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与洋货:双重标准
音响发烧圈子里的洋货,国货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某些人对国货的歧视和贬斥,似乎已成刻板印象,终身难改!
95年以前,国货处在最简单的模仿期,从日本引进套间,加个机壳、变压器就算完事(确实粗制滥造)——被指责为垃圾,无好料怎会有好声!这说法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学生很聪明,很快就记住了。
95年以后,有些国货开始注重用料,当时许多功放都是拆掉顶盖买的(巨型变压器、大容量电容,所谓大火牛、大水塘是也——粤语,我不喜欢,发烧运放NE5532、LT1057),显示自己货真价实——却又被斥责,好料不等于好声!线路设计才是关键。
于是,国货又明白一个道理,差分放大、无大环路负反馈、全平衡、甲类、动态甲类。。。。。统统出现了。这时,却又被批评:全然没有一点审美情趣,没有工业美学的概念,外观怎么看怎么象土炮。
国货还学得真快,马上又改——钟神大旗舰的造型、山灵胆CD、欧博的胆机等等,外观真是每仑美奂,内部也是线路合理,用料精良,以为这会总算能入他人法眼了吧——却想不到又遭当头棒喝:没有音乐味!
想起当年假洋鬼子哭丧棒一扬,对阿Q说:“不许革命!”
唉,做人难啊!
仔细想想,其实这些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问题有两点,一是对国货的批评是来自于何种目的、何种心态,二是能否对国货洋货实行同一标准。
先说心态问题。对待国货的批评意见,有基于善意的、支持的积极态度,不少人其实还是认同国货的;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有时难免有偏激的言语——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还有一种明显的是对国货的一种歧视、贬斥心态。总认为洋货是一切都好,国货是一切都不好——洋货的缺点,被当作风格;国货的风格,被当作缺点。这种心态其实已经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了,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嫌疑。
许多人评价国货洋货,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比如:
洋货如果声音直白但指标比较高,被称为监听风格;
国货如果也走监听风格,追求指标HIFI ,被斥责为缺少音乐味;
洋货如果指标不高,但是听起来有种特别的味道,被称为有音乐味;
国货如果也弄点特殊韵味,牺牲点指标,被呵斥没有HIFI哪来的音乐味;
洋货如果用料一般,被赞誉为善于调声;
国货如果用料一般,被斥责为偷工减料;
洋货如果线路设计复杂,被赞誉为精心打造,不放过任何细节;
国货如果线路设计复杂,被斥责为多个香炉多个鬼;
洋货如果外观设计简单,被赞誉为朴素大方;
国货如果外观设计简单,被斥责为简陋寒酸;
洋货如果用料扎实,被赞誉为“不计成本”、“重金打造”;
国货如果用料生猛,被斥责为“糟蹋补品”。
最令人郁闷的是,有人自作聪明地讽刺说:国货整机卖5000,如果拆了卖零件,可以卖到10000!
作为一个为人师表、误人子弟的职业,偶不能象愤青一样,所以当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无耻的人,总能找到无耻的理由”——希望这句话能流传开来。
不久前网上有个帖子,据说是某地一女大学生写的,标题似乎是〈就是要嫁日本人〉,大约是骂中国男人如何如何差劲,而日本男人如何如何优秀,所以绝对不嫁中国男人,一定要嫁日本男人。结果在网上被网友痛骂,什么难听的都有。我总怀疑那是某个愤青杜撰的东西,不大可能是真的——一般而言,人是不会无耻到这种地步的。不过,类似的思潮在中国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崇洋媚外的心理,我稍后再做专门分析。这里只谈一些现象。
有些人受过一些教育,懂得一点英文,在外企里挣点美元欧元日元,再有机会与老外打打交道,甚至去海外漂过一段时间的,立刻觉得自己在国人面前高大了许多——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为了使这种优越感外在化、物质化,所以就用洋货来武装自己,可怜巴巴的虚荣心理和极度脆弱的自卑心理,如果不靠强大的的洋货来支撑,岂不早就崩溃了?!
很早以前,就有人炫耀,说自己住洋房、开洋车、喝洋酒,全套进口家电。。。。。唯有老婆孩子是国产的。靠,其实弄个洋妞做老婆现在不是难事,只不过,即使老婆孩子也成洋货了,自己也永远是一个土炮土包子!
关于崇洋的笑话很多,比较经典的有三例:
一是80年代的一个相声,说某人很崇洋媚外,有次穿了件写有外国字的衣服在众人面前炫耀,结果被发现:前面写俩字,日本;后面写俩字:尿素!
二是据说是钱钟书老先生讥讽海龟动辄在中文中夹杂几句英文单词来吓唬人的故事,超级经典:说过去人们穷,吃不起肉;有人吃了肉之后,总要在牙齿缝里留点肉丝、韭菜叶,证明日子过得很好。
三是带色的:说一群大象从牛群旁经过,一母牛跟随大象去了。过段时间,母牛又回到牛群中,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地跟所有公牛热情地招呼:HI!然后兴奋地问众公牛:“看没看出来偶有什么变化?”众公牛看看,说,没什么变化呀,跟以前一样。母牛略显失望,说“仔细看,有没有变化?”众公牛定睛细看,摇头。母牛于是在众公牛面前转了几圈,说,“这下看出变化了吧?”众公牛摇头,一脸惶惑;于是母牛急了,说:“这都没发现呀?人家牛B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