出的影响也很深远。中国懂音乐而且熟悉译配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不选择翻译成中文呢?如果说非得欣赏原文,买碟就好了,欣赏帕瓦罗帝、多明戈的演唱要比咱们好的多。如果约请国外的艺术团体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记者:如果说我们作为尊重原著的层面上来说呢?

李稻川:我觉得这根本不能说是否尊重原作者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介绍国外的精品到中国来,如果说观众因为听懂了歌剧的内容又欣赏了作者的音乐,那才是作者最终的目的。而且演员能理解每一句歌词的含义,就能够更富有感情。就拿一句话来说:你出去。这个词汇如果用中文来表演的话就会抑扬顿挫,让观众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但是演员不明白,只是很平淡的把它读出来,效果就打了折扣。更何况,咱们的中国演员曾经常年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根本就屈指可数,而且反应效果不一。所以说谈到尊重原作者,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到让所有观众接受。

记者:而据我所知,许多歌剧演员从内心来说并不希望用原文来演。

李稻川:以前我们在排《霍夫曼的故事》的时候,曾经要求所有演员一律要用法文来唱,但是非常困难,效果也不理想,因为演员往往都是逐字逐句的来拼,拼完了之后读上去的音准还有问题。在这方面上要做的工作会花费很大的时间,好容易把字读标准了,最后的剧情又不是很清楚,最多只是个大概齐,因为演员也是人,精力是有限的。还是举前面我提到的例子“你出去”,如果用原文,你就不会明白哪个字是重音,应该从哪儿开始断开,如果用中文的话叫可以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你—出—去”,三个字之间可以有顿挫。情绪上的因素可以体现出来。

在我们圈内还有种论调,歌剧是外国名家写的,用他们国家的语言与发声可以把声音发的更好。但是不然,作为中国歌唱家,只要是仔细研究,用中文也完全可以发好。

此外,原文导致的后果是台上台下缺失了一种沟通,你的演出本身很难打动观众的心,很难让人感觉到震撼。现在的后果是每到高音唱段时就鼓掌,这本身也证明观众的欣赏品位在降低,因为歌剧本身不是某个人的戏,而是用作品本身去打动人。

记者:面对歌剧也好,交响乐也好,有人划为“小众艺术”,可能这也是观众越来越少的原因。

李稻川:不要把歌剧确立成多么高雅的艺术来吓唬人,歌剧还是应该很群众性的。像咱们以前的那些作品,《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群众性很浓的作品。而当前的许多歌剧作品却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为观众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了,流失观众也在预料之中,应该让歌剧回归大众。就像交响乐界有人提出:交响乐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歌剧也如此,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因为你歌剧退出舞台,观众就会逐渐把你遗忘,爷爷可能还知道歌剧是什么东西,而孙子就根本没有听说过了。

“政绩心态”与急功近利一直在作祟

记者:歌剧作品近几年还是有不少出来,但是为什么出来之后就没有任何反应了呢?

李稻川:举个例子,著名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当你第一次听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任何的反应,但是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台,轮番的轰炸,就会使你不自觉的重新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中国歌剧则存在一种问题,好容易诞生一部新作品之后,泼冷水的,放暗箭的,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把你太多了,要远远超过扶植你的力量。所谓的评论家往往不负责任地一阵贬骂,一传十,十传百,中国俗语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评论的焦点根本不在作品本身。国外这种情况会好很多。

总之,现在的文艺氛围与心态不是很好。主要是“政绩心态”与急功近利在作怪。比如说,某个剧院上来个新领导,他肯定不会选择重新复排以前的老作品,因为在他看来,即使复排成功自己也没有所谓的“功劳”。“只要我来弄,就必须出新的”,新作品出来之后,至于优秀程度,他们不管,而申报这个奖那个奖则成为必然。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多拿几个奖就可以升官,就可以增加政绩。其实老的歌剧如果复排,成功的几率要比新作品高的多,因为老百姓心中已经有印象。大可以搞一个像交响乐似的歌剧演出季之类的循环演出,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但是不符合某些人的“政绩心态”,永远实现不了。诸如此类的新作品在获奖作品现在还能看到他们的踪迹吗?早不见踪影了!归根结底,作品在艺术上根本没有达到某种高度,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领导一茬一茬的换,政绩一天天的变,精品永远出不来。威尔弟拿过什么奖?普契尼获过什么奖?其作品还不是流传千古。所以说,有这种心态在作祟,肯定难有《白毛女》的盛况出现了。

记者:还有一种心态,就是好多人在浅意识里面认为中国的歌剧作品永远要比外国作品差。

李稻川:这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小股歪风,甚至说用中文唱歌剧不好处理。其实我的看法并不是完全反对用原文演唱,但是必须纠正一种心态,就是用中文演唱就低一个档次,而用原文水平就高。抛开歌剧作品不谈,比如说今年的青年歌手大赛,大家都爱看的是原生态的唱法,有一种清新的味道,而反观所谓的民族唱法则失去了很多的观众,原因很简单,没有特色!所有的歌手听上去都是一个味道。那能说原生态的要比所谓的民族低一个档次吗?在我看来,要高出很多!好多歌剧院的学生来我这边要求我给他们指出他们的缺点,在我看来,他们的嗓音条件非常好,但是唱起来却好象一锅白开水。演唱莫扎特的作品与演唱威尔弟的作品,要求是不同的。他们的年代与作品创作的背景都不同,所以在表现上应该有不同,不能用一种方法来套所有的作品。

中国人当前的浮躁与音乐圈的混乱简直难以想象,再就是崇洋媚外的心态要命得很!只要有这种心态,肯定会出现如此多的荒唐事情。我不是故意针对某些人,而是从这个点出发,呼吁某些中国演员在面对中国观众时还是应该用中文来演唱。



郑小瑛(著名指挥家,曾经参与歌剧《茶花女》等作品的配译工作)

中国人看懂故事情节很重要

记者:您对李稻川老师提出的观点有何感想?

郑小瑛:我们都是老一代的人了,可能思想有些过时。我们曾经一起在中央歌剧院一起工作过,一起推出了许多翻译过的西洋经典歌剧,用中文演唱的歌剧受到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喜欢。文革期间,歌剧这门艺术在舞台上消失了10多年,当我们进行《茶花女》的复排时,根本没有想到还能如此的火暴,在天津演了40几场,场场爆满,《蝴蝶夫人》也连续演出了10几场,效果非常好。当时,我们采用的都是中文。因为一方面,我们有许多这方面的专家,对于译配工作非常认真,因为在西洋歌剧中,音乐与语言的搭配是浑然一体的,而音乐家在译配的时候就得考虑中文与音乐的搭配,这在当时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也因此,当时推出的几部中文版的经典歌剧纷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后来我们把《蝴蝶夫人》、《卡门》这些歌剧带到芬兰等国家去演,因为他们也听不懂法文,所以在中文与法文的选择上,我们还是选择了咱们熟悉的中文来演释,最后他们反应也非常好,认为我们的译配非常成功。西洋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品种,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的戏曲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传统戏曲的一大特点就是故事情节的鲜明,配合唱、念、坐、打的艺术技巧,把整个故事交代的非常清楚。也因此,中国观众一般喜欢看一些有头有尾的故事。对于歌剧来说,西方人则以音乐为主,故事情节只是附在音乐上一个载体,但是要想让中国的观众接受歌剧,就必须先让他们了解整个歌剧的故事情节,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毕竟单纯的音乐对中国观众来说过于陌生。换言之,当内容不能为音乐服务时,艺术品种的推广就会有困难。

有些人责任心不强

记者:现在的原文版有哪些不成熟的地方?

郑小瑛:我曾经参加过《茶花女》的配译工作,不过距今已经有10多年了。新一代的音乐家上来,他们所追求的是原汁原味。不过采用原文的话会导致一种后果:台上的演员不明白自己唱的是什么意思,而台下的观众就更糊涂。作为演员来说,外文也是照葫芦画瓢,你唱的意大利原文歌剧,连意大利人都听不明白,何况台下的中国观众!这不是完美的艺术创作。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承担着许多使命与义务,作为歌剧人来说,他的使命与义务就是把这种外来的艺术品种介绍给我们的人民,人民有权利去欣赏世界上的艺术经典。而前提是对这种艺术的普及,首先就是翻译成中文让老百姓接受并认可。当然有人会说,旁边有中文字幕,观众可以看到,但是这种边看字幕边欣赏音乐的方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没有直接说中文效果好。歌剧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看字幕的方式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我们曾经把《蝴蝶夫人》带到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当时正赶上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在香港演出,但是双方的演出效果却令我们大为吃惊。按照常理来说,他们的水平绝对要高出我们许多,但是正如香港人自己所说,他们看完我们的版本感动地哭了,而大都会的版本则反映不大,归根结底是能把整个故事看明白。至少得让观众认识到歌剧的艺术价值。

记者:您觉得有些曲目,为什么会选择用原文呢?

郑小瑛:我可能说的苛刻一点,我认为当前部分表演者的心态不好。他们都渴望自己的艺术能在世界上得到承认,自己看重的是世界对他本人的看法,期待将来有一天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获得成功。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让本国人民能够欣赏到更高水平的作品,不是仅仅为自己考虑。

一部歌剧的上演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是服装、道具等都需要很大的资金,不能只演三五场,而且大部分还是送票。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无论哪种艺术,都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脱离了观众,这门艺术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觉得有些专家不是在挑剔,而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共同的总结与探讨,进而共同促进我们的艺术事业。

后记:挑刺不是我们的目的,关键是歌剧事业能够走向良性发展。对于中国歌剧来说,我们怎么样把正在流失的观众找回来,我们怎么样让台上台下沟通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当中国演员面对中国观众时,还是应该选择用中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