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得来的东西和学不来的东西】 [复制链接]

查看: 1727|回复: 2
1#
柏林爱乐走了,上海的天气也在这几天转凉。一阵热潮过后,总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除了BPO带来的超凡音乐外,应该还有很多。

除了两场音乐会,BPO在东艺的排练过程也对音乐学院学生以及上海本地专业乐团开放,我们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取得一些经验和启发。这些外国优秀演奏家们还光临了上海音乐学院,艺术总监拉特尔甚至亲自上阵,指导上音学生乐团排练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其情感之投入、态度之诚恳、技艺之高超,令学生们赞不绝口。而湿透了衬衫的拉特尔在末了更是夸张地赞誉了我们的学生军:你们的演奏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我们(BPO)。看到这些消息,颇有些感动,1200万元请来的这支天价乐团除了例行公事的音乐会之外,毕竟为提高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水准,贡献出了一些力量。当然必须补充的是,柏林爱乐的“例行公事”具备非常令人敬佩的职业素养。一些媒体因此评价:这笔钱花的值得!

但我却想到了一个问题——有些东西我们能学得来,但有些东西却学不来。为什么这么说?在演奏技术上,通过来自世界顶级乐团高手的指点,无疑会让国内的乐师们受益匪浅;在指挥技巧上,通过观摩拉特尔这样一位当今世界一流大师的演出和排练,也肯定会让我们的陈燮阳、余隆等等本土指挥家得到更多的经验;但除了这些能够学到的东西之外,造就一支高水平乐团的关键因素,我们却学不来!

为什么这样说?EUROARTS公司曾发行过一张DVD影碟,名为《The Berlin Philharmonic Story(柏林爱乐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的副标题为“Views of a Free Orchestral Republic”。这张影碟被国内的普罗艺术引进发行,副题被译为“自由管弦乐共和国写真”。片中,导演以柏林爱乐乐团独特的管理模式为切入点,着重强调了乐团自身强大自治权在其百年辉煌发展史上所拥有的重要地位。虽然这部纪录片的结构稍显凌乱和松散,但其视角和观点却恰恰可以反映出BPO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独有偶,与柏林爱乐拥有同等历史地位的另外一家超级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管理上同样具备很强的自主性。

这种乐团管理上的自治模式正是我们国内乐团所学不来的。回想2000年至今,陈佐湟、汤沐海、李晓芦相继从国交离职,汤沐海更是抛出一句“体制不改决不回来”的气话,令人唏嘘感慨。而纵观近几年综合实力的发展,无论是中国交响乐团还是中国爱乐乐团,两支本应代表中国交响乐演出最高水准的国字号艺术团体,好像总是在原地踏步,即使有细微的进步也不太显著。体制上的限制,似乎注定了本土乐团的“营养不良”。

中国并不需要造就什么超级乐团,但在欣赏过一流乐团的无穷魅力并看到了彼此之间遥远的差距后,相信很多人都会越发期盼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团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考虑到我们特殊的国情,组建一支拥有强大自治权的交响乐团肯定是一个不现实的空想,但什么时候我们的体制能够给优秀指挥家、演奏家留出一片自由、宽广的天地,让他们心情愉快、尽心尽力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这个问题牵涉的范围太广,又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我这个圈外人在这里指手画脚,免不了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所以感慨还是到此为止吧。国内乐团的飞跃难以指望,也唯有盼望更多优秀的国外乐团能来我们这里演出。今年的国际艺术节音乐演出很丰盛,但愿今后越来越好,只是价格千万不要水涨船高……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LZ哈能写。
TOP
3#

体制问题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