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场乐评:瑞典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复制链接]

1#
瑞典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时间:2004年12月31日晚上7:30-9:30
地点:宁波大剧院
乐团总体评价:四星
指挥马斯特罗·阿尔伯特·海德-格里多表现:四星半
女高音苏珊娜·安德森表现:四星半


--------------------------------------------------------------------------------
节目单:
1、阿尔芬(瑞典)               《节日盛宴》
2、佩特森-贝尔格               《四首歌曲》女高音
3、尼尔森(丹麦)               《假面舞会序曲》
4、西贝柳斯(芬兰)             《三首歌曲》女高音
5、拉森(瑞典)                 《田园组曲》
6、中国歌曲                          《我爱你,中国》 女高音
7、卢姆比(丹麦)               《香槟快步舞曲》

- 休息 -
8、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蝙蝠序曲》
9、小约翰·施特劳斯              《侯爵陛下》(选自蝙蝠)女高音
10、小约翰·施特劳斯              《闲聊波尔卡》
11、伯恩斯坦(美国)           “灿烂与欢乐”选自歌剧《康蒂德》女高音
12、基梅内兹(法国)           《路易丝·阿隆索的舞蹈》
13、卡尔曼(匈牙利)       “嘿,嘿!” 选自轻歌剧《恰尔达什舞会的皇后》女高音
14、小约翰·施特劳斯           《里特·帕斯曼》
15、小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女高音
16、阿尔芬                     《恰尔达什舞曲》
17、中国作品                         《北京喜讯到边寨》  
18、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茨基进行曲》
[upload=jpg]Upload/2005111424520925.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我数了数,本次访华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共有64名乐师(不包括指挥、女高音),其中长号3支,小号2支,长笛2支,双簧管4支,低音提琴2把,大提琴7把,第一小提琴13人,还有打击乐师2人,竖琴1人,其余没有看清,因为距离远。上述人数可能有误。
TOP
3#

以下是现场乐评,绝对原创。
--------------------------------------------------------------------------------
         平时听惯了德奥、美俄乐团的唱片,极少听北欧国家乐团的唱片,更不用说听到现场演出了,但对来自高纬度的北欧国家乐团那种干净、纯厚的音色还是有所预料和期待--肯定有不俗的表现。虽然心理上有这种准备,但当乐曲逐一演绎,听觉逐渐适应并且进入乐曲以后,听众还是从心底里赞叹:不愧为一支优秀的北欧乐团!
        上半场的曲目以北欧国家为主,这些曲子都是第一次听到。佩特森-贝尔格的《四首歌曲》每首不过一二分钟,优雅精致、纯净抒情,第二首尤其动听,像是在倾诉,自白,又像是在祈求,令人过耳不忘,虽然不知道她唱的是什么。西贝柳斯的《三首歌曲》每首都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女高音情绪跌宕起伏,爱憎分明,很有西贝柳斯那些交响诗的风格。剧场没有打字幕,连歌名都没有印在节目单上,可见前期工作的不充分。
TOP
4#

今往上晚上准备去听上海广播交响乐的德九.
TOP
5#

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是首次访华。该乐团成立于1980年并于同年10月举行首次演出。
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是一支独立的,没有专门机构限制的管弦乐团,音乐家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曲目,指挥,演唱者及演出场所,这使得乐团的演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乐团成员都是从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皇家歌剧院以及Gothenburg交响乐团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演奏家。
乐团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认真对待自己的艺术责任,在规模扩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对自身演奏水平的严格要求,不断的优胜劣汰,以求体现自然和谐的音乐风格,高质量的音乐水准。由于乐团成员来自北欧四个不同的顶尖乐团,他们之间的高水平合作与默契配合,常常产生令人惊喜、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TOP
6#

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表现最出色的是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我比较钟爱长、短笛,每当短笛出现一、二句乐句,总活泼地高高跳跃在整个乐团之上,像精灵一样;长笛的悠扬舒缓又令人精神一震。长号的嘹亮辽阔高远真正使人领略了铜管乐器的威风,我给长号手的表现挂5颗星。也给打击乐手挂5颗星,2位打击乐手都是长者,其中一位满头白发,他们出手时的力度、速度、时间差都掌握的极其恰当。某种程度上说,打击乐器是乐团的灵魂,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启用长者担任打击乐手是最恰当不过了。
最后编辑海边
TOP
7#

海边 在 2005-1-1 14:28:24 发表的内容
我数了数,本次访华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共有64名乐师(不包括指挥、女高音),其中长号3支,小号2支,长笛2支,双簧管4支,低音提琴2把,大提琴7把,第一小提琴13人,还有打击乐师2人,竖琴1人,其余没有看清,因为距离远。上述人数可能有误。


双簧管4支?如果是标准的双管编制乐队似乎多了俩。不会是单簧加双簧一共4支吧?没看现场,瞎说的,错了请原谅。
TOP
8#

乐团整体的高水平在演绎中国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北京喜讯到边寨》音响色彩丰富,欢快热烈,是一首在音乐会上频频出现的中国名曲,我不得不承认,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的演绎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演出。指挥棒所指,各乐器交替呈现,纹丝不乱,乐师之间的高水平合作与默契配合,使这首乐曲织体细密而不紧迫,线条饱满而不紊乱,产生了令人惊喜、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指挥马斯特罗·阿尔伯特·海德-格里多,1969年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2001年至2003年间出任斯得哥尔摩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随后成为首席指挥家。海德-格里多是瑞典皇家歌剧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音乐总监,他个人比较偏爱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与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曲目。
TOP
9#

        上半场最优秀的曲目是来自瑞典本土的乐曲《田园组曲》,听众对这位作曲家同样一无所知,但这首乐曲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一流乐曲行列。《田园组曲》由三首曲子组成,第一首开始是弦乐器轻柔低徊的吟唱,像是从夏日午后小憩后苏醒过来,带点慵懒、迷胧,接着各乐器逐渐加入、发展,至结尾。第二首最优美,是纯粹的弦乐,小提琴缓慢地从高音区起首,大提琴后来加入,曲子呈现醇厚、真挚的情感,逐渐加速至狂欢,最后又沉寂,回到起点,这首曲子应该是表现瑞典的田园风光。第三首是农家乐的场景,欢闹热烈又不放肆,喜气洋洋又不得意忘形,大概这是北欧国家的民族个性。
         不知有否这张《田园组曲》的唱片?我想买来反复听。
TOP
10#

看来这儿很少有人听过这个乐团。他们还要到上海音乐厅、北京人民大会堂去演出。
TOP
11#

看一个乐团的表现,要看它在伴奏时的表现。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这方面无可挑剔,当它为女高音伴奏时,总是臣服在女高音的裙下,为她陪衬、为她烘托,绝不喧宾夺主,美妙的歌声总飘荡在乐海之上,引领着整个乐团起伏跌宕。
上班场正当听众有点走神时,女高音来一首《我爱你,中国》。甫一启齿,就掌声雷动,中间掌声几次响起。《我爱你,中国》演唱得松弛、大气,她不为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故意夸张,大概与语言障碍有关,这反而使这首歌曲呈现另一种别致的韵味。她的歌声犹如从管乐器发出的。她的歌声应该使叶佩英、么红们脸红。
--------------------------------------------------------------------------------
资料
女高音:苏珊娜·安德森
    苏珊娜出生在瑞典的厄斯特松德,现就读于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她的音乐学习始于瑞典 Ljungskile 学院,曾在那里出演了穆塞塔(《波西米亚人》)以及夜之后(《魔笛》)等角色。苏珊那随后迁到伦敦并开始在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学习。2003年7月她以一等荣誉毕业,并在巴比坎音乐厅举行的著名的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的金牌比赛中获胜。这一季度,苏珊娜在威格默尔音乐厅举行的著名的凯思琳·费里尔大奖赛中,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歌唱奖。
TOP
12#

双簧管的确4支,单簧管2支。长笛不是2支,而是长短笛各一支。
TOP
13#

这样一支著名的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这些短小的曲子似乎只是雕虫小技,我期待听到她演出大部头、有深度,风格多变的协奏曲、交响曲之类。但愿能如愿。
TOP
14#

下半场的曲目以欢快热烈的风格见长,包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几首波尔卡、圆舞曲,其中阿尔芬的《恰尔达什舞曲》是纯弦乐,节奏快速,带点炫技的意味。到下半场,我已经体会出瑞典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的风格,她有别于德国乐团的严谨,美国乐团的活波。这支大编制的乐团的弦乐不像奥地利乐团那样湿润、活泼跳跃有弹性,而是密匝匝的厚实、淳厚,用甜美、优美来形容都不恰当,我想了好久,似乎用“灿烂”一词稍稍差强人意,灿烂是植物在阳光下的一种状态,是对太阳的感恩和礼赞!是生命原生态的朴素和直率,这支乐团的弦乐部分就是这样的风格。她的木管乐部分相对温和一些,显得彬彬有礼。她的铜管乐干燥昂扬,收放有节制,不像美国乐团那样略微有点铺张尽情。她的打击乐部分很对我的品味,不发泄,不故意耸人听闻,追求爆棚效果,起落强弱拿捏得恰如其分。
TOP
15#

图片是别人拍的,迟到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