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1035|回复: 219
31#

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封建制度思想实际上严重的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包括沉淀、积累。大家看到怪而不怪的现象比如:师傅教徒弟(人数有限);传男不传女;掌门人掌(握)绝技;……等等。
师傅教徒弟怎么教?对于艺术技术类大多数是“手把手”的教,没有文字记录没有理论书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实际上是没有字符记录的规范方式)。万一师傅入土为安、徒弟接着升天取乐去也!这些个艺术、技术也就无法沉淀、积累下来了。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却由于封建制度思想影响了它的推广与应用,本来丰富多采的技艺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沉淀、积累。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却在利用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沉淀、积累着自己的技艺资源,甚至大量推广应用于民间。如今我们只能从“宫廷史料”里去挖潜极其少量的“艺术沉淀”,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比?我们应该尊重现状,尊重历史。当然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不丰富”来定性,个人认为用“相对不够丰富”来定性应该是准确的。
TOP
32#

KENTRYFO 在 2006-7-10 9:52:18 发表的内容
呵呵,“文化底蕴”参与平衡?不需要平衡!那是各方面发展(不一定平衡的发展)而累积下来、是平衡的结果或者是本来就有的。与技术、理论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与制度、规范也拉不上边!


哈哈!!我的原文如下:
开展如题目的讨论,除了希望弄清楚“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外,最重要的还是弄清楚“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
上面就反映出了一种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如“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或者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有一句哲学名句叫做“物极必反”。所以我们需要有理论、需要有技术、需要具备“文化底蕴”这个“基础”、需要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思想深处不能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实际工作或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松对某些方面的学习和努力,出来的音响产品其声音可能就反映了这些“不平衡”;但是一个人要完全做到——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概是我的表达能力差让KENTRYFO 兄理解错了,上面讲的“平衡”指的是思想认识上需要同时重视“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三者。
TOP
33#

大感概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吧:
起步阶段————实践——理论——实践;
提高、深入阶段————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即达到提高、深入阶段,通常情况下,理论水平的提高才可能带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TOP
34#

KENTRYFO 在 2006-7-11 9:14:52 发表的内容
ok!这就好!事实上,平衡也是中国文化中自然伦常的内容之一呢。


从我开始接触电子音响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我是越发体会到“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三者必须同时足够重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要开此帖进行讨论的“原动力”吧。
TOP
35#

非常感谢KENTRYFO兄真诚的参与讨论,从KENTRYFO兄的发言能够感觉到积极探索努力向上的精神。不过你还是没有理解我这里所说的“平衡”的内涵。我前面已经做了解释,我这里所说的“平衡”指的是“思想认识上”需要同时重视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三者的自我修养,并不是要把三者进行所谓的“平衡”。简单地说,就是“思想认识上”要同时重视这三者的自我修养提高吧。
我接触过一些专业或者业余的音响设计人员或音响爱好“发烧友”,他们理论、技术都有一套,但是不少的情况是翻来覆去搞了许多年,却搞不出什么名堂来。我就在思考,他们在理论、技术方面经过那么多年的实践、努力,或多或少都有提高吧?为什么就搞不出些名堂呢?个人认为大概就是没有重视“文化底蕴”方面的自我修养提高。“文化底蕴不是水平标准、不是功力的表示,”这我同意。但是作为个体,他在“文化底蕴”方面的自我修养提高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在“文化底蕴”方面的自我修养的水平和功力。我们常常认为某人很有气质,这应该也是“文化底蕴”的潜移默化和重视自我修养的一种具体表现吧。好了,如果我们说他的气质好就是“水平高功力深”,这显然不对;但是他具备了这些“气质”,就比较容易处理好许多别人不易处理好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认为他“水平高功力深”,我看就没有什么不对了。搞音响设计或者爱好、“发烧”,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文化底蕴”的潜移默化和是否重视自我修养,他完全能够影响我们的“水平和功力”能否发挥。
TOP
36#

csdam 在 2006-7-13 4:14:5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7-4 13:13:35 发表的内容
谢谢csdam兄关于中国音乐、民乐方面的资料。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师的一些参考资料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其实,我国很多民族的民间曲目现在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中国民乐最突出的特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事实是...................在1978年!

编钟,又叫歌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


....................................................................................................................

上列古物是在1978年始發現..........在這之前国人都以為中樂只有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以為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 !!

++++++++++++++++++++++++++++++++++++++++++++++++++++++++++

因此....人云亦云.......依書直說......的心態很多时併不能学習到事實的全部!甚至走Y路!

小弟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来求真才是硬道理!....發燒音响人亦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pload=jpg]Upload/200671335072954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7134175779681.jpg[/upload]


提供的资料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谁把十二平均律应用的最好、最普及、最广泛?为什么地道的中国民间歌谣、乐曲绝大多数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个人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文化传播、教育方式的问题。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37#

各位的讨论很精彩,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是离题了,实际上正是——技术、理论、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问题的一部分。我一直在关注大家的讨论,吸收其中的营养,谢谢大家打开心扉的讨论。
TOP
38#

KENTRYFO 在 2006-7-18 11:26:56 发表的内容
甚或???是音乐冲破了政治与个人感情的藩篱——形成了共通的语言?然后,是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解释了文化底蕴的差异?


个人认为大概如此,后一句反过来说:“文化底蕴的差异解释了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比较合理吧?
TOP
39#

KENTRYFO 在 2006-7-24 11:41:43 发表的内容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确实甚为重要的课题,也与我一直穷追不舍的问题之一。因此,谈音响不能不谈音乐、谈音乐不能不谈社会发展形态、谈社会形态不能不谈历史、谈历史不能不谈民族、谈民族不能不谈其起源和环境不能不谈自然现象.......谈异族不能不对比本族文化观念......谈艺术不能不以从自然现象出发及从心理现象出发......



讨论的非常好,看来标题要增加新内容了。怎么“增加”?有什么建议?“文化艺术与民族、历史、环境”如何?
TOP
40#

就按KENTRYFO兄的思路:题目增加“关于音响与音乐的文化讨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