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友A:
老早的pm昨天给我电话,他在广州出差,问我要带些啥东西,
偶又被刺激了。
他现在的系统:
MBL 9006 *2.
MBL 6010 *1
MBL 5010 *1(闲置)
MBL 1521 *1
MBL 1621 *1
MBL 111B *2
SILTECH g5 FORBASE LAKE *1
SILTECH g5 100 *1
STEALTH ULTIMATE RIBBON *1
ONIX SILVER *1
SILTECH g5 AUX *1
妈妈呀。。。。。。。。。偶上次想卖个mbl311D 几乎全新的二手才1。5w,老婆都不允啊。。。。。。。。。。。。。。
烧友B:
烧器材虽重要,但更主要的是音乐本身,器材只是工具和手段,音乐才是目的。
烧友A:
问题是,好的系统能让你更加投入到音乐的海洋。
在mbl全套的系统我听到的是最接近现场的弦乐。
一般情况下经常听的片子也就100多张,我现在古典的大概有个300-400张吧,我基本上是几张轮换的听,然后再换。
每个作曲家都会有特定的时间,特点的心情,写出自己风格的特定的作品。,一如我觉得mozart是他那个时候著名的pop大师。
其实, 能没事哼哼一段古典的旋律,蛮不错的。
瞎扯一段。 记得以前在吴淞路上,昆山路和海宁路之间有家中图吧,里面有个半秃的老兄,对古典绝对是头头是道,一放片子就知道是谁的,甚至能告诉是那个演奏的,那个版本。我cena,佩服的一塌糊涂。
烧友B:
偶10年前在曲埠路配15k的全套英国声,后尽在武定中图、吴淞九龙、汾阳缪斯等处买所谓发烧天碟,在家听(实际是效果)再到曲埠商家所谓的顶级配置上比效果。后觉得器材发烧无止境,偶们工薪没这能力啊。还是这句:器材是工具,音乐才是目的。偶以前在缪斯常碰到几个隔壁音乐学院的老先生买碟(其实是来蹭听的多),家里的器材是偶们不屑的日本套机,但谈起音乐来是满腹经纶和深入浅出,让偶们后生学到不少。
mozart确实是他那个时候著名的pop大师,他的作品处最后的安魂曲和一些messe外都是充满阳光的。
吴淞路上的老兄,大概是boss汪闽华吧,伊算个古典的活字典,在伊推荐下偶在是懂非懂的状态下也买了百来张并办会员卡,拿了不少诸如tas、企鹅三星等碟,像1812大炮就拿了3个版本。当年在上海读书工作,九龙缪斯是每月各必去2次以上的,星期天也大多花在这方面。可惜上海曾经的古典和hifi风气早已逝去。
jollee 兄,偶现在留在手头的古典cd不多,大概500张左右吧,最近一直在听bach。器材趁去年乔迁新居添的,cd机是国产的(接解码器),功放是国产纯甲类(以后准备上胆机),箱子是前年到香港弄的德国产书架箱(无音染,较满意,10年之内不会换了,现正换对好点的脚架)。
烧友A:
烧友老兄现在在何处啊? 我第一张入门的要算rca海费丝拉的小协,老采的和勃拉姆斯。记得是刚读大学,第一遍那就更本听不下去,而后越听越觉得有味道。在大学的时候基本没有闲钱,最大的奢侈是卖正版古典唱片和一副森海的耳机。也记得零零罗罗的卖了些,但是不多。真正买的多的是在广州,记得98年一年都在那里,一个老外的项目,广州海印的唱片真的多啊。认识了好几个老板,还有一退休的军队干部。在他的指点下, 买了不少好盘。上海要132的广州才65,80,而后的几年,广东成了出差的重头。几乎每次去,都必去广州到海印。去的多了, 那是和pm都有这个爱好,常常晚上去广州, 就好像回家一样。(说的不好听,广州的路我都比上海的知道的还要多,)逛海印都熟门熟路。常常一次买1000多,2000的唱片。
唉。。该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换了工作, 么那么多的机会了。
又有小孩子了。收心咯。。。。
烧友B:
说起第一张入门的还是tape(磁带),还有个插曲,当年老父在理查克莱德曼的通俗钢琴曲风靡时在中国图书公司买的,老父不知pop和classic,不知是否营业员有意?花十多块拿了盒进口宝丽金的古典钢琴曲(内容、演绎者都忘了),听听居然不错,以后就慢慢地浸进去了。大学时cd机碟都很贵,只得听tape(大多在延安路中图附近拷金属带,零用钱也基本花在这上头了),那时买个日本产walkman(型号sony fx36)听了直到机里的橡胶皮带断配不到为止。工作后立马买了cd机(cec-891r),自己买银笛喇叭做土炮,也算是自力更生吧。这一直到成家时才配了一套原装英国组合。
置碟主要是在工作后,当时偶在原先的单位是跑外勤的,有充足的时间、理由和费用(单位报销的),因此偶常假公济私地跑cd店。相对中图的价高、东西周转慢,吴淞路的九龙有得天的优势,所以他那里都去熟了,在这块上海正规店里购碟三百多。95年起碟友介绍又有了ylj的cd,起先是打口的(中图也曾经做过所谓海关罚没),后来的质量品相都不错的,这块也有三百多张,在搬家时自己只留1/3所谓尖货,其余的多送人,但现在的ylj也是源头枯萎了。2年前经朋友介绍去广州李源等处邮购了一百多张cd。
至于耳机,偶是2年前去香港时买的歌德,选歌德主要是阻抗低正好配diskman,也是为了晚上不影响家人。哎,有家、有大小ld什么都受限制啊。现在年纪长了,听的东西也趋古(巴洛克的听的入迷,歌剧、宗教的也没以前敬而远之了),也没了年轻时的单纯和执迷,但音乐算是习惯到骨髓里了。
烧友A:
怅然。。。。。。。。。人生如梦。。。。。。。bach复调之王啊。看您的经历,我该尊称您一声:大哥!
烧友B:
A兄,象偶这样立马p3转向p4的,心已平,气也顺,已不能说是“发烧”了,现一心一意只是做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