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11~12世纪)宗教音乐出现了节奏,大约6种。而这6种节奏模式的不同配搭和运用也为早期的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在12~13世纪的一种被称为迪斯康特(discant)的复调音乐,(支撑声部与上方声部均由节奏控制,过去只有音和歌词控制)基本上是音对音,而且速度较快。但听起来有点像一群羊叫。还有一种叫做孔度克图斯(conductus)的音乐体裁,也是流行在12~ 13世纪。是一种既可以是单声部又可以是复调形式的音乐体裁,而且我认为是比较好听的版本,因为有歌词,又听得清歌词。不像上面的,要么没歌词,要么就一个音节托的老长。到了后来,孔度克图斯脱离了教义,从刚开始只单纯的只填写宗教拉丁文格律诗,到后来发展成也填写世俗的歌词。在复调中虽用地斯康特的手法,但支撑声部不再用圣咏,而是改用新的创作旋律。
关于宗教音乐另一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文歌。经文歌原是古法语(Motet)词的意思,但翻译成中文有误解,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就叫经文歌了。13世纪,开始有人以克劳苏拉的节奏模式为基地,在其上方添加歌词,就成了经文歌啦!!在最初3世纪经文歌的典型是三个声部的,低声部为固定声部,又叫“定旋律”,大多是圣咏或是拉丁文歌词,偶尔也用古法语的歌曲。上访两个声部是新创作的,常常各自唱着不同意的法语歌词(听起来有点乱),内容也逐渐世俗化。
随着1260年佛朗克的《有量记谱法》的问世,使得乐理有了更新的、更详尽的分析。这也使得经文歌上方声部有可能用较密的节奏与下方节奏较疏的声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出现了经文歌从固定声部到上方声部的音符从少到多、节奏由慢到快、声部间对比增大的效果。
(第一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