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 在 2003-12-24 0:07:37 发表的内容
小草 在 2003-12-23 23:16:24 发表的内容 多点去现场听就会有答案。 |
我在现场听音乐所花费的时间也不一定少,但这一两年已经很少去现场听了,正如您所说:我找到了答案。 象郎朗,一年开两百多场的演出;三大男高音频频出丑,还周游列国;慕特、帕尔曼除了早期一两个值得留意的作品,现在他们新的东西(就算是现场观看)留下的又有什么呢?淤沙去尽,能留下一丁点的闪光吗? 想象一下,大卫为了录制贝多芬op61,从俄罗斯抱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做着火车到西欧,他能不珍惜吗?三大男高音的前辈,没听过有什么三大的说法,因为群星灿烂呀。米开朗基里出色吗?当然出色,但录音却很少,为什么呢?认知世界的不同啊! |
每次看到批评现在古典音乐的变味,被开刀的总是在这几者之中:三高、穆特、帕尔曼、莱文。资历比较高一点的或许还够胆拿卡拉扬等来下锅。
首先,难道现今古典界就只有这些因为媒体吹捧而变很红的人吗?这些人的水平就代表了当今的音乐演奏艺术了吗?还有很多有真才实学、踏踏实实演奏的艺术家,这里有多少人知道?不能以偏概全啊!
其次,这里的绝大多数人,肯定不会现身感受到当初那些老大师们的时代的气息(换句话说,当年有资格去感受的人,不会在这个坛子上混)。我当然和那些历史人物无缘,但通过阅读各种文献,我可以说,老大师们的声望,不是全靠唱片的,而是靠很多场现场演出来造就的,这其中有几场是带有“传奇”色彩的。
不说历史人物了,说回仍然在世的吧,在座各位,有谁亲身听过三高、穆特等的现场演出达到几十次以上的?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听过某位艺术家几次现场演出,就能够对这位艺术家指手划脚的。当然不是说三高、穆特等人水平很高,而是人家看到你的评论,然后接着知道你只是恃着唱片、录像资料多来说话的(或者还加上趁着人老珠黄的明星来星海演奏的机会去听听,再或者趁着几次出国旅行的机会“开开洋荤”),并且对艺术评论又是业余水平,这样的话,你的论调很站得住脚吗?当然,这些人们形成的局部团体,因为大家半斤八两,所以在一起就皆大欢喜,之间一唱一和了,感觉良好了。所以这种情况综合起来,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群爱乐者在骂明星的时候,这些明星却在第一世界国家里面享受着荣华富贵和崇高声望,受着那边民众的爱戴,或功成身退,或继续闪光。
那不看现场,听唱片吧。我不是说,听唱片不能反应一位艺术家的水平;而是,听唱片的感受,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你的判断变得不客观。比如说,有人喜欢唱片封面是仿LP的古朴形式,所以一些现代的封面设计,就让他们不舒服了,这样再听音乐,能有好结果吗?又比如说,听唱片的时候,Hifi友会注意很多其他方面的细节,而听现场,听众却不用为音效发愁;或者干脆,现在一切效果很好的录音,离现场演出的效果,差的还是很多很多。听唱片会比听现场损失很多信息,并且还会添上不定的心理因素,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可以骂三高穆特等人,但是,不要忘了摆出论据。尽管那人或许该骂,该死,但你骂人的道理不充分,不雄辩,这也不妥;再者,那人或许没错呢?对于批人者,反思一下:难道你真的是“世人皆醉,为我独醒”吗,你有这么“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