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转载一篇梅州客家山歌的文章
(摘自http://www.gdwh.com.cn/ReadNews.asp?NewsID=9137)
梅州客家山歌
客家人喜爱山歌,唱歌斗歌早已形成为传统的风俗。清末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梅州人)在他的《人境庐诗草 》卷一《山歌 》题注中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 》、《读曲 》遗意。”叉引张元济《岭南诗存跋 》中所说:“瑶洞月夜,男女隔岭相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四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可见客家人好唱山歌,早已成俗,尤以粤东的潮、梅、惠州客家为著。传说中的梅县松口“歌仙”刘三妹故事,也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有“自古山歌从口出”(“从口”,谐“松口”)之誉,所以梅州又被誉为“山歌之乡”。
客家山歌,是由客家劳动者口头创作,口头唱诵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源远流长,有独特风味。它上承《诗经 》遗风,以“赋”、“比”、“兴”为主要修辞手法,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多用平声韵。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上口。可唱可诵,有浓厚的客家语言特色和客家地方特色。在中国民歌林中独树一帜。它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区)客家人聚居地,也由客家华侨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客家山歌,过去主要在山上唱,多是独唱、对唱。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人民政府倡导和鼓励下,山歌活动发展很快。由独唱、对唱发展到演唱、表演唱、打擂台、山歌剧等多种形式;由山上唱,发展到大庭广众中、舞台上、电台、电视台上唱。1982年中秋节,在全国客家人最集中居住地区――广东梅州举行了山歌大赛,评选出一批“山歌师”和“优秀山歌手”。此后,每年中秋节,便被定为“山歌节”。每届“山歌节”时,或全市或各县分别举行山歌活动。多有“打擂台”形式(群众称为“斗山歌”)。
客家山歌,歌词多,唱腔曲调也很丰富。据广东梅州市文化部门不完全的统计,近几年所收集到的民间歌谣近万首(其中约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山歌);山歌唱腔(曲)调有近百种,还有其它民间小调等曲调200多首,都已编印成集(见《梅县地区民间歌曲集 》第一、二集)。
客家山歌之所以受民众欢迎,主要是在于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于它的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试举例如下:
?唔怕死来唔怕生,唔怕叔公研脚?;
研了脚?有脚趾,两人有命总爱行。
这系“赋”体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此系“比”体情歌。?
松树尾上出月光,松树底下好湖凉;
保护月光云遮等,等俊同妹结鸳鸯。
这是“兴体”情歌。?
讲哩爱连就爱连,两人相好到百年;
哪人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下等三年。?
这是直叙(赋)兼比喻的情歌。
送郎送到五里亭,再送五里难舍情;
再送五里情难舍,十分难舍有情人!
此系“重章叠句”式,强调“情”字的情歌,缠绵感人。
洋面搓饭系嫩饺,箭射飞鹅铁精雕;
刀?生鲁系铁坏,纸鹞断线情难高!?,
此系“双关”语情歌。以“饺”谐“娇”,以“铁”谐“忒”;以“铁精雕”谐“忒精刁”;以“铁坏”谐“忒坏”,以“情难高”谐“情难交”。
在客家传统山歌中,尤其是在情歌中,使用“双关”语句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余为“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式。由于客家山歌文学艺术风格独特,曲调又丰富、优美,所以能够深受群众欢迎,也易流传。
80年代以来,广东梅州市曾组织“客家山歌演唱团”,先后应邀赴香港、泰国、新加坡、毛里求斯、留尼旺、文莱、巴沙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唱,深获华人和国际友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