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知不觉收藏黑胶唱片已经二十年 — 分享些图片作个回顾 [复制链接]

201#

这款重返莫斯科的独奏音乐会,却是从一个侧面见证黑胶唱片的衰败。这样的盛事、要在黑胶唱片黄金时期,总也要出两张套碟吧。结果挤在一张唱片上,录音虽不突出,倒是不经意让这张唱片成了重要的试音碟。盖因第一面最后一曲实在离内标太近,又逢霍老狂砸弹奏斯克里亚宾,如果听到这里,琴声任然干净清澈,没有失真,那么唱机的设置调配算是到家了
TOP
202#

Horowitz晚年在DG一共发行了6张黑胶 ,其中《诗人》那张是最后发行的,发行于1987年,分别收录了 1986年在纽约录音室的舒伯特《D大调,D.960》和1987年在维也纳 的现场录音《童年情景》。这张黑胶也是这6张黑胶中最难找到的一张,相应价格也就水涨船高。
超级歌剧迷
TOP
203#

至于Horowitz官方录音发行的最后一张黑胶却在已经换了东家的新力古典(前身就是CBS),这是发行于1990年的一张合辑,收录了录于1989年霍洛维茨纽约家中和录音室(实际上,DG在纽约没有常设录音室,据信这个录音室就是在霍洛维茨纽约家中的地下室)的肖邦、海顿、李斯特作品和瓦格纳《爱之死》的钢琴改编曲。这是大师晚年最后一次录制这些炫技曲。这张黑胶也是很难找到,因为这时黑胶 生产线基本上已经完全停产了,发行量非常少。唱片的说明上注明录音技术用到了当时最新的20bit录音技术。
超级歌剧迷
TOP
204#

TOP
205#

说的正是。但是舒伯特D960我中里赫特的毒太深,觉得霍老的演绎(尤其第一、二乐章)缺乏细腻诗人气质(其实细腻一直就不是霍老的专长),与“诗人”的唱片标题不符。倒是第三乐章,触键是霍老招牌风格,倒是听来有些意思。当然舒曼童年即景是他老的看家本领,十分精彩。
TOP
206#

说到霍洛维茨莫斯科音乐会为什么非要压缩在一张唱片里面而不发行2张,一来唱片公司想要降低成本降低零售价,另一方面晚期黑胶在保证频响的前提下音轨更窄,单面单面的容量时间更长了,我有几张唱片单面长达43-44分钟,两面容量接近了90分钟,已经突破了当时和后来单张CD容量的极限。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一来非常考验唱机和唱头,二来多少还是压缩了频宽和动态。
超级歌剧迷
TOP
207#

有黑胶唱片却没有唱机怎么办呢,最先是弄了个橱具似的唱机、功放、喇叭一体的六七十年代老古董。记得看周末旧货买卖报纸联系了卖主十几美元买的。主人看了看我的小破车问我你怎么把它搬走?我傻了眼。卖主说算了吧,我有卡车,我帮你送回去吧。估计那破玩意儿在报纸上打广告很久我人问津,终于有一傻子要那个,一高兴就包送了。

回到家就放了福特的贝五。以前在爱乐杂志上早读过许多关于他的乐评,却从没有听过。一放,我的天!从来还没有想象过那么熟悉的第一乐章还可以这样演绎,那种凝重、挣扎、深邃、张力。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硬件设施逐步不断更新,唱片也集到有快上千张。而我淘片的最大乐趣是耐心等待,在旧货市场里用一美元、绝不超过两元一张淘到了非常多演绎佳、品相新、版次好的东西。我打算陆陆续续拍些唱片封面照片上传给大家分享。如果愿意花时间学习研究,有耐心,有恒心,一两美元是可以买到这样的好片的。

好了,闲话少说,作个引子,先上几张不太被人们常常提起的TAS发烧唱片。不是特别闻名的小品牌,乐团和指挥也不是特别有名气。
六眼狗的影子 发表于 2020/1/4 10:29:56

旧货市场里1-2美元2-5张盒装的,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曲目、演绎,感觉比单张的更超值一些。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208#


六眼狗的影子 发表于 2020/1/8 22:44:34

影子兄能介绍下面几张唱片吗?感谢!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TOP
209#

先说说照片3,4,5,7,就是封面上端写有“Columbia Stereo Tape” 或“Tape Recording" 的几张。这些都不是黑胶吧,应该是盘带(Reel-to-Reel Tape)吧?好像前三张是四轨的(4 Track)。早有耳闻,论软件,盘带比45转唱片发烧,45转唱片比33转唱片发烧。但是还从没有耳福听过盘带。仁兄是用什么机器播放盘带?听感如何?像法兰西丝卡蒂(小提琴家)、尤金奥曼迪、霍洛维茨在哥伦比亚的黑胶,即便是六眼头版也销路平平,但盘带就更有收藏价值许多,因为玩盘带的发烧友是小众,出的少许多。
TOP
210#


六眼狗的影子 发表于 2020/2/27 23:19:03
谢谢影子兄讲解,这些图片是在网上看到的!因为和您的主题无关,我删了!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TOP
211#

呵呵,不客气。我倒是暗恋盘带多年,就是暗地里想着发烧道上下一步走上开盘机的路呢,只是一直犹豫不决。
TOP
212#

谢谢影子兄讲解,这些图片是在网上看到的!因为和您的主题无关,我删了!迈戈 发表于 2020/2/28 7:56:19
老兄所列的唱片中那张1961年里赫特演奏、康德拉辛指挥LSO的《李斯特2部钢协》,这张唱片非常有意思。
一直以来,收藏黑胶的朋友对里赫特这张唱片的发行版本非常迷惑。因为,这张唱片先后发行过荷版、英版、德版和美版、日版(日版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完全是美版的小跟班),而有没有法版目前没见到图片和实物。目前所谈的都是各自的第一版,二版不在讨论之列。
最有意思的是荷版的首版竟然有2种封面,而唱片编号是完全相同的。



这两种版本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首版首发,非常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一般来说倾向于认为上面黑白里赫特照片的版本在前,原因就是第二种彩色照片、几何分割框图的设计是一个系列设计,所以被认为是第二种发行才用到这个设计。但根据盘芯Hi-Fi Stereo label的红色深浅,一般的常识是偏紫红色的是首版在前的label,而 酱红色偏浅的是稍后的label。当然不能排除唱片和封套混装的可能。这两种封面的唱片编号都是835 474 AY。

英版的首版唱片编号 也是835 474 AY,Label与荷版Hi-Fi Stereo一样,盘芯也是深色,目前市场价格有时甚至超过荷版首版。


第三种要介绍的是德版,采用与第二种荷版相同的彩色照片设计,但背底色为全黑, 尽管德版也是Hi-Fi Stereo深棕色label,唱片编号也是835 474 AY,但封面上有显著的Grand Prix du Disque的字样和贴标,所以,德版的发行时间一定晚于荷版 和英版。德版的封面上 Hi-Fi Stereo标识为 醒目的**,这个标识的位置一般位于右上部Philips圆标的下方,也有见到这个黄标跑到其他部位的。


接下来就是更有意思的美版了,美版的首版封面上出现了醒目的35MM菲林录音的大横标,这是当年水星Mercury唱片公司的大卖点,标榜自己的录音母带是用电影胶片的磁带记录的,具有宽频响、大动态、高保真的特质,这也是当年水星公司唱片音质爆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张唱片用35MM的标识实际上是一个噱头:录音团队完全就是飞利浦的,录音地点也是在伦敦,跟水星没半点关系。只是当年Philips买下了水星唱片在欧洲大陆的发行权并进而在1960年收购了Mercury,所以两家互相乱带帽子,飞利浦在欧洲发行水星的录音用Philips的商标,而Mercury在北美发行Philips的唱片并压片、包装一条龙,虽然Mercury贼心不死的用了35MM的假标识作为发行的噱头,但还是不敢用自己Mercury的商标而是老老实实用的Philips商标。这个故事有意思吧,但千万别一看到那个35MM标识就瞎激动,因为那根本就是一个幌子。

围绕这张唱片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呢。图片选用了网上的图片,我自己收藏了第一种黑白照片的荷版、第二种彩色照片的荷版和美版 。
3British.jpg (, 下载次数:0)

(2020/2/28 9:59:55 上传)

3British.jpg

3German.jpg (, 下载次数:0)

(2020/2/28 9:59:55 上传)

3German.jpg

超级歌剧迷
TOP
213#

是的,里老的这款演绎、录音都不错,但是的确没有水星真正35MM录制的拜伦詹尼斯的李斯特钢协一、二爆棚。那款的指挥恰巧也是孔德拉辛
TOP
214#

回复 213楼六眼狗的影子的帖子

更正一下,拜伦詹尼斯在水星的李斯特一、二,第一是孔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协奏。第二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协奏。这款的黑胶我没有,只有CD。刚才专门查了一下。
TOP
215#
超级歌剧迷
TOP
216#

谢谢!呵呵,知道仁兄会发黑胶版照片的。
上次正说到吉列尔斯。1938年21岁的他在布鲁塞尔参加伊丽莎白王后钢琴大赛,夺得第一名。那年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17岁少年,只拿了第七名。评委之一是鲁宾斯坦,说他技术无可挑剔,演奏不甚理想。
这位少年就是米凯兰杰利。一位完美主义者

TOP
217#

德彪西是他的拿手作品


TOP
218#

有一部里赫特的纪录片,片名叫【Enigma】(【谜】)。米凯兰杰利也是一位谜一样的人,深居简出,很少出唱片。他的晶莹剔透,干净清爽的音色与众不同

TOP
219#

很久以前写的一段文字:

在意大利乐坛有那么一位特立独行的钢琴怪杰、独行侠,很多人一下子就能猜出是阿尔图卢·贝内黛蒂·米凯兰杰利。有关于他的怪癖和在二十世纪钢琴家中的独特地位很多人都如雷贯耳。虽然,由于他的超完美主义追求使得他的录音室录音少之又少,但由于他对每一场音乐会都是准备得无微不至和精益求精般的完美追求,使得他的拥趸们在叹息于不能得到他尽可能多的唱片的同时,又能在他那些每每称为传奇的超完美的现场音乐会上听到在唱片中不能听到的米凯兰杰利的精美到巨细靡遗的演奏,尽管这样的音乐会次数是少之又少。很多他的忠实乐迷坚持不听他的录音室录音和不收藏他的唱片,只聆听他的现场音乐会,因为他们认为:米凯兰杰利只生活在现场中。
下面的一片文章记述了意大利的一位乐迷,他是怎样看待米凯兰杰利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米凯兰杰利现场演奏的魅力到底如何阻挡了人们进一步聆听他的唱片录音的。






今年夏天,我应邀赴意大利参加一个国际诗歌节,在米兰、热那亚、皮亚琴察等城市滞留多日,与几位意大利汉学家过从甚密,其中有一位在博洛尼亚大学任教的社会学教授鲁索和我一样是格伦·古尔德迷。他告诉我:“古尔德的巴赫对我来说是信仰和想象力的一部分。“我在博洛尼亚大学鲁索家里住过两天,发现他的古尔德LPCD收藏颇为全面——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斯克里亚宾、勋伯格、欣德米特。我注意到一大堆古尔德CD中夹杂着霍洛维茨、里帕蒂、里赫特、吉列尔斯、施纳贝尔、吉泽金、科尔托等钢琴家的一些CD,但其中没有一张米凯兰杰利。我感到有些纳闷,就问鲁索,是否从来不听米凯兰杰利?他说是的,从不听他的录音。我追问道:难道你觉得他弹得不好吗?鲁索回答我:恰恰相反,我曾在1972年听过他的现场音乐会,当时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过从那以后,米凯兰杰利就成了绝响,因为我从任何他的录音制品中再也找不到那种现场感受了。“别的钢琴家或许能在录音里听,可米凯兰杰利不行,他属于那种你要么别听,要么亲临现场去听的钢琴家。”鲁索这么说。

  但到哪儿去听米凯兰杰利的现场音乐会呢?恐怕只有到天堂去听。我猜米凯兰杰利会在天堂继续他的钢琴音乐会,但却拿不准假如上帝去听他的现场演奏,而那天又正好赶上下雨,米凯兰杰利会不会随时取消音乐会,一点不给上帝面子?米凯兰杰利生前就以不顾观众的感受,喜欢即兴取消演奏而闻名于世。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有一次米凯兰杰利因试奏时感到琴声有些潮湿就独断地取消了当晚的音乐会,弄得身边的人不知所措,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想起三天前本地曾下过一场雨。难道三天的太阳还不足以晒乾一场雨吗?是米凯兰杰利过于怪癖,过于我行我素,以使自己神秘化吗?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在他的身上,同时活着一个艺术至上的完美主义者、一个拉丁贵族和一个现代隐士。他拒绝成为那种花上几十美元买张门票或是买几张CD就能一次性消费掉的表演者。

  依我的看法,米凯兰杰利与格伦·古尔德构成了20世纪钢琴演奏史上最极端的两个出发点。他们两人的身上都具有那种被推到极致的专注精神,不仅专注于钢琴演奏者与作曲家的种种关联,而且能使围绕这种专注所聚敛起来的内涵和能量抵达钢琴本身——我指的是作为一个物的钢琴。考虑并尽可能穷尽钢琴的可能性,是一件让古尔德和米凯兰杰利感兴趣的事情,但他们两个人做出的努力正好相反:古尔德以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削减手法对待钢琴演奏,通过做出限制来增加钢琴的信息量和精神性;而米凯兰杰利却格钢琴所能发出的各种美妙声音全都释放出来,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杂于一”境界。如果说古尔德是以“不”来定义钢琴的,米凯兰杰利则用“是”在定义钢琴,不过,这是那种把“不”字也包括进来的“是”。古尔德的巴赫是一个左手得到特殊强调的巴赫,一个令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感到迷狂的、洋溢着发明精神的、近乎左派的巴赫,这个巴赫的确立是以限制右手、剔除巴罗克**的宫廷情调为前提的。米凯兰杰利早年弹奏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时,将德奥血统的巴赫拉丁化了,尤其是第二乐章,弹得**之至,仿佛演奏者是置身于对托斯卡那一带的典型意大利乡村景物的印象和感受中在演奏,所以巴赫听上去像是撩起乡愁的斯卡拉蒂。二战结束后米凯兰杰利就再也没弹过这首曲子了,但他弹过另一首由布索尼改缠的巴赫作品《恰空》。他将该曲的内在建筑(这种内在建筑所揭示的空间恐惧与空间信赖之间的复杂关系乃巴罗克音乐的神镶之所在)完整地呈现出来。遗憾的是古尔德从未弹过巴赫的这首《恰空》。以古尔德弹奏巴赫《创意曲》时所显示出来的对复调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和精确程度来看,如若他弹奏《恰空》,必将为听者带来与米凯兰杰利的《恰空》全然不同的另一种阐释的乐趣。两种乐趣都是高级的,两个《恰空》交相辉映,两个巴赫相互证实,但又相互分离。如果古尔德当年弹奏过《恰空》就好了。

  米凯兰杰利生平所弹巴赫似乎仅限于上述两首曲子。尽管科尔托在米凯兰杰利21岁时就惊叹他为“李斯特再世”,但他年轻时弹奏的曲目以小品为主,面且其中不乏三流作曲家的作品。看来米凯兰杰利特有的那种对演奏曲目的关注与对钢琴本身的关注混在一起的倾向早年即已存在,他对钢琴的迷恋,以及从中升华出来的由半是物恋情结、半是超然物外的精神张力所构成的对“钢琴性”的深刻领悟,使他能将一些无足轻重的三流作品弹奏得煞有介事。我记得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家对此是这样评述的:手术是成功的,但病人死了。

  米凯兰杰利晚年为DG录制的德彪西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赞誉。钢琴性在这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如果音响器材足够好的话,我们就能听到一些奇异的、相当敏感的声音,一些经过折射的、层次分明、像午后的光线变化那么微妙的声音,钢琴作为一个物在这些声音里的存在与早年相比起了一些变化:现在,钢琴处于有无之间,它不是什么,但却也不是无。在古尔德的巴赫那里,我们感到钢琴的存在已经被抽象到纯粹键盘乐器的地步,他揭示了钢琴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不是钢琴。但在米凯兰杰利弹奏的德彪西那里,我们却很难想象钢琴可以是别的什么而不是它自己。米凯兰杰利的完美主义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作品中发出的声音,很可能是钢琴所能发出的声音中最奇妙、最不可思议的声音。我甚至认为,这些声音把钢琴重新发明了一遍。

  米凯兰杰利的拉威尔也是无人能及。除了EMI录的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我还收藏了ERMITAGEARKADVAFone等几家意大利、法国唱片公司录制的米凯兰杰利弹拉威尔,其中的《加斯帕之夜》被弹得玲瑰剔透,充满幽灵气息,令人想到李贺的诗句“羲和敲月玻璃声。”我有他弹的《加斯帕之夜》三个不同版本,除这张ARKADVA版(1957年录)外,还有美国MUSICARTS(1962年录)及法国CDM(1967年在布拉格现场录音),全都弹得鬼斧神工,在阿格里奇和波格雷里奇弹奏的《加斯帕之夜》之上,尽管这两个人的《加斯帕之夜》都堪称神品。可惜的是,米凯兰杰利的《加斯帕之夜》录音太差,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为DG录制拉威尔?我那张ARKADVACD上还录有他弹的拉威尔《镜子》、《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及钢琴协奏曲,演奏之绝妙与录音之粗浊赋予这张CD极其古怪的性格。

  米凯兰杰利的肖邦精美无比。我问过好几位趣旨不一的爱乐人,假如只选一张肖邦CD的话他们会选哪一张,他们共同的回答是选DG录的那张米凯兰杰利弹奏的肖邦,反而是我在这张CDEMI那张里帕蒂弹的肖邦华尔兹曲集之间难做取舍。如果不考虑录音效果的话,我的首选其实是Fone版的米凯兰杰利弹肖邦,那是现场录音,时间是1967年,地点是在他的家乡。米凯兰杰利的精神在这张CD中不仅与别的钢琴家完全不同,而且与他本人在别的CD录音中(例如DG那张)呈现出来的肖邦也大异其趣。他采用了一种不合常规的弹法处理玛祖卡,使听者听出了被伤感涂了些额色的天真无邪。第一叙事曲他弹得比DG版的录音快了整整一分钟,两者之间的不同不仅是速度上的,这里的不同主要是一个解说家与一个演奏家之间的不同——米凯兰杰利的控制力是一流的,他接够在背离和反向中加重自己的信仰,使别的钢琴家无法模仿。这张FoneCD中的第一首曲子是肖邦的第二奏鸣曲,米凯兰杰利弹得如此之好,我每次聆听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米凯兰杰利在呈现每个音符的细节之美与勾勒全曲的整体轮廓之间保持了至关重要的平衡,并且将一种相当现代的感受与一种垂老久远、带点腐朽气氛的浪漫倩愫融汇起来,这是特别适合现场录音的、与春天芳香一块摇曳的、贴着土地和皮肤行走的肖邦。但是,连这个感性的肖邦也仍然是站在虚无一边的:米凯兰杰利声称他从不为任何听众弹奏钢琴,所以他把该曲的第三乐章弹得空无一人。这一乐章他弹了九分钟,这恐怕是时间最长的演奏,霍洛维茨、鲁宾斯坦、波里尼和波格雷里奇这一乐章都只弹了七分多钟,科尔托则弹了仅六分半钟。

  米凯兰杰利的莫扎特一向有争议,但假使对什么是真正的莫扎特不加预设的话,我们可能会发现,米凯兰杰利的莫扎特一如他所弹奏的海顿、贝多芬、舒曼、李斯特和格里格等作曲家的协奏曲,是20世纪钢琴演奏史上最具文献价值的演奏范本。我觉得,我在米凯兰杰利弹奏的协奏曲作品中听到的东西,有可能是比音乐和思想更为古老的自然,我们的感知器官不过是它的一种痕迹。也许有人预先就在自己心目中假设出一个自以为符合原貌的本真莫扎特,再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当代演奏家对莫扎特的演绎,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明智之举。我倒宁可相信所有的莫扎特演奏都是当代演奏,有多少演奏家就有多少莫扎特。因为并不存在“本来”意义上的莫扎特,正如并不存在“本来的巴赫”,只存在古尔德的巴赫,或安德列·席夫的巴赫。我在听米凯兰杰利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时,强烈地感到钢琴(而不是演奏者)的存在。诚然,莫扎特创作他的钢琴作品时现代钢琴尚未发明出来,但以为用莫扎特**的钢琴弹奏莫扎特,或是把现代钢琴弹得像莫扎特**的钢琴,就有助于恢复原貌,这未免过于天真。对于像米凯兰杰利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来说,他能建立音乐冥想空间的地方是“无钢琴”的所在,而那又同时是一个“无所在”。他属于那种“不是用思想而是用物来说话”的人,这让我想起另一位享有盛名的完美主义者、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用思想在写作,而是用词来写作”。米凯兰杰利的音乐世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消失的世界,难怪一位美国乐评家会说——米凯兰杰利弹到入神之处,他本人就不在了,似乎钢琴自动在那儿弹。实际上,说米凯兰杰利把钢琴弹得好像没人在弹,或是说他把钢琴弹着弹着就弹没了,这两种感受应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听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并非向空中掷硬币,假如有人真要掷硬币才能决定从哪个方向去理解米凯兰杰利的话,他将发现那硬币掷向空中后很可能会空悬在那里。迪兰·托马斯当年写过这样的两行诗:

  我童年时抛向天空中的球,

  至今没有落地。

  米凯兰杰利逝世已两年多了。而我借助于当代音响技术,仍然在听他演奏钢琴:从1939年,他18岁时的演奏,到1992年他的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他在这场告别音乐会上把德彪西《意象集》中的前两首曲子弹奏了两遍)。与其说我不知道是谁在弹,不如说不知道是谁在听。听,就是和弹一起消失。




Beethoven Piano Son.No.3,Chopin Piano Son.No.2,Brahms Variation on the Theme Paganini,Scarlatti 3 Sonatas,Ravel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Benidetti Michelangeli(Cetra 2Lp,live recording on 12.2.1952)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in Warsaw Recital Concert,13,27.Mar.1955(Cetra Concerto Live LO 525,3Lp)

Beethoven Piano Con.No.4,5-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Belgrade Philharmonic,Z.Zdravkovic;Orch,W.Steinberg(Recital Records IGI 359,rec.1974,1966)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2,Schubert Piano Sonata a-minor,D.537-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Recital Records IGI 334,pressed 1976)


Mozart Piano Con.No.15,20-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RAI-Torino Orchestra,Mario Rossi(Recital Tecords RR.422,rec.Dec.1955,Dec.1959)


Schumann,Grieg Piano Con.-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RAI Orchestra,Mario Rossi,New Philharmonia,Rafael Fruhbeck de Burgos(Recital Records DIS.3701)

米凯兰杰利除了在DG留下11张官方发行的黑胶唱片(其中部分为音乐会现场录音),还在Decca和EMI留有可数的几张录音室录音。





超级歌剧迷
TOP
220#

老兄所列的唱片中那张1961年里赫特演奏、康德拉辛指挥LSO的《李斯特2部钢协》,这张唱片非常有意思。
yilinliulin 发表于 2020/2/28 9:59:55
谢谢兄弟讲解!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