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道里的琵琶————◎◎◎◎ [复制链接]

查看: 4869|回复: 16
11#

如果在北京可以去怡青泉听民乐,好像是每月的第二个周日。古琴的演奏是世界顶级的,一点也不夸张。而且不用消费。具体信息可以查看古琴论坛。一般组织者都是ID为“百姓琴人”的杨老师。有时候也有人唱歌,每次都会有不少自荐上去表演的。
TOP
12#

zi ding
TOP
13#

jan 在 2005-9-21 8:24:22 发表的内容
是因为老头太业余,琵琶也不好,所以楼主才会有3、4两点感受。如果听听专业的琵琶,楼主就不会这么比较真实和重拨了。我听过的专业的琵琶也只一次而已,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个修琵琶的硕士弹的,当时弹的是《十面埋伏》,一时惊为天籁。因为同时弹琵琶的还有不少非专业的,有些也是练了不少年的,但是我就是觉得他们只是能把曲子弹下来而已,谈不上什么演绎,而且强弱音和节奏都控制不好,所以也表达不出什么敢情。真实的琵琶就像楼主所说,一弹即出,但是一收绝不会停。琵琶所有的音符都是连起来的,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声声不绝于耳。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珠落玉盘是会弹起再落的。但是专业的可以在绵密的叮咚声和回响声中仍然让你听清每一个音符,如果有一收即停的情况也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时听的时候,特别是她弹到那阵肃杀情境的时候,真让我觉得全身毛骨悚然。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那些极高的音也没缺少泛音,而是恰如其分的为感情服务。


赞同。近两个月,听过三次现场(不是音乐会)较高水平的演唱、演奏,空气感、层次(合唱)非常好,恐怕音响永远也无法百分之百地重现。
TOP
14#

海-浪 在 2005-9-21 9:17:18 发表的内容
推荐一盘CD---普罗推出的,名字忘记了。

和贺西格(归来的马)是一套的。琵琶和吉他弹奏的,很不错。


是赵聪、秦万民的《卡门》吧?确实不错,新民乐的代表。
TOP
15#

听了《鼓动心弦》中的第一首《赤壁战鼓》后,很想现场去听听现场的演奏,特别是现场领略那段紧张、密不透风的琵琶演奏。
TOP
16#

我在迷音响前是个乐器迷,自幼学习古典吉他,在大学时还拜一名师学琴,后学笛子,二胡,去趟云南旅游还买了5个葫芦丝学吹,到能在公司年会上表演的程度为止.平时有现场的音乐会也是每场不落的热情,应该说对乐器和现场的声音比较熟悉,当然可能比不上刘仁阳及很多DX.. 自家有一套中档系统(算下来10万多点零头),也常去朋友处听他那套20几万的系统.偶尔也听听上百万的音响展示会(不过展示会往往环境处理不好,器材没煲透,声音会大打折扣),下面谈谈对真实乐器演绎跟音响的个人看法:
1)同种乐器存在挡次不同和音色差异.
以我所最熟知的古典吉他为例,国产几百元的发出的声音根本不是"吉他声",进口五千元以下的算是专业的入门级了,但跟上万元的西班牙琴还是有很大的音色音质区别,而到这一级别后还有名家制作的名琴,声音还有提高.其实后来接触其他乐器,发现也是一样的.
2)演奏者水平及风格也差异很大.
大家应该明白初学者,业余,专业,名家,大师,演绎同一首曲子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五者演奏同一把琴出来的音质音色也是不同的.以吉他为例,音质音色跟触弦角度,拨弦方式,力度以及指甲形状长短手指胖瘦都有关,而吹奏乐器的音质音色跟演奏者的技术不同更天差地远了.
3)现场乐器有很自然的浓厚质感和音色,音响再现时不可避免丢失了信号,所以会觉得要淡薄一些,而有的音响系统会强化和人为增加一些频段和泛音,让人觉得甜和厚,但那是在丢失了的信号上做文章,永远还原不了乐器的自然泛音了.所以尽管听起来甜和厚,但要跟现场声音比多了,就会觉得是很空很假无味的厚.
但是以听感而言,厚声器材的声音还是更接近现场,所以刘仁阳前辈要建议大家买厚声的器材,但是我要提醒初哥不要将突出中频牺牲平衡的声音和厚而无质感的理解为厚声就大错了.
TOP
17#

有说服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