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能不《忆江南》 [复制链接]

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是满目桃红柳绿,旖旎风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戴望舒笔下的江南是湿漉漉,春雨的街头,撑油纸伞哀怨的姑娘。
在江南人心中,江南是一种意境,是粉墙黛瓦,是小桥流水,是吴侬细语,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
星文唱片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忆江南》拿到手后,首先封面让人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我们这里的柯桥老街,或者是安昌古镇(一个盛产师爷的地方),近处是徽式的民居,屋顶上是典型江南民居式样的马头墙,远景是江南的圆洞桥,乌篷船、河埠头、红灯笼融入近处的大团油油的黑影中,有水墨的效果。内页更是古色古香,文字竖排,并且从右到左,如同近代所用的信纸。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1、    春江花月夜
这首曲子真是太熟悉了,因为十年前在大学读书时,学校图书馆闭馆时就是采用这首曲子(不知这里有没有校友)。这首曲子由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改编而成,开场几声琵琶就把我震住了,音效太出色了,泛音非常丰富,如同琵琶就在耳边。琵琶和萧声一唱一和,一叶扁舟缓缓而出,人们泛舟湖上,在如雪的月光下,尽情欢娱,张若虚的意境扑面而出,“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竟不知今夕何夕。

3、紫竹调
这首曲子极富江南乡土气息,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之一,琵琶声、扬琴清脆细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听过用上海话唱的版本,如果用上海话唱的话,可能另有一种韵味。

4、旁白
大段的苏州方言,以前听说苏州人吵架都好听,苏州话和我们绍兴话有几分相似,我大概听懂了六成以上,不简单了哦,可能与当年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后来民族大融合有一定的关系。(未完待序)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是交作业的唱片吧?
TOP
3#


6、白蛇传
这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一段,音效真是太出色了,沿用了《爵士当铺》的一些做法,把一些杂声都录进去了,开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场时左边男演员的咳嗽声,右边盖茶碗声,清嗓子声,在我这个解析力不高的系统中都历历在目。哪怕在曲子中间,轻微的盖茶碗声也时有所闻。用苏州话唱评弹真的很好听, 女声很HIFI,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评弹的演绎下,充满市井情调。恍惚中,好象在一个午后,阳光懒懒地照在身上,在长满青苔的小巷尽头,粉墙黛瓦处的小茶馆里,享受一下吴侬软语的按摩。

7、苏州好风光
丁秀华的唱腔很脆,有点媚,让人联想起秦淮河的柔波,六朝的金粉。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水浒传》中的一些场景来,不禁哑然失笑。

8、四季歌
用苏州话来唱真是杀伤力一大片,“春”读“衬”,“绿”读“落”,“好”读“哈”,“江”读“刚”,正是苏州话的水灵之处。

11、茉莉花
是中国人都会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摘一朵戴,又怕别人笑话。”一个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甜人人夸。”后一个版本唱的人多一点,我想,雨林的马小倩有《紫竹三唱》,如果搞个《茉莉二叹》也许会有奇效。

1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写的名篇,汩汩的流水声中,让人疑心自己正躺在夜航船里,以前也听过孙道临朗诵过的“枫桥夜泊”,感觉定位、人声厚度不相上下。



特色:整张专集音效非常出色,是测定位的一张好碟。
采用苏州评弹绝对是这张专集的亮点,特别是白蛇传和姑苏好风光,女声很HIFI,整张江苏味显得浓了点,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选的相对较少,如果用江南小调,如采红菱、采茶舞曲、太湖美可能更好,《梁祝》也很好啊,曲中大量采用越剧的元素;还可以加入地方戏,如越剧、黄梅戏可能会显得更加丰满一些。


测试环境:
马兰士63SE、MT35(换EI6CA7、大盾12AU7、吹喇叭12AX7)、金琅悠闲2号豪华版MK2.
TOP
4#

谢谢3306兄的评论。
TOP
5#

文采出色!
TOP
6#

谢谢夸奖,谢谢捧场
最后编辑3306
TOP
7#

如果出《忆江南2》,上述曲目倒可以考虑一下的
TOP
8#

以前曾听过评弹味道的曲子,印象很深刻,头两句是“春到江南来,江南春似海……”用苏州话唱的,当时有十几个女孩子,着红色的旗袍,怀抱琵琶,边弹边唱。

还有一首安雯的《月上西楼》,用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词,我是连听了几十遍,很好听。
TOP
9#

非常不错,谢谢您喜欢这张碟,也很感谢您的建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