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 在 2005-7-21 14:53:33 发表的内容 玩HIFI音响历来争执就多.不复讨论,,本人在此重复几点 1.,录音毕竟最终是通过喇叭发音的,与现场的众多乐器多点发音相比,现场原音是不可能还原的,录音音乐的确是罐头音乐,勿庸置疑. 2同样的罐头音乐,砖头块音响况且能使人感动而音场庞大,细节多,现场感相对较强的发烧音响倒不能使人感动的话那倒真是天知道. 3.人们都需要听音乐,但是由于都去听现场音乐是不可能的 ,也决没条件,所以在家里通过音响欣赏音乐才是最现实的办法。介于此,我们硬是要把HIFI音响跟现场录音相比,而排斥打击发烧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 |
说得好有道理
不知是自己发烧了50多年烧坏了脑子,还是在这个花花世界看到的事物太多了,从前我对音响的原音重现的观点的严谨性,现在已经看化了!听的只不过是罐头音乐吧了,能够对它要求有多高?看化了的原因列举如下:
1.空间对原音重现的影响 笔者认为想深入了解原音重现这个问题,不能光是从回放的这一个环节来看,应该从整体去观察。既然是说原音的重现,就表示只是将回放出来的声音拟真,而这个拟真是从录音里,还原出本来的声音,可是录音本身存在着失真与噪声,还原出原始的成分,也就存在着失真与噪声,怎能说是原音重现。因为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源头来自于录音!
提到录音与回放,就不能不牵涉及录音与回放的内容与录音与回放环境的诸多影响。
我没有这录音方面的经验,只能从一些录音布导上的理解来谈:首先录音必然在一个空间进行,而声音必然在空间里发生反射,除非是无回响室(anechoic chamber)!如果以无响室作为保真率的录音环境,那么这个录音也只能在无回响室中回放才适用,因为一牵扯到现实环境的条件回放出来的声音,与原始的无回响室的环境还能存有什么参考价值?如果是以一般空间来做录音,抱歉,同样只能适用在那个录音环境中回放!事实上录音随着空间与无回响室的差异而改变,没有聆听者会在家里调整自己的座椅像无回响室环境成一样——将音箱放置在离自己1米外,去聆听拟真的回放声音的。因此一切录音都包含某种成份的不拟真情况,换一个环境去回放,就不再具有「原音重现」的意义!
2.笔者认为录音的过程必然的不完美性,录音必然会有漏失:
A. 世界上就不会存在完美的麦克风(microphone),用麦克风录音的开始,就存在着有妥协性的缺憾,因此100% 的原音重现是无法企及的!
B. 专业录音器材或许是相当专业,却未必一如音响迷所幻想般的完美无缺!录音过程中使的录音成为可能对声音所采取的一些必要的衰减或压缩、频率响应、频域宽窄的增加、收集信息数据量的多寡,在仿真与数码媒体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当成努力突破的目标,但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里,前提却是必须与商业目的相契合,完美性若是与利润产生矛盾,完美必定服膺在利润之下,这是第二个妥协!
C. 生产过程中,录音母带与消费者手中的录音媒体,在信息量与失真程度上又会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比起与原音的距离,大概也可以被忽略!距离原音最接近的母带,已经无法保证保真,对于追求原音重现的音响迷来说,手中的录音媒体又怎样论及保真呢?!
3. 有时笔者自问,这「原音」的标准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如果原音重现的标准是客观的,似乎我们还有坚持致力追求的价值。可是环顾音响迷所追求的「原音」标准,看来是主观的成份占绝对多数。这样一来,原音重现的最终裁判究竟在哪里?评断一张发烧片录的好的依据是什么?因为它比较接近现场?那试问是接近「录音的现场」?还是接近他「平时所聆听的现场」?
即使有这样一位评论员,他听遍世界各地音乐厅的,但他却未必听过这个软件录音时的那一个空间 / 乐团 / 指挥搭配!就算听过,也不是录音时的原音,已经变成他记忆中的声音!更何况录音时的现场在观众席上做了些怎样的声学上处理、放了多少吸音或扩散器材,现场演奏会录音时观众席满座或坐了几成?评论员不是录音师,他无法知道及掌握录音时的变量,所以要评断录音好坏,似乎是很可笑的?
4. 老了,回想当年追求原音还原的热忱,觉得它只是梦想,是一种迷思吧了!
人对声音的判断所要依据的信息有时仅是很少,也有可能很多。「很少」是因为只要部份的信息量,是由于人耳也一样可以分析极微小的情报差别,人耳就能判断出声音的来源,例如从电话中分辨某个人的声音;「很多」的情况是因为不能够以分析极微小的情报差别,去判断出声音的异样。因此「原音重现」的困难极大,但是不是原音重现回放所能获得的满意机率却会是很高的!
音响迷要求从音响里挖掘出更多情报量,表现的更接近音乐本身所该有的声音特质,是无可厚非的,这是音响迷的必然发展规律。但是逼近音乐本身所该有的声音特质不等于到达!
我们可以要求器材发出的声音符合自己主观的判断标准,但是那却未必就是「原音重现」!原音重现在主观的角度来看是可能的,因为他接近于「个人对音乐 /声音的聆听经验」,所以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好声」!但是这种个人的聆听经验,是没有普遍标准的,听觉的个人化、听感的个人化,每个人确定的「好声」的状态可以是千变万化,各自有自己眼里的「西施」!
事实上,聆听的者各人的聆听认识水平不同,怎么会有一样的标准呢?真的要厘定一个标准,那便是要制定大家心里、大家耳朵与脑袋里的尺度!别人的故事对自己有启发、可以借镜;但是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耳朵长在自己脑袋上,自己想,自己听,才是到达自己目的地的途径!
5. 客观上既然得不到原音重现,那么只好追求「主观上的原音重现」了。这种既然是「主观上的」东西,由于语意上的矛盾却不能称为「原音重现」。这是现实,「主观上的原音重现」是我们必需接纳的现实,我们既然没有这样充裕的条件去现场聆听音乐会演出,我们唯一的方法是退求其次——聆听罐头音乐!想深一层大家可以自慰的是:罐头音乐的曲目琳琅满目,喜欢聆听什么就选什么,多惬意!
当您聆听一张唱片的时候,这样的声音是不是您能接受的?您认为这样的声音对吗?您愿意接受这样的呈现吗?这种问题不需要自己去寻思了,这些或更多的疑问,恰恰是一个指挥家或录音师,甚至制作人所思考过的!所以,我们事实上已经参与了这样一场演奏!我们不是客观的旁观者,不管挣扎或抗议与否,我们是被动的依循者!
一个录音创作的完成(实质上的「完成」;而非形式上的「完整」) ,它已经脱离创作者而拥有独自的生命。聆听罐头音乐背后,需要的不是一套能达成「客观上原音重现」的系统,而是一套能达到自我对声音的追求的系统,这个追求的背后,不只是自己对音响简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是系统的规格数据,而是个人对音响与声音 / 音乐的认知涵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