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想买BRYSTON的后级. [复制链接]

查看: 10351|回复: 66
61#

9成新的7B ST值3.3万吗?
TOP
62#

陶街主要是4B最多,18000.0左右。
14B只见过1台要29000.0。
TOP
63#

谢谢L版提供的资料,老刘写的还是蛮客观的,有参考价值,不知老款7B ST有没有上过美国发烧天书呀?
TOP
64#

老款7B ST有上过美国发烧天书吗?哪位大大知道呀?
TOP
65#

拖拉机 在 2005-7-2 13:57:36 发表的内容
陶街主要是4B最多,18000.0左右。
14B只见过1台要29000.0。

谢谢!
TOP
66#

找到了,有上过美国发烧天书A级榜,当时定价USD4795/PAIR
TOP
67#

它抓得住…
評Bryston 7B ST後級劉漢盛
搭配試聽器材
訊源:Vimak DS-2000/DT-1000。前級:mbl 6010。參考後級:Manley 350、ARC D-115。喇叭:Magnepan MG3.3R、Mirage M-1。
Bryston 7B ST抓得住什麼呢?抓得住消費者的心嗎?抓得住消費者的荷包嗎?或者是抓得住高頻?中頻?低頻?否則,為何我的標題要如此寫?在此,我想就留下那些問號先讓您傷傷腦筋。關子賣過之後,我還是要從Bryston 7B ST本身談起。
各方皆給予高度評價
在聽這部加拿大所生產的後級之前,我已經看過幾篇有關7B ST的評論,其中有給予7B ST非常高評價者。而在論壇本身,江俊德對4B ST也給予高度肯定。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實說,我對7B ST的好奇程度越來越濃:7B ST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好嗎?還是因為它的售價不高(美金4,795一對,台灣定價21萬),在價格與價值的考量之下,才獲得那麼高的評價。論外觀,7B ST實在樸素得很,左看右看,就是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說體積與重量,它也是平常得很,抱起來一點也不吃力。難道說,就因為全世界「好像」只有Bryston才敢打出20年保證(包括人工零件與單程運費)的緣故,使得大家對Bryston另眼相看嗎?或者,是Bryston同時跨足專業與家用領域,博取音響迷更多的信賴嗎?
二十年保用,真令人驚奇
20年的全額保證在業界的確是大膽的作法,如果不是對自身的產品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任誰也不敢作此承諾。請注意,原廠並不是只有對第一手的用家保證,即使您是第二手、第三手購買,他們還是提供一樣的保證服務。同時跨足專業與家用領域在音響界雖非唯一,但也不多見。從這二處觀察,我想Bryston的公司形象的確高於一般。若再從Bryston的系列產品外觀皆一樣作探討,您也可以清楚的知道Bryston能夠將售價壓低的原因:Bryston並不把大量成本放在機箱上,它只要求機箱堅固而已。
像這樣的產品,的確符合目前論壇所提倡音響回歸基本面的訴求。再加上台灣定價21萬台幣,認真買起來恐怕也不要那麼多,算一算與美元售價差不多。難怪他們希望這套7B ST由我來評論,簡直就是摸透了我的心。不過,產品形象與價格策略雖然都深得我心,聲音本身的實力還是最重要的。如果聲音表現不好,恐怕我也不能為它說些什麼好話。
公司的蛻變與歷史
Bryston的工廠座落於距多倫多約一個小時車程的Peterborough。它早在1962年就已經開始運作,最早是由三個人所創立,這三個人的名字是Tony Bower、Stan Rybb、John Stoneborough。廠牌的名稱就取自於這三個人。最早,他們經營醫療器材與工業電子產品。到了1967年,一位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因為阿波羅火箭計畫終止而被裁員的人買下了這家公司,這個人就是現任總裁(Brian Russell)與副總裁(Chris Russell)的父親。買下公司那年,剛好就是Chris從學院畢業那年。於是Chris進入父親的公司,那是他第一份工作,也就一直做到今天。
1973年,Bryston做了一部原型後級機器,拿到多倫多一家叫Eastern Sound的錄音室試聽。當時一個叫Stuart Taylor的人在那家錄音室負責器材設備。他們聽了這部原型機,覺得很好,於是馬上下了二部訂單。當時這部原型機都還沒設計外箱,只是隨便裝著能用而已。就這樣,Bryston覺得專業器材不必有好的外箱設計,蠻省成本的,於是就決定從專業器材做起。這第一部機器就叫做Pro 3。第一部專業器材叫Pro 3,第一部家用後級就叫3B。四年後,也就是1976年,他們推出4B。這部後級一直賣到現在還沒停產,只是改為4B ST而已。從那時起,Bryston的專業器材系列叫Pro,家用系列叫B,這些就沿用迄今。
ST系列重新改寫器材性能
說到此處,我想要為讀者解釋一個重要的標誌,那就是Bryston後級型號上的「ST」。ST就是Stuart Taylor的縮寫。換句話說,所有型號上標有ST字樣的機器就是由Stuart Taylor重新設計者。為什麼Bryston要把Stuart Taylor的名字秀在型號上呢?這當然是因為Stuart Taylor為Bryston的擴大機提供了很大的貢獻。到底Stuart Taylor做了些什麼事?這件事要回溯到前面所說的1973年。從買下Pro 3開始,Stuart Taylor就和Bryston的老闆Russell兄弟結緣,保持友誼關係。Stuart Taylor與Bryston發生「雇傭」關係要從3B說起。當時,Bryston想把二部3B裝在一個箱體內當成四聲道後級使用,不過裝起來後一直無發揮他們想要的效果。在一次閒談中,Russell兄弟問Stuart Taylor有沒有辦法做到?Stuart Taylor開玩笑說說只要給他二分錢,他就願意試試看。結果這一試就試了六個月,Stuart Taylor徹頭徹尾將這部機器從新設計過,那就是目前的8B。Stuart Taylor把那些變壓器放成與面板垂直,以便節省空間。再來就是把接地迴路重新設計,降低噪音。最後更把線路佈局重整,將零件位置合理化,也把機內所有的增益線路更換。Russell兄弟看到Stuart Taylor這麼行,剛好公司的工程師離職,就邀Stuart Taylor進入Bryston,那是1988年的事。很快的,Stuart Taylor就被賦予重新設計所有產品的重任。
後來,Stuart Taylor還發現如果用屏敝良好的機內配線來取代線路板銅箔,可以將高頻噪音降低一半。此外,他也發現換掉或去掉機內某些配線之後,串音與哼聲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他還為了減少訊號從輸入到輸出之間的路徑長度而將原來4B與7B的機箱深度縮短。他更發現Bryston擁有專利的平衡式輸入緩衝級的設計聲音比RCA輸入還要好,因此把這種緩衝級普遍用到所有的輸入級中。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做其實已經增加輸入端的複雜性,可能會有負面影響。不過Stuart Taylor認為他的設計降低了迴授量的需求,而且能夠把噪音降低6-8dB。從1994年開始,所有重新設計的擴大機面板以及線路板上都打上「ST」字樣,這正如很早已前替Mark Levinson設計擴大機的John Curl(JC系列)一般,也有如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勒字留名的榮耀。
擅用橋接以獲得大功率
Bryston家族中的產品很多,連線材都有,有興趣的人不妨上網看看。與讀者比較有關係的當然是前級與後級,尤其是後級。您可以選擇的後級有3B ST(8歐姆負載每聲道120瓦)、4B ST(8歐姆負載每聲道250瓦)、5B ST(三聲道機,8歐姆負載每聲道120瓦)、7B ST(8歐姆負載每聲道500瓦)、8B ST(四聲道機,8歐姆負載每聲道120瓦。目前已經推出9B ST,功率相同)。而除了7B ST之外,它們皆可以橋接讓功率增加三倍多。以使用機能來說,大概什麼難纏的喇叭都能推了,這也是專業音響廠家的考量。4B ST上次江俊德已經寫過了,這次的7B ST由我來寫,接著還會由楊德宜寫8B ST。這樣的安排旨在藉由不同的空間、器材搭配以及不同的人來作系列報導,讓讀者得到更全面的印象。以下,就讓我們開始吧!
串聯與併聯接法提供選擇
7B ST的機箱與面板都是黑色的,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落墨的。面板上除了小小的電源開關之外,就是一個小小的指示燈,這個指示登會變三種顏色,其中綠色就是正常工作,黃色就是快要過荷了,萬一變成紅色就是輸出阻抗很低,可能會燒喇叭了;或是內部有問題,此時應該停機檢修。比較有得說的是背板,由於是單聲道機,所以背板上只有一個RCA插孔與一個XLR插孔。在插孔旁邊有二組喇叭端子,不明究裡的人會以為可以接一對喇叭使用,其實那是提供7B ST二種喇叭接法而設的。這二種接法的名稱一為Series(串聯,也就是橋接方式),一為Parallel(並聯)接法。到底這二種接法有什麼學問呢?原來Series接法提供喇叭平均阻抗在3-8歐姆者使用,此時,輸出電壓會比較高。如果遇上難推的喇叭(例如阻抗低至1-3歐姆者),就採用Parallel接法。事實上這二種接法的輸出功率都一樣(喇叭負載阻抗相同的話),只不過以Parallel接法使用時,7B ST所提供的是「大電流」的輸出,可以驅動比較低的喇叭阻抗。
有意思的是,代理商在機器紙箱上貼有一張說明,建議Genesis喇叭使用正常(負載阻抗)的Series接法。為什麼光是對Genesis喇叭提出使用方法呢?難道Genesis喇叭不需要大電流的驅動嗎?還有,既然Series接法是給一般喇叭使用,按理說,就不必特別提出某喇叭該使用這種接法,要提醒的是需要Parallel接法的喇叭啊!真是想不通這則提示的妙處何在。
連接地也特別注意
除了喇叭接頭之外,背板上還有三個小切換開關,一個是平衡/非平衡輸入切換,一個是Series/Parallel接法切換,最後一個就是接地切換。這個接地切換撥桿正常狀態要擺在往下(連接)的位置,假如會有哼聲,就表示接地系統不對,要將撥桿切上去(斷開)。或許有讀者不明瞭這個動作的作用在那裡。一般來說,擴大機的「地」可以分為機箱/電源線的地(假若是三線式電源線,就是指地線而非中性線。)以及訊號的地二組。這個撥桿在正常狀態下是將這二組地連在一起的。若是同一組電源插座另外插入一條三線式電源線,則可能會在這整個電源插座/機器間造成一個迴路,產生哼聲。此時,就要將機箱/電源線與訊號接地斷開,以消除哼聲。其實這個設計只是一個小動作而已,不過可以看出Bryston的謹慎。
沒有驚人的零件,只有精細的設計
背板看完,讓我們打開機箱頂蓋看看內部。7B ST的機內沒有大體積的濾波電容,也沒有發燒補品級零件,您只可以看到二個不算小的環形變壓器與八個濾波電容。從線路排列來看,這是單聲道機箱裡安排了二組獨立的放大線路。有些人可能會誤會這是「平衡式」後級。請注意,平衡式的輸出設計在訊源、在前級上有其必要,因為它們有可能會有長距離訊號輸送,為了避免輸送過程的雜訊干擾以及提高訊噪比,平衡式輸送可以提供好處。但是,後級是用來推動喇叭的,它已經不需要平衡式設計來避免訊號輸送時的雜訊干擾。所以,基本上後級可以接收從前級傳來的平衡式訊號,但是它不會再以「平衡」的方式送訊號驅動喇叭。
其實,Bryston早已言明他家的眾機器是以橋接的方式來取得大功率輸出,否則,那有可能以較小的電源變壓器取得那麼大的輸出功率。您知道嗎,Pass的X-1000每聲道就有250磅重(7B ST才44磅)。有意思的是,一般而言橋接會使輸出內阻升高,阻尼因素降低。所以傳統上機器橋接之後,對於低頻的控制力會減弱。不過實際以Series(串聯,也就是橋接)模式聆聽起來,7B ST的低頻控制力卻好得很,推力也很夠。我想,這可能是他們對橋接另有創見。
如果您同時看過4B ST與7B ST的內部,可能會以為後者就是拿二部4B ST來充數。其實不然,因為4B ST經過整流濾波之後供應給功率晶體的直流電壓是正負85伏,而7B ST的供應電壓只有正負60伏而已。不過,它每聲道使用了16個功率晶體,二聲道共32個,恰好是4B ST的二倍。與一般後級不同的是,為了切換Series與Parallel模式,7B ST在輸出端加了線路板作切換控制,其餘中規中矩。
周邊搭配器材
好了,該進入聲音表現的部份了。這次的聆聽空間在我家的客廳,搭配器材還是與以前一樣,喇叭以Magnepan MG 3.3R與Mirage M-1搭配使用。聽細緻的東西時用MG 3.3R,聽大場面大動態大音量時用M-1。後級也是Manley 350與ARC D 115交叉比較。前級還是MBL 6010,訊源也是Vimak。在我的大空間中,由於聲波受到牆面邊界扭曲的情形沒有小空間那麼大,所以能夠多聽出一些受測器材的原貌。再者,我使用這二種優缺點互補的喇叭,也可以讓我對受測器材的特性更加瞭解。
擴大機的推力要有耐大功率的喇叭來試
首先,由於7B ST的輸出功率很大,所以我就先從擴大機的推力談起。要試擴大機的推力,通常我都要用Mirage M-1。為什麼?一來M-1耐催耐操,可以發出極大的能量而不失真。二來它的效率很低,只有83dB。一般擴大機雖然也可以推它,不過如果真要用大鼓來試擴大機的極限,沒有M-1還真不行。這就好像你有球速140公里的投手,如果沒有傑出的捕手,頻頻漏接也沒用。或許您要問,用MG 3.3R真的不行嗎?每一樣器材都有它的優點與缺點,如果要試大鼓(或極大的音壓),這剛好就是它的最大弱點。這樣說好了,大部份年輕小家庭都會有一套西式烹飪刀具,長短厚薄都有,刀刃厚重的要砍骨頭,刀刃輕薄者要切肉。如果您拿厚重的刀來片肉,跟本片不了;而拿輕薄的刀來剁排骨,根本就剁不開。如果拿MG 3.3R來聽大鼓,就好像拿輕薄刀刃來剁排骨。
其實,不只是MG 3.3R如此,大部份平面振膜式的喇叭在這方面都是短處。由於受限於整片振膜前後振幅無法太大(太大就失真了),所以這類喇叭往往以速度反應快、細節多、聲音透明見長,然而大多卻無法承受太大的功率。就以MG 3.3R為例好了,如果我放中國式的大鼓音樂,那根本就是「莫明其妙」,無法瞭解大鼓的震撼威力。可是,假若我播放小提琴,聲音的細節就很多。
中國大鼓猛力一擊,壁動窗搖
話說回頭,我要用M-1來試7B ST,當然要有夠威力的重磅炸藥,這次我用的重磅炸藥就是很多人有的「絳州金鼓」(24Bit那張)以及滾石剛發行的閻學敏「炎黃第一鼓」。絳州大鼓裡最大的鼓直徑有2.6公尺,可說是巨鼓。而炎黃第一鼓裡的大鼓從照片裡推估,大約是直徑1公尺左右吧。這二個「大鼓」所表現的威力不同,2.6公尺這個鼓棒打在鼓皮上的觸感比較柔,鼓皮所發出來的大部份都是很低的震波(請注意,是震波),那些震波一出來就裝滿整個空間(請想像音其響效果)。換句話說,這個大鼓所要表現的不是驚人的衝擊力,而是極低頻的震波。至於閻學敏這個大鼓直徑較小,鼓皮很緊,它的厲害之處就是強烈的衝擊力。您知道嗎,每次我在聽它時,心裡都感到內疚。內疚什麼?對不起樓下樓下的鄰居:我自己都已經感覺全屋子都在震了,樓上樓下想必也不好受。也因為如此,我每次只好意思開幾聲特別大聲的大鼓,不敢貪多,否則鄰居一定以為我在拆屋。您一定以為我很誇張。不!我是說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扯了那麼多,到底7B ST推M-1的表現如何?噢!我無法告訴您它的推力在全世界後級中排名第幾,但肯定這次我對鄰居的內疚最深,試聽過程中,我真怕鄰居忍無可忍衝進來。7B ST在唱這二個大鼓時,所呈現的不僅是推力無法探底,更傑出的應該是控制力,尤其是「炎黃第一鼓」的第一首「鼓詩」,音量越扭越大我也越來越驚,害怕那鼓棒一搥下去鼓聲就像獅子朝我撲來,幸好那頭獅子是被拴住的。
小提琴不瘦不乾不冷不澀
看到這裡,我想您心有餘悸吧!免驚免驚,接下來我想說7B ST溫柔的一面:小提琴的表現。在這裡我用的是EMI那張奧依斯特拉夫所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在這裡,我要用琴音「圓潤富光澤」來稱讚7B ST的表現。不僅如此,它來散發出相當美的「木板味」。當然,所謂木板味其實就是比較低音域時的琴腔琴板共鳴聲。在這張CD中,7B ST那抓得住高頻而又能延伸得很自然的特質完全表露無遺。因為能夠抓得住高頻,所以小提琴聽起來不會瘦不會乾不會冷不會澀;因為延伸自然,所以餘韻無窮。老實說,光是聽到7B ST能夠唱出那麼美的小提琴,許多人就一定會動心。
氣勢磅礡而不亂的解析力
再來,我要說7B ST的解析力。許多人對於解析力有誤解,以為解析力就是把聲音一絲絲拆得很清楚。其實,這只是解析力的一部份詮釋而已。真正好的解析力會表現在龐大的管弦樂總奏時讓人聽起來很順很清楚又很平衡,也讓人心裡不會毛躁。即使是上百人的管弦樂,依然氣勢磅礡而不亂,樂音堂音齊齊入耳。
剛好,以上我所講的解析力正好就是7B ST的寫照,用7B ST聽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一切聲音都好像刻意梳整過。我也用7B ST來聽Decca版夏伊所指揮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在第一樂章一開始的激情樂段中,那麼強的聲音壓力之下,那麼多數量的樂器依然強而不亂,這正是高度解析力的寫照。
高頻段既美延伸又自然,低頻段的推力、控制力令人讚歎,加上極佳的解析力把一切都梳整得井然不亂,我想光這三樣特質就已經讓7B ST值回票價,其他各方面的良好表現可以說都是超值附贈。我的意思是:7B ST真的是好。
聆聽過程所記錄的片段表現
除了以上對7B ST的描述之外,以下我要給您看的是我在試聽7B ST過程中陸陸續續記下來的片段記錄。這些片段雖不完整,但有助於讓您瞭解我對7B ST的觀感:
「希伯萊遺產」小提琴擦弦質感出得來,「吉普賽小提琴」好的小提琴質感也出來,高頻不會刺耳抓得住,「阿吉仔」聲音軟硬適中,鋼弦吉他聲既清脆又甜美有彈性,腳踩大鼓與貝司搭配起來的聲音效果結實有彈性。「Breaking Silence」的低頻有彈性抓得住,不過量不是很多。「羅西尼弦樂四重」奏第二張第一首開始的小提琴也顯現好的一面,表現不好者就會出現太尖的問題。聽「古樂四季」時可以感受到高頻段不是很亮麗,適合搭配高頻太亮的系統。
「爵士四季」把速度感抓得住的優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鋼琴、貝司或套鼓的速度感都很夠,不會軟弱或虛虛的。整體而言,因為到處都抓得住,所以聽起來不會有毛邊、刺刺、或令人焦慮不舒服的感覺。許景淳的歌聲少了一些嬌柔,這是它的小缺點。聽「馬勒第五交響曲」時,銅管的厚度夠,也具有鬆的特質,弦樂群的厚度與質感也很突出。聽「杜蘭多公主」時」,歌劇裡的人聲都抓得住,不會破聲或撕裂刺耳。鋼琴!對了鋼琴。聽四手聯彈版史麥坦納「我的祖國」時,鋼琴琴音溫潤,弦振鬆軟泛音足,連木頭味都出來了。
樂器形體大小適中,並不是很大的那種,與ARC比起來,形體就比較小。其實,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音質相當好,聽起來不會澀不會乾不會冷,聽弦樂感覺它是帶點甜帶點暖帶點柔的那型,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比較中性的。再來的優點就是高頻段延伸自然而又不會有太亮逼耳的缺點。還有,它的推力很強,
高中低頻都抓得住,低頻適量,不是量感很多那種,最適合低頻量感覺得已經過量的系統,低頻本已嫌不夠的系統並不適合。它也比較中性,也就是比較沒有特別的色彩。
7B ST具有五個特點
寫到這裡,我們來整理一下思緒,想想7B ST到底要如何定位:第一,我不會吝於說7B ST在音質音色的表現遠遠超過它那樸素無華的外表。您一定想要問我與其他高價後級相比如何?對不起,我沒有當場作AB比較,所以無法告訴您。不過我推測應該不會相差很遠(最好用上面我寫的那張「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去試)。第二,它的推力與控制力(不僅是低頻段,而是全頻段)應該可以與一部重達五十公斤以上的後級相比(用「炎黃第一鼓」與「絳州金鼓」去試,不過假若您沒有夠壯的大喇叭,一切皆屬枉然)。第三,它怎麼聽都不會讓人覺得心裡毛躁難受坐不住(用什麼軟體去試都行,編制編曲越龐大越好)。第四,它的中頻與低頻量感並不是特別多或特別飽滿,樂器形體也不是特別大,聲音個性也沒有特別嬌媚的韻味,不過一切都顯得剛剛好的勻稱與平衡。第五,它的中高頻與高頻段不是很亮的那型,可說有一點暗。這種特質對於台灣硬調的空間反而有好處。而且由於這個頻段不會太亮,反而讓許多細節浮現出來(太搶耳的中高頻會把細節遮蔽調)。也因為如此,它的音色不是華麗型的,但是越聽越耐聽,尤其在小提琴與鋼琴上的表現尤然。
7B ST與其他擴大機的比較
7B ST的定位已知,那麼7B ST與Manley 350、ARC D115這二部後級相比有什麼不同呢?先說350,各位都知道我的M-1靠牆擺,所以低頻量感非常豐富。平常我用350來推M-1時,低頻段會顯得過多,而且在某些時候會有抓不住的感覺。用7B ST推M-1時,低頻的量感收斂了,變得適當許多。而且,低頻段的樂器形體更凝聚,樂器辨識能力更佳,推力與控制力皆升了好幾級。還有,整體的速度反應、解析力與層次感也更上層樓(聽大型演奏感受最深)。
若是與D115來比,同樣的7B ST的推力與控制力都好很多,不過D115的高頻段亮度比較高,中頻段的量感比7B ST多,低頻段比7B ST膨鬆,但不如7B ST結實。至於速度反應與解析力、層次感仍然是7B ST領先。
7B ST適合什麼類型的音響迷呢?不計較外觀、注重物超所值的價格價值比、推力不足、聽小提琴會刺耳、低頻多得渾濁、對各頻段量感均衡要求高的人都適合。
還有,如果您並不需要500瓦的輸出功率,我建議您去買單機式的4B ST(每聲道250瓦,橋接後變800瓦)。通常,輸出功率比較小者其音質會相對的提高,說不定4B ST的音質會勝過7B S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