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1000|回复: 219
21#

VV 在 2006-7-1 23:04:13 发表的内容
只跟一帖



理解声音.理解音乐才...............会少走弯路...................


上面谈的大多是“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还很少提到,VV 提到的,就是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非常广泛,把这些问题讨论出来,让大家“心中有数”,无疑对玩好自己手上的器材是有益无害的。
TOP
22#

挽回自然伦常之风气——谈何容易?社会都在“变革”,“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的如今,只能为之感慨!
还是回到音响、音乐的话题上:有位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朋友和我聊天时说过;中国的民乐(包括民乐器)没有一曲或一件(民乐器)是好听的。哈哈!!我和他就开展了辩论。最后约了些“文化人”一起到我这里听音乐,中、外音乐一齐上。大家的结论是:中国的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也有精华之作品,而且非常好听。但曲目内容、形式则比较单一;外国(西方)的音乐(包括器乐)、曲目同样非常好听,而且曲目内容、形式则更加丰富多彩。
想想,外国(西方)的音乐(包括器乐)、曲目是那么多国家的精华所集,一个中国,能比吗?
阳朔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为“世界旅游最佳去处”的旅游终极地,外国人不少,他们当中不少的到了阳朔西街的(盗版)CD店,专门只选购中国的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CD,这就足以说明中国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还真是有其精华之作品,而且同样好听诱惑人。
但是,同样的中国民乐曲目,年轻演员的录音往往就没有老一辈演员的录音来得那么有“韵味”,这就是文化艺术功底修炼的差异。
TOP
23#

谢谢csdam兄关于中国音乐、民乐方面的资料。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师的一些参考资料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其实,我国很多民族的民间曲目现在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中国民乐最突出的特征。
TOP
24#

KENTRYFO 在 2006-7-4 16:21:03 发表的内容
胡敏强 在 2006-7-4 15:37:28 发表的内容
是的,我以为纯粹电子技术理论方面对于音响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发烧音响的校声也好,标准也罢,其实更着重的是文化的内涵。不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甚至轻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发烧友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于发烧音响和发烧友来说,就很难从音响提高到音乐的高度。

这方面要谢谢雨果唱片公司、中唱公司和其他的一些对中国音乐作出贡献的音响出版单位。


完全赞同!!!!!
不是有人在议论西方的音响技术已经发展到“不可理喻”的高度了吗?可是有想过吗——为何会不可理喻人家的不计成本、不惜技术投入乃至牛刀杀鸡?——那是价值观念问题!那是文化氛围问题!而菲薄自己的国家与环境、乃至历史传统的纰漏又是什么?没有了从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何来对异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对西方音乐的领悟?!!光是听已经不够,光是论也已经不够!——这世界竟然已经如此精彩!!!!


关于民族文化及内涵方面的理解包括观点,我们已是大同小异,基本一致了。但是从音响器材的性能来说,纯粹电子理论方面是没有多大问题了,纯粹电子技术方面问题还是不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同样的电路结构原理、同样的电子元件用料,不同的人制作出的音响器材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这就是纯粹电子技术方面问题了。怎样才能保证电路结构原理能够达到或者接近纯粹电子理论研究证明可以达到的水平,其中的技术奥妙还真不少。
TOP
25#

关于音响器材,技术方面的问题似乎相对理论方面的问题更多更突出。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同一台LP,不同的人去调试它、玩它,出来的声音那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这是不是应该属于纯粹的技术(水平)问题呢?
所以,当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领域里,技术水平是否跟得上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了。
TOP
26#

KENTRYFO 在 2006-7-6 9:03:40 发表的内容
个人认为:需要把我们的思维放得很开,乃至进入“虚心”的状态——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去分辨:何谓科学技术和何谓科学理论?何谓音响技术与音响理论?何谓电声技术和电声理论?何谓音响文化与音响科学?——>最好,把“通过纯粹电子技术达致纯粹电子理论的要求从而实现hiend效果”的想法打消。
    因为,在任何理论支持下的理论实践中,一旦技术接近其理论极限,必将引申理论的发展.......甚至引发起该理论的崩溃!
    当然,“怎样才能保证电路结构原理能够达到或者接近纯粹电子理论研究证明可以达到的水平,其中的技术奥妙还真不少”的问题还是需要探讨的,但,个人认为:方法可以很多,其背后的基础却是每一技术实施者的具体认知,而这个认知的背后就已经是修养、修为和文化底蕴问题了..........如果面对的是hifi,我们可以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如果面对的是hiend,我们将会颠覆电声理论了......不仅仅是电子理论!


很有个性的观点,值得讨论。
——最好,把“通过纯粹电子技术达致纯粹电子理论的要求从而实现hiend效果”的想法打消。——
——那么“文化底蕴”这个“基础”怎样在音响系统里得到“贯彻实现”呢?个人认为音响系统设计包括“较声”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技术手段”的过程,所以“通过纯粹电子技术达致纯粹电子理论的要求从而实现hiend效果”的想法还不能“打消”,而是需要加强。正如你所说:技术差距的背后,严重地存在着对理论认知的差距,包括技术隐含的理论和试图通过技术去追求的理论效果!
个人认为:把“文化底蕴”这个“基础”和“通过纯粹电子技术达致纯粹电子理论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才是“音响人”的最高境界。
TOP
27#

www.www 在 2006-7-6 12:31:15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上,同时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中国在此问题上解决的不好


理论联系实际的——最重要的是看“结果”。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思考: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技术出了问题?那些是理论的问题、那些是技术的问题呢?怎么解决呢?……。——其实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全过程不可或缺的。
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太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就解决的不好。
TOP
28#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完全是想当然的行外话---------------------对于(“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来说!

同一台LP,不同的人去调试它、玩它,出来的声音那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这是不单是技术(水平)问题,
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



_____如果你的“声音审美观”大家公认是正确的,你就可以不需要“技术”措施并得到你需要的声音吗?那真是想什么有什么,VV大侠是不是带着个“宝贝葫芦”啊?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说到LP
从松香味发帖知到大侠好象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建议松香味大侠身体力行(不然又纸上谈兵)或到广州听听JS调的LP系统,其中不泛"所谓名手"。。。。。。。。。。听听,能否让值得大侠坐下倾听??



当然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中肯定不泛"所谓名手"。但是,LP系统好象不单是广州才有。
另外,VV大侠好象对LP很钟情,能否上些照片谈谈你的LP系统呢?好让我等开开眼界。因为我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希望能够满足我的这个小小要求。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29#

上来这里交流发帖,如果太介意别人怎么说,那就是来这里自找烦恼;如果来这里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成名”或者“出名”,那也来错了地方,因为这里不会给你评定职称;想出名还不容易?不用杀人放火,不用被判死刑,当众做些“离奇”的事情,哈哈!!!!说不定就上了头版头条。
TOP
30#

开展如题目的讨论,除了希望弄清楚“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外,最重要的还是弄清楚“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
上面就反映出了一种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如“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或者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有一句哲学名句叫做“物极必反”。所以我们需要有理论、需要有技术、需要具备“文化底蕴”这个“基础”、需要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思想深处不能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实际工作或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松对某些方面的学习和努力,出来的音响产品其声音可能就反映了这些“不平衡”;但是一个人要完全做到——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