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后的夜曲——欧南音乐随笔》 [复制链接]

查看: 1394|回复: 3
1#
[upload=jpg]Upload/2005112418494117051.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内容简介]音乐是迷人的,音乐的世界是多彩的。在这多彩的音乐世界里,有着说不完的人和事,令人或击掌赞扬、或扼腕叹息、或精神亢奋、或萎靡消沉、或迷惘不解、或唾弃不屑、或拍案斥责、或哀叹无奈……
    作者将自己对此多年的观察、思索、体验、感悟、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有历史的,如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等,这些在伟大作品光芒笼罩下音乐家个性的另一面;也有现代的,如小提琴大师海飞兹、俄罗斯夜莺安娜·尼翠科、天使童声罗伯蒂尼等;更有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学钢琴还是学音乐?为什么要捧降调演唱的世界级歌唱家?大师来讲学的背后?……相信读者看了本书,有人会笑、有人会骂,有人会痛快、有人会嗤之以鼻!
TOP
3#

[目录]
歌唱的肖邦
古尔德与媒体
波格雷里奇的演奏
舒伯特的忧郁
莫扎特的收入
一代名伶卡拉斯
值钱的波切利
老帕来上海
克莱伯归去
帕尔曼与“大师班”
薛伟的演奏
郎朗的表情
大师的资格
音乐会中的掌声
闲说古典音乐
音乐的包装与潮流
古乐演奏会
孩子为什么学音乐
超级乐迷陈大爷
浮躁的“新民乐”
功夫在诗外
《赌命》“赌”个啥
先锋还是故作姿态——《秋问》音乐会观后感

最后的夜曲
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
感伤的年代
难忘的练声曲
最伟大的慢板
今宵别梦寒
天使童声——罗伯蒂尼的歌曲
抒情的拉赫玛尼诺夫
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湖》——人与自然的对话
旺德里希和《美丽的磨坊女》
尼采的歌曲
马勒的《大地之歌》
盖吉耶夫指挥的《春之祭》
贝多芬最后的奏鸣曲
享策的《阿拉拍风格的六首歌》
布索尼的《图兰多组曲》
俄罗斯夜莺——安娜·尼翠科
一个令人欣喜的钢琴新秀
季雪金演奏的贝多芬
永远的内弗

萨蒂与瓦雷  
肖邦的爱情生活
维也纳时代与舒伯特
大师海飞兹
最后的大师——斯特恩
从《波吉与贝丝》谈歌剧
刘星的音乐与画
福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
谁杀了古典音乐
涅高兹的文集
人类的音乐

“云遮月”与“格”
张火丁与《春闺梦》
醉酒话白帝城
马连良演《杜鹃山》
从《锁麟囊》说起
京剧与现状
京剧闲谈
菊坛旧闻录
谈《中国贵妃》
周信芳故居

我与《环球Hi-Fi》
唱片版本比较会
古琴欣赏会
先锋与非主流艺术
《牡丹亭》和《指环》
京剧与歌剧
《裸身悼舞》和马拉美的诗
关于《奥赛罗》与歌剧的对话
艺术就是自然——刘星访谈录
TOP
4#

莫扎特的收入
据国外新的研究资料实,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生活在贫困潦倒中的旷世天才莫扎特,其实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贫穷。新的研究料表明;莫扎特在创作高峰时期的年收入合成人民币的话,高达240万元。就是在莫扎特最贫穷的1791年,也就是他创作《安魂曲》的那一年收入,折合成人民币也差不多有30万元。

    初听之下令人咋舌,按莫扎特如此高的收入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可以列在顶级大腕的行列。理由是,莫扎特仅仅活35岁,作品却逾千。也就是说,他除了临死的那一年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创作的低峰期。那么,莫特如此高的收入,为什么死后却如此凄凉呢?经过研究者的周密考察与分析,结论是;莫扎特一生好赌且挥霍无度,故此在死后已经身无分文了,恰好应验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俗话。

  对19世纪及以前音乐家的具体生活状况,我一直心存怀疑。期间,有很多音乐家伺身于贵族,虽然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都一直认为剥削者都是些没有心肝的,尤其是萨尔茨堡大主教残酷地对待莫扎特,致莫扎特愤而离开萨尔茨堡前往也纳。但这毕竟是极少数。通过史料记载,我们看到很多的贵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且精通音乐,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对音乐家是和善的、且乐于做音乐家的保护人,如埃斯特哈奇公爵、李希诺夫亲王等。而更著名的是意大利的美弟奇家族,可以说,没美弟奇家族对艺术浓厚的兴趣也就没有佛罗伦撒辉煌的艺术。

  艺术家的贫穷只是相对的(我指在生前就出大名的艺术家),而真正贫穷的艺术家如舒伯特、凡高只是少数。对于贵族来说,他们当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艺术家其实并不捉襟见肘,相反,有的相当富裕。像帕格尼尼、李斯特等都可算是翁。莫扎特的私生活是铺张奢侈的,他的个性如孩童般天真幼稚,完全不像他圣洁的、如天国般美妙动人的音乐。艺术家的完美其实并表现在他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无赖也许能唱出夜莺般的歌声。如果按一般的道德标准看,帕格尼尼可算是一个恶棍,而瓦格纳则排除异己和无赖一般。

  随着西方书籍的大量出现,我们可以发现以前所接受的种种所谓的名人逸事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贝多芬对贵族的斥责,其更多的因素源于贝多芬自己不近人情的自尊心,而不是来自于贵族的所谓“压迫”。出生贫困的人总有许多理由来诅咒这个世界,这自然值得人们的同情,但如果把这种诅咒当成是真理,其结果往往是可怕的。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只能在音乐中感动人,而如果把他种种不近人情的所谓格看成是音乐家的骨气,这不是善良的人活该倒霉吗?

    (本文选自《最后的夜曲——欧南音乐随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