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附件与录音现场
这个问题是我非常不愿意谈的,因为道理太简单,可就是有人不明白。因为音响行业深化、细化而发展出很多的音响附件,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是那些昂贵的器材架,发烧线材、空间扩散吸音产品等,不那么让人接受的是什么丽声雷达、超低发生器、圣杯、避震钉、线材架、地盒也算一个吧。
这些产品的出现,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而且是普遍存在,你喜欢就买来玩玩,不喜欢就不买,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是偏偏有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逻辑上看录音的线都乱放,是否要检查下为何放音时要大费周张!??”
这样的问题简直犹如三岁小孩睁大眼睛一样萌萌哒。
按照逻辑,录音时空间有上千平方,你怎么不去弄个上千平方的空间来听?
按照逻辑,录音时用的线材,你是不是应该去找到当时录音的线材来用在自己系统上?
按照逻辑,这张录音是用这种线材,那个录音用那种线材,你是不是应该听不同的录音,都换上相应的线材?
按照逻辑,录音空间里用到这种材料作为扩散处理,那你是不是应该找到同样的材料来装修听音室?还得找到几十年前的库存货,因为新货跟老货声音又不同。
按照逻辑,这个录音用到这种材料,那个录音用到那个材料,你是不是应该每听一个录音就按照录音现场重新装修一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些问题很幼稚,根本就不值得讨论?是不是觉得但凡脑袋瓜子里有一点点逻辑的人都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要做不到上面这些,你跟我谈什么逻辑?跟我谈什么标准?再说,人家那个巨型的调音台,想怎么调就怎么调,你跟我谈逻辑、谈标准?一个人小白到完全无视唱片制作过程的种种后期处理与回播的种种局限,才能够提得出类似这些问题!跟他们讨论问题,必须将自己拉低到三岁的程度。建议他们赶快请个水电工回来,在脑袋上装个花洒,偶尔可以淋淋花,不然里面的水可能会乱喷,喷得到处都是!以后在我的帖子里再出现任何三岁的问题和观点,我都不会再作讨论,只会“建议在脑袋上装个花洒” 不是我没有能力讨论,是我不屑于讨论,而且时间就是生命,为何要将生命浪费在无聊的问题上?
10000套系统,有10001种声音,那个是标准?那个是逻辑?正因为重播跟现场有非常大的不同,在某些音乐元素上,差距巨大,音响的各种调整,不同音响附件的运用,只不过“曲则达”,达不是达到现场的声音,是接近令自己愉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