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作品介绍(2)——Boult指挥Elgar《谜语变奏曲》和《威风凛... [复制链接]

1#
真巧,这个帖子是我的第1001帖。

这是一张十分十分精彩的CD,假如错过了是相当可惜的。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3554031870.jpg[/upload]

英国著名的“3B”指挥家之中,Boult位列其中。他出生于1889年英国的Chester。Boult青少年的时候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年幼的Boult是个体弱多病的小孩,在1905年冬天Boult患了严重的疾病,为了能够尽快康复,他的家人把它送往非洲南部去疗养。其实也正是Boult体弱,他父母才决定把他送往威斯敏斯特就读(可能那个学校的制度有利于经常请病假吧)。

威斯敏斯特学校并没有把音乐教育列为重点——尽管它的校长(Dr. Gow)自己本身很喜欢音乐。幸亏学校的一位叫做Ranalow的音乐老师对此十分重视,正好Boult那时对音乐产生兴趣,所以Ranalow就顺便教他乐理。威斯敏斯特学校的教学有点像“一条龙”服务,提供初等直至类似高等的教育。所以在1908年,Bout已经19岁了,他仍然在威斯敏斯特学校里就读。各位能否认得出这幅照片里面谁是Boult?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343799800.jpg[/upload]


有关Boult的生平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不过这里限于篇幅,我把其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放到下一贴介绍V.Williams的交响曲的时候再说。这里回归正题,看看Boult在EMI录制的Elgar的两首作品:《谜语变奏曲》与《威风凛凛进行曲》。

这两首曲子应该算是浅显易懂的一类。《谜语变奏曲》的实质就是Elgar用乐音来描绘他的14位朋友和亲人(包括他自己)。而《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表达了一种奋进、光荣的感觉。

提到Boult在EMI的录音,就不得不提制作人Christopher Bishop。Bishop负责了Boult在EMI的几乎所有录音,他一共为Boult制作了43个录音。Bishop在1964年加入EMI的时候,Boult只是在EMI里录过很少的几次录音。但是在64年Bishop来了之后情况就大大改变了。而在70年代的时候,录音工程师Christopher Parker也几乎次次都为Boult的录音调平衡,更加使得他们合作的录音素质始终保持在顶尖的一流水平。

图片从左往右分别是:Christopher Bishop,Adrian Boult,Christopher Parker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3544496146.jpg[/upload]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就錯過了古典的大門
TOP
3#

Elgar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一共有五首,其中最受听众欢迎的是第一和第四两曲。

这五首进行曲,第1,4,5都采用大调音阶,而2和3则是小调,所以2和3粗略听上去进行曲的感觉不太浓。英国风格的进行曲很多都是采用A-B-A-B’的结构,其中A一般是比较嘹亮、奋进的曲调,而B则一般是旋律优美、甚至有悲壮感觉的旋律。Elgar的第一首威风凛凛进行曲中的B段的旋律,其优美、动人、感人的程度我觉得真可以让人听了之后“以生死相许”的。就连Elgar也曾经这样感叹:“天啊,竟然给我想到这个旋律了!”现在西方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毕业典礼上,广播肯定都会播放这首曲子。

《威风凛凛进行曲》的版本,除了Boult指挥伦敦爱乐的这个外,Solti的Decca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巧的是,Solti的也是指挥伦敦爱乐,并且Boult的录制时间是76年底到77年1月初,地点是金斯威大厅;而Solti的录音地点与Boult的相同,时间则是紧接着的77年2月份(伦敦爱乐几个月内录两次相同的曲目,累不累啊?!);Boult的录音工程师是Parker,而Solti的则是Wilkinson。这下子这两个版本各种客观条件都几乎相同,势均力敌,互相都是对方的强劲对手。

不过比较下来Solti版还是稍差一筹。演绎上Boult是Elgar专家,占了优势就先不说了;这里Wilkinson负责的录音,平衡就调得不自然。Wilkinson很想突出弦乐的质感,的确录出来的效果Solti版的弦乐质感很不错,但问题是这个曲目不是英国弦乐作品,而是大编制管弦乐队作品。Solti版里面除了铜管、镲的音量明显太小声之外,更要命的是很多处定音鼓敲击的声音,在录音里面根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被弦乐的声音盖住了(为何我知道Solti版录音的现场的确有定音鼓在敲呢?是因为第四首进行曲里面有一处弦乐停得早一些,定音鼓的声音这时候隐隐约约传了出来,所以我才知道原来是有定音鼓在里面的)。而Boult的录音,各声部都相当真实,声音自然。弦乐生猛,而铜管、敲击乐音量真实。在No.4进行曲的B段里,当弦乐组演奏的时候,定音鼓是按照拍点以很小很小的力度轻轻敲击的——如此细微的一个细节,EMI的麦克风给捕捉下来了(EMI的平衡厉不厉害?)。还有就是EMI版的频响比Solti版要宽,尤其是低频下潜得特别低。当大鼓(Bass Drum,不是Timpani定音鼓)敲起来的时候,假如是用音箱而非耳机聆听的时候,感觉会和在音乐厅听现场差不多的。

(未完待续)
TOP
4#

Felixcat兄,您的DECCA安塞美系列评论还有吗,怎么换了一个主题?我很想听听您对德彪西那张的评价(就是``大海``,``夜曲``和``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那张)。
等您回信。
TOP
5#

精彩!
TOP
6#

这首谜语变奏曲应该和世纪伟大录音系列里的是同一个录音吧
TOP
7#

偶喜欢ELGAR和博尔特爵士。
TOP
8#

呵呵,Ansermet系列的暂缓一下。Ansermet指挥的德彪西那张我迟一阵子会写到的,请放心。
TOP
9#

另外还有进行曲No.1的B段,Boult的这个录音听得很清楚除了弦乐之外,还有竖琴是一齐演奏的,意境相当不俗。这个重要的细节在相当多的版本里,我听不清楚是否有竖琴(有时觉得似乎有,但再一听却听不出有)。

上面曾经提到过Boult的录音母带完成度很高。这款录音在CD首版的时候,的确就是采用AAD方式录制的。并且这个录音的首版CD,是我最细爱的一个封面:它看上去立体感特别强,景色也美得惊人。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5142237774.jpg[/upload]

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EMI新的再版不沿用这么美丽的封面呢?(我就对本贴最开头的那款British Composer系列再版的封面有点不以为然——既不抽象,也没有美感,整个系列的封面看上去呆板、缺少创意。这个系列有几款CD的封面真的是不知所谓:比如Tate指挥Elgar第二交那张,有封面还不如没封面好。)要知道,封面弄得好的话是很能刺激人的购买欲望的。

正价版的声音和帖子最开头的British Composer系列再版相比,声音要明显温暖(这或许是因为AAD这种方式的好处吧)。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5234229345.jpg[/upload]

换句话说(其实者也是90年代初那批British Composer再版的通病了),British Composer再版的那张中高频的确是被调整过了,声音比较起来显得单薄了,有几处地方会出现“太明亮”的感觉,也就是说有刺耳的感觉。但请不要因为我这些描述而对British Composer系列的再版避而远之。相反因为母带的音效一流,所以British Composer系列再版的这张CD音效也是相当惊人的。我平常用随身听听的也是这个再版,它已经可以给我无比美妙的享受了。诚意推荐它:
[upload=jpg]Upload/2004101513554031870.jpg[/upload]
TOP
10#

由于Boult和Elgar的交情,《谜语变奏曲》绝对是Boult的拿手好戏。Boult的指挥属于冷静型,据BBC乐团的中提琴首席Bernard Shore回忆,Boult在指挥过程中双脚像钉死在地板上似的,一动都不动,并且Boult的的动作很简练,幅度很小。在排练的时候,我估计Boult花在讲话上的力气要大于他用于指挥上。所以他这个在1970年8月初在金斯威大厅录制的谜语变奏曲,线条简练、各乐段听上去浑然一体。TAS推荐的是普列文的版本,但是我个人觉得Boult的演绎要比普列文的味道好不少,并且普列文版在音效上也似乎不能明显胜出Boult(要注意的是《谜语变奏曲》的录音工程师不是Parker而是Michael Gray),因此我觉得还是选择Boult的为最佳方案。

Boult是相当注重乐队各声部平衡的一位指挥,所以他认为假如麦克风里面收录的声音是他满意的话,那么现场的观众所听到的也必定是满意的。因此在录音的时候,通常是Bishop和Parker在控制室里调好平衡,然后Boult上来听过觉得可以了,他们就一直用这个设置来进行录音,后期基本上不做修改。假如录完一段,Boult试听的时候发现某一声部的声音不清晰或者音量不足的话,他不会要求录音工程师用仪器把声音给调大;他会下去跟乐队说,你们的A声部声音太大了,把B声部给盖住了,所以A声部等一下重录得时候要小声一点演奏。当然Boult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因为他信任Bishop调整好的平衡。因此,Boult在EMI的录音,声音都是相当自然的,很少有人工刻意调整的痕迹——也就是说现场感很强烈。

同时,Boult觉得假如让乐队重复好多遍同一个乐段,乐手们必定会疲倦,再加上他事前已经把乐队训练好了,所以在录音的时候Boult总是习惯一次性录很长的一大段,一次通过不作任何修改。所以这种情况下Boult的录音母带有相当一部分达到很高的完成度,不用经过太多的剪辑与混音,所以这也使得80年代,EMI首次以CD格式出版Boult的一些录音的时候,可以采取AAD的方式直接从模拟开盘带直接转录到CD上去。

这张CD里面的两个录音都充分体现了我上面所介绍的情况。由于Boult能够一次过录好一大段,所以他的录音进度很快,效率高。所以70年8月6号录完《谜语变奏曲》之后,Bishop发现他们原先安排的日程里有两大段时间空出来了,所以Bishop就提议Boult录一首不是英国作曲家的作品,Boult挑了布拉姆斯第三交。该录音出版之后销路很好,使得EMI决定为Boult录完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不过这是题外话,这里暂先按下不提。

(未完待续)
TOP
11#

GXDFLC 在 2004-10-15 23:47:00 发表的内容
这首谜语变奏曲应该和世纪伟大录音系列里的是同一个录音吧


对,正是。
TOP
12#


等你上另一首:)
TOP
13#

百看不如一闻,刚才已经把《威风凛凛进行曲》第四首上传到基点网站上了,供有兴趣的朋友试听: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27610

我估计,任何第一次听这个演录的朋友,听完之后,不管是大惊或者是小惊,肯定都得吃一下的。

计划过几天再将最好听的第一首上传。

(全文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