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是他的一面镜子” ——钢琴演奏家傅聪谈父亲傅雷 [复制链接]

查看: 1486|回复: 2
1#
[upload=jpg]Upload/20055910293057128.jpg[/upload]

“我是他的一面镜子”(附照片)

作者:俞亮鑫  日期:2005.05.08  版次:23


“我是他的一面镜子”
    ——钢琴演奏家傅聪谈父亲傅雷
    定于今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独奏音乐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近日走进东视《可凡倾听》节目,面对镜头,谈起了他的父亲、著名翻译家傅雷。
    悲剧人物
    曹可凡:你小时候,父亲在你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傅聪:我很害怕我父亲,小时候看见他要发抖的。可是我同时也觉得,我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高谈阔论时有一种慷慨……是慷慨悲歌吧。我从小就很强烈地感觉到我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
    曹可凡:为什么呢?
    傅聪:我父亲为了原则为了理想是生死不顾的。他一直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悲天悯人的胸怀。比如说,那时候他最尊敬的人之一就是甘地,当甘地被暗杀后,他有两个星期没有出他的书房,他觉得整个世界是绝望的,人类是绝望的。这样的人最后会被自己的人暗杀,人一疯狂就没有理性。他说人之愚蠢不可救药到这个程度,他很痛心。
    绝不妥协
    曹可凡:你称你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不是也出于这样的看法?
    傅聪:是这样。我认为我父亲是世上的大才,因为他知识非常广博,他对无论哪一门学问都有很敏锐的见解,而且他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条理清楚得不得了。他的书房,他用的毛笔、钢笔几十年来一直就像是全新的,衬衫也是,穿了5年也好像新的一样。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有那么高的见解,可是他一点都不会处世。这一点我大概跟他有些相像,也许比他好一点,因为我有我妈妈的成分。有些人说我爸爸不近人情,也有人说我不近人情。对于他不能忍受的,他会拂袖而去,他是绝不妥协的。
    鞭辟入里
    曹可凡:我最近读过您父亲早年以“旬雨”的笔名写的一篇有关张爱玲的评论文章,尽管那时张爱玲已经红遍上海滩,可是你父亲依然用鞭辟入里的方式对她的作品作了非常全面的评论,据说张爱玲晚年还认可了你父亲的这种评价。
    傅聪:听说是这样。早年的张爱玲不是这样的,文章是自己的好,她说。这也难怪,年少气盛嘛。我认为我父亲那篇文章是非常精彩的评论文章。凭良心说,我还没看见过第二篇这样的评论。中国向来是以主义来评论作品的,从来没有从艺术、从心理刻画,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看问题。
    流泪读信
    曹可凡:我想我与您聊傅雷先生,《傅雷家书》这本书是不能被忽略的,尽管你不太愿意谈起这样一个话题。你觉得父亲当时给你写这么多信,是不是因为他心里有很多苦闷,而把你当成了一个朋友进行交流?
    傅聪:他苦闷极了。那时他成了右派,朋友都不敢来看他了,他基本上没有人可以交流,只能给我写信,就这么简单。他把我当成朋友进行交谈。我们两代人,都受到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是同一种心态,同一种价值观念。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已经和他分不开了。他说我是他的一面镜子,他也是我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他跟我写信跟我谈话,就是跟另外一个自己在交流。
    曹可凡:你那时还年轻,在海外收到父亲这些文字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感觉?
    傅聪:每次我都流眼泪,我知道他多么孤独,我还感受到他内心生活的丰富。这么一个人被糟蹋掉,可惜啊。他为了使我更了解希腊精神,把他翻译的丹纳的《艺术哲学》手抄了6万字寄给我,太了不起了。
    曹可凡:你决定从波兰去伦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对父亲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傅聪:那是没办法的事情,我回来的话会同归于尽,我出去以后也许还有希望,结果证明我没错。文化大革命那是不可理喻的荒唐时代,我心里面永远是痛。我知道我父亲的性格,我也知道我自己的性格。本报记者俞亮鑫
    
  ●傅聪
    ●傅雷 图TP

[upload=jpg]Upload/20055910294011540.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光音同行》回顾二战(附照片)

作者:  日期:2005.05.08  版次:23


《光音同行》回顾二战
    央视八套《世界影视博览》今起播出系列专题片
    本报讯 (记者周铭)今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央视八套《世界影视博览》从今天起至14日连续播出系列专题片《光音同行》,回顾那些用光影记录二战中纷飞炮火与永恒人性的影视作品。
    其中,《兄弟连》谱写出诚挚而感人的战友之情,将他们用血与泪共同缔造的历史时刻铭记在了影像中;《拯救大兵瑞恩》刻出了一幅残酷而真实的人性浮雕,把一段纠结着爱与恨、生与死的雄壮诗篇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美丽人生》呈现出一张饱含热泪的喜剧面孔,让我们解读战争中普通人的辛酸与希望;而《钢琴家》则以深邃的镜头记录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性世界,让我们听懂了战火中那份艺术与生命的无尽苍凉。《卡萨布兰卡》让爱情在战火的熔炼下成为永恒;《辛德勒的名单》用战火的洗礼和磨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与希望创造生命的伟大奇迹。
    
  ●《兄弟连》剧照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钢琴家》剧照
    ●《卡萨布兰卡》剧照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图TP
TOP
3#

“乐坛神笔”赵季平电影作品专场昨举行

作者:张艺  日期:2005.05.08  版次:23


“乐坛神笔”赵季平电影作品专场昨举行
    本报讯 (记者张艺)“乐坛神笔”赵季平的名字对于普通的上海观众来说或许并不熟悉,但是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电视剧《笑傲江湖》《大宅门》等的配曲,却广为人们所传唱。昨晚,上海民族乐团在兰心大戏院举行了“电影百年回顾”赵季平电影作品专场演出。
    演出以有名的《庆典序曲》作为开场白,之后便是《大漠孤烟直组曲》。组曲的第四乐章《悼歌》改编自同名舞剧,是作曲家献给自己已故爱妻的作品。音乐感人肺腑,乐句里流淌着无尽的思念,令人动容。民族管弦乐部分的《大宅门》主题曲《卢沟晓月》流淌着京城风味。赵季平音乐的最大特色就是糅和中国各地的地方音乐,在轻灵悦耳的感觉中保留着那份“土味”。最后演奏的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曲》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