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23224|回复: 190
31#

壮家汉 在 2006-9-4 11:44:50 发表的内容
摩机必须处理好整体的能量分布,如果处理不好,用顶级元器件只是花冤枉钱。顶级元器件本身也有能量分布的问题,有的牌子重心偏向中高,有的牌子偏向中低,而有的牌子全频就很均衡,在使用中如果拿捏不当,就会使能量分布失衡,出现重心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要处理好能量分布,并非非高档补品不可,只要搭配得好,用普通元器件也能获得正确的能量分布。


哈哈!这个观点我同意!这就是我说的平衡大方向的问题。
平衡——不单单指声压的平衡,还包括各频段的动态、瞬态、能量分布的和谐平衡。全频段解析力都非常好的系统,那当然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系统;但是如果只是高频解析力非常好(高频通透)或者只是中频解析力非常好(中频鲜活)、再或者只是低频解析力非常好(低频有凝聚力);那么听上去声音表现是不和谐的。
如果经过努力仍然无法得到全频段解析力都非常好非常一致和谐的表现,个人认为宁愿‘就低不就高’,使高、中、低频在全频段解析力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样的声音虽然不是最好,但是却会和谐耐听。
TOP
32#

其实很多摩机发烧友、DIY发烧友都愿意或者很想“不惜工本和代价”地决不妥协地追求完美,追求Hi End。可是到底是否可以达到目标?如何“提前些判断”?
总不能拿来一辆拖拉机“摩”成轿车吧。
所以,我认为“高技术指标”原则应该是一个“提前些判断”的基本“门槛”,进不了这个基本“门槛”,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尽管都愿意或者很想“不惜工本和代价”,也未必有好的结果。
TOP
33#

csdam 在 2006-9-4 18:58:4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4 15:38:01 发表的内容
壮家汉 在 2006-9-4 11:44:50 发表的内容
摩机必须处理好整体的能量分布,如果处理不好,用顶级元器件只是花冤枉钱。顶级元器件本身也有能量分布的问题,有的牌子重心偏向中高,有的牌子偏向中低,而有的牌子全频就很均衡,在使用中如果拿捏不当,就会使能量分布失衡,出现重心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要处理好能量分布,并非非高档补品不可,只要搭配得好,用普通元器件也能获得正确的能量分布。


哈哈!这个观点我同意!这就是我说的平衡大方向的问题。
平衡——不单单指声压的平衡,还包括各频段的动态、瞬态、能量分布的和谐平衡。全频段解析力都非常好的系统,那当然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系统;但是如果只是高频解析力非常好(高频通透)或者只是中频解析力非常好(中频鲜活)、再或者只是低频解析力非常好(低频有凝聚力);那么听上去声音表现是不和谐的。
如果经过努力仍然无法得到全频段解析力都非常好非常一致和谐的表现,个人认为宁愿‘就低不就高’,使高、中、低频在全频段解析力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样的声音虽然不是最好,但是却会和谐耐听。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首先,发烧友要明白玩Hi Fi 和玩Hi End 的区别:
玩Hi Fi就是要玩"平衡"

玩Hi End就是不惜工本和代价.....决不妥协地追求完美。这也是小号追求的。

Hi Fi器材因为设计时考虑成本的问题,设计上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拉上补下,这往往的结果就是捉襟见肘,这就美其名为之“平衡”也。这往往使发烧友听完Hi End级器材后,才发觉自己器材的缺陷,然后摩机,玩脚钉线材等补品,兜兜转转,钱也浪费了!!!这可能就是大侠所谓“误区”了!!!

Hi End器材并不是在市面上购买顶级发烧元件的,往往会度身定做自己需要的元件配合独一无二的线路和设计,很多时候都DIY友们都摩无可摩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哈哈!!终于有些比较共同的观点了!
TOP
34#

胡敏强 在 2006-9-4 11:18:43 发表的内容
一位拼命用高价发烧元件摩斯巴克的发烧朋友昨天打电话说,自己蛮以为“没有缺点的摩机结果意识”,结果在听完一次现场后感觉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说是的,首先是声压不能比,密度不能比,实体感不能比。这些都是音响系统保证现场感的要求。家用发烧音响系统要真实还原现场是有相当难度的。比如以前那些老一辈的锡剧表现艺术家的现场演出,就是根本没有什么现在的扩音设备,全凭自己的嗓子,凭的是真本事。其实在野外的演出现场,不插电的声压已经是相当大了,再加上乐队的声压其实更大,我感觉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要以真实表现那样的现场感为标准。速度、密度、开扬度、平衡度,实体感(线条、轮廓)、层次感、距离感、方位感和声压来表现出真实的现场感。


个人认为,要求一个电声系统做到“还原现场”,首先录音师得做到“记录现场”;如果跳过录音的环节单独对电声系统提出“还原现场”的要求,那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对一个电声还原系统来说,还原录音师记录下的或者经过处理后确定下来的信息,他的任务就优秀圆满地完成了。这也是我们摩机或DIY奋斗的目标!
TOP
35#

围绕“高技术指标这个大方向、平衡和谐这个大原则”我们可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1、把握好“高技术指标这个大方向”,我们可以“提前些判断”我们的目标能不能达到;如果高技术指标这个“门槛”过不了,那么就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你的要求又比较高,那么就放弃它吧!因为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就非常有限。
2、如果能够通过高技术指标这个“门槛”,接下来就是掌握好“平衡和谐这个大原则”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利用自己对不同品牌元件具备那些声音特点等等经验,对器材进行精细的调音,使之既平衡又和谐;同时还要随时注意不得影响各项技术指标的稳定,尤其敏感的部位更要注意。
例如:我们知道炭膜电阻或炭电阻(如美国的AB炭阻)声音比较温和有音乐味,但是它的噪声比较大,如果应用不当,音乐味是有了,信噪比会大幅度下降。这就得不偿失了。
再如:无感电阻具有非常优秀的频率特性,但是如果应用不当,高频表现不但不好反而变差…………。
电容的应用同样道理,发烧电容应用不当,将会破坏声音的和谐,造成某些方面的声音听感特别“突出”而其他方面的声音听感特别“收敛”的不和谐现象。这时候用仪器测量却是基本保持“平坦”的,但是声音却不和谐。这种情况在“滥用”发烧补品元件时特别容易发生。
3、当我们已经把信号源如CD和功率放大器都做的平衡了,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指标后,就应该先检查系统各频率段输出的声压是否平衡了?最起码、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如《雨果》一  的17~45轨(25Hz~20KHz,1/3倍频)进行试听,看看输出的声压是否平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平衡内容。如果输出声压不平衡,绝大多数情况是箱子和环境的问题,应该先从箱子和环境找原因并加以解决,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已经通过仪器设备检测结果是平衡的CD和功放的“平衡性能”。否则这弯路就走的远了。
哈哈!好象还有许多该说又没有说到的,请大家补充了!
TOP
36#

DTS-GZ 在 2006-9-7 9:23:52 发表的内容
摩机最重要重电源下手,换只好的三端稳压管出来的效果很大.如金封LM317的声音比陶封LM317的好听


非常正确,而且这一措施往往还有利于技术指标的提高。
大家请继续!有必要时我就充当讲解员吧!
TOP
37#

过分强调现场对比,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他一开始就脱离了(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现场”;电声还原系统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最终目标——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这个环节链。
TOP
38#

胡敏强 在 2006-9-7 17:04:1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6 9:31:51 发表的内容
胡敏强 在 2006-9-4 11:18:43 发表的内容
一位拼命用高价发烧元件摩斯巴克的发烧朋友昨天打电话说,自己蛮以为“没有缺点的摩机结果意识”,结果在听完一次现场后感觉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说是的,首先是声压不能比,密度不能比,实体感不能比。这些都是音响系统保证现场感的要求。家用发烧音响系统要真实还原现场是有相当难度的。比如以前那些老一辈的锡剧表现艺术家的现场演出,就是根本没有什么现在的扩音设备,全凭自己的嗓子,凭的是真本事。其实在野外的演出现场,不插电的声压已经是相当大了,再加上乐队的声压其实更大,我感觉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要以真实表现那样的现场感为标准。速度、密度、开扬度、平衡度,实体感(线条、轮廓)、层次感、距离感、方位感和声压来表现出真实的现场感。


个人认为,要求一个电声系统做到“还原现场”,首先录音师得做到“记录现场”;如果跳过录音的环节单独对电声系统提出“还原现场”的要求,那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对一个电声还原系统来说,还原录音师记录下的或者经过处理后确定下来的信息,他的任务就优秀圆满地完成了。这也是我们摩机或DIY奋斗的目标!



是的.不过如何正确认识录音是个问题,对录音好坏的判断和评判的标准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朝着真实现场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首先就是我们的发烧系统,我们可以努力使得发烧音响的声音还原朝着真实现场感发展,然后再在这样的趋向真实现场感的系统上播放录音,从而可以判断出录音的现场感的倾向性.不管是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还是录音的原貌.我们都能够找到真实现场感的声音趋向或者叫现场感的倾向度.


前面我已经做了这样的答复:——
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录音”如果以我们的耳朵来鉴定的确“很难有一个标准”;如果用“高技术指标”来鉴定,他是有个基本标准的;例如:动态表现、瞬态表现、信息量表现、失真度指标、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何谈准确?何谈标准?何谈“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录音”?

用耳朵来鉴定只是上面这些工作做好之后——重要的补充措施。
只要技术指标环节控制稳定精确,定型后的产品只要控制好相关技术指标就完全可以“完美复制”,这时候就完全可以省略掉“耳朵鉴定”的环节。
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现场”;电声还原系统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最终目标——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除此之外,普通发烧友没有别的标准和途径。
在这个环节链里,我们针对和把玩的是电声还原系统。因此,我们的标准就是——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参考的标准——就是系统的动态表现、瞬态表现、信息量表现、失真度指标、系统平衡性指标、能量分布等等技术指标。
TOP
39#

其实当录音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并不做任何处理时,录音下来的声音是非常接近现场的,我就收集了好几张这样的小提琴名琴录音,那就是非常自然的名琴声音,可是,大多数朋友就不一定喜欢那样的声音,认为没有音乐味。哈哈!其实那才是最自然最和谐的音乐。
TOP
40#

白教堂 在 2006-9-8 12:49:45 发表的内容
LZ已经说了那么多理论,我消化不了

最好LZ秀秀摩过的作品,鼓掌!


“作品”秀不出声音,声音还是听出来的,这里只是交流个人的体会或者观点,接受不了甚至反对都没有关系。
看了你的签名——最紧要系免费传教!!!详情请短讯息咨询
能不能在这里也给大家免费谈谈你对玩音响的体会或者观点?鼓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