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回前面的话题关于唱片的播放。
刚玩黑胶的时候,就听很多老烧说黑胶唱片还是早期的模拟录音好,后期的数码录音声音又干又硬没味道没感情,不好听,那时候的听感好像的确是这样的。
直到后来上了蜂鸟唱头,器材逐渐更换,就发觉数码录音并不是那么不堪吧,飞利浦的红线系列、DG、DECCA的数码录音听起来都很舒服啊,该有的都有,比如阿殊肯纳齐80年代在DECCA出版的西贝柳斯、拉赫曼尼诺夫交响曲的数码录音,海丁克的老肖交响曲等,音场撑得很宽很深、声音都绵密、饱满有力,大起大落的十分过瘾。而再听之前觉得还不错的早期模拟录音就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港台流行录音就更加怪异,不少唱片甚至可以听到前一首歌与下一首歌的混音区别。
后来稍微思考下也就明白了,影响唱片的录音制作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录音制作的器材、录音场地、歌手的素质、监制和录音师对声音的认识和要求等等,唱片的制作水准当然是只能够参差不齐的。那么以哪个为标准呢?喜欢听小邓的烧友自然就会说连小邓都播不好的音响是不及格的,而我这样喜欢听古典音乐的就会认为好的音响应该是可以听得出马勒第三交响曲开始时那个打鼓的声音有否有盖上一块布的区别才对的,但我也喜欢偶尔听听小邓啊、伦伯啊什么的,唱片制作中的那么多缺陷都听出来可不美啊。
因此器材其实绝对是为音乐服务的,是否需要把唱片中的细节都还原出来还是得看唱片制作的水平吧,就像做菜,广东人做新鲜的鱼大多是清蒸保持原汁原味,冰鲜嘛还是放点盐啊什么的腌一下再煎好了。
既然没有一个唱头能播好所有类型的唱片,当然需要有不同声音风格的唱头了,如像十八子这般有能力的,最好就是组建不同风格的音响系统了。而对普通人来说,有所妥协是必须的,像我这样的能够装上3臂6头,其实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