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音响组合与听音室:唯美6号+钟神大旗舰世纪版+金诗韵DAX2+E3 [复制链接]

41#

预留
TOP
42#

大道至简,得鱼忘筌——役物而不役于物

如果问各位发烧友:
“发烧乐乎?”
估计众人皆答曰:
“乐矣!乐此不疲!!!”
再问:
“发烧苦乎?”
众人皆答曰:
“苦也!苦不堪言!”


哈哈!
这就是发烧!

其实,发烧象吸毒,让人上瘾,无法自拔。

难道没有解脱办法么?
有!
老子说:“大道至简”,庄子说“得鱼忘筌”。



音响是用来做什么的?
听音乐的。
你在听音响还是在听音乐?
既听音响,又听音乐。
你听的时候,听音乐多一些还是听音响多一些?

有时扪心自问,现在是比10年、20年前听到了更好的声音,然而是否得到了更好的音乐?

回想84年的时候,省下买衣服的钱和回家的路费,以学英语为借口,买了个65元的杂牌单放机,然后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跑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那时叫这个名字),买了生平中的第一、第二盒磁带,贝多芬的英雄和老柴的第四交响曲(题赠给梅克夫人的那首),那种喜悦和激动真的无法言表!对音乐的热爱,让人为了在海淀影剧院听一场音乐会(8毛钱的门票)而啃两三天干馒头,为了买盒带而大学四年只买过一件新衣服,7年之后离开学校,随身只有几百本书(狗日的二十四史!)和400多盘磁带,一台收录机、一对天津真美的音箱(4个6寸半喇叭、一个1寸纸盆高音,电解电容分频的)。。。。。那时候,既不知道音响,更不懂得发烧,只知道音乐,用心灵去倾听、让灵魂被感动的音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也许,对音响的追求,已经成为拥抱音乐的障碍!

孔子他老人家说,“攻乎异端,鲜矣仁!”

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决定不再做发烧友,还是回归本源,做个音乐爱好者。
不久的将来,就该正式告别发烧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43#

预留
TOP
44#

连续几天每天听音乐10个小时以上,有些玩物丧志了。
承蒙各位发烧友的支持,只得继续写下去了。

该谈谈系统的缺点了。
金诗韵带来的惊喜,使整套系统提升了2~3个档次,是不是这系统就没有缺点、接近完美了呢?

当然不是——如果说“是”,要么耳朵有问题,要么心态有问题。
因为听过一些更高档的器材,也曾经听过50多场交响音乐会(80年代的事了,不过那时只知道音乐,不知道音响,连发烧这个词都没有!),所以仔细听了几十个小时之后,还是发现了系统的两大缺点。

一是中高频部分还是欠缺一些圆润、温暖的感觉,表现有些象水晶,晶莹剔透、纤尘不染,但是缺少翡翠、玛瑙的那种质感。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定州白瓷,说一般的白瓷“类银类雪”,唯有定州白瓷“类玉类冰”。这么说大家可能就理解了——在这套系统中能找到很好的“类冰”的感觉,但是距离“类玉”似乎比较远——想想“温润如玉”,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其实还没有完全实现。
二是声像聚焦有问题。乐器的质感、形体都不错,但是似乎偏大,特别是人声的口型,感觉比拳头还大不少。我过去曾在监听二号上把人声口型收到鸡蛋大小,感觉很爽。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45#

szlghyj 在 2006-9-19 11:46:30 发表的内容
请马背上的水手兄说说摆位吧!我感兴趣!

摆位的方法不用多说了,网上的资料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是用的317法加等边三角形摆位法:听音室宽3.7米、长6.2米,按比例计算出来大致尺寸后,再在理论位置附近30厘米内前后左右调整,根据听感和自己的偏好定夺。
现在的摆位是:音箱距离前墙2.2米(以前面板计算),距离侧墙65厘米(按音箱外侧计算),两只音箱中间距离是1.8米左右,内拗30度左右。皇帝位距离后墙大约是2米,与两只音箱排成等边三角形。

皇帝位没有用沙发,而是用一张椅子——沙发的高度太低,听音时耳朵高度与高音喇叭(二分频音箱)或中音高音喇叭连线中点(三分频音箱)在同一水平线上,音场和解析力的表现会好很多。

这个听音位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听音习惯(喜欢音场、定位表现,注重解析力)来选择的,声音比较干净、清秀,稍微瘦一点、冷一点;如果后退一些(50厘米左右),声音感觉更丰满、温暖一些(低音加强的结果);如果是在照片中沙发上听音,感觉低音很重(过量了,反射太强),厚实,有力,但是低音的分析力明显下降,有模糊感;而且中高音也大打折扣。
TOP
46#

liop 在 2006-9-19 3:13:52 发表的内容
pine 在 2006-9-18 21:14:42 发表的内容
我用声雅991推唯六,建议老兄上个进口前级,整体表现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赞一声老兄的文笔。


我也是用声雅得企业一号推唯美六,握手!


声雅在上点年纪的发烧友心目中的印象还是不错的——90年代中期的时候,国内HIFI刚成气候,那时声雅VL250(前胆后石)的设计,获得了许多工薪族发烧友的认同。
曾去电询问过杰作的工作人员(姚逸真),请他推荐唯美6号的功放。厂方推荐的就是声雅企业一号,配ARC或MBL的胆前级;对企业一号的评价很高。而对于我准备入手的钟神大旗舰,厂方并不推荐,说可能不好。具体怎么不好,也不愿意过多说明。我猜测,可能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声音的风格无法互补(唯美6号的高音有些暗淡,不够通透;钟神的高音也遭到类似批评);二是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一般认为功放的价格应稍低于或等于功放的价格,企业一号符合这个标准,而大旗舰的价格比唯美六号贵一倍多,性价比肯定不占优势。
TOP
47#

难得不糊涂 在 2006-9-19 18:02:02 发表的内容
楼主对线材作用严重低估,不能不令人担心楼主全套器材的表现

线材的作用我是不敢低估,当初在转盘(E3,只做转盘,信号经新德克DAC3输出)上换电源线,把钟神的电源线换成新德克PC02,声音的变化让人惊讶,那时起对线材的微妙作用就已经充分体会到了。
实际上,现在系统上的线材加起来已经5K左右了——我只是觉得线材是所有器材中最暴利的部分,一些名线动辄上万,没天理!

有经营线材的JS“义务”为人校声,在一万多的CD上用2万的线材,出来的声音果然不同凡响——线材的作用大吧?谁也不会否认的。但是,如果同样的投资,用3万买CD,再用几千配线,哪个的效果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分清主次,究竟是器材对声音的影响大还是线材的影响大。5K一套的西装配500的领带好呢,还是500的西装配5K的领带好?


我的系统做得太复杂,光是电源线就需要5条,所以不得不精打细算。

近期只想换数码线和供解码器的电源线。
TOP
48#

gullit 在 2006-9-19 23:48:34 发表的内容
呵呵,学习一下!


是胡兄么?谢谢你的金诗韵,接入系统之后表现很出色,终于让我得到了想要的声音,所以高兴之余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还请多指点!
TOP
49#

wzy600314 在 2006-9-20 15:07:37 发表的内容
马兄:好文,赞一个!
你这真热闹,来晚了,搬个沙发.哈~~


王兄好!在您那里获益良多,非常感谢!
TOP
50#

cql 在 2006-9-20 20:09:45 发表的内容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9 22:08:55 发表的内容
难得不糊涂 在 2006-9-19 18:02:02 发表的内容
楼主对线材作用严重低估,不能不令人担心楼主全套器材的表现

线材的作用我是不敢低估,当初在转盘(E3,只做转盘,信号经新德克DAC3输出)上换电源线,把钟神的电源线换成新德克PC02,声音的变化让人惊讶,那时起对线材的微妙作用就已经充分体会到了。
实际上,现在系统上的线材加起来已经5K左右了——我只是觉得线材是所有器材中最暴利的部分,一些名线动辄上万,没天理!

有经营线材的JS“义务”为人校声,在一万多的CD上用2万的线材,出来的声音果然不同凡响——线材的作用大吧?谁也不会否认的。但是,如果同样的投资,用3万买CD,再用几千配线,哪个的效果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分清主次,究竟是器材对声音的影响大还是线材的影响大。5K一套的西装配500的领带好呢,还是500的西装配5K的领带好?


我的系统做得太复杂,光是电源线就需要5条,所以不得不精打细算。

近期只想换数码线和供解码器的电源线。


哪怕你的CD和公房再高级,没有好的咸菜,你的器材都没有发挥出来.就象你对唯美6的认识过程一样,这些钱还是省不掉.我的咸菜都花了接近2万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TOP
51#

gullit 在 2006-9-20 23:09:36 发表的内容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20 0:57:35 发表的内容
gullit 在 2006-9-19 23:48:34 发表的内容
呵呵,学习一下!


是胡兄么?谢谢你的金诗韵,接入系统之后表现很出色,终于让我得到了想要的声音,所以高兴之余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还请多指点!

钟兄是爱乐之人,金诗韵能觅明主在下也很高兴!祝玩得愉快!
另:最近弄了部前卫的P3解码,可惜没有T3转盘:(


呵呵,追求完美是发烧友的特点。不过,完美是没有的。所以,如果不退烧,没完没了的折腾只会在四种情况下停止:
1、没米了;
2、心力交瘁了;
3、耳朵成贝多芬了;
4、翘辫子了!

我看得比较明白,所以打算退烧,既不再烧硬件,也不烧软件——踏踏实实听音乐才是正经。
祝胡兄玩得开心,得其所乐!
TOP
52#

aiyue1129 在 2006-9-23 11:37:17 发表的内容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9 14:17:40 发表的内容
szlghyj 在 2006-9-19 11:46:30 发表的内容
请马背上的水手兄说说摆位吧!我感兴趣!

摆位的方法不用多说了,网上的资料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是用的317法加等边三角形摆位法:听音室宽3.7米、长6.2米,按比例计算出来大致尺寸后,再在理论位置附近30厘米内前后左右调整,根据听感和自己的偏好定夺。
现在的摆位是:音箱距离前墙2.2米(以前面板计算),距离侧墙65厘米(按音箱外侧计算),两只音箱中间距离是1.8米左右,内拗30度左右。皇帝位距离后墙大约是2米,与两只音箱排成等边三角形。

皇帝位没有用沙发,而是用一张椅子——沙发的高度太低,听音时耳朵高度与高音喇叭(二分频音箱)或中音高音喇叭连线中点(三分频音箱)在同一水平线上,音场和解析力的表现会好很多。

这个听音位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听音习惯(喜欢音场、定位表现,注重解析力)来选择的,声音比较干净、清秀,稍微瘦一点、冷一点;如果后退一些(50厘米左右),声音感觉更丰满、温暖一些(低音加强的结果);如果是在照片中沙发上听音,感觉低音很重(过量了,反射太强),厚实,有力,但是低音的分析力明显下降,有模糊感;而且中高音也大打折扣。


        偶的听音室几乎与水手君的完全一样.长6.3米,宽3.6米.器材放短边.搬进三年多些,无数次地摸索摆位.终于在前不久找到此尺寸最佳摆位.现在无论是音场及纵深,定位等因素都很令人满意.与水手的摆位很接近.不过有些怀疑水手两音箱间距1.8米偏小,毕竟是大落地箱啊.
   偶的摆位:音箱前面板离音箱后面墙2.13米.音箱间距(音箱中部之间连线,非两箱内侧)2.16米.音箱离侧墙58厘米.听音位离后面墙1.65米.
   器材:cary308.   ad-2n.   elac208.2
           咸菜:新德克gold信号线.aq扁岩喇叭线.fp-1电源线(功放)vdh散线diy(cd机)
   附件:清华05滤波器(cd用)  


谢谢aiyue1129 !
难得遇到一个喜欢Bruckner的——我也很喜欢Bruckner,一种深刻的沉思、厚重的情感,强烈的悲剧意识,不讨好人的耳朵,但是能引发人对命运的思考。另外,Bruckner和我的生日恰好是同一天,呵呵!

你的听音室空间和我的尺寸几乎相同,摆位也非常类似——我说两只音箱相距1.8米,是以两音箱的内侧计算,如果从中线算的话,也几乎和你的完全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TOP
53#

一点 在 2006-9-23 11:25:49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写作功力,文才都是一流啊!发烧水平也是一流,呵呵,佩服!
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我现在系统上服役的也是金诗韵DAX-2,它是典型的英国机器,也是典型的英国声,优点是声音细腻、柔媚、丰满、通透,解析力很好,层次清晰,高中低频的表现都没有的说,音乐味道应该说是一流了,味道方面好象比它好的我听过的同是顶级的ML、KRELL、C64、MSB白金、WADIA等,就感觉只有ML、JADIS和NAGRA比它好,瑞宝和它个有所长,当年它新的也是4W多5W的东西,声场比较深,但不够宽大。缺点是声场有压缩,气势不够,所以在电源线上适合于速度比较快的线,我用过瑞宝的老大等,现在用音乐丝带老三,比较不错(在2000多一点的价位上应该是最好的了),老兄用金5不太合适,金5很慢,分析力也不够,看了一下,你的整个系统都偏慢,用金5放在本来就偏慢的DAX-2中更加不合适,另外你整个系统中卡达丝的线和VDH的线用的太多,这两个品牌的线都是一种取向,慢、偏肥。大主流不适合接后级,你把它改用在转盘和前级会好一些,因为他的小电流线,后级没有合适的就找人用机房用的电缆线DIY两条试试!应该好很多的!先吃饭,等会再说!呵呵


谢谢一点兄的指点!
一点兄从未谋面,但是看了老兄“疯狂DIY”的作用品,在下是由衷地佩服的!线材的搭配有许多讲究,非常微妙;如果真有发烧精神,深入钻研下去,会对系统有一个重新的诠释的。只是,这种试错法的探索,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精力作为代价的,是否值得,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任何器材都是不完美的,追求完美的精神可嘉,但是完美的结果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需要获得自己满意的声音,就应该学会满足——我经常说一句话:要得不多,所以容易幸福。

退烧的主意已定,今后是安心欣赏音乐,不过多的从声音去寻求满足,而是更多地从音乐中享受幸福——毕竟,音响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本身才是目的。

现在这套器材并非完美,但是已经足够让人静下来欣赏音乐了。也许再过7、8年,口袋更充实一些,对现役的器材也不大满意的时候,再投资20万左右重新购置一套器材。
TOP
54#

一点 在 2006-9-23 12:13:57 发表的内容
接是说说:
下面说说对线的看法,咸菜首先是在整个系统确定之后,根据自己的听音习惯去决定的。它随着一套器材的分析力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全套器材30000,而分析力不高,这时你的咸菜从1000提高到6000,咸菜从4%提高到20%,你感觉最多也就提高了5%的水平(还有AB对比的情况下),这时候你投资咸菜就没有什么意义,有钱不如投在器材上,如果你的器材属于高分析力,那你要不投资咸菜,那么你的所有器材可以说是白花!也就是说咸菜只是一个管道,前面的水不大,再粗的管道也没有用,前面的水很大,你给了他一个小管道,水也流不过来。所以音响应该首先是器材,只有器材先到了位,那时就一定要考虑咸菜的搭配。
我自己本来要准备对系统进行大动的,结果前天试了一对XLO LE,呵呵!就不准备再大动干戈了!一切原来存在的问题都引刃而解!


一点兄这个见解非常精辟——应该收录到发烧宝典之中的。

我从93~97年有过几年摩机的经历,走过不少弯路,犯过不少错误,但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现在大家对线材的作用很重视,而线材对声音的影响机制现在还只是处于假说水平,缺少理论支撑,也缺少实证的研究结果,只是用一种耳朵收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科学的角度讲,线材的作用机理几乎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想在这方面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多的是依靠一种尝试错误的办法,逐步积累经验,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解剖万元级的喇叭线(好像是MIT的一款名线),那个神秘的黑盒子打开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在线材中串联的电感,并联的电容、电阻,构成一个RLC网络,对不同频段的信号进行适当的提升或衰减——而靓声则由此产生。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感慨很多——当把线材定位为一种具有声音修饰美化功能的“调音台”之后,也许线材设计的思路会有突破性的改变。

从调教声音的角度看,有一种花钱不多但是效果绝对明显的做法,成本超级低廉,建议动手能力强的一点兄试一下:在音箱的分频器上做文章。动手脚的办法是:如果调整中频,就在分频器的低音和中音通路的电感上并联CR网络;如果要调整高频的声音,可以在高音通路的电容上并联LR网络——参数值可根据扬声器单元的频率响应曲线、阻抗曲线进行计算——最好自编程序进行计算模拟,然后再尝试,逐步调整——你会发现到时候整个系统声音的改变绝对比换线材要大得多。经过若干次尝试,最后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声音。
这是以前穷烧的时候的做法,但是在上万的音箱上动这种手脚,只有艺高且胆大之人才敢做,我是不想去折腾的了。一点兄如有兴趣,可以试一下,在你仿盟主旗舰的疯狂DIY上做个试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55#

蚂蚁博士 在 2006-9-24 11:24:17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92411284086755.jpg[/upload]

听音面积:7.2X4.3米。


这个环境更好!面积30平米,长宽尺寸接近黄金分割比,不仅声学效果好,视觉效果也不错。
建议上一组照片,另外发帖让大家好好欣赏——记得摄影时不要用闪光灯,一定用用三脚架、光圈优先方式暴光,否则影响图像质量。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56#

蚂蚁博士 在 2006-9-25 18:51:20 发表的内容
古岳太行 在 2006-9-25 9:53:17 发表的内容
老兄请谈谈你的这套系统,我有唯六.一直在找合适的功放,你对你的配置有哪些地方感到满意,哪些地方感到不满意


不满意的多了,正在痛苦改善呢,哈哈,
主要是环境必须要增加扩散的东西,就比较满意了!
功放嘛,选择多了,我以后还是要换,
听了国都一款单声道后级,有点受刺激了!


有条件升级当然好,如果升级建议从音源入手(老兄用的是spark的CD17吧),可能是系统中最弱的一环。
TOP
57#

难得不糊涂 在 2006-9-26 9:15:16 发表的内容
一点兄对线材有很好的理解。赞同!

楼主文字写得还可以,看得出是个读书人。对楼主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器材和线材的关系,可以拿摄影做个对比:
器材是主体,决定照片的内容、构图、总体效果;线材象用光,决定色调、对比度、细节表现。两者的配合是肯定需要充分考虑的,但是主体和从属的关系不应该颠倒(有特殊要求者例外)。
TOP
58#

simonsharp1 在 2006-9-30 13:27:25 发表的内容
问一下水手兄钟神大旗舰的后记的底噪如何,是不是属于很安静的那种。

晶体管功放的本底噪声可以做得很小的,稍微有点素质的厂家生产的数千元级的功放都可以把噪音控制在几乎不可闻的水平。大旗舰更不用说,耳朵贴近喇叭(高中低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没有噪声。这个问题完全不必担心。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59#

xawhite 在 2006-10-1 22:41:42 发表的内容
我偏爱韩中杰一些,理性、细腻,不张扬,学院派的代表人物。郑小瑛的讲座也听过几次,颇有激情,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喜爱上古典音乐的。
水手兄毕业哪个学校?


惭愧,一塌糊涂!
TOP
60#

xawhite 在 2006-10-1 20:12:27 发表的内容
水手兄84年也在海淀影剧院听交响乐?
那个天之娇子的年代,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两位指挥大师---------------韩中杰!李德伦!


呵呵!那个时候中国可能只有海淀影剧院是演出高水平交响音乐会最多的地方!
坦率地说,那时中国的指挥家里,我最喜欢汤沐海,其次是郑小瑛。韩中杰和卞祖善也不错,但是卞祖善的口才不太好。郑小瑛那时在高校中不遗余力地推广严肃音乐,培养交响乐的爱好者,我大概就是从83年开始听了郑小瑛的讲座以后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的,郑小瑛口才很好,有激情,有文采,很有些魅力;指挥风格是温婉细腻,可惜不够豪放阳刚(毕竟是女士,难免的)。

李德伦虽然号称是中国第一个指挥家,但是鄙人对他从不喜欢——大腹便便的李德伦在当时的艺术生命早已枯竭,完全靠过去的名望混日子(偶当时的观点),看他指挥中央交响乐团的演出,完全蜕化成一个节拍器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