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话音乐厅内的掌声】 [复制链接]

查看: 2307|回复: 6
1#
关于音乐厅内的掌声,其实是一个想了很久的题目,但始终不知该以一种怎么的态度来写。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用“闲话”的形式——这样不至于太煞有介事。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但鼓掌对于台上台下本身都该是令人愉快的,须知“鼓掌”一词的标准解释乃是:拍巴掌,今多表示赞成或欢悦。

能让享受者感到满足或者快乐,那么制造出这种情绪的那个人或那群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因此反馈给他们热烈的掌声,是对其劳动的最佳回报。然而有一个例外。我想说得是,在音乐厅里观众的某些掌声就并不完全都能令人感到愉快。那不合时宜的热情,只会令台上的所有人无奈,台下的另外一些人摇头。

或许有兴趣来读这篇文章的内行朋友大多已经知道,我所说的“不合时宜的热情”指的是乐章之间多余的掌声。但可以肯定还有更多人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门道,因为每次去音乐厅,我们总是会听到这类多余的鼓掌声,所以决定为此啰嗦一番。

先不要武断地认为有人在“乱鼓掌”。我倒觉得,对于那些能够走进音乐厅的中国人而言,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对“掌声何时响起来”这个问题,大都心中有谱。在我们的礼仪文化中,“停顿”以及“高调”之后乃是约定俗成的鼓掌时间——在林林总总的领导报告会、英模演讲会上,掌声无不呈现如此之规律。这一传统自然很轻易地被移植到了国内的音乐会演出中。假如你有一定的现场经历,你就会与我有同样的发现——音乐会上最容易出现多余掌声的两个时刻,正是乐章之间出现短暂间隔以及高潮旋律过后嘎然而止的当口,相当符合“停顿”、“高调”之后必有掌声这一规律。

其实乐章之间不鼓掌并不是哪个伟大人物制定出的强制规定,而是西方人长期积累下的一项传统。一般而言,大家总是认为西方人在性格上普遍要比我们东方人外向、热情,却缘何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显出一种矜持?非要在整个聆听过程中压抑听者的情绪,直到最后一刻才允许集中爆发,这究竟出于何种缘故?

其实根源并非在于听众,而因作曲家。我们可以从许多历史文献中发现,无论早期在宫廷、教堂中举行的小型贵族或宗教音乐聚会,还是十九世纪开始出现的商业音乐会,在鼓掌的礼仪上起初并不存在任何限定。很显然,当时的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好恶,而无太多约束。然而,随着西方音乐在结构上渐趋庞大、内涵上日益丰富,作曲家们对乐曲在演出过程中应保持的完整性、连贯性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一部庞大作品的三、四个乃至更多乐章,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体,拥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乐思,通过前后几个乐章的发展、升华,最后达到完美、统一的效果。演出时,乐章之间如果出现掌声,无疑会破坏作曲家心中所期待的、整部作品本应具备的那种完整且连贯的思想历程。或许就普通观众的角度看这并不那么重要,但对以艺术效果为最高追求的作曲家而言,多余掌声所带来的破坏性无疑令他们感到恼怒。由此我们便可了解,乐章间不要鼓掌这个传统是因何而起的。

消灭那不必要的掌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有些作曲家甚至在自己的创作中取消了乐章之间稍作停顿的传统,采用整部作品不间断演奏的方法以避免掌声对于气氛连贯性的破坏(当然并非每部作品的连续演奏乐章都完全出于这一目的)。但从后来的发展状况看,作曲家们应该感到欣慰。欧洲的听众们逐渐遵循了这个不成文(或许一度成文,但我无从考证)的规定,乐章间的掌声渐渐消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不变的习惯。看来对于当时的欧洲听众而言,他们觉得这是作曲家们所提出的一个合理要求,而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习惯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传统,并传承至今。只是如今最大的受益者不再是那些早已作古的作曲家,而是代言作曲家作品的指挥和乐团,他们可以在一种连贯的情绪中以最好的状态表达出曲目的深刻意义。

我们中国人,对此或许会觉得不可理解或不以为然,因为以我们自己在欣赏本土戏曲时的传统,讲究的是无拘无束、尽情尽兴地表达自己的赞赏与热情,假设连喝彩、鼓掌都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那还有什么快感可言?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确实存在,但所谓入乡随俗,既然国人选择走进音乐厅欣赏西洋音乐,那就应该尊重、遵循人家的演出传统,是不是?

据一些旅居国外的朋友说,眼下在某些西方国家的音乐厅里同样会在乐章之间闻及鼓掌声。这其实并不奇怪,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批新生代听众的涌现,古典音乐在很多方面都随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变化,乐章之间不鼓掌的传统在欧美也似乎不像以往那样“坚挺”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变通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倒退、而非进化,因为它违背了保持音乐完整连贯性的最初宗旨,对于某些音乐作品演出品质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一现象可以让我们不必担心,出现在我们自己音乐厅中的多余掌声会被外国人质疑为听众素质欠佳,但也不应成为纵容不必要掌声扩散的温床。

我有一些有趣的观察。上周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下半场节目是双钢琴演奏老柴的《胡桃夹子》组曲。主持人在清楚地介绍了曲目的段落数后,特别提醒观众:“请大家将掌声累计到最后一个音符”,言下之意自然是“请大家在乐段之间不要鼓掌”。但不知是否因现场观众没有理解其含义,结果每个乐段之后观众席内依然爆发出相当热烈的掌声。从这个例子看,似乎为数不少的听众并不明确或者在意传统的限制;但与之相反,在其他几场音乐会上我又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氛。很多情况下,作品的一个乐章结束后,现场非常安静,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很理想,在一片静籁中进入下一个乐章;另外一种则是在数秒钟之后,突然传出一声不和谐的掌声,随后带起了一小片,进而发展成一大片。仔细捉摸这第二种情况,其实是值得深思的,这说明现场有相当一部分听众其实了解乐章之间不鼓掌这一礼仪,但对于演出作品却并不熟悉,以至于在别人鼓掌后误以为曲目结束,而跟着拍起手来。

很难确定到底有多少国人了解音乐会上的传统礼仪,或许是绝大多数,或许只是少部分。音乐厅内这两类人的比例很难统计,但在我的记忆中,整部作品演出过程中每个乐章间都没有一丝额外掌声的例子只有那么一两次,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不敢奢望更好的气氛。极端负面的例子则是手捧鲜花的美女们在作品第一个乐章结束后,便急匆匆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衬托下跑上舞台献花,给演出带去一片不必要的混乱,看到指挥、首席一脸愕然和尴尬,我总是在想:即便他们可以忍受乐章间多余的热情,但这不合时宜的献花之举几乎不可能不让他们有什么异样想法了。

所有这些虽然令人感到无奈,但相信通过一些努力,这种情况是慢慢可以得到改善的。随着我们身边一流的演出场所越来越多,高水平乐团的来访次数越来越多,有兴趣走入音乐厅感受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的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演出设施,演出阵容逐渐和国际一流接轨的同时,我们的听众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而遵循传统则正是自己和国际接轨的最佳体现。

我们的音乐会主办方、演出场馆管理方乃至票务销售方对此都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譬如在观众入场时,假如能免费散发印有音乐会礼仪知识以及演出曲目乐章构成的宣传单,或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往后随着循序渐进的引导以及观众间的相互提醒,多余的掌声必然会越来越少。一旦降低到一定程度,少数“孤掌”者也就必然“难鸣”。其实我也确实在好几场音乐会的乐章间隙时听到了这样的例子——一个孤独的掌声拍了一两下,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孤独,骤然收起,现场得以依然保持整体上的平静。可见,对良好音乐会氛围的诉求,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写着写着,自己便重新回到严肃的态度上“煞有介事”起来。虽然谓之“闲话”,但这篇东西写下来却实在不太轻松。归根结底,自己无法将这个问题当作一番调侃,总是期待能通过这些文字促进国内音乐会气氛的改善,愿能尽到微薄之力。对于广大资深爱乐者而言,我上面这些显然是废话一通,因此我更希望此文能让那些尚未走进音乐厅或者即将初次走进音乐厅,乃至进过几次却并不了解某些知识的朋友——在那里鼓掌,请不要“想拍手就拍手”,至于原因你现在应该已经明白了。

注:期待更多的人能了解音乐会上鼓掌的礼仪,因此希望这篇文章能尽可能多地被转载,笔者开放此文之版权,任何媒体均可随意转载。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分享 转发
TOP
2#

liuenhui兄的文字总是浩浩荡荡,令人尊敬。对此问题,可以说大家都是在这种现象中长大的,也曾一直颇多感触,截一则旧文+ 新篇上来:


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导向手段的不当有关。在导向这些基本规范的方法上缺乏想象力,或者根本没有。对乐章间鼓掌,目前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既行之有效又体面而事实上十分简单的方法。将这一现象和人的素质挂钩也不合适。很多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走入音乐厅的人因为无知而非无质。这种现象我也有过。而且这并非国人的专属现象,使劲鼓掌的老外比比皆是。这是一个需要“温柔但坚决且正确诱导”的行为。


我想到美国早期禁止停车的路牌。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习惯了那个简捷之至的红色标志,并被体面地欧洲人所遵守。到了美国,那个当时似乎远没有欧洲文明的地方,如何教育民众不要乱停车而又不羞辱不“叫嚣”。他们连续竖了三块标志,第一块写着“此地不许停车(No Parking Here Please) ”,第二块写着“我们是认真的(We Mean It)”,第三块写着“你绝对不要想在这里停车!(Don't Even Think of Parking Here!)”


也许这就是美国式教育值得推介的地方。


我把这个典故平行到我们的乐章间鼓掌的现象,随便构想了几句话可以放在每个乐章快结束时打在字幕机上“为了不吵醒邻座的休息,等会儿请不要鼓掌”“我们是认真的”“如果你鼓掌,指挥(演奏家)会过来揍你!”


或者比如用闪光灯的问题“如果你用闪光灯,礼仪小姐会向你扑来”.......

事实上,至少,每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可以温柔但坚决的放上乐章的简短介绍,可惜这样的节目单屈指可数。试想一部38个乐章的当代新作,没人听过,那么鼓掌的时机就和小小的印刷品息息相关。


总之,我夸张地认为,鼓掌的问题在中国要得到解决,音乐厅,或主办方有9成的责任和有效性。知道这个传统或者听古典音乐的人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国将转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提醒。他和普及教育及礼仪没有任何关系。就好像使用电器前先看说明书一样那么简单,自然。

最后,我觉得,当然这个是很容易添乱的问题,万一遇到实在“癫狂”的精彩表演,那么第一乐章结束给予疯狂的掌声是恰当,顺应自然的同时能体现中国人民热情友好的一面。

有空,给主办方和各大音乐厅写信去吧,这是解决此道的唯一方法!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3#

很有道理,我想乱鼓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听众对曲目不熟悉,主办方应该多做一些普及工作
TOP
4#

情之所至,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罢了
TOP
5#

好帖
TOP
6#

从拉特尔对乐章间掌声的态度说起

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第一场演出,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结束之后,观众席响起了零星的掌声。在音乐会结束后的酒会上,艺术中心方面特别对此向拉特尔表示歉意。然而英国爵士的反应却非常平静,大气地说:观众并没有错,这种情况很正常,很多地方都会发生。11号的报纸上,我看到了这则新闻。

第二场演出,海顿作品第三乐章过后,观众席间再度响起了掌声。拉特尔先是用手势提示观众们安静,却发现此时迟到的观众在大批进场,只能停下来等待。这一停就是近两分钟,演出就此被活生生打断。12号的电视新闻里特别播放了这则消息,从摄像机捕捉到的画面可以看到,拉特尔和一些乐团成员在无奈地摇头。显然,这让英国爵士有点难以容忍了。

STV的记者对此做了深入的采访。这才了解到,东方艺术中心的服务人员并非不知道只有在曲目之间才能让迟到观众入场的惯例(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是一项严格执行的规定),但乐章之间的掌声让他们以为曲目已经结束,因此造成了上面尴尬的那一幕。弄来弄去,罪魁祸首还是不合时宜的掌声所造成的。

前几天我刚刚写过一篇《闲话音乐厅内的掌声》,大多数朋友对我的观点表示支持和赞赏,但也有少数不同意见认为,乐章之间鼓掌在国外也很常见,根本就无须大惊小怪。听到拉特尔说观众们鼓掌没有错,看来持上述意见的朋友们说得也没错;但看到演出因为掌声而间接中断的新闻,又有多少人能心安理得的表示无所谓呢?

当然,相比迟到者在乐章间入场,多余的一些掌声算不了什么太严重的问题,但两者都打断了音乐作品的连贯性,只是前者严重一些,后者轻微一些。如果具体地分析,对于某些音乐作品,乐章间的掌声对于气氛连贯性的影响不会很明显,但有些则不然。对于前一种可以相对宽松,对于后者则应该尽量克制。只不过这中间并没有可以遵循的原则,所以我更偏向于尊重一贯以来的传统,乐章之间尽可能不鼓掌,即便刚刚过去的乐章确实精彩,也把热情积累到曲目结束后再集中释放。

拉特尔显然是友好而客气的,他并没有出言指责,即便第二场演出被严重打断,他也只是很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我们依然应该明确一点,乐章之间不鼓掌乃是古典音乐会的一项传统,虽然在某些场合这个传统已经显得不那么刻板、严格,但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的由来原因和重要性,我写《闲》一文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相信所有真正的古典乐迷在知晓这项传统后,都会本着尊重的态度去遵循。如果了解了,谁还是喜欢自由随意、不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热情,那我也无话可说了,毕竟以拍手来表达内心情绪是每个人的自由。

平心而论,乐章间的掌声对于此后演出效果的干扰确实是微乎其微,是否对气氛的连贯有所影响也是因曲目风格或作品结构而异。资深乐迷们之所以很在乎这不合时宜的掌声,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心理有关系——他们担心这掌声会让台上的演奏家们感到不快,甚至就此怀疑台下听众们的素质。拉特尔的那番话至少让这个问题变得不如想象中那么严重了,指挥家和乐师们或许早已习惯这样的插曲。但对于演出者而言,乐章间观众保持安静显然还是要好于出现掌声,一气呵成、毫无干扰的演奏完整部作品,依然是古典音乐会演出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应该说,东方艺术中心在此番BPO两场访沪音乐会上,某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譬如事先在每一个座席的靠背上都放置了一张观众须知,对一些礼仪方面的常识作了宣传,这与我在《闲》文中的提议也是不谋而合的。而绝大多数观众所体现出的素养应该说已经非常之好,第一场演出《鹅妈妈》、第二场演出《英雄的生涯》,两部作品之间都没有出现多余的掌声。若不是海顿交响曲间歇的那个令人遗憾的停滞,上海观众原本可以留给拉特尔和柏林爱乐更好的印象。

看来,多余的鼓掌还是小事,对于国内听众而言,改掉迟到的陋习才是当务之急。考虑到迟到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并非故意为之,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演出场所的管理方。对于东方艺术中心的管理者、服务人员而言,每次演出之前先大致了解一下曲目的结构,该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在本文完成之际,看到了HIFI168 BBS上关于BPO访沪音乐会的专题讨论,了解到一个细节。网友亲眼目睹,第二场演出上海顿作品乐章间的掌声居然是由两位老外带起头的……Oh,my god!
TOP
7#

国内的许多音乐会,给人感觉更象是一些新贵们做秀的地方。上海也许会好一些,在一些中小型城市,在我到过的有限的音乐会现场,那些款款而来的女士们,小高跟招摇地走过,一身扑鼻香气,介乎于晚礼服和夜总会之间的打扮……对她们而言最好的入场时机当然是在大家入座之后。所以不让她们迟到比杀了她还难受。从入口到前排,这短短的时间已值回全部票价。至于听音乐,哪还有什么心思。
当然,男的也没好到哪去。比如我这号的。
最后编辑阿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