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音响组合与听音室:唯美6号+钟神大旗舰世纪版+金诗韵DAX2+E3 [复制链接]

查看: 160589|回复: 241
11#

再说说交流稳压和滤波的问题。
为这套音响专门买了个国产的交流稳压器(5000VA)。
关于交流稳压是否需要的问题,一直有两种意见。支持的意见是认为首先必须保证电压稳定才能有好声音;反对意见认为多个香炉多个鬼,交流稳压使器材在播放大动态信号时反应延迟(大电感的作用)、影响瞬态表现,应坚决不用。
我的观点很明确:如果电压不稳,器材的声音表现值得怀疑,甚至连安全性都存在严重隐患,所以原则上应尽量采用。

94年时的器材非常低档:国产的one 497CD、天逸586(?)卡拉OK前级、湖山BK2*100JMKII后级、低频霸主,自己动手进行了摩机(功放和低频霸主,还在音响报刊上发了几篇摩机的文章,呵呵!),当时住的地方电压严重不稳定,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压波动对声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我当时没有用稳压电源的时候,常常能听到电压偏低偏高带来的音质变化,经过1、2月的“专门训练”,我已经可以从声音来猜测电压的实际数值——先猜,再用万用表测量,误差在3伏特以内。

以上经历,绝非虚构!所以,从95年开始,我就坚持要给音响配交流稳压器——现在也不例外。只是功率裕量要留大点,按实际消耗功率的5倍以上考虑,还有就是挑选好一些的品牌。95年我买的是上海振华3000VA的,现在的系统用的是同厂(改名了)5000VA的,其实整套系统消耗功率大概就是500瓦,10倍裕量应该足够吧?

其实用交流稳压器的弊端,可能充其量就是影响大动态时的瞬态响应;但是好处是很多的,除了稳定电压保证设计的工作点之外,自耦变压器就是一个大电感,可以把电网中的高频污染有效去除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有些地方电压严重偏高,甚至有240~250伏的,难道大家就不担心哪天器材被报销了?

至于交流滤波,因为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加上之后至少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实话实说,我还从没比较过加或不加交流滤波的差别,惭愧!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2#

听音室是专用的,只作HIFI,没有AV功能。看碟和K歌在客厅,有另一套专用的音响。
听音室是03年装修的,当时把两间房子的隔墙打通,得到一个专用的听音室(是偶买这套房子的三大理由之一,呵呵),尺寸是:
长:6.2米,宽3.7米(呵呵,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高2.8米

装修时专门考虑了听音室的声学处理问题,原则是首先必须追求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统一,所以各类看上去乱七八糟的音响道具一概不用(如扩散板、天花的泡沫漫反射等等);其次因不喜欢木地板,所以一律用了地砖(800*800);第三正面用石英砂岩的文化墙作漫反射;第四是硬环境采用带有装修效果的软性材料处理(左右侧墙和后墙一律用较厚的窗帘铺满),地面等器材定型后再根据需要购买地毯。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3#

器材的选择
器材的选择主要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声音风格确定。我听交响乐比较多(占70%)吧,从83年上大学开始到88年,只听交响乐,不听流行音乐;88年后受同宿舍一哥们(英语系研究生)的影响,开始听点英文流行音乐,也偶尔听点齐秦,勉强接受了流行歌曲;93年以后才正式接受流行音乐(因为卡拉OK的缘故,呵呵);加之个性因素,喜欢比较平衡、大气、中性、全面的系统,也即是比较喜欢监听风格,因此,过于个性化的东西我总认为是一种“病态美”,心里不愿意接受。听过一些典型的英国声的组合,某些音乐的表现确实很好,可以打9分;但是就表现力的全面性而言,发现不少组合放交响乐简直无法入耳。

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这点非常重要——不少人在辛辛苦苦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后,却突然发现并非自己想像的那样美好。所以,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痛苦:一是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东西(相信很多发烧友都有这种体会),二是得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

所以,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点非常关键。有些人成天到晚忙于器材升级,不断地换机,可能领略了不少器材的风格,“阅尽人间春色”,但是究竟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值得怀疑了。

古希腊的箴言值得深思:“认识你自己”!
费尔巴哈曾说过,“你是什么人,你就选择什么哲学”。这话可推而广之:你是什么人,你就选择什么音响;你是什么人,你就选择什么音乐。。。。。。。。。。。。。。。。。。。。。。。。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4#

钟神的世纪版旗舰,说是国货精品应该没有争议。但是好像对于高价的国货,一般有这么一种倾向:看得起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看不起——发烧界(!有这么一个“界”么?)似乎有种倾向:跪在地上看洋货;居高临下看国货。
回顾从90年代以来国内音响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崇洋之风从来就没断过。95年前,指责国货用料不好,普通元器件怎么可能出好声;等到95年后国货用料很扎实、补品云集时,又说电路才是关键,电路不好怎么可能好声!大约96~98年以后,国货对电路、电源都很下功夫,又说外观设计和工艺质量有问题,怎么看都象土炮!2000年后国货的工艺也上了台阶,这时却说国货没有音乐味,原因在于音响是技术也是艺术,我们的设计师都不懂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没有听过现场音乐会)——工匠是造不出艺术品的。偶想,如果下一代国内的设计师也有很好的音乐素养了,有些人还是会找出一些理由,比如,人家有几百年的文化底蕴,我们充其量算个半路出家,怎么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靠,好像整个中国,就他懂得音乐、就他懂得音响。

大致来说,洋货的缺陷被美其名曰风格,国货的风格被叫做缺陷。
等哪天人们心态平和了,无论国货洋货,都能平视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不过有些人注定要一辈子跪在地上的,没办法。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5#

音箱的选择
音箱是整个系统中指标最低的环节,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选择音箱时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预算控制在2W以内,二是最好选择落地箱。从99年开始去各音响店比较试听,感触颇多。比如,曾在某家听KRELL前后级(型号忘了)推B&W805(2000年报价1.6万),感觉非常困惑——加CD一共6万多的组合,怎么听起来那么惨?!如果是国货,肯定被叫做垃圾;但既然人家是洋货,谁也不敢叫垃圾,就只能说音箱还未煲开,环境处理不当,系统搭配不到位,咸菜。。。。。。。。既然是铭器,谁敢说半个不字!

后来听了唯美六号(当时用钟神的小旗舰推,CD就是欧博的2.2吧),感觉是自己想要的声音;后来又在一两年的时间中,去反复听了十几次,终于确定:唯美六号!

对于唯美六号,有这么几点感受:
1、如果不听交响乐,不必买;
2、如果没有大空间,不必买;
3、如果没有好功放,不必买;
4、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不要买(毕竟是国货——按某些人的说法,这个价格可以买到很好的进口二手书架箱了——我倒!)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6#

篡改一下毕加索的格言,发表点感慨:
如果你懂电子技术,你可以成为一个音响工程师;
如果你懂音响艺术,你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
如果你既不懂电子技术,又不懂音乐艺术,那你将成为一个——




发烧友!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7#

线材调整的时候,还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关于喇叭线的接法,值得费点笔墨,也许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手头的喇叭线有两条:钟神的智能喇叭线(M型,双线分音的)是01年入手的,效果一般般;还有新德克的FS-2(银箔、铜箔带式)是03年公司国庆优惠的时候7折买的,高音表现不错。
根据多年以前的经验,双线分音效果绝对好过单线,所以这两条喇叭线都同时接上。刚开始的时候,是用钟神喇叭线的低音端子接低音,高音则用钟神的高音端子+新德克FS2,结果发现低频分量似乎不够;于是改为FS2接高音,钟神的两组端子全部接高音,这样低频量感倒是够了,但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低频和中高频的衔接似乎有问题,感觉怪怪的——如何解决呢?想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办法,不过那种细微的差别,不注意还分辨不出来,所以也就没有下功夫再去折腾了。

后来某天晚上听音乐的时候,突发奇想:用不对称的接法——FS2接高音,并把钟神的高音端子的正极接在音箱的高音输入正极;而喇叭线高音端子的负极接到低音的负极——结果呢,意想不到的惊喜——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能这是最好的接法吧。

又过了半年多,在网上看到资料介绍,说是NBS的喇叭线就是这种不对称的设计,有兴趣的不妨试一下,很好玩的!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8#

预留位置已全部占满,只好把这里改做写听感了,继续。

金诗韵接入系统之后,感受最大的有六点:
一是解析力显著提升,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这种改变与原来新德克DAC相比,主观感受是有30%左右的提升。尤其高音部分很明显,可以听到许多泛音,播放HDCD的时候特别明显。其实,新德克的DAC3HIFI性也是不错的,解析力也是其强项,没想到这方面金诗韵居然可以做得更出色——不过我心里一直在想,会不会是在解码器中增加了谐波发生器(卡拉OK里常用来美化声音的激励功能,93年我买过一个湖山用NE571做的激励器,玩的就是这个DD)?留待高手指点。
二是带来了一些音乐味——过去系统的表现,最弱的就是缺少音乐味。本来,音乐味是很主观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又好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听过几套典型的英国声,特别是与胆机搭配的英国声,对其在某些乐曲的表现方面还是很喜欢的。金诗韵据说是最有黑胶韵味的解码器(DAX一代最突出),看来此言不假!所以,感觉现在的系统应该算是7分HIFI再带3分音乐味,比以前更耐听。不错不错,很让人喜欢!
三是声音的密度感更好,本来过去的系统就不错,但是现在大约又有20%左右的改善。
四是结像力显著提升,可能超过150%!过去听音乐,也没有发现乐器声音虚、浮的现象,但是现在发现每件乐器形体感都那么结实,线条如此清晰,用栩栩如生形容庶几近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过去用一个消费级的DC,现在突然换上单反一样,成像质量显著提升——这是让我喜出望外的。
五是低频的力度、瞬态进一步提升,至少100%!过去这套系统的低频表现已经算是很优秀了,但是现在才发现,唯美六号的低频潜力以前可能只发挥出5成,而现在可能有9成以上!这在钢琴、低音大提琴的表现尤其明显。今天晚上试着来一段《闲云孤鹤》,把音量开到35的位置,呵呵!楼板都在跟着震动,肚子也能感受到强劲的低频冲击,CD柜中的CD也随之哗哗作响。最难得的是,在低频强劲有力、速度迅猛、气势凌厉的同时,还能有很好的低频分析力。
六是音场表现有较大改进,大约20%吧。本来这套系统以前的音场就很出色了,但是现在因为分析力增加的缘故,给人的感觉是音场比以前更完整,更清晰。比如,以前听很多作品时,会发现音场呈一个向前突出的圆弧形,中间部分比较靠后,但是左右两侧就有些前冲;现在呢,基本上都能在同一直线上,两侧的音场都比较靠后;还有,就是人声口型的高度比过去提高了20厘米左右(这个其实不算什么改善,玩玩脚钉就可以调整的)。

今天先说优点,过两天再谈不足之处和以后改进的打算。

一直担心洋货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所以对金诗韵寄予的希望不是太大。但是,几天下来,让人对洋货也不得不说个“服”!
老是在想,这玩意儿卖3万多(据说当年香港的价格)的时候我会买么?如果国货采取克隆方法100%仿制(假设不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是不是1万以内就能搞定?!

需要说明的是,金诗韵给整套系统注入了一种全新的东西,让我喜出望外,但并非说一切功劳都是金诗韵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吃一个馒头没饱,再吃第二、第三、第四个,等到吃了第八个馒头,终于吃饱了,这时谁也不会说前面几个馒头没用,是第八个馒头让人吃饱的。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19#

基本上偶是个爱乐人,不是发烧友——至少以前不是,希望不久的将来器材定型、调整到位之后也就不再发烧,专心听音乐了。
喜欢音乐的历史很久了,快30年了。发烧的历程不长,从92年开始算吧,水平也有限,米更有限。
前一套系统是2001年初定型的:科力斯CL8600+新德克DAC3+钟神JA1/JA99C(老版)+美之声监听2号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20#

铺设地砖时,为了便于将来调整摆位,宁可多花费点成本,从听音室的正中央开始向两边侧墙铺设,可能多费了几张地砖(每张80元),不过现在看来那点钱确实花得很值得!
对称的方式,不仅视觉上看起来很协调,而且音箱摆位也很方便,有了中轴线作为参照系,左右对称很容易做到,不需要用尺子和量角器去比划,省事不少!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