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仗着有钱和巴西淡水河公司(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联合起来,把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七十一点五。
中国钢铁业与国际铁矿石巨头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了,但在日本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将涨幅确定为71.5%后,中国为争取定价权的谈判似乎才真正开始。
按照惯例,日本价格将作为其他谈判的基准价,但今年这一“基准价”并没有得到同时参加谈判的欧美和中国的认同,他们决定打破惯例不接受这份协议。
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宝钢随即在其网站上公开发表看法,认为“这个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必将对全球钢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整个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长期健康发展”。
宝钢还表示,将继续保持与各主要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并“努力寻求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紧急启动了与3大国际铁矿石巨头的价格谈判,中国钢铁协会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没有意料中的唇枪舌战和力挽狂澜,不到1周的时间,2月28日,与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进行全力交涉的宝钢最后公布,与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同2004年相比,卡拉加斯粉矿(SFCJ)FOB(到岸价格)价格和南部系统粉矿(SSF)到岸价格分别上涨71.5%。
这一消息意味着第一次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中国钢铁业代表,在定价权的斗争中落败,被迫接受此前日本签订的“基准价”。
国信证券的分析师郑东告诉《财经时报》,日本、欧洲拥有的定价权取决于其钢铁行业的集中度高。中国钢铁企业如果要想提高话语权,在定价方面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完善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并以一种声音来应对国际挑战。
美元贬值效应
和日本相比,由于铁矿石价格上涨,中国钢铁业为铁矿石所支付的代价会比日本高出1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去年铁矿石的进口量,今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将上升260亿元左右。
今年最早敲定“基准价”的是日本钢铁企业,据媒体援引日本钢铁联盟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伊藤仁的话表示,日本钢铁业预计今年生产成本将提高1兆日元,其中由于铁矿石采购价格的提价将使日本钢铁企业多付出2000亿日元(约合158亿元人民币)。
很明显,中国不得不为铁矿石的大幅上涨而支付更大的代价。业界有人提出疑问:日本是否在铁矿石的涨价问题上给中国钢铁业设了一个圈套?支撑上述疑问的三大要素是,其一,铁矿石定价惯例;其二,美元贬值和中国汇率制度;其三,日本钢铁企业与供矿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
按照每年铁矿石谈判的惯例,三大供矿企业和日本、欧洲、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谈判分别进行,但相互之间会有足够的交流。如果其中有一家谈定价格,其他谈判就中止,双方都接受这一价格作为当年铁矿石的标准价格。
今年日本最早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确定铁矿石涨幅,并且涨幅之大出乎一同参加谈判其他企业代表的意料,这是令人怀疑的第一点。其次,由于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因此美元贬值效应放大了中国铁矿石进口成本增速。最后,欧美和日本的钢铁企业在三大供矿巨头的矿山中持有很多股份,因此“通过提高原材料价格,来压缩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是可行的。
有媒体消息说,中国钢铁企业的有关人士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与几大铁矿石供应商谈判的背后可能有不可告人的内幕。中国钢铁协会正在介入调查此事。
记者目前采访钢铁协会得到的回应是:“目前此事相当敏感,不便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