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816|回复: 257
11#

[upload=jpg]Upload/20066417143040455.jpg[/upload]

4.谢林单声道版本

这个版本是网友下海兄送的,感谢!这个谢林单声道索尼版不是很常见.市面上流行的是米而斯坦的立体声DG版和EMI单声道版,谢林的DG立体声版,格罗米欧和克莱默的菲利普版,还有西盖蒂,海菲兹,敏茨,郑京和,波洁等人的版本.其实这个谢林单声道版很有个人魅力.风格古朴雅致,不像DG版那般充满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了巴赫的风骨.整体风格质朴,洗练且耐人寻味........
TOP
12#

(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第一位为巴赫写传记的作者福克尔在1802年写道:巴赫的时代,在教堂里演奏一件独奏乐器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过,这些小提琴独奏作品是否为教堂使用是很有疑问的。巴赫在克藤宫廷期间没有为教堂服务的责任。同时,在他周围也没有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巴赫自己是一位技艺颇可观的小提琴家,但在乐器上示范他写的这些难得要命的作品恐怕未必称职。这样看来,巴赫写作这些作品缺乏直接的动因。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巴赫曾经为键盘乐写下了大量的练习用乐曲,包括平均率。那么,巴赫为什么不可以为优秀的小提琴家写下迈向新的艺术台阶的作品呢?

1720年,巴赫完成了这6首独奏乐曲的手稿。有80年之久,它们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专业人员之间私下交流。1798年,在一本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曲集中,第一次发表了其中一个乐章。1802年,发表了3首奏鸣曲的初版本。1814年有人在圣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发现了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1839年,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予以编订出版。

实际上,小提琴独奏作品算得上是德国音乐的一个传统。一位与巴赫会过面的小提琴家韦斯特霍夫1682年曾在法国宫廷中演奏过他自己创作的独奏组曲,引起了阵阵赞羡之声。1696年,韦斯特霍夫发表了6首独奏小提琴帕蒂塔,每首都由4个乐章组成,这些珍贵的文献现存匈牙利图书馆。再往前溯,1676年比贝尔为独奏小提琴写下一首帕萨卡里亚,这是独奏小提琴乐曲中第一首成模成样的作品。它是巴赫《恰空舞曲》的前驱,两者都建立在主题变奏的基础上。

巴赫的这套作品大大地超越了前人的这些成就。一把单薄的乐器,在巴赫的手中发出两个声部(甚至三个、四个声部)的声音。主旋律有时出现在高声部、有时在中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几个声部同时进行或穿插进行。巴赫创造了一种旋律的进行是有低声部伴奏的听觉效果,和声的进行是镶嵌在单一的水平线上。怎样把这些听觉效果转变成实在的音响,就是摆在小提琴家面前最具挑战性的难题。这需要高超的技巧是不消说的,但仅有技巧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他必须把旋律从伴奏声部中分开:有时还要注意和弦音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在赋格曲中,他必须把嵌在低声部中的主题带出来。最后,还要把各个乐章连接成一个有说明力的逻辑的整体。在演奏连续的和弦进行时,现代的小提琴会产生许多困难。这是因为,在巴赫的时代,弓子是弯弓形的,马尾(弓毛)绷得不是很紧。这样在演奏和弦时就能使三个音或四个音同时发声。因此,现代就不得不采取变通的手法。有人认为演奏巴赫作品必须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应当有现代的时代精神。好的演奏应当体现两者的结合。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66419223936338.jpg[/upload]

18.米尔斯坦56年萨尔茨堡现场版

米尔斯坦的这个现场只演出了第一帕蒂塔。另外一出重头戏是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66418585367820.jpg[/upload]

11.敏茨的版本

敏茨1957年出生于莫斯科。两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到以色列。大约5岁的时候,他迷上了小提琴,开始随匈牙利籍著名小提琴教授依罗娜·菲赫尔(Ilona Feher)学琴。敏茨在依罗娜的指导下,演奏技艺进步很快。谢林对敏茨的天赋和才华十分看好。敏茨9岁首次登台演奏,10岁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在斯特恩的帮助下,敏茨很幸运地成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罗茜·迪蕾的学生。1973年,年仅16岁的敏茨首次登上纽约卡内基大厅,他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其精湛的琴韵被《纽约时报》说成是“可以和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名流相媲美的琴声。”此后,他便开始了自己国际性的演奏生涯。1980年,应卡拉扬之邀,他首次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从那时至今,敏茨的琴音始终不辍,录下了大量的精彩录音。我喜欢敏茨巴赫小无的朴素沉稳,少年老成。
TOP
15#

[upload=jpg]Upload/20066417333566904.jpg[/upload]

8.梅纽因30年代版

梅纽因,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 、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 事会主席。他的小无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梅纽因用其率真的琴声直截了当地就将巴赫作品里常常被成人们忽略的惹人爱怜的许多因素牵引了出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拉巴赫的众大师若论以情动人这一条,的确还数少年梅纽因。
TOP
16#

[upload=jpg]Upload/2006641916214953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419163358482.jpg[/upload]

16.米尔斯坦EMI版

米尔斯坦一生只录了两版完整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即DG版和EMI这版单声道版。但不完整的版本无数,他一生在无数次独奏会上演奏着巴赫。这版比较优雅,却更有咖啡般苦涩而悠长的回味。巴赫在世的时候从不是一个名声显赫的人。他把虔诚的祈祷奉献给上帝,把冷静的思考留给后人;米尔斯坦也从未成为天下第一的演奏家,硬技术不比海飞茨,软情调稍逊克莱斯勒,但他的巴赫就是优秀之极。他为巴赫而生。
TOP
17#

[upload=jpg]Upload/2006641934691588.jpg[/upload]

13.约翰娜·玛茨的版本

约翰娜·玛茨,匈牙利人,1924年出生。1932-1942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胡拜(Hubay,1858-1937),是西盖蒂的同门师妹。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名声鹊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极受欢迎。曾三次荣获欧洲的小提琴比赛大奖。后在瑞典、苏格兰和德国有过成功的事业发展。她的演奏纯净、优雅,富于情感,体现了典型的匈牙利小提琴学校风格。50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单是一套如此高水平的巴赫无伴奏,就足应让玛茨在乐坛上名流青史。玛茨采用偏慢的速度,在端庄的造型中表现出十足人性化的巴赫世界。在全套作品中,玛茨做到了字字句句都清晰干净,在夏康和几首艰深的赋格中,玛茨对庞大结构的把握能力更令人钦佩。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8#

[upload=jpg]Upload/2006641728167348.jpg[/upload]

7.库依肯的版本

希吉斯瓦德·库依肯(Sigiswald Kuijken)是比利时著名的当代乐器演奏大师家族里面最著名的一位。他详细地研究了早期乐器演奏技巧和作品诠释。并由此提出,小提琴的最正确的演奏方式,不是将琴夹在下巴下,而是自如地搁在肩膀上。这种方式在其失传了二百余年后,被库依肯发掘并倡导,这对所有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真实演绎和完美体验起了极巨大的影响。这种演奏方式从70年代初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演奏家所接受。他的巴赫小无是古色古香的,琴声幼细,也许是最本真的演绎。我听后不觉得偏干,相反,音色很好。这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版本,即使是盲听,也很容易识别。
TOP
19#

(待续)  :)
TOP
20#

[upload=jpg]Upload/20066419293596712.jpg[/upload]

21.约翰威廉姆斯的版本

只有一首吉他版《夏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里的第二帕蒂塔的最后一首《夏空》是很多大师的珍贵保留曲目,也是很多爱乐者的最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