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上3.8?当年的广告功不可没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八达配惠威的广告满天飞,那时就想,今后一定整一套八达+惠威(现在想来是多么扯蛋)。13年新房装修,开始考虑组建自己的系统。功放嘛,3.8肯定是第一选择啦(虽然从来没听过),记得那时的3.8旗舰版叫做“20周年纪念版”,要价2W+,买不起,只好上个精简版的3.8MK,8K出头的价位还能承受。箱子嘛,当然是自己DIY惠威的2.3/98啦,M1的中高音+D8低音,好日洋
······
经过3年的折腾,事实证明,diy水平不够,自制箱子也就此下岗。抱着3.8MK和当时用的美丽安Z114跑了成都数家实体店选箱子,对惠威M1、M3、博良**一号、金琅书架、惠普写一写二维一、平均律OPUS0.5进行实体搭配(进口只试了丹拿焦点160、dm27,其他的都玩不起),最后相中了潘主编的OPUS1,价格适中,声音对味。期间,CD机从Z114换到八达HD28再换到如今的国都67。
opus1+3.8MK+quad67这个组合,用了大概一年多。3.8MK,8欧A类20W,AB类140W。其实我的听感和版主eric那期国产合并机横评的听感蛮一致的,与OPU1那种宽松、耐听型的风格非常的撘,只不过与朋友的惊雷、朗泉(型号忘了)同场PK下来,声音还是粗了些。尽管将曙光管换成了老赵的紫金之韵,依然不够细致,播小提琴和女高有点冲、亮,大动态交响层次不够,中低稍糊,推力或许是刚刚好。来我家听过的几位朋友都说,相比之下功放要差一些,换台进口的吧。进口的谁不想换?囊中羞涩啊!
近期看到八达推出了3.8三十周年纪念版,加之单位发了点奖金,便萌发了换功放的想法。为什么是三十周年版而不是进口货? 一来条件所限,进口的实际搭配听得少,了解不多,不一定和我的箱子搭调,价格也吓人,坏了可能还不好修;二来八达毕竟算是为数不多的靠功放成名的几十年国产老厂,对这个牌子也有一定的感情和期待。之前用的211SE,3.8MK毕竟是厂方的中档产品,其风格和OPUS1比较搭,就算声音不是那么好也说得过去。所以纠结再三,决定赌一把,把这个号称代表厂方最高水准的3.8三十周年纪念版拿下试试,要是提升不明显,今后还是找进口的吧。
上面胡扯了这么多,下面进入正题。
3.8三十周年纪念版,前胆后石,8欧A类80W,AB类200W,印象中这是厂方第一台上200W的合并机,净重差不多45KG。昨日下午机子到家。幸好借了辆手推车,不然一个人没办法弄上楼。双层纸箱包装,挺扎实,就是说明书太小气。本想自己将机子从包装箱里抬出来,无奈太重,一人搞不定,最后请邻居搭把手。放在机架上,第一感觉比MK版大了整整一圈,重了起码10多公斤。
开机热身半小时,散热板滚烫······
随后的几个小时,大编制、小编制,古典、人声、流行、口水歌轮番上阵,初步的感觉,相较MK版,提升是极其明显,全方位的。总体感觉声音很宽松、扎实、通透、润泽,没有侵略性。低频质感、下潜、层次都挺好,放大编制没有之前那么散和软脚,控制力很不错;中频密度好了不少,也很细致;高频很润泽,泛音也多了起来,之前没注意的很多细节都出来了,全频的解析上了个台阶。
初步听来,或许是一台偏厚暖一点点(就一点点)的风格,但绝对不粗、不糊、不闷,素质挺高的。先写这么多,其他的听一段时间再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