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音响的泛音(之二)——从录音说起——
.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调整听音室最终的泛音呈现效果,需要从录音的源头开始说起。
.
烧友都知道,录音时的麦克风价格差异非常大,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不等,其差异主要就是动态和完整泛音的拾取能力。录音大师平井义使用世界上仅有的几对、纯手工制作的瑞典Detrick de Geer Eterna Musica(永恒的音乐)麦克风,他强调,高分辨率录音的最大特点不是频宽有多少,20kHz以上人耳就听不到了,但对重现乐器的完整泛音却至关重要。
.


.
更贵的麦克风,能更加准确地拾取泛音,人声会更加甜美润泽,乐器会有更加丰富的音色。由于某些经典的古董胆唛,不仅能够拾取乐器和人声发出的丰富的泛音,基于胆管的特性,还能激励出更多的“泛音”(偶次谐波),带来更加温暖亲切的声音效果,也成为录音师的收藏佳品,用来录制有特别味道的发烧曲目。这种录音,也许已经不算是高保真了,但由于音色甜美亲切,情感表达也依然充沛,仍然大有市场。
.
录音时话筒的摆位也非常重要,就像发烧友的音箱摆位一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演奏空间的声学环境不是很理想,录音师会近距离拾取干声,后期在录音室进行合成和混音。在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制作者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入不同的音效,包括“添加”更多的泛音。由此可见,录音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包括泛音的多少,既来自于演奏,也来自于制作。其中来自于演奏的成本很高,名琴的价格是练习琴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就是因为泛音更加丰富,所以听感上也更加纯净通透空气感十足,而后期添加制作出来的“人造”泛音,如果制作者水平不是十分高超的话,就很容易把声音搞“脏”,听感很浑浊或粗糙。
.
说到这里,镁声也吐个槽,很多录音为了增加所谓的“解析力”,混音时近场录音的比例过大,听起来细节夸张,但结像很大,演唱者的口型几乎有半面墙那么大,音场也平面化,没有纵深和3D感,听感很不自然。这样的“用力过度”的录音,却标榜为“发烧录音”,实属南辕北辙,镁声买回这样的碟子,听一次就恨不得扔垃圾桶。如果用这样的录音来调整摆位,也是无从下手的。
.
镁声极为佩服的小唱片公司Meister Music,据说录音从不在录音室里进行,而是选择声学条件良好的音乐厅或教堂,让独奏家与乐团在舞台上一起演奏,音乐和空间产生自然的残响,然后用单点录音把自然的声响录制下来,不再混音制作,直接出唱片,听感极为自然纯净。
.
以上内容是镁声拜师学到的一点录音相关知识,用来指导自己调声,镁声自己并没有正规的录音实践经验,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