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电影原声碟 [复制链接]

1#

公牛 在 2007-1-5 0:20:40 发表的内容
HI友 在 2007-1-5 0:17:01 发表的内容
各位碟友能否介绍几张音效好的电影原声碟!


《走出非洲》

[upload=jpg]Upload/2007182155761812.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啊飞 在 2007-1-6 13:06:27 发表的内容
<独立日>
[upload=jpg]Upload/20071821174292213.jpg[/upload]
TOP
3#

公牛 在 2007-1-5 0:20:40 发表的内容
HI友 在 2007-1-5 0:17:01 发表的内容
各位碟友能否介绍几张音效好的电影原声碟!



《与狼共舞》


[upload=jpg]Upload/20071614555078114.jpg[/upload]
TOP
4#

看过《与狼共舞》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那广阔的远野,那令人神往的大西部。原始与现实、友谊与侵略、人性与自然,毫无虚假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出自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的电影配乐更是影片中的灵魂所在。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从热带雨林里升起的蓝色爵士、迷离感性的大量弦乐、悲壮豪情的管乐......都在约翰巴里的精心调配下显示得流畅民间惬意、浑然天成。那是一种柔美与刚性的碰撞,典雅与不羁的颠覆,听觉与思维的考验。

20世纪80年代末期,佳作不断的John Barry约翰·巴瑞由于健康因素作品产量锐减甚至停顿,直到1990年才以《与狼共舞》复出,并获得了他的第4座奥斯卡最佳配乐奖。John Barry将这部作品献给了3位帮助他渡过健康危机的医生。这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史诗巨片也成为他所创作的最长的一部配乐作品,结构上也最为复杂。所有20段配乐,主要有3大主题旋律——_《TheJohnDunbarTheme约翰邓巴主题》、《TwoSocks-TheWolfTheme两只袜子-狼主题》和《TheLoveTheme爱的主题》,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刚柔并济。《TheBuffaloHunt捕猎野牛》所带来的追杀捕猎,万牛奔腾的壮观场面令人血脉贲张;别出心裁地用口琴演奏的《TheJohnDunbarTheme邓巴》描绘出空旷的草原上,主人公寂寥的身影。
(ZT)
TOP
5#

钢琴课。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71621351986686.jpg[/upload]

1993年,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珍·康萍(Jane Campion)的作品《钢琴课》(The Piano)荣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集制片和编、导于一身的珍·康萍,紧接着又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提名。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艾达的美国女演员霍莉·亨特(Holly Hunter)获得当年最佳女演员奖。如果说奥斯卡的所有获奖者都当之无愧的话,那么霍莉·亨特就是其中之最。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她极其出色的表演。霍莉·亨特不但准确地塑造出了导演(兼编剧)心目中的那个外表纤弱但内心顽强的19世纪妇女形象,更难得的是她作为一个职业电影演员的钢琴演奏技能。“顾名思义”,《钢琴课》这部影片与钢琴这一乐器始终息息相关。霍莉·亨特恰恰学过近十年钢琴,且音乐感觉极佳。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所有需要女主人公弹琴的场景都可以不要替身,由她本人亲自来演奏,并且从来不出错。

   影片配乐主题的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由1944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创作。作为尼曼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它尽管未能随同影片一起获得提名,但已被公认为一部佳作。这一主题旋律揭示了不会说话的女主角心中埋藏着的炽热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体验,以及她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无比热爱。

   这是来自银幕的最令人难忘的一曲钢琴旋律。从现代化大银幕上呈现的风光旖旎、色彩斑斓的画面中,我们看见了置于海滩上的一架钢琴,并且听到了它所发出的美妙音响。在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里,每当我们把人称“乐器之王”的钢琴与人称“第七艺术”的电影这两个概念并置的时候,那么不论从片名到内容,还是从音响到画面,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会首先跃入你的眼帘……
(ZT)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7181052777800.jpg[/upload]
TOP
8#

1972年,米尔菲尔德大学,青年剧作家理查德·科里尔在庆祝自己的作品成功首演的聚会上, 遇见一位神秘、端庄的老妇人。她在科里尔手里放了一样东西, 对他悄声说道:“回来找我!”然后飘然而去。 同伴们问科里尔这是谁,他也不知道。摊开手掌一看,原来是一块精致的怀表。这是1980年美国浪漫幻想片《时光倒流》的开端—— 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独奏提琴旋律响起,镜头切换。 思绪万千的老妇人回到家中,那是位于一家大饭店的湖边寓所。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唱片开始在一架老式唱机上旋转, 飘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动人曲调。 她含泪坐在摇椅上,手捧刚刚看完的演出的节目单: “Too Much Spring”——舞台剧《春意盎然》, 编剧:理查德·科里尔。她的脸上流露出了怅惘、陶醉的微笑。《时光倒流七十年》中那段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委婉动人,如温柔的手指划过心房, 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转千回的情愫,穿越时空久久萦绕……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 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 故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编号43。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 在影片《时光倒流》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 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 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John Barry)手中,成为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影片的主题曲最终和本片一样成为了经典,它的完整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实际上,《时光倒流》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 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 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 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 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 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 随着镜头的叠化,音量出现了增强,音乐不间断地从老妇人的老式唱机过渡到了 8年以后理查德在芝加哥的现代化公寓里的落地式组合音响上。一首不朽的乐曲穿越了时空, 冥冥之中把两颗永远在孤独中相互寻觅的心连接了起来,故事情节也随之展开……
作者:manloom
TOP
9#

时光倒流七十年
TOP
10#

仁厚里权少 在 2007-1-8 20:13:57 发表的内容
《英雄》


[upload=jpg]Upload/20071820202319211.jpg[/upload]
TOP
11#

天音鉴赏 在 2007-1-6 20:52:37 发表的内容
《石破天惊》
[upload=jpg]Upload/20071820291294488.jpg[/upload]
TOP
12#

音乐好听,录音够劲。配乐是日本神思者。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7182021499166.jpg[/upload]
TOP
14#

看了《悲情城市》,整整3个小时都认认真真,可惜,还是没有看清楚,只觉得那是一部伤人的电影,而又让人无法割舍,最后我想以音乐的形式固定它给我的模糊印象。

  《悲情城市》的主题旋律在电影中反复地出现,令我不自觉地想起"梁祝",虽然完全是不同的风格,但一样有绕梁不散的品质。

  在CD中有三个版本的《悲情城市》,第一阕(7/'44")最长,也最为优美。起初是细稀碎碎,拾级而进,而后仿佛被一阵风突然笼住,`音符开始显示力量,是风样水样以柔克刚的力量。影片中常常出现一段无人的画面,是满目暗蓝的海景,主题音乐总是在这个时候响起,让人发一下呆;当时并没有感受到悲情,而在听这段旋律的时候却忍不住想落泪了。它有太多的潜台词:台湾人家经历了世事沧桑,有人癫狂,有人死去,生者的沉默里都渗透着沉重的悲凉,主人公(聋哑 的文清)没有说出来的话,音乐都说了出来。悲情是对悲剧的一种抒情,淡化了绝望和恐惧,悲情是对现实唯美地回避。旋律就这样流淌过去,无法投入其中去捕捉精致的细节,也不能停下来,只好任由它过去,就象台湾任由历史过去,人们在历史中随波逐流,没有依傍也没有归属。

  第二首叫做《HIROMI FLUTE SOLO》,只有十几秒,HIROMI就是宽美,文清那善良的妻子,HIROMI是日文的译名,这段短短旋律也象日本的民谣前奏。电影讲的是1945年到1949年的历史,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五十一年。日本人走了,留给宽美一件礼物,在宽美的眼里,日本人是某些朋友,而不是侵略了自己国土的那个民族。或许是侯孝贤过分美化了日本,看电影时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愤怒,可是这一段日式的前奏却让人感到那样地不快。虽然音乐没有国界,但人心里的芥蒂未必是音乐可以穿透的。

  第三首是《文清》,文清是见证了历史变迁,家族衰落的人。整个电影大都是他的记忆,他又聋又哑,只好把看到的写下来给宽美看,他不能沉默又无法爆发,《文清》就象他本人一样,清澈,坚定;作者舍弃了合成器的神秘效果,而使用了平实的钢琴和旋乐器,刚柔相济。文清是梁朝伟演的,是他最好的一个角色,《悲情城市》里,梁朝伟就是文清,而其他电影里,他是他本人。

  后几段音乐是前三段的变奏,最后一个版本的《悲情城市》是用二胡演奏,换了一件乐器,音乐一下子从多元性变成了一元性,二胡本身的器性如怨如诉,单薄却厚重,但旋律却仿佛是一种劝慰,莫悲莫悲。台湾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从地理上,政治上说它已经彻底没有了恋母情节,但文化的脐带终究无法割断。台湾是一个的个案,历史亏欠它的太多,在1945年回归祖国的期望中,遭逢社会、经济的巨变,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冲突在2.28事件中激化,台湾对祖国的梦想破灭,然而祖国的国民政府却戏剧化地在1949年避走台湾,使它再次成为了与中国大陆政权相割裂的"他者",这段历史是电影的背景,是原声音乐的背景,然而拍电影的人选择了旁观的角度,音乐也就变得清冷,静谧,凄凉,以大气涵化了一切的辛酸。

  许多人说《悲情城市》是中国最好的电影,是无法超越的颠峰,我不知道从怎样的角度来说可以使这个命题成立,但我以为它的音乐是绝好的,只有《辛德勒的名单》可与之并提,它们都有特殊的上下文,《辛》是西方的,而《悲》在东方的国度里是无可凭借的孤魂。(ZT)
TOP
15#

我很喜欢伯拉姆斯第二,但不喜欢拉三,很多朋友都觉得难以理解。我听拉三总找不到旋律。但我喜欢第一乐章第一主题。
TOP
16#

mzt 在 2007-1-13 21:39:17 发表的内容
shinelb 在 2007-1-13 20:37:42 发表的内容
我很喜欢伯拉姆斯第二,但不喜欢拉三,很多朋友都觉得难以理解。我听拉三总找不到旋律。但我喜欢第一乐章第一主题。


你喜欢的bach大无、小无我就找不着感觉。


一开始听大无,小无不要从头听到尾,那样很累,可以挑选一些容易接受的段落来听,大无,小无很多这种段落,并非是枯燥无味的,只是有些段落一开始难以理解,给人造成错觉,觉得她难懂。象大无,第一组曲和第三组曲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小无里的第二帕蒂塔里的吉格非常好听,可以先从她开始。
TOP
17#

mzt 在 2007-1-12 22:35:37 发表的内容
shinelb喜欢“时光倒流",却不喜欢拉3钢,不理解!
我怀疑你没说实话。
我确实是不喜欢拉三。拉赫曼尼诺夫的作品我最喜欢拉二,第二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