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音响组合与听音室:唯美6号+钟神大旗舰世纪版+金诗韵DAX2+E3 [复制链接]

查看: 160614|回复: 241
21#

先说一个自己犯的低级错误。

12日下午5点过,收到托运来的金诗韵之后,马上拆掉包装,接系统试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高音过亮、过量,有些冲,不耐听。所以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折腾,把卡达丝平衡线换回钟神原配的银线,有点改进;又按照北京王先生(他上月也刚入手一个金诗韵金螺丝版)的建议,换成光纤输入,又有点改善;然后调整音箱摆位、内拗角度,把皇帝位后退25厘米,改进不小。。。。。。但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心里有些发毛——直到14日凌晨3点多,才突然发现地板是光秃秃的,几天前做保洁时把原来用于吸音的沙发靠垫全部放回沙发上,没有铺在地面上——这是高频部分问题的根源!

想到这点之后,不由自主地BS自己一把!TMD忙昏头了,居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在换线调摆位,简直扯淡!汗!!!
然后把沙发靠垫重新铺在地砖上,重新端坐皇帝位——这一听就听到早上8点——心中不由大喜过望:这,就是我想要的声音!!!
当天睡醒之后,连续听了10来个小时(偶不用坐班,很幸福,呵呵!)各类风格的作品都听了几遍,越听越喜欢。到晚上3点多,心中喜不自胜,于是把相机、三脚架搬到听音室,开始咔嚓,咔嚓完了,就上来发帖与大家分享交流。

这听上去不象个40出头的人做的事,“老夫聊发少年狂”,呵呵!


金诗韵接入系统之后,感觉有2~3个档次的提升,总体而言,应该是7分hifi,3分音乐味。

先谈各类作品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正确,但是绝对真实,毕竟这套系统和环境我已经用了两年多,所以对声音的改变比较敏感)。
小提琴:《妈妈教我的歌》中的《沉思》,在过去低档系统中感觉总有些毛刺,刺耳;以前用新德克DAC3可以做到不毛刺,但是声音比较平淡,涩,暗淡,可听,但是不够味。现在呢,高频变得很光滑,纤细,清澈,带一种淡淡的甜味(很淡的甜味),有种蓝天上一缕白云飘过的感觉。

低音大提琴:GARRY CARL的shubert 大提琴协奏曲,是偶最喜欢的CD之一。感觉大提琴的形体很真实,琴弦摩擦质感强烈,低频的弹跳力很好。过去系统的低频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现在发现,以前的低音缺少分析力。
木管:用以前DECCA出的morzart木管协奏曲精选,听单簧管、双簧管、巴松,声音很圆润、饱满,感觉很不错。
钢琴:个人偏爱钢琴,用rubinstan演奏的chopin《夜曲》,如果只许偶保留一张CD,那就是这张了!钢琴可能是这套系统最擅长的作品(个人观点),金诗韵把钢琴的韵味、空气感演绎得比以前有50%以上的提升。特别是钢琴在低音区的表现,力度、瞬态都让人很满意。P.S.:本来这张CD我是准备听第一、第二两首的,但是不知不觉把整张CD都听完了。
交响曲:用bernstein 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演奏的schubert《未完成》和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奏的berlioz 的《幻想》,感觉这套系统表现大场面的能力很出色,大动态的齐奏和突发的定音鼓都能游刃有余,特别难得的是在乐队的齐奏中,还基本能区分主要乐器的声音。
人声:蔡琴的声音年轻了一些,少了点沧桑(看来还得下功夫调校才行)。不过陈洁丽MM的声音却比以前更加娇嫩、清脆、甜美,一首《玫瑰心事》按上重复,听了7、8遍,真的很美!(不过不如以前听过的哥们的LINN+胆机+3/5A,也不如去年听过的LINN +美星旗舰胆机+金琅782)。
不好意思,还顺便专门听了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专门数了数青蛙的叫声到底有几声——9声,一声不少!(看来人的劣根性很难克服,自己BS一个)!

靠,这段文字写得太长了,后续内容改在前面第一页写吧。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22#

[upload=jpg]Upload/2006915115214684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9151152558266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91511535634567.jpg[/upload]

今天图片总算上传成功。
上面第一张是听音室后半部分;第二张是金诗韵DAX2SE与钟神JA2。第三张是听音室前方,地面的沙发靠垫是临时用来调校反射特性的,准备近期买地毯。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23#

折腾到这一步,声音表现差强人意了。系统的解析力很出色,低频的力度和量感很不错,中频也还算比较厚。播放交响乐的效果较好,钢琴表现令人满意,听男声很耐听;但是听女声就不够甜美。整体表现似乎少了一种什么东西,也许是所谓的韵味,也许是所谓的“贵气”。当时觉得整体表现可以让人有7、8分满意,绝对还有挖掘潜力的空间。

音源是最薄弱的环节,当然应该从音源入手。常有人讨论音响中的那个环节最重要,其实,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因为音响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制约系统的整体表现。经济学里有个很著名又很简单的原理:水桶原理。一个水桶(老式的木水桶)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有多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有多短!所以,搭配合理的系统,其实就是音响的各器材都属于同一档次,并通过互补作用,把各自的潜力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升级音源有两个选择,一是单体CD,二是转盘+解码器。我个人的倾向是后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实际对比,发现相同投资的情况下,转盘+解码器的效果远远好于单体CD。还有一个原因,以后再说。
不过,这个想法也有过动摇。一些朋友善意提醒:解码器和转盘之间是否能配合是个头疼的问题,另外,需要增加一条电源线和数码线的投资也不小。加之去音响店的时候,JS大力推荐所代理的品牌CD。所以后来还是决定试一试。
正好有位多年的至交,也是发烧友,94年就用ROGERSE 3/5A,现役器材是LINN的惊奇+意大利的声韵(union research)胆机,我听过好几次,放女声和小品迷死人不陪命,打9分都有些委屈;但是一放交响乐、低音大提琴就是打5分都不够格——我戏称那是属于林妹妹式的风格,一种“病态美”(过于个性化的东西大抵如此),所以把惊奇带来我这里,看看能不能带来惊奇。

惊奇接入我的系统后,确实让人有些“惊奇”!失望的惊奇!我的真实感受是:听声音,值5000,看外观工艺和用料,值3000不到。

估计这时有LINN的拥戴者要扔砖头了——在下不敢保证所说的都正确,但是可以承诺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当时的整体表现,是高频比较柔和,中频比较丰润,算是两大优点吧(也就是所谓的耐听);但是缺点太多:声音很薄,密度太小;解析力差,大量的细节被贪污掉了;高频延伸不足,低频下潜不够,整体速度很慢。
不敢说LINN不好,至少可以肯定,LINN不适合我的系统,或者不适合我的口味。

所以,对所谓的音乐味更加怀疑——无法定量评价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所谓国际名模吕燕一样,中国人看她是要多丑有多丑(跟她比,芙蓉姐姐都算美女了),但是法国人却认为吕燕是具有典型东方气质的美女,所以在当年的巴黎国际时装模特大奖赛上荣获第二。


一花一世界,各花入各眼。

挂窗帘的时候,有正面反面之分。正面当然比较漂亮,反面就差一些了。挂窗帘的时候,有人把正面朝外,让人们在外面就能看见很漂亮的窗帘,这样做可以赢得别人的称赞和羡慕;还有一种是把正面朝房间内部,这样称赞和羡慕是得不到的,但是可以让自己更舒服。
音响的选择,也是如此,呵呵!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24#

kiness 在 2006-9-15 21:42:26 发表的内容
想知道楼主为何选择了一水的国货(不是鄙视国货),想听听楼主的想法

这个问题很简单,想让自己的每分钱(啊啊,现在好像找不出1分钱了!汗一个!)都花得明白,至少物有所值。
说个不大相关的事,我合作的一家美资背景的咨询公司,以前做培训的时候,都聘请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培训师,4年前鄙人成为他们选择的第一个本土培训师。公司的报酬是机密,但是了解到,公司支付给海外培训师的价格是给我的2倍多,但是培训效果呢,呵呵,不客气地说,偶比假洋鬼子稍胜一筹!最不济的话,普通话比他们标准多了。
所以,从去年以来,公司基本上中断了与海外培训师的合作,清一色的本土培训师了。

这个好像与阁下的问题也算搭界吧,呵呵!
TOP
25#

田园牧歌2 在 2006-9-16 15:53:05 发表的内容
握手握手。都是唯六的用家,都是全套国货。


呵呵,以后多交流吧!好像阁下现在换了美星的2A3前级?我对那个前级也很感兴趣,准备明年再买个蛋前级,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听人声和室内乐用蛋前级,听交响乐用JA2)。请短信告知一下购买的成交价格。

建议阁下升级一下音源,你现在对系统表现很满意,如果再升级音源,你会发现其实现在唯美6号的潜力可能只发挥了5~6成。

我本想全套国货的,但是最后关头还是选择了金诗韵DAX2,算是中西合璧吧!
TOP
26#

[quote]天天啊 在 2006-9-16 14:35:23 发表的内容
音响业和培训业不能一概而论吧

那换个例子。
NIKE在中国OEM,一双鞋卖几百到千余元算是在发展中国家低价销售;如果是在欧美,卖几百美元是正常的市场价格。如果承担OEM的厂家把按照NIKE的质量、规格、标准生产的完全一样的鞋子拿到市场去卖(唯一的差别就是不贴NIKE的商标),价格是1、200元RMB,阁下选择哪种呢?

再举一例,美国理发的价格一般是10~12美元,再酌情加点小费,通常理发一次是15~20美元,还只是剪和吹,有些地方甚至连洗都不洗(听在波士顿和西雅图的两位同学说的,但是在纽约的同学说还是要给洗一洗的)。我这里中档理发店20元一次,洗、理、吹全套,外加40分钟头、肩按摩。
上半年一哥们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半年,去的时候就把头发理得很短,回国后第二件事就是去理发(第一件事是去大吃一顿)。

第三个例子,在下喜欢养花,有株栀子花养了两年,长得极好,最多的时候同时开1、2百朵。卖花的说要值50元;但是两月前一在美国生活的中学同学看了,说要在美国的话,大概要120美元。
其实,当初买那花的时候,偶只花了4元。


HIFI音响中,人工成本占的比例非常大。美国在1995年的时候短期雇工的工资标准是20.8美元/小时,中国是多少?
TOP
27#

残剑831 在 2006-9-16 17:41:47 发表的内容
[
   聆听面积小于30平米的是不适合用维6的,会让其低频消化不良,造成声音定位的模糊,糟蹋了这对箱子的宝贵优点。用唯美6的最佳面积应该在35平以上才合适:)


观点也许有道理,但是不具备操作性。
作为一般的发烧友,能够有个15平米以上的空间就不错了,30平米的专用听音室,我自己估计要再奋斗8年才有希望——不过,那时候的音箱,可能除了唯美6号之外,会有更好的选择的。

我的客厅倒是大,连饭厅一起40多平米,但是净高5.7米,唯美六号在这种环境根本出不了好声——最起码一点,声压不够。所以客厅的系统只好选择了乐富豪的EVP-15专业音箱,98分贝的灵敏度,15寸的低音那才叫过瘾!
等这套HIFI彻底定型、调校到位之后,将来想慢慢上对18寸的低音玩玩。
TOP
28#

今天下雨,不想出门,买地毯就只好向后推了。

感谢各位的支持,不小心预留的空间全部用完,还有些感受想继续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所以在此发空贴留位置。
TOP
29#

印象中的发烧轨迹片断——东风吹,战鼓擂

其实,国内的发烧历史很短,特别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间也就是20多年。
“三转一响加咔嚓”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音响为何物的,附近单位的高音喇叭,可能是人们接触“音响”的唯一途径(电影院和露天电影好像也该算?)。
80年代初期,砖头式的放音机还是高档货,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时髦小伙子拎一个“三洋”四喇叭收录机扭着迪斯科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是那时最烧包装备,比今天的HI-END还要了不得!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舞厅越开越多,音响也好了起来,但那只是在商业场合才有的。不过,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拥有了组合音响,国产的“星河”、“钻石”、“华强”,等等,进口的呢,则有“健伍”、“山水”、“先锋”。随着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燕舞”也舞进了农村,“一曲歌来一片情”。
但那时好像还没有发烧这个词,人们对音响的概念很模糊,只要能出声音、能闹出响动,就知足长乐了。

92年之后,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卡拉OK进入家庭,二是CD开始在城市中普及。大约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音响”就开始作为一种家庭消费大件逐步普及,而国内的音响产业也开始红火了。

不过,平心而论,那时的音响档次实在太差,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月收入2、3百元的工薪阶层,即使对音响有点追求,也受制于经济条件,只能在国货中选择。于是,国内的音响厂家应运而生,多如牛毛。并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偶那时买的LHG就是交了学费,惨!
一开始惠威算是给许多发烧友上了个启蒙课(虽然偶现在早已不再是惠威的用户,但是客观地说,惠威对于中国发烧“事业”的推动还是有贡献的);今天的新德克那时靠一款用惠威喇叭DIY的三分频落地箱(XH301?)也起了家,长沙的李楠(现在发友公司的老板)靠一款低频霸主和系列摩机文章成为那时的知名人物;八达的DC111和声雅的VL250都是一时之选.......后来加入音响行业的公司就更多,到现在,有些已经死了,有些还活着。

那时只有大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能够买点洋货,SONY497今天估计送人都没人要了,CEC891(售价1600元)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

94年底万燕推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化影象技术。通过广告,还有赞助《我爱我家》做了一集软性广告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了录像机、LD之外还有个新的DD。不过万燕的“撇脂定价”政策为自己挖好了坟墓,4980远的定价让自己没有多少市场;反而是用国产CD加VCD解码板组装VCD的两家杂牌公司KING和STARKING以低价占领了市场,后来又有爱多“超强纠错”强力登场,夺取了广告标王,也赚取了大把银子;于是,新科、先科、万利达、步步高等蜂拥而至,国内VCD异常火爆,让认为VCD只是过渡技术、没有市场前景的日本和韩国、美国企业深感后悔。
VCD之所以火爆,源于那个年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开始注重文化需求的需要,廉价的盗版光盘是其成功的关键(录像机和LD不成功就在于此)。根据观察,买VCD的用途主要是两方面l:卡拉OK,看碟子(进口大片和A片)。
于是,随着VCD的普及,城市家庭的音响配套也普及起来了。
发烧在这个潮流中也日益兴盛(偶在那个年代帮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配了不少音响),做音响的JS赚欢了——所以现在他们经常抱怨市场不景气,呵呵!

客观地说,那个年代国内的音响水平,还真的不高——与洋货之间的差距,确实是水平的差距,唯一取胜的法宝就是低价。
不过,也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些有点追求的音响企业,无论是线路、元器件、制作工艺,水平都日渐提高。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30#

残剑831 在 2006-9-16 17:37:49 发表的内容

   我很早以前曾发过一篇有关linn器材的听感帖子,linn的声音是属于小资情调的声音。而且有不少修饰和染色,钟爱以还原真实乐器为原则的朋友是不一定会喜欢它的 :)


老兄对LINN的评价很有见地!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去年在国产音响大展上,声音最好的房间就是:LINN 惊奇+美星2A3胆前级+美星MC300845+金琅782,当时放青燕子的《白云的故乡》,声音甜美、清脆、细腻、圆润,让人太喜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