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反思:欣赏《梁祝》的思维方式到底是否适合西洋古典音乐 [复制链接]

1#
最近,张国勇率领广州交响乐团在中大广外等学校开展普及古典音乐的演出,作品包括《卡门》序曲、《蓝色多瑙河》之类的,当然还有《梁祝》,并对所有作品都进行了讲解,对《梁祝》更加是一段一段分析,但欣赏《梁祝》的思维方式到底是否适合欣赏西洋古典音乐呢?



记得在某些网站出现了一些讨论入门古典的话题,大多数人都是从莫扎特、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斯特劳斯(贝多芬应该不能进入这个名单)开始聆听古典音乐的。以上几位作曲家,尤其莫扎特、巴赫、肖邦、斯特劳斯的音乐都没有很明确的要表达内容,更不可能是用来像梁祝那样讲故事的。



鄙人认为,虽然《梁祝》是用西方音乐的形式创作的,但其实思维方式跟西方音乐有着很大差异,中国的音乐创作几乎都是为了表现什么什么内容。但其实莫、巴、肖、斯是非常重视音乐形式美的作曲家——莫扎特的行云流水、巴赫的复调、肖邦的钢琴歌唱(个人认为所谓的爱国情绪只存在于某小部分作品之中)、斯特劳斯的优美舞曲旋律节奏。



个人觉得,入门欣赏西洋古典音乐应该还是从音乐形式(旋律、节奏、和声)上的美去享受,而不是深究他们表达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音乐的要表达的内容能否让我们感受到跟我们的人生经历关系很大,特别是如果自己跟作者有相近的经历,我们自然会感受到他要说什么,正如我们总要去一趟农村森林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田园》交响曲。否则,音乐内涵一般不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正如没去过意大利,你也只会觉得门德尔松《意大利》交响曲的首乐章只是表达一种愉快心情。尽管我不能理解门德尔松要表达亚平宁半岛的灿烂阳光,但音乐本身的纯美精致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音乐形式美的魅力。《意大利交响曲》也是我自己进入古典大门的时候很喜欢的作品,当然现在也喜欢,即使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东西。
分享 转发
TOP
2#

好文章,支持!
顶!
TOP
3#

真正的好作品是可以不论观察的角度的。
TOP
4#

其实,张国勇教导我们欣赏《梁祝》的方法,无疑是在享受音乐上面走出了一种

“大跃进”的姿态。欣赏音乐首先应该从形式上开始,如果我们还没有被形式美

所感动的话,那根本不可能感受到音乐之中的内涵美。
以《梁祝》为例,如果我们不是首先被其中的优美旋律所打动,根本不可能被它

所表达的故事打动。
对《梁祝》来讲,这种一步登天的欣赏方法或许是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但对夕

洋古典音乐呢?比如对《幻想》有多少人可以一听就感受到那个故事?又有谁可

以很快的把握那个固定乐思?
法国人明白《幻想》或许跟我们理解《梁祝》一样容易。但他们对《梁祝》或许

只能停留在欣赏优美旋律上面,但这也是享受音乐,正如我们也许只会懂得《幻想》里面的精巧配器法。
对《梁祝》的欣赏态度会使人误认为欣赏音乐就是要懂得音乐里面讲的内容,但

事实上并非如此,先形式后内涵,这是享受音乐的必然顺序。一步到位的对待音

乐方式肯定是不可行的。
或许其实欣赏《梁祝》的思维方式还是适合欣赏西洋古典的,因为我们对待梁祝

也是先形式后内涵的,只不过我们可以很快完成这两步。但对待其他外国作品,

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这么快的完成对内涵的理解呢?或许理解不了内涵就会

使人误认为自己不懂得音乐,这对普及古典音乐不利。但是显然音乐之中的形式美是任何人都可以懂得享受的。
“大跃进”总是可怕的!
TOP
5#

中国的指挥中,我最欣赏邵恩的
没有阶级斗争。
在国内基本每个指挥钟情的梁祝,最后化蝶那段是千篇一律的斗争性的爆发的。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