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CD+文件 三赏,两声道+多声道 双修 [复制链接]

查看: 151522|回复: 202
121#

我也非常喜欢《园丁的女儿》这出芭蕾。
《园丁的女儿》有多个版本,现在一般采用艾什顿编舞的版本。
最早大约是在60年代在柯文特花园演出,同年也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深受芭蕾爱好者喜爱。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留下过多次的录影。阿科斯塔这个版本也是很受好评的。

shinelb 发表于 2021/6/25 10:15:19

《园丁的女儿》的音乐,除了埃罗尔德-兰基贝里的版本,还有一个赫特尔 (Peter Ludwig Hertel) 1864 年的版本,莫大就采用后者的音乐,也挺好听的。

另外,也有埃罗尔德+赫特尔的音乐版本,如兰基贝里指挥,1979年“叛逃”美国的前莫大首席 Kozlova跳 Lise的这版: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2#

我AV室倒是有大投影幕,可是投影机还是十几年前的巴可老三抢,现在基本不看。平时还是电视看得多(方便)......。
TOP
123#

我AV室倒是有大投影幕,可是投影机还是十几年前的巴可老三抢,现在基本不看。平时还是电视看得多(方便)......。
cui_xibo 发表于 2021/6/25 13:54:58

俺也是觉得电视方便,才不去考虑投影。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4#

原录的古典音乐蓝光音频、蓝光视频都是多声道(大多为5.1)的,其音质完全超越了CD的双声道格式。多声道音频用HIFI多声道播放,肯定比用双声道播放的音效要好,自不必多言。那么,用HIFI多声道播放双声道音频呢?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音效同样会更好。其声音可不是模拟环绕声的那种多声道,而是多声道立体声模式出来的声音,两者的音质、效果大相径庭。这种多声道立体声模式,不但不会破坏原录双声道的定位和声场等,降低音质,反而会更好地体现原录的定位、声场、细节等等,提高其音质。这是因为,传统的立体声唱片固然是双声道的,但其录音肯定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所以HIFI双声道的播放一直也在追求空间感、厅堂感等,只是两个音箱的物理特征遇到了自身不能克服的局限。解决之道,必须另辟蹊径,用HIFI多声道来实现三维立体声,就是其中之一。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5#

道理很简单,两个发声体,只能是一条线上两端的平面的“立体声”。调整得再好、器材天价等等,最多也就是这个平面厚一些、宽一点而已。物理因素决定了两个音箱发出的空间感不可能超过(相同价位的)五个音箱。而用(调整得当的)多声道立体声模式多声道播放双声道或多声道唱片,声音马上真正立体化,三维空间感有了,活生生的氛围来了,各种细节也多了。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6#

还需要加 1个或2个超低,就完美了
TOP
127#

总而言之,双声道的声音是二维的,多声道的声音是三维的,更加接近立体声的本意。摆拉再‌精确、器材等再高档的双声道系统呈现出来的所谓“宽大音场”,说到底还是二维的声音,只不过是把你前面的二维声音多少加宽、加深了一些而已,充其量只有数量的增强,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立体声。而调整得当的HIFI多声道出来的声音,从双声道的二维变成多声道的三维,音场极其宽大,氛围更加鲜活,细节更为突出,等等,呈现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真真正正的三维立体声。这种质的变化,是双声道条件下无法达到的。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8#

还需要加 1个或2个超低,就完美了
bomber 发表于 2021/6/29 9:28:32

俺不太喜欢夸张的低频,对俺来说,该系统的低音已经足以。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29#

俺的实践证明,专门听古典音乐的HIFI多声道系统,只要搭配合适、调整(比较麻烦)得当,实际聆听效果明显好于同价位或更高价位的HIFI双声道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声道再HIFI,其声音也是二维的,而HIFI多声道的声音则是三维的,其更加接近立体声的本意,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HIFI多声道系统的那种活生生、鲜灵灵、弹性颇足的三维空间感、厅堂感,二维的双声道望尘莫及。

由此可见,(多声道)架构优于(双声道)价格。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130#

我向亚河老兄学习,也刚上了5.1 HIFI 多声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