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本质——一种追求,一种妥协
很久以来,有种揣测:器材到了一定水平(不大好理解和把握,换个说法,“档次”,用价位衡量,比较好操作)之后,就不存在水平的差异,而是一种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什么?一般地理解,风格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众不同的特质。
不同的器材,风格都是不同的,每个厂家在发展过程中,会慢慢地形成一些与其他厂家不同的东西,称为风格;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和审美趣味、技术路线、元器件供应等因素,也会逐步形成某些共同一致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的由来。
其实,风格的本质,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的产品的性能缺陷——然而是令人愉悦的缺陷。
HIFI以追求“真实还原现场”为追求,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即使再有三五百年的发展,也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
音响技术的基础,应该包括电子技术、电声学,这大家没有异议——但是忽略了一点,声学心理学其实才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工作关系,偶对心理学了解得多一些(包括实验心理学),人的听觉生理和心理其实还只停留在70年代初期的水平(除了在语音识别方面有巨大进步之外),对于声音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还处在很幼稚的水平,就连最简单的立体感的获得机制都还众说纷纭。所以,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做到“真实还原现场”只能是一种梦想。
计算机的原理和机理理论基础是很扎实的,于是计算机的测试相对要容易得多:换个CPU,换个内存,换个硬盘,换个主板,甚至换个电源,都可以发现明显的变化——可以选择人们关心的若干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指标是客观的,测量是客观的,数据是客观的,分析是客观的。所以,计算机技术的改进方向很明确,手段也能跟上,进步是一个接着一个,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音响呢,能够测什么?在音源和功放部分,大约可以测定功率大小、阻抗、频率响应曲线、谐波失真、互调失真、阻尼系数,等等,但是到音箱特别是室内声音特性这块直接与人的耳朵打交道的部分,能够测什么?声压级有多少个分贝,频率特性如何.......可怜得很,而且人耳的听觉机制都没有搞清楚,人耳听音的感受与仪器测定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即使是听觉生理——心理差异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听觉的绝对阈限0db,就是以1000赫兹的声波信号由0开始逐步加强到50%的人能听到为尺度的,也就是说,即使0db的响度刺激,也只能保证50%的人能听到,还有50%的人听不到;不能听到的人中,如果信号再增大1db,有些人就听到了,但还是有些人听不到;而能听到的人之中,听觉灵敏者在音响强度为-1db甚至-2db时就已经听到了。
于是,音响技术就显得无比尴尬:没有完整的客观评价指标(只有一部分,而且未见得是对听觉影响最大的部分),不管东绕西饶,最后还得以人耳作为评价尺度。
所以,音响在今天还不是科学,只能算准科学——也许再过几百年后,音响可以象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客观的科学。但是,今天不行!
“耳朵收货”——发烧友熟知的信条终于找到理论依据,谢天谢地!
但是,且慢!
耳朵收货,即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主观评价最为最终评价依据,客观评价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但是人的主观性因素更复杂、更不可靠。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到底谁的耳朵有资格作为收货的标准?
当然不是你我小人物,应该是音响技术专家、音乐大师,最不济最不济,也得是个行走江湖多年的资深发烧友、大虾级的人物。
于是就应了一副大家熟悉的对联所说的: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KAO ,难怪那么多JS要打扮成专家、大师的模样,也难怪有些道行很深的老烧会堕落成枪手。
总算又明白一个道理,呵呵!
扯远了,接着讲风格的本质。
既然现在而今眼目下,音响不能做到100%的还原,只能向这个方向逼近,那么就器材的重现的信息量与现场信息量的百分比来计算:
真实还原接近10%能否做到?——肯定能,爱迪生的留声机可能已不止这个水平了!
真实还原接近50%能否做到?——肯定能,磁带应该已经做到了。
真实还原接近80%能否做到?——大约能,LP应该有这个水准吧?(喜欢黑胶的别拍砖,只是拿黑胶做比方,不是说黑胶只有80%的信息还原量)。
真实还原做到90%能否做到?——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只好假定目前最好的技术能做到这一步吧。
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假设目前的音响技术可以真实还原90%(或者95%或其他任何水平),但仍然有一部分信息无法准确还原。于是,不同的音响公司在设计制造自己的产品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方面的信息重现较好、但是另外一些方面的信息重现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不完善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出不同重现方式的产品——这其实是在无法完全真实再现的前提下所做的无奈的选择,也即意味着产品本身是有缺陷的。
如果这种缺陷不被人们喜欢,就会被指责为毛病;如果这种缺陷恰恰讨好人耳,那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缺陷,被美誉为“风格”。
所以,风格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缺陷,一种令人愉悦的缺陷。
有人可能会问:缺陷能是美么?答案是肯定的:某些缺陷可能是美,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就是典型。其他如美人痔,也是一种美。
这种缺陷美可能是误打误撞碰上的(如胆机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做OTL、OCL输出,只好用上输出变压器,结果带来了一种很独特的声音),因为妥协产生了风格;也可能是刻意为之的(比如麦景图在晶体管功放上还坚持用输出变压器),这就因为追求而产生了风格。
所以,风格不是别的,风格就是一种缺陷——一种美的缺陷,一种缺陷的美。
风格可能起源于妥协,也可能起源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