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23232|回复: 190
41#

VV 在 2006-9-8 0:52:37 发表的内容
====================

顶一下。如此惊世伟论!!!
前人曾有语:画鬼画怪易,画鸡画狗难。

录音师录下的“现场”是鬼怪还是鸡狗??


…………………………………………………………………………
如此惊世伟论!!!说的好啊!
我认为目前的声音还原系统离不开下面这样的“环节链”:
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现场”——电声还原系统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电声还原系统的最终目标只是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录音”——共同目标就是努力接近真实现场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要得到的“好声”。也是VV说的——“画鸡画狗”吧。因为有可参照点——对于录音的参照点是现场;对于电声还原系统的参照点那就是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的“现场”;最终出来的声音到底象不象现场?那就看录音师的水平和电声还原系统的水平了。因为有可参照点,那当然难。
————除此之外,那就是VV说的——“画鬼画怪”了。因为没有标准没有可参照点,或者任意偏离参照点,那当然就易。
所以,离开了这个“环节链”,就没有了“标准”(可参照点),出来的声音虽然可能“自有妙处”,也大概同样有人喜欢,但绝对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2#

松香味 在 2006-9-8 9:58:30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6-9-8 0:52:37 发表的内容
====================

顶一下。如此惊世伟论!!!
前人曾有语:画鬼画怪易,画鸡画狗难。

录音师录下的“现场”是鬼怪还是鸡狗??


…………………………………………………………………………
如此惊世伟论!!!说的好啊!
我认为目前的声音还原系统离不开下面这样的“环节链”:
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现场”——电声还原系统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电声还原系统的最终目标只是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录音”——共同目标就是努力接近真实现场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要得到的“好声”。也是VV说的——“画鸡画狗”吧。因为有可参照点——对于录音的参照点是现场;对于电声还原系统的参照点那就是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的“现场”;最终出来的声音到底象不象现场?那就看录音师的水平和电声还原系统的水平了。因为有可参照点,那当然难。
————除此之外,那就是VV说的——“画鬼画怪”了。因为没有标准没有可参照点,或者任意偏离参照点,那当然就易。
所以,离开了这个“环节链”,就没有了“标准”(可参照点),出来的声音虽然可能“自有妙处”,也大概同样有人喜欢,但绝对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如果这样理解变成了故意曲解,趁早分道扬镳。
TOP
43#

我认为目前的声音还原系统离不开下面这样的“环节链”:
录音师的目标是努力争取录下“现场”包括‘艺术处理’后的“现场”;——电声还原系统的最终目标只是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录音”;——共同目标就是努力接近真实现场的声音。

因为:
1、录音师很难100%录下“现场”;
2、电声还原系统很难100%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
所以,“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4#

白教堂 在 2006-9-9 13:50:09 发表的内容
但是“声音的相对标准”是可以建立的。那就是依靠努力实现“高技术指标”的手段,运用控制平衡和谐的方法,努力获得相对更接近现场的声音。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一下LZ用什么做音源?

第二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间顶尖音响器材厂敢说自己是电声学的标准。单靠“努力实现“高技术指标”的手段,运用控制平衡和谐的方法,努力获得相对更接近现场的声音。”根本无法实现LZ的目标。

第三个问题是,LZ是否知道,摩机已经是对原来器材设计师的否定。但升级就不同。

[/quote]

某某音源、某某功放,某某线材等号称“参考级”。请问这个“参考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参照的标准?(尽管仍然是相对的)

另外,请不要把电声学的标准和具体的器材技术标准混为一谈。

严格地说,摩机已经是对原来器材设计师的否定,至少是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不满意。难道“不满意”不行吗?摩机改造就是要使——不满意少些,满意多些——其实质就是“升级”。极端的情况,对原来器材设计师完全否定,弃之重做,难道这种情况是没有还是不行?

千千万万的摩机发烧友之所以那么快乐,折腾得如此的满足,那是因为他们折腾出了令人多一些满意的效果,如果能够避免一些误区,从一开始就能够重视一些必要重视的问题,少些弯路,不是更好吗?
TOP
45#

松香味 在 2006-9-9 13:18:19 发表的内容
正如白教堂兄所说:“你的器材和环境跟录音师的不同,你听到的东西不是录音师听到的。而录音师听到的会是现场的声音和自己制作的声音。”严格地说,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所以:“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声音的相对标准”是可以建立的。那就是依靠努力实现“高技术指标”的手段,运用控制平衡和谐的方法,努力获得相对更接近现场的声音。
TOP
46#

白教堂 在 2006-9-9 14:29:52 发表的内容

长篇理论读起来真辛苦,我头晕了,我终于明白LZ有对器材有更高的标准。

LZ常说的"高技术指标"是什么?能否列出一两个数据供大家参考?


不是我制定出来的什么指标,参照国家制定的电声行业技术标准中的“A”级以上技术指标就行。同时还可以关注“SEMI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说不定会有新的‘技术指标’标准公布哟。
TOP
47#

白教堂 在 2006-9-9 4:04:27 发表的内容
* 帖子主题 *  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

如何DIY或摩机回避误区?答案是根本没得回避
唯一办法就是不要DIY,不要摩机。

如果DIY和摩机不是为了兴趣,最好不要摩了。
如果摩机是为了理想的、忠实地还原录音,我看也不必摩了,因为声音根本没有标准。
你的器材和环境跟录音师的不同,你听到的东西不是录音师听到的。而录音师听到的会是现场的声音和自己制作的声音。

而“音响器材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我的观点就是转盘能正常读取信息,DAC正常做DA转换,功放能正常工作使喇叭发声,仅此而已。


恰恰相反!
首先我们对“音响器材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的理解就存在根本的区别。你的理解是所谓的“能正常工作”;我的理解是具备“完成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性能。
什么是“完成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性能?就以你上面说的为例:转盘能正常(并按照理论研究结论完整地)读取信息,DAC能(按照理论研究结论完整地)正常做D/A转换,功放能(按照理论研究结论完整地)正常工作(放大信号)使喇叭发声。
那么;如果理论研究结论转盘应该能够完整地读取信息,结果只是所谓的“正常读取信息”而且丢失了部分数据信息;理论研究结论DAC能完整100%地做D/A转换,结果只是所谓的“正常做D/A转换”而且丢失了部分数据信息甚至引入噪声;理论研究结论功放能完整地放大小信号,结果只是所谓的“正常工作”而且丢失了部分大、小信号甚至引入失真和噪声;…………。如此这些偏离了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现象,能够说它的“基本性能”合格吗?
正因为如此这些偏离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摩机”——就有了必要性、方向性,同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必要性——是因为如此这些“偏离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方向性——就是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如此这些“偏离理论研究结论定义的基本使命任务的现象”发生。偏离了这个方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误区。也是我强调“高技术指标”这个“基本门槛”的基础依据。
这些问题解决了,声音的相对标准就建立了。
TOP
48#

正如白教堂兄所说:“你的器材和环境跟录音师的不同,你听到的东西不是录音师听到的。而录音师听到的会是现场的声音和自己制作的声音。”严格地说,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所以:“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
TOP
49#

如果不是“箱子——利用了箱振音染;功放——比较柔慢无力;整体解析力差。有柔情缺少鲜活!”
那么就不是我理解的“英国声”了。
其实什么英国声、美国声、……等等,都是人们叫出来的,就象数码声、模拟声一样,它们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定义,并跟随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TOP
50#

csdam 在 2006-9-9 20:09:58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松大俠啊!咱提出討论的MF470+B&W801可是十五年前的英国产品冴!

并非跟随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新产品!

它们根本就是英国声的代表..............!!

英国佬設計器材的理念請松大俠說一吓可以嗎?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那么请说说你认为的“英国声”是什么声音呢?美国声又是怎么回事?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些名词定义,包括你提问的“英国佬設計器材的理念”。请赐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