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拿声学”跟“单拿”是什么关系?(DA/DY资料在1-2、19、22、2... [复制链接]

查看: 52187|回复: 270
171#

富盛 在 2006-6-6 18:15:43 发表的内容
可能我没有调试好吧,希望下次有机会大家再交流交流吧。

其实用在140和220上的380高音的出厂价就已经比以前的高音王330的零售价要高10%以上了。如果不是因为很大部分的开发费用算到汽车音响那一块的话,以现在欧元的汇率算,根本不可能以这个价格回馈给丹拿的爱好者了。
这次刚好在丹拿厂里拿到这两个单元,和高保真的潘主编一人拿一个,照了一张具有历史性的照片。
有实物或者图片一看吗?
TOP
172#

http://www.dynaudioacoustics.com/Default.asp?Id=275

单拿声学网站
TOP
173#

雨果(一)的《黄河》在1分59秒的一声钹响,力度相当大,完完全全应该是金光四射的感觉!效果绝对要震撼!也许至尊的高音在最低的位置的缘故,听起来好象比较软调,缺乏点说服力。
TOP
174#

胡敏强 在 2006-6-8 16:59:33 发表的内容
雨果(一)的《黄河》在1分59秒的一声钹响,力度相当大,完完全全应该是金光四射的感觉!效果绝对要震撼!也许至尊的高音在最低的位置的缘故,听起来好象比较软调,缺乏点说服力。



应该是功放及空间摆位的问题,最近又作了一些调整,应该比前略有进步。有时间过来玩玩。
TOP
175#

zaudio 在 2006-6-9 13:11:21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5 0:13:27 发表的内容
原来在“音乐与音响”BBS里有详细讨论DA的,其中对于风格的总结就是DA先做好中频再往两头走,DY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两头先飙起来再说^_^  讲到通透度,对比大多数监听箱和耳机,DY的声音还是有点“假”。这点,老丹拿要好些

富盛 在 2006-6-5 11:23:04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这是相当搞笑的结论
首先用途决定设计的取向;
拿“监听”用途的扬声器到“民用”的环境和拿“民用的”到录音室去相互PK,就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设计取向。得出来的总结除了带有各自PK者的主观音色取向外,都已经没有了科学性了。
应该在各自的环境和器材搭配里各显所长才对。


记得DY的设计哲学是如何降低失真,这与DA作为监听设计也是以降低失真为目的并不矛盾,应该是统一的,难道DY变了?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



DY在设计时的关注重点在于民用肯定是无源的。所以其分频设计以及单元配合都必须适应大多数的民用环境和配搭的周边。所以他们的相位、阻抗、频响等都是适合在家居环境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性能(但最大声压肯定没有DA大)。

DA则重视功能上与录音或相关的用途的配合,其最终设定是有源的。其使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米(一些近场的比对工作距离在1.25米左右。M3P以上的型号可以远些,一般也只是到2.5米左右,除非特殊用途,否则肯定很少超过3.5米)。参考电平通常在92到98分贝左右,并且以直达声音为主的听音环境来使用。

所以我说用途决定设计取向。也是为什么我会拿来比对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的原因。

DY为了让民用的周边有好的配合,通常都是一阶的分频设计,简单的阻抗补偿,特殊的单元配合。以最便宜的AUDIENCE42的D-28高音为例,F0的设定在700hz附近,以保证它在1900hz的一阶分频线路里还有很好的指标和性能,但是以牺牲最大声压输出为代价,灵敏度也有所下降,但配合15W75单元的特性就可以很好地吻合,既能达到非常好的音响、音乐性,也能兼顾较大的输出。就连近期争议不断的某DIY大师都非常推荐。在家里使用有人会要求它在家用的距离,60-22k的频响,SPL到110分贝吗?如果有的话就请不要考虑这个型号了。
DDC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如此,试问需要四个精确配对和精心设计的高音单元才能发挥出这种设计的原意和实际效果。可是在录音室的强直达声环境里DDC却根本没用!

DA的有源现在几乎都在使用大斜率的数字分频,其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系统在增加输出声压的同时减低单元相互间的失真。
由于不用顾忌相位、阻抗、绕射等家用问题(都可以在分频器里用电子或数字手段或通过入墙安装等手段解决),反而要在安装和使用方便上下工夫,所以大多箱体都设计成坚固耐用的,和民用风格完全极端的风格。
至于被动式的DA也是按照专业的用途来设定的(包括两阶以上的分频线路,近距离的音色平衡,大的SPL等)

丹拿官方从来没有讲过不许民用的用户购买DA,只是觉得欣赏音乐的用户,在民用的空间里,买了个他们量身定做给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在用(又不按照工具的使用建议),有些不可思议罢了。(这是丹拿老板的原话。请别拍砖)

什么超越DY的设计的话就笑笑算了。
TOP
176#

consequence 在 2006-6-9 13:58:58 发表的内容
[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


有一定道理..想想M3P一对不到10万...若拿同价位的丹拿C4对比M3P的话...估计C4除了样子好看点之外...其它方面..呵呵,令人汗颜.[/quote]

确实,M3P除了输出大很多外,在民用的环境里各方面的指标都比C4要差多了。(尤其是在功放的匹配上)
TOP
177#

[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quote]

有一定道理..想想M3P一对不到10万...若拿同价位的丹拿C4对比M3P的话...估计C4除了样子好看点之外...其它方面..呵呵,令人汗颜.
TOP
178#

一般的家居能中近场的摆位的确实不多,后反射和侧反射等不可能根本处理。
TOP
179#

给人信心的书架-评丹拿信心1音箱
收集:nocturne 日期:2006-02-19

[upload=jpg]Upload/20066922193922813.jpg[/upload]

喜欢音响的没有不知道丹拿的,就像摄影爱好者熟稔莱卡,跑车迷提起蓝博基尼如数家珍一般.全球发烧音箱厂家林立,从hi-fi到hi-end,列强早已完成圈地,各占山头称霸王.这里面既有老牌高手,如TANNOY,又有后起之秀象DALI,然而丹拿所处的地位,可以说是"高山仰止"级的,这从发烧友间自发造出来的一些词汇便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古代,但凡一个朝代要灭亡了,必然有民谣或是儿歌来做预言,而在音响爱好者之间则一直流传着"丹拿党"这个词,世上好箱夥矣,为何没有"B&W党","劲浪党","wilson audio党"?这多少能说明些问题.

  音箱做到一定程度,已经不仅仅是基本指标,几个dB的动态,零点零零几的失真的问题了.我想每一款长卖不衰的音箱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丹拿音箱的特点就是"丹拿声",大体就是准确唯真的声音.信心系列早先推出的两款C3和C5就是老派丹拿声的代表,声音理性,不加修饰,被发烧友誉为"冰美人".然而"真实"与"好听"之间,并非所有人都偏好前者,人皆有爱美之心,一把普通的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经过效果处理以后听起来仿佛斯特拉迪瓦里,恐怕我也会喜欢上.朋友中高保真音响的潘志强一直用丹拿,而年长些的马龙辉则喜ATC,以前与一位在网上数个论坛做版主的友人聊天,他也认为年岁长起来后可能会喜欢起SPENDOR,ATC这类更温和的箱子.如此说来,岂不是"少不听思奔达,老不听丹拿"了?胡言乱语,博诸君一哂.
[upload=jpg]Upload/2006692219508918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692220121763.jpg[/upload]
丹拿音箱上有"证据",下有"听众",监听有M1,M2;书架箱一路走过来有micron,craft,c3,25周年等等,每一款都不失为经典,而移至了旗舰Evidence技术的"新信心"系列所做的一些转变,则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历次音响展上好声组合无数,但总有一套被列入其类,这就是MERIDIAN 588+MAKR LEVISON NO.383+DYNAUDIO C2,这套组合我在不同场合听过多次,尤以在高保真音响视听室听得最为入神.记得曾经有C5的用家对比过C3并且写下了详细 的心得,小弟在此斗起胆来,就"新信心"C1和C2谈些感受,一管之言, 权当狗尾续貂.
[upload=jpg]Upload/20066922205684797.jpg[/upload]
这次听音的环境比较理想,房间不大,十来个平方,但是处理的十分得当,基本不见驻波.这样C1与C2也有了"可比性":与155厘米高,重40kg的C2相比, 只有44.5厘米,10.9kg的C1只能算是小家碧玉,让它们在同样大小的舞台竞技,恐怕会有失偏颇.当年丹拿在推出C2与C4的时候同时就宣布,不久之后,新信心系列还将推出相匹配的中置、环绕扬声器和超低音喇叭,用以满足最顶级的多声道音响系统的需求,C1就是这里的"环绕"(恐怕不会有许多人舍得用它做吧).仅从外表看,C1也不仅仅是一对环绕级的音箱:纹理配对的玫瑰木皮显得含蓄而高雅,高档北欧家具级的做工让人爱不释手.木皮下面是20mm厚的MDF,前障板的厚度则达到32mm,加上箱体内部的加强筋和阻尼板,使有害谐振降低到很小.手感方面,C1的箱子棱角分明,给人的感觉是刚直不阿,虽然不似GOLDMUND EPILOGUE所用的金属一般坚硬,但绝不是可以轻易撼动的,指节轻扣,发声沉稳而干脆.C1配备WBT镀金接线柱,适用于4mm香蕉 插与各式铲插。至于音箱所用到的各种尖端技术,笔者不打算赘述,因为我始终认为音箱不比功放与音源,只要设计得当,通过了精密仪器的校验,一般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音箱是一种积累,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种经验与灵性的结合,如把丹拿车间里工作了数十年的木工师傅换成一位木匠活同样出色但是没有做过音箱的工人,我想丹拿一定不是现在的丹拿了.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说C1.

  此次试听用了两套功放与音源系统,一套是MARK LEVISON NO.39 CD机器与音乐传真的Nu-Vista M3功放,另一套是最近"高保真音响"刚刚完成试听的krell组合:KPS28S CD机,KCT前级,与两只单声道后级FPB 350MCX.电源线与信号线都采用SILTECH G5,其中信号线是G5系列中的"公主",在听KRELL组合的时候,则用了cast传输线.另外,还备了一对SONUS FABER的ELECTA AMATOR II作为参考.

  首先使用第一套组合.音乐传真一向被认为与丹拿是比较好的搭配,笔者的朋友中便有几位使用A300推丹拿的contour 1.3se,M3较A300强大不少,仅从功率来看,每声道8欧时达到了250w.笔者认为M3推1.3se还是有相当水准的,但是在C1面前,心中犹有些忐忑不安.这里有一个小插曲.C1大约一个多月前便到了朋友那里,上回叨扰的时候我便想一听为快,但是主人委婉地约请我以后再听,原因是手头的功放不是太理想.那是一台SONUS FABER出的Misica,是世霸唯一一款功放,从其售价和出品公司的实力来看,料想素质应当不错,但是主人犹担心推不出好声,于是作罢,可见C1的”难侍侯”.所以我想,C1对于M3来说,恐怕是个不小的挑战.

  将一张奥伯林与老奥伊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NO.5“春天”放入NO.39 CD机,乐音便从C1中流淌出来.同一张唱片我在C2上仔细聆听过,C2构建的音场十分逼真,着实可以达到“箱我两忘”的境界,钢琴置于右侧,小提琴则在偏左的位置拉响. 奥伯林的俄国学院派钢琴奏出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高音区清脆利落,低音区”箱味”十足,老奥的小提琴则如翻天鹞子,转圜盘旋,在高度上似乎没有临界点.C2的中低音单元虽然只有17cm,但从地面传来的低音在将近50平米的房间中仍有足够的深度和量感,当时听的具有10寸低音单元的一款国产箱则与之相去甚远.高音方面,C2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Esotar2高音单元不仅仅超越其他厂家的同(ji),相对丹拿原来的顶级高音T330D而言虽然体积小了,但是磁力更强,声音却更好了.与C2相比,同样使用Esotar2高音的C1显得略微温暖一些,小提琴奏出来更加”贵气”.华彩部分,琴声如大块的锦缎源源流淌出来,如果您仔细观察过舞台上演员用来模拟泉水的绸缎,便可以体会我的感受.但是再”暖”的丹拿也比不上改用SCAN单元的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II有着暖黄的枫木箱体和褐色的真皮面板,声音也是偏暖的色调,小提琴明显暗了下去,虽然温暖,但是没有C1那种锦缎般的呈示,有一段三角铁的声音,C1播来清脆铿锵,泛音不绝,直接把一个空间呈现出来而非一个平面, ELECTA AMATOR II不仅亮度下降了,而且响度也减小了,这次再次显示出Esotar2的超强解析力与稳定的频率相应.C1在高频方面的转变顺应了丹拿从1.3se起的改变思路,即将中高频做的充实一些,多些肉感,这种转变如果能在不失解析力与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也许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丹拿党”的行列.

  很快,因为不满意第一套组合在中低频方面的表现,我们换上了第二套器材.Krell这套行头虽然潘,马二位先生早有详尽的介绍,但其8欧时350w的输出功率仍让我仰慕不已.果然,Krell一出,C1立刻显露出英雄本色.声场立刻加大五分,简直已经推延出了试听室,所有乐器动态上升,打个比方,犹如从普通线路切换到了全平衡模式.播先前那张唱片,钢琴的形象凸显出来,而且琴似乎从国产的”珠江”换成了”斯坦威”,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谈谈C1的中低频率了.我用了大家熟悉的”民歌蔡琴”来测试它.也正是这张唱片导致我更换了第一套器材,用M3推,人声缺乏质感,干瘪而沙哑,大鼓的声音悬在半空,而现在不仅仅人声醇厚了许多,低音也落到地面上,依稀有了C2那种大气的感觉.但是在气魄与声场方面,C2毫无疑问胜出一筹,另外中频略松,低频冲击力更强.用了Krell之后,再搭配丹拿原厂的脚架,C1的低频在书架箱中也算名列前茅,虽然不及ATC那样量感十足冲击力强大,但质感无可挑剔,属于速度比较快的低音,中规中矩,毫不夸张外露.这样的声音很适合听钢琴独奏,笔者放入一张古尔德弹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钢琴改编版,从纯频响的方面来说已经很难挑出缺憾,在气势和还原的真实度上也超出了一般书架箱播放钢琴的能力,这样的感觉,笔者之前只有一次体会,那是一对瑞宝的ELYSIA留给我的.C1的中频则属于细腻型,纹理致密,相对于HARBETH HL-5与SPENDOR SP100之类的英国箱,人声稍微后缩,但是结像十分清晰,冷静理智.无论是播放”青燕子组合”,”八只眼”还是蔡琴,陈升,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歌者口形的变换.我暗想,如果丹拿改革的决心再大一些,把中频做的再亲近人一些,也许C1就更”好听”了.相比较而言C2的中频要松软一些,歌唱者胸腔发音的感觉更足.

  接着换上”TUTTI”,VDH试音碟等来试试C1的场面控制和爆棚能力.正如我所料,C1在大场面表现上游刃有余,正如其理智的中频,它面对大场面也是十分理智.播放”命运”第一乐章,乐手环列于前,小提琴在左,大提琴居右,管乐部则在正后方,且他们的位置稍稍高于弦乐部,这些条理头绪,C1为我们逐条理出.乐队齐奏震撼力十足,就像武林高手,拳头未必有市井走卒来的大,但是内力充沛源源不绝,着实让人不敢小觑!

  写到这里,也该煞个尾,做个总结评论了.但是笔者口讷笔拙,实在想不出可以一以概之的词汇,权且打个比方吧:C2如同大户人家的女子,留学英伦,理智,大气,既有中国人的细腻又有西洋人的率真;C1好比中产人家的女儿,入的教会学校,高贵矜持而又有小鸟依人的一面,但想要得到她你首先要能忍受她的高傲.如果听音空间不大,而又有充裕的资金准备前端器材,那就选择C1吧;如果你有个大房子又是个完美主义者,C2更适合你.
TOP
180#

凝聚听觉的焦点-凝聚听觉的焦点 廖斐森

[upload=jpg]Upload/2006692232185374.jpg[/upload]
衡量最近这十年来Dynaudio本身喇叭产品性能的进步,现在Focus系列的声音表现绝对不比当年的Contour产品逊色哩!以Focus 220领军的Focus系列,必然可以代表Dynaudio来凝聚此价位带喇叭的听觉焦点!

二又二分之一音路三单体落地低音反射式喇叭。使用单体:Esotec+ T380高音一支、Esotec+ 17W-75中低音两支。效率:87dB/W/m,一般阻抗:4奥姆。频率响应:32Hz-25kHz +/-3dB。承受功率:250瓦。尺寸(高×宽×深,mm):980×205×295,重量:每支18.7公斤。参考售价:138,000元,进口总代理:钛孚(02-27466015)
[upload=jpg]Upload/2006692233217951.jpg[/upload]
外观简单到一个极致,与前一代相比,面板上多了「Auto Setup」的Logo
[upload=jpg]Upload/2006692234882687.jpg[/upload]
背板也是一贯的Denon风格,但比2105多了一组数字同轴输入,方便许多。
参考软件:这张Amanda McBroom精选集,收录了18首她的经典曲目。播放这张CD的任何一曲,都可以轻易体会到Focus 220纯净音场与空间感之美,尤其Dreaming中富有弹性的大鼓,更是充分显现Focus 220敏锐鲜活的低频特色,那真是十分迷人的质感,也是细致高频之外的最大特色。(Gecko Records,订购网站www.amcbroom.com)
个性焦点:Focus 220拥有一切Dynaudio的特质—全频段透明感优异、细节反应敏锐、中高频细致清丽、低频凝聚但量感非丰厚的类型,这也是Dynaudio喇叭长久以来纵横市场的招牌特色。限于体型与单体尺寸,Focus 220的气势与形体密度无法与「哥哥们」相比,但开阔的音场、精准的定位与活生的表情等家族特色依旧显著,即使蒙住眼睛聆听,稍有经验的音响迷就能轻易辨识出来。
搭配建议:这对喇叭87dB/W/m的效率数字不能算低了,Dynaudio的喇叭确实也没像以前那么难推,就算是中等功率的综合扩大机也能把Focus 220推得蛮「大声」;不过,此时你听到的不仅不是Focus 220声音性能的全部,甚至还可能让你产生误解。扩大机推力不足以掌控Focus 220的时候,通常会出现高频偏尖锐、低频控制力不好等现象,大功率、大电流扩大机还是较能发挥Focus 220潜力的搭配。



本刊的读者对于Dynaudio当然知之甚详,新的Focus系列首次在论坛露脸,就让我们先从认识这个Dynaudio家族的系列成员开始吧。先前Dynaudio的喇叭制品由入门级到旗舰的系列顺序是:Audience、Contour、Confidence到Evidence,新加入的Focus系列就介于Audience与Contour之间。本文主角Focus 220已经是Focus系列中最大的一款,在它底下的是140与110两款书架式喇叭与200 C中央声道,加上Focus 220共四款喇叭就是Focus系列的所有成员。
美丽外观就是视觉焦点
瘦长方正的外型与超美丽的木皮作工,一向就是Focus 220的注册商标,由于Dynaudio的单体实在太过独特,一眼就能辨识出来,近几年Dynaudio的单体不外卖之后,更是容易在一堆喇叭中辨识出Dynaudio的产品。Focus 220的木皮作工维持Dynaudio制品一贯漂亮的水平,外型则稍稍跟以往有点不同,除了前面板两侧切了一个小斜角之外,背板的宽度是略少于正面板的,换句话说Focus 220的左右两侧板并非平行面。相对于一般四四方方的音箱截面,这种设计具有降低箱内驻波的优点,由于前后板的宽度尺寸差距并不大,两侧板间所呈现的角度很可能是够经过一番尝试才定案的。
除了喇叭音箱本体外,Focus 220的底部还有一块附加的黑色底板,这也是Dynaudio喇叭多年来的外观特征之一,除了可以避免底板漂亮的木皮在地板上摩擦,让用家觉得心疼之外,黑色底板的四个角落也可以让用家锁上附赠的脚钉。从外表观察,Focus 220就是一对低音反射孔安排于背板下方的反射式喇叭,但实际上Focus 220的内部是将高音与中低音的箱室区隔开来的。说到单体,Focus 220的高音是采用Dynaudio最新开发的Esotec+单体,拥有特大的钕磁铁与散热良好的铝制音圈,相对于Focus系列其它款喇叭,Focus 220配备的是最高阶的Esotec+ T380高音。
Focus 220是二又二分之一音路的设计,除了一支高音外,面板上可以看到两支Esotec+ 17W-75中低音单体,这款新的单体同样延续Dynaudio超大音圈的设计,17cm的振膜就有直径75mm的音圈,搭配超强的磁铁与铝线所绕制的更多圈数之音圈,就是Dynaudio中低音单体反应迅速、细节更多的秘密。当然啰,我们也不能忽略Dynaudio使用膨胀系数相同的铝来当成音圈圆筒,并且还经特殊处理让圆筒与音圈完全密合的努力。以上低音单体与音圈的特殊设计,就是Dynaudio喇叭承受功率特高的理由。此外,Focus 220尽管已经采用分音器零件最少的一阶分音,在分音器的用料上还是超级讲究,用高纯度铜线绕制的空心电感、订制的Solen电容与精密配对的陶瓷电阻,都是Focus 220分音器线路板上组件的标准用料。
透明且无遮掩的音场
Dynaudio有着超大音圈的MSP振膜中低音单体辨识度很高,丝质的高音振膜可也同样独特。用肉眼观察可以发现Focus 220这高音振膜的透明感远高于一般软高音,用耳朵聆听也会发现Focus 220所营造的细节非常丰富、堂音非常清楚、音场相当广阔、乐器质感真实,而这些优点有一大部分就是归功于这支高音丝质振膜的敏锐动作。Dynaudio丝质高音的极高频延伸不如近几年其它厂家流行的陶瓷、铍或者钻石高音,大音压时的动态与冲击性也稍弱一些,但是它细致又华丽的高频美感也是前述「硬」高音所没有的,这不仅是Dynaudio喇叭「迷倒众生」的特点之一,也是Dynaudio一直采用此种振膜的理由。
播放优异的现场录音特别能彰显Focus 220的强处,那是透明的声底加上丰富细节的综合作用,只要扩大机真正能掌控Focus 220单体的敏锐动作,Dynaudio具有超大音圈的中低音单体确实能挖掘出现场录音中更多微小的细节,像是音乐会现场听众的轻轻骚动、音乐家演奏时的呼吸起伏、乐器弹奏或人声合唱在空间反射的堂音等,都让音乐的现场感更加活生。另外,由于有着更灵巧连贯的细节强弱起伏,Focus 220对于乐器质感的描绘也非常出色,特别是小提琴绵密的擦弦、大提琴拉奏时琴腔的共鸣、口琴吹奏时簧片的振动等,在相近价位带的喇叭中表现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在音场的呈现上,Focus 220的远近层次相当分明,人声或乐器的发声点定位也相当精准(前提是喇叭摆位良好),不过音场的宽深规模和形体感并未超越其体型,属于凝聚、具体而非庞大宽松的类型。当然,以Focus 220的中型(以单体尺寸而言甚至可说小型)落地式喇叭之姿,它的整体气势与形体密度也无法与自家更大的喇叭相比;再者,对以精确及细致著称的Dynaudio而言,没有赘肉的精实之美才更是Focus 220所追求的。对这方面表现有更高要求者,应该挑选Dynaudio更大的喇叭产品。
快速且有弹性的低频
前面提过Dynaudio中低音单体的特殊设计,事实上其出发点就在于Dynaudio对于低频的「重质不重量」。如果您仔细观察过Dynaudio喇叭播放时中低音单体的动作,就会发现它们的振幅很大且反应超级敏锐,这就是Dynaudio喇叭低频段的解析力特别好,低频的「质感」与「细节」特别丰富的原因。听惯了Dynaudio的低频表现,常常就会觉得其它喇叭的低频多少显得糊糊的、不够清晰明快,除了中高频的透明无染之外,这种包含低频在内全频段一致的清晰与敏锐,不但是Dynaudio喇叭一贯且特殊的特色,也是那么多Dynaudio爱用者很难「移情别恋」的重要原因。
不过,由于Dynaudio对于喇叭响应下段频域的失真要求超级严苛,这使得Dynaudio喇叭相对于多数其它品牌的喇叭低频份量较少,对于仅是中型喇叭的Focus 220来说也是如此。但是,请注意这只是相对上的比较,只要搭配得宜,Focus 220本身整体的平衡性是相当好的。而且Focus 220虽然40Hz以下的极低频几乎付之厥如,但80-160Hz的中低频段量感却相当丰富,又具备Dynaudio特有的快速与弹性。像是播放Amanda McBroom那首著名的Dreaming,大鼓质感就特别让人沈醉;Telarc录音里的低频,透过Focus 220也更显得直接且富有冲击力。
扩大机的搭配是关键
如果用家聆听Focus 220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上述的好处,问题多半出在前端器材尤其是扩大机的搭配上。只要能确实有效控制Focus 220的单体动作,以每边70瓦输出的Pathos Classic One甚至是高阶的日系环绕扩大机推动,Focus 220都能有蛮利落的声音表现,倒也不一定要出动大电流大功率的怪兽才能摆平,尤其是在聆听音压与空间不大的状况下,更是如此。那么要如何判断推动Focus 220的扩大机是否称职呢?假使出现高频偏亮、低频的反应不明确时,就该试试用别的扩大机推推看了。拿任何一张录音优异的钢琴曲目播放,很容易就可以判别出来,Focus 220应该能够充分显露触键的弹性与共鸣,每一下按键的力道与踏瓣的低频都要有清楚的解析。流行音乐的话,电吉他快速弹拨的细节、速度感与活生感等也是不错的判断指标。
除了扩大机的个性之外,Dynaudio特别强调的喇叭摆位也会影响高中低频的平衡与否,用家确实需要仔细调整。Focus 220的底板附有螺丝孔可以锁上厂方附赠的脚钉,在确定摆位之后应该要锁上,这对于定位、低频凝聚性与速度感都有提升的作用。如果低频不够凝聚或者因为太靠近后墙而产生中低频驻波,可试试将原厂所附的泡棉塞住低音反射孔。
在以往,Audience系列是Dynaudio的入门砖,再往上跳就是Contour系列,现在新推出的Focus系列则恰好补足了两者价位间的真空地带。事实上,衡量最近这十年来Dynaudio本身喇叭产品性能的进步,现在Focus系列的声音表现绝对不比当年的Contour产品逊色哩!以Focus 220领军的Focus系列,必然可以代表Dynaudio来凝聚此价位带喇叭的听觉焦点!■
最后编辑cadca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