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pp 在 2005-9-30 9:12:56 发表的内容 请介绍一下泽伦卡相关材料. |
泽兰卡生涯断片
泽兰卡(Jan Dismas Zelenka,1679-1745)应该是JS.巴赫同时代,活跃在德累斯顿的巴洛克时代著名的著名音乐家了。如果说巴洛克的话,也应该是后期巴洛克了。器乐作品的话,泽兰卡与巴赫同样无论是在旋律、节奏、和声、对位法等上均代表着整个后期巴洛克作品的特有的性格特征。同时其作品的中娴熟的对位法技巧和丰富的创意也为包括巴赫在内的同时代作曲家们的称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问题是泽兰卡人生重要时期均在德累斯顿度过的,其作品和生活遗迹几乎都毁于二次大战后期盟军的轰炸。结果就是有关泽兰卡的生平纪录、作品等没有多少能够留下来多少,甚至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能够看到其形象为什么样子……。
相对于巴赫而言,泽兰卡人生在我们面前更是模糊不堪,各种资料、唱片的Booklet等的记载也相当混乱,人生一些重大事件也不明确。下面的这个泽兰卡生涯的整理也只能是一个参考各种资料、唱片说明书的结果。当然也只能够作为一个了解泽兰卡的参考。
1679年10乐16日,作为长子泽兰卡出生在布拉格近郊的一个叫罗诺维茨(Lounocice)的一个职业音乐家的家庭。和那个时代情况一样,许多音乐家都有祖传的音乐职业传统。泽兰卡的父亲是当地的管风琴教师兼演奏者。可以想象泽兰卡在幼年期受父亲的影响该有多大了。另外,在7人的弟妹中已知其弟杨·基里安(Jan Kilian)后来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后人估计泽兰卡很有可能在布拉格的叫克莱门蒂努姆(Clementinum)的耶稣会附属学校接受的教育。不但是后来泽兰卡多次为这个学校题献了许多作品,而且泽兰卡第一个有记录的作品就是产生于这个学校。作品名叫:Via laureata,虽然作品已经遗失,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不过是在1704年在克莱门蒂努姆学校纪念赞助人,布拉格的塞尔宁伯爵(Count Cernin)的祖先光辉业绩的纪念作品。
与泽兰卡青少年有关的线索也就是这些了。另外,泽兰卡的洗礼名叫卢卡斯(Lucas),这就是圣经中路加福音的路加的意思了。泽兰卡用于作品签名的名字叫迪斯马斯(Dismas),而这个名字与耶稣上十字架时同时被架上十字架的另外两人中的一人。不过不清楚泽兰卡热衷使用迪斯马斯的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了。
比较正是的泽兰卡纪录出现在1709年。这一年泽兰卡担任着布拉格的哈尔丁希男爵(Baron Josef Ludvik Hartig。其后为伯爵)的宫廷乐队低音提琴演奏者的角色。而据说男爵的弟弟扬·休伯特·哈尔丁希(Jan Hubart Hartig)则是泽兰卡的资助人。以至于泽兰卡晚年依然有许多作品是呈献给这位贵族的。也就是这一年泽兰卡为克莱门蒂努姆学校创作了一部名叫[Immisit Dominus pestilentiam](ZWV58)的清唱剧作品。这也是现存泽兰卡作品乐谱中最早的一部作品了。在1710年(也有一说为1711年)泽兰卡以300达拉的月薪被作为低音提琴演奏者受雇于德累斯顿宫廷的乐团。德累斯顿及其宫廷的情况曾经在一文中涉及到了,内容可参考该文。
当时的德累斯顿正是萨克森选侯国的首都,选侯就是著名的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us I,1670-1733)。这位著名的艺术资助人在位期间为德累斯顿成为欧洲著名的艺术名城而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结果。或许德累斯顿宫廷在1696年改信奉天主教,起码宫廷内的各种宗教仪式上必须大规模的改用天主教的音乐、声乐作品了。估计这也就是奥古斯特一世大规模招收音乐家、演奏家德客观原因了。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德累斯顿宫廷所拥有的乐团及音乐家们的名气已经是在整个欧洲小有名气了。可以推测,泽兰卡能够被选进宫廷乐队的事情本身,也足以说明泽兰卡一定是在作为音乐家所具备的能力上具有过人的能力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们都曾经在这个宫廷乐团仁过职。如,海因里希·舒茨、韦伯和瓦格纳等都曾经担任过这个宫廷乐团的乐队长。
泽兰卡在德累斯顿宫廷内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叫[Missa Sanctae Caeciliae](ZWV1)得弥撒作品。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创作,泽兰卡作为作曲家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并一下子得到了宫廷的重用。1714年作为王子(后来的奥古斯特二世)出访意大利的随员与当时宫廷乐团内另外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皮森泰尔同行。不过泽兰卡的使命还不单是随同奥古斯特王子云游意大利,还被宫廷派往维也纳,从维也纳宫廷音乐家J.J.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1660-1741)学习作曲。而在当时富克斯作为一名著名的对位法音乐的大师而名震整个欧洲的。据说泽兰卡在维也纳的学习持续了约3年,期间还曾经教授过同在富克斯门下学习作曲的J.J.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1697-1773)的作曲。而这位匡茨就是后来柏林乐派的中心人物了。有一些资料提到了1716年经富克斯的介绍,泽兰卡前往威尼斯从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A.罗蒂(Antonio Lotti,1667-1740)学习过。不过这件事情现在也难于证实了。
另一方面需要交待的事情是,奥古斯特王子周游意大利还有了对整个德累斯顿音乐群体有着重大影响的收获,这就是前面说的意大利著名音乐家罗蒂接受邀请前往了德累斯顿访问;王子还结识了一位具有才干的年轻音乐家,这位音乐家就是后来成为了后期巴洛克最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J.D.海尼西恩(Johann David Heinichen,1683-1729),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后来便也来到了德累斯顿,并成为了宫廷的乐团的乐队长(相当于现在的音乐总监)。可以想象泽兰卡也与这位有才气的音乐家就此结识,并在日后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友人。皮森泰尔也就是这次意大利之行,结识了像维瓦尔蒂、阿尔比诺尼等这些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家、演奏家们。可以想象,这对于这位著名的小提琴音乐家创作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各种资料显示,泽兰卡是在1719年学成后回到德累斯顿宫廷的。正好是这一年,王子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结婚典礼。王子娶的是维也纳皇室的嫡亲,这位名叫Maria Josepha的年轻夫人就成了宫廷乐团的重要的资助人。
泽兰卡原来在册登记的身份只是低音提琴手,不过也就是这一年泽兰卡创作了一曲名叫[Missa Corporis Domini(ZWV3)]的弥撒曲,深的宫廷贵人们的喜好,身份上也就被增加了一条,成了“具有作曲能力的乐团员”了。到1723年的期间内,泽兰卡还分别创作了三重奏鸣曲(ZWV181)、埃莱米娅哀歌(6 Lamentationes pro hebdomada sancta.ZWV53)、圣务课音乐(27 Responsoria pro Hebdomada Sancta.ZWV55)等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确实也在客观上改观了泽兰卡在乐团的地位。1723年又是泽兰卡作为作曲家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年。23年的秋天,在布拉格举行了奥地利皇帝卡尔六世的登基纪念活动,作为邻国的奥古斯特一世也自然成了被邀请前往的行列中。在庆典上泽兰卡也有机会指挥乐队上演了一些著名作品,其中包括[Hipocondrie(ZWV187)]等乐队作品。据说泽兰卡的乐队作品也大多是在这个时代留下的。作为君主当自己的音乐家们在外人面前一展他们的高超技巧和用胜人一筹的音乐来赢得一地听众欢欣的时候,奥古斯特一世一定是心满意足的了。当然此时泽兰卡还为像克莱门蒂努姆学校等地方写了一些相当优秀的声乐作品(如:音乐剧作品Sub olea pacis: Melodrama de Sancto Wenceslao,ZWV175等),使得泽兰卡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内外影响相当之大。就是上面的这些原因,泽兰卡在1724年被奥古斯特一世提升为宫廷乐团的副乐团长。实际上其位置仅次于乐团长海因尼希而处在第二位了。就这样,泽兰卡既要在日常完成天主教教会各种日常仪式(圣务,如各种弥撒曲、晚课声乐)音乐,还要为宫廷的各种仪式、音乐会写一些声乐器乐作品,是不是还要为宫廷以外的需求写上一些作品,这个时代的泽兰卡是作品最丰富、也是泽兰卡生活最充实的时代了。……不知道是泽兰卡具有管理乐团乐谱的职责还是泽兰卡自己的习惯,泽兰卡留下了一份1726-39年间的作品目录。这份目录流到了今天,目录上显示了一些已经遗失了的作品。目录的标题就叫[教会音乐目录(Inventarium rerum Musicarum Ecclesiae servientium)]。泽兰卡作品目录ZWV上已经看不到了的作品,在这份目录上都有记录。顺便说一下,1945年德累斯顿所遭受空前绝后德大空袭将整个德累斯顿近乎夷为平地,泽兰卡的一些真迹手稿、乐谱等也就在这个时候被烧失了的。
乐团长海尼希恩年仅46岁便离开了人世,客观上造成了乐团长位子的空缺。这是1729年时候的事情了,事实上此时行使乐团管理、指挥乐团演出、实施宫廷教堂的圣务演奏等的乐团长的工作实际上由泽兰卡代理了。一般来说乐团长的席位也就是泽兰卡了。不过事情也节外生枝促使泽兰卡最终错失了升任乐团长的机会……。
1730年一群意大利歌手们来到了德累斯顿,这就是在意大利学成的年轻德国音乐家J.A.哈赛(Johann Adolf Hasse,1699-1783)所率领的意大利歌剧团体。其中包括了哈赛的妻子,也就是在知名整个欧洲的女高音歌唱家F.鲍尔多尼(Faustina Bordoni)等。说来也是,前任乐团长海尼希恩在市的时候,曾经在德累斯顿掀起过意大利歌剧的热潮。起用的歌手等自然是来亚平宁半岛的那些意大利人,不过1720年前后,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海尼希恩与那些意大利歌手们发生了不小的争端,最终海尼希恩将那些意大利人都赶走了。从哪儿以后德累斯顿也有十几年没有正式的上演过歌剧了。所以当那些意大利人在一次出现在德累斯顿的时候,不免让宫廷的那些达官贵人们眼前一亮就不说了……。
奥古斯特一世不单是萨克森的国王,同时还是管理着比萨克森更大的波兰。奥古斯特一世更多的时间是在波兰,在德累斯顿的也就是王子(后来的奥古斯特二世)了。这位年轻的王子还是一位有名了的意大利音乐的爱好者,泽兰卡的那些具有严格对位的音乐作品渐渐的就显得老调了许多。在看当时整个欧洲的音乐潮流,巴洛克音乐逐渐的被新兴的前古典乐派音乐所替代,正是一个变化的年代。当时在柏林的宫廷也发生着类似的事情,柏林乐派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形成的。……。另外一面,泽兰卡好像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没有创作出符合新潮样式的作品,最终被宫廷所敬而远之了。
1733年奥古斯特一世驾崩,王子奥古斯特二世继承王位,意大利人哈赛也就在新国王上任不久后就被宣布为新任宫廷乐团长了。可以想象这对泽兰卡来说应该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了,泽兰卡随即向新国王交了一份陈情状,内容大概是表示对乐团长人选安排的不满和要求兑现代理乐团长期间的酬金的。这封信的结果到底如何不为人之了,不过泽兰卡的处境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却也是事实。
1735年泽兰卡由于其在教会音乐上的成绩,被冠以了“教会作曲家”的称号(1736年巴赫也被冠以了此称号)。不过实际待遇上和地位上,泽兰卡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善。泽兰卡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少有一些意大利风格的倾向,不过听上去也仅仅是有那么一些风味儿而已,对于那些喜好意大利音乐的宫廷贵人们来说实在是算不上什么了。1736年泽兰卡再次向宫廷提出了增加月薪的请愿,不过这一次泽兰卡只字不提乐团长的事情,估计泽兰卡已经对乐团长职务归属的事情绝望了。
渐渐的泽兰卡的作品也越来越少,泽兰卡本人也渐渐的远离了宫廷音乐的第一线。哈赛也逐渐的适应了乐团长的工作,已经不需要泽兰卡的辅助了。……晚年的泽兰卡作品也渐渐的少了,用一些学者的话说就是创作近乎“枯竭”,不过还是留下了一些晚年的宗教声乐作品。有关泽兰卡的作品情况待日后另文涉及,这里要说的是1745年泽兰卡死去之后,其作品也渐渐的被人遗忘了。虽然泽兰卡的生前好友、同事皮森泰尔曾经欲将泽兰卡的一些作品送交出版社出版,不过宫廷内有乐谱不得外传的规矩,最终这样的努力也未能成。泽兰卡及其作品在一次被重新认识,也就是十九世纪对巴赫在认识的时代了。不过人们真正开始研究泽兰卡及其作品也就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事情。其中器乐曲作品的重现天日和音乐家、双簧管演奏家海因茨·霍利格尔(Heinz Holliger)的努力有关,泽兰卡的那套三重奏鸣曲的著名录音就是一例。
相比之下,在我们面前的泽兰卡的人生形象和作品全貌依然是相当模糊,我们也只能够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测出一个轮廓,目前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