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说几个Brahms第二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9265|回复: 48
41#

老卡78年版勃二的末乐章的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交响乐的俊朗风神!
最后编辑Nordic
TOP
42#

就我手头的拉卡扬78年版的勃拉姆斯第二和伯恩斯坦82年DG版的勃拉姆斯第二做以比较吧。伯恩斯坦的版本一如他80年代在DG的其它录音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慢”。整首曲目用时48分28秒,比卡拉扬78年版慢了近10分钟。但是,伯恩斯坦的能力也在这个慢字上,他能让音乐在慢速的演奏中“抻”出许多其他版本听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细节吧。而且,伯恩斯坦的最大本事在于:虽然他晚年第二次录音的许多版本的速度很慢,但是听的时候,听者却并没有感觉到有多慢甚至,如果不看时间的话,你会感觉不到这两个版本之间演奏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虽然伯恩斯坦白演奏的很慢,但是并不给人拖沓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真正的田园般的优雅和清新的感觉。比如第一乐章,伯恩斯坦82年版第二的第一乐章比卡拉扬的用时多了近6分钟,伯恩斯坦第一乐章用时20分45秒,卡拉扬第一乐章用时14分54秒。在音符慢慢的流淌之中,仿佛你真的置身于勃拉姆斯当年访问过的那个意大利的庄园一样。

中间的两个乐章,伯恩斯坦演奏的速度比较正常。但是最后一个乐章,公正的说还是老卡全面胜出,而且在我看过的关于勃拉姆斯第二的乐评当中,还没有听谁对老卡78年版第二的第四乐章有过什么微词。不然如此,记得早年的爱乐的一个乐评中,还有评论把老卡78年版第二的第四乐章作为这个曲目第四乐章最好的演绎。——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老卡的第四乐章中(尤其是结尾部分)那种“万川归海”般的动力,春末夏初般生机勃勃的热情,至少在我听过的5个勃拉姆斯第二的版本中是无人能敌的。即便如伯恩斯坦这个如此能“造势”(夸奖,不含贬义)的高手,到了这里也立刻败下阵来。伯老的第四乐章虽然也是一片光明,生气盎然,但是又是由于速度的问题(伯比卡的慢了1分半钟),那种在这个乐章中应该呈现的勇往直前的冲力由于伯老的慢速度而淡了许多(尤其是结尾部分),还是老卡那种一上来就把兴奋全都调动起来的感觉棒。我每次听老卡的第四乐章的最后一分钟会兴奋的手舞足蹈,从椅子上跳起来的。

另外一个感觉就是,伯恩斯坦的版本的录音虽然比较好,但是主要是在高频和低频上,而勃拉姆斯的音乐最需要的丰满的中频音段,也就是所谓“厚重的感觉”在伯恩斯坦的版本里却没有体现出来,不知道这是指挥家对音乐的理解,还是录音技术的关系?而卡拉扬78年的版本录制与模拟录音的最高峰时期,整首交响曲给人的感觉非常丰满、厚重、和谐。也许这就是卡拉扬对德奥作品的擅长之处吧。所以在单独某首交响曲的录音虽然有比卡拉扬强的,但是在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上无人能胜过卡拉扬的原因吧。不过即便如此,我仍认为,从整体上看,伯恩斯坦的83年版本仍然在我听过的5个版本中名列第二(卡拉扬78年,伯恩斯坦82年,朱里尼62年EMI,克勒姆佩勒58年EMI,萨瓦利什60年PHILIPS)。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43#

ludwig2000 在 2006-1-10 13:24:05 发表的内容
就我手头的拉卡扬78年版的勃拉姆斯第二和伯恩斯坦82年DG版的勃拉姆斯第二做以比较吧。伯恩斯坦的版本一如他80年代在DG的其它录音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慢”。整首曲目用时48分28秒,比卡拉扬78年版慢了近10分钟。但是,伯恩斯坦的能力也在这个慢字上,他能让音乐在慢速的演奏中“抻”出许多其他版本听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细节吧。而且,伯恩斯坦的最大本事在于:虽然他晚年第二次录音的许多版本的速度很慢,但是听的时候,听者却并没有感觉到有多慢甚至,如果不看时间的话,你会感觉不到这两个版本之间演奏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虽然伯恩斯坦白演奏的很慢,但是并不给人拖沓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真正的田园般的优雅和清新的感觉。比如第一乐章,伯恩斯坦82年版第二的第一乐章比卡拉扬的用时多了近6分钟,伯恩斯坦第一乐章用时20分45秒,卡拉扬第一乐章用时14分54秒。在音符慢慢的流淌之中,仿佛你真的置身于勃拉姆斯当年访问过的那个意大利的庄园一样。


唉... 你有所不知, 伯版不是慢, 是时间比较长. 他按总谱要求把开头的呈示部全部反复了一遍, 所以才多了6分钟. 所以你当然感觉不出来他速度比较慢, 当然更没有拖沓的感觉, 更没有你说的什么"本事".

要听真正慢的细节处理, 还是请听朱里尼DG90年代数码版吧.
TOP
44#

谢谢路德维希兄的精彩补注。
就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而言,我听过的版本里,60年代之前的3个单声道录音无例外地体现出一种强悍甚至狂暴的音响气势,约胡姆的更是折腾得昏天黑地,虽然他的前几乐章慢悠悠一波三折。
听到了立体声版本,曲风大异,刻画明显细腻精致,即使高歌猛进,也是有条有理,坐怀不乱。尤以卡拉扬和扬松斯为甚。卡拉扬的路德维希兄已有深入详细评述,我毋须再添赘言。扬松斯的虽说冷门,但在这里我还是要极力推荐,于我,他的版本和老卡的只在伯仲之间。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45#

看完各位的大作,真是大长见识,对勃二又加深了认识。但我只有一套勃的全集,老卡的78年套装。其它的都是东一张西一张的不成套。一次过把四首交响曲当一首大交响曲听,老实说真的没试过,有时间一定要这样听一次,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TOP
46#

[upload=jpg]Upload/2005123013445826693.jpg[/upload]




这是一场伟大而杰出的演出。
演绎具有过强的戏剧性;音响的明弱对比所展示的矛盾十分突出——我还是想用这些形容富特时被用滥的话。
这是个现场录音,下面的观众一定被搞得很紧张,当然也会群情激动。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录音。我还是比较追求形式上的美感的,而这个录音在我看最大的不足,便是形式美感上的不足。音质,演绎各负一半。我不愿遑论乐曲内涵或演绎诠释,包括之后还要提及的几个版本,我都将基本只围绕外在形式上的感受展开。
我所接受的第二交响曲应该是较儒雅和舒展的,而富特与柏林爱乐的有点“暴”,过分紧迫了。这些倒可能适合第三交响曲。
这个版本在我这还是只能作参考,因为还有那么多优秀的版本可以反复欣赏,况且唱片公司的初衷也是如此。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47#

第二交的末乐章后半段是不是有人咳嗽啊?
TOP
48#

[upload=jpg]Upload/200512301311171712.jpg[/upload]




客观地说,Celi这个演绎并未在速率上体现出他以为出名的超缓慢。
看过一篇较有意思的评论,说勃拉姆斯作品的柔板慢板都很深沉动人,所以有些指挥刻意减缓起始乐章的冲击力,来配合后面的“幽幽沉思”,Celi尤为明显;然而由此可能导致作品显得中庸和保守,感染力也受到抑制。
对以上观点,在Celi的勃2上,我基本同意。
Celi堆垒了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确实显出些许“刻意”。音乐密度小了些,说得严重点,结构或者说神髓有些散了。但是他的演绎仍然是贴合勃拉姆斯的根本气质的,很能让人勃发“思古之幽情”。
这里面的第三交响曲倒不是那么刻意了,更为率性一点。
TOP
49#

[upload=jpg]Upload/2005123023463753626.jpg[/upload]



伯姆1976年指挥维也纳爱乐,无疑是最优秀的版本之一。
伯姆的节奏控制得也较慢(不比Celi快),情感也有一定的克制内敛。但是绝不拖沓,而且料多实在;比Celi的更多起伏感,更多细线条。
伯姆做到了稳健扎实,可好像过于肃穆庄重了,欠了一点生气。尤其在第二乐章。不过多听几遍,发现这却也是他的韵味所在,感情的宣泄如一条无声暗涌的巨流,平静但湍急,无休无止。
从这个第二交响曲里,似乎听到了最多的坚忍、宽容和有限的自我释放。

这套环保装中除交响曲外的其他几部管弦乐作品亦是上上乘之作,非常超值。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