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是最伟大的指挥? [复制链接]

查看: 2228|回复: 5
1#
谁是最伟大的指挥?
指挥 就是那个站在台上,背对观众、手持棒棍,控制乐团演奏音乐的速度和强弱的人。简单讲,指挥就像「快译通」,把五线谱上的「豆芽菜」,翻译成美丽的音乐语言;指挥也像「数字/模拟转换器」,将乐谱上高高低低的「机械码」,解译成动听的乐章。这个转换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诠释」或「演绎」,当然,音乐的好听与否,也全赖这个过程。 这项迷人的工作要靠能力、威力和魅力来完成。一个指挥要具备超人的能力,来诠释五线谱上的含意;然后他要有一定的威信,让个个都是天之骄子的团员们甘心依照他的意念,表达出一致的音乐内涵。最后,指挥一定要有相当的魅力,不仅让团员跟着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起乩」,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背后的观众感染到他的音乐魅力;否则,他只是带着一群傻子耍猴戏的疯子。当他收掉乐曲的最后一拍,身后响起如雷贯耳的掌声时,他,已经超凡入圣,此时,人们会封他一个「大师」的名号,这个头衔代表了一切。 然而,今天的「大师」似乎愈来愈少,指挥的日子也愈来愈不好过。现在的乐团有工会、受法律保护、休假正常,没事还可以罢罢工。以前在托斯卡尼尼麾下,战战兢兢的、深怕「放炮」被痛斥一顿的乐手也都快绝迹了,指挥的偶像地位也随之动摇。在一切都讲民主的时代里,指挥除了具备十八般武艺,还要有极高的EQ值,否则恐怕乐团不只轮流请假而已,到时集体罢工,没人承担得起损失。做一个现代指挥其实和超人并无两样。 今年流年不利,不仅景气亮蓝灯,指挥的行情也一路下滑。先是拉图离开伯明翰,接着是杨颂斯心脏病发、郑明勋、李汶与DG解约、中野告别李昂歌剧院、小泽与飞利浦解约,就连去年在奥福一百岁冥诞完成「胜利三部曲」录音、前程一片看好的威瑟-莫斯特,也在上个月前结束了他与伦敦爱乐十年的合作关系。「大师」的神话离我们的日子似乎愈来愈远。 为了让音乐大师的行情能够「止跌回升」,我们要邀请你站出来为心目中的「最伟大」的指挥说话。无论你是否迷信大师,抑或支持明星,只要是你心仪已久的指挥家,我们都希望你在阅毕本期的指挥特别企画后,投下你神圣的一票。到底谁是最伟大的指挥,请你一起来选一选!
指挥棒的故事 据说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指挥棒的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作家加斯帕罗‧史彭蒂尼(Gasparo Luigi Pacifico Spontini, 1774-1851),史氏二十九岁赴巴黎发展,改创作法式歌剧而大获成功。1814年史彭蒂尼被路易十八任命为宫廷音乐家。1820年迁往柏林,投在腓特烈‧威廉三世门下,任聘为音乐监督,统领宫廷乐团。虽然贵为音乐监督,但每当乐团练习时,总让史氏深感有名无实;因为排练乐团时,音乐监督坐在大键琴前,大部分团员根本看不到他,眼睛还是不断钉着乐团首席小提琴看(这是古乐团的惯例)。史彭蒂尼受不了这种传统,决心放弃大键琴,制作了一个指挥台,让自己能够高高在上;另外,用黑檀木制作了一只指挥棒,前端嵌着白象牙。配上史氏胸前的一排勋章,嵌起来简直就是威风鼎鼎的三军统帅。自此,指挥棒不仅有提示、给拍子的功能,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分享 转发
TOP
2#

指挥这种怪物
大师的个人魅力,不需言表,只要他的存在,就足够感染到乐团的每一个人,而有同化的反应。这种魅力,是大师们最必要的条件;却也是最难分析解释的才能,更是与生俱来的天赐,无法习得。
作者:郭思蔚
舞台上,原本胡吹乱奏的乐手们逐渐安静下来,灯火辉煌的大厅光度骤减,谈笑寒暄的仕绅淑女,个个噤口掩声,正襟危坐。此时,聚光灯阑珊处,一个神情倨傲,自信满盈的人,身着燕尾服,手持短木棍,快步鱼跃上指挥台。全场无不屏息凝神,看着他双手缓缓地抬过头顶。手势乍落,霎那间,乐音流泻,近百个持各色乐器的人等,随着这个人的夸张肢体语言,划一地演奏出奇妙的乐音。几番反复,汗如雨下的他手上的短木棍最后一次划过大厅充分空调的空气,双手再度回到混沌初使的凝结状态。几分之一秒后,死寂的观众席位中,突然爆起了天摇地撼的掌声、喝采声(间杂有微弱不可闻的呵欠声)。众人纷纷离座起立(有一大部分是要舒展僵硬的双腿),却不急着找寻疏散的途径,鼓噪着央求台上方才答礼退场的这个人,再一次回到面前,接受等待在台下准备献上的花束,或是再一次英雄式地承迎满堂的喧嚣鼓噪。最好,他再一次扬起短木棍,满足分明归心似箭却犹有未甘的听众。
绝对权威 熟悉这个人吗?他的名字叫「指挥」。在民主世界中,他具有除了军队司令以外,众人所容许的绝对权威。在男女平等的时代,此人的性别是不按比例,压倒性的「他」。讲究同工同酬的社会中,不演奏任何乐器的指挥,一场音乐会拿的薪水可能超过所有卖力演奏的乐手之总合。他更是总揽整个乐团的名誉和光采,代表全团发表言论,接受采访。达官政要、富商巨贾,无不想尽办法结识接近他们。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的指挥,可以获赠知名学府的名誉博士学位。慈善机关争相颁发各种人道慈善名衔的奖章,来拉拢不知人间疾苦的他们。根本不听音乐的媒体记者,似群蜂采蜜般地尾随着他们记录一举一动。连一向吝啬的政府,也忙不迭地赠予指挥明星亲善大使的头衔,给予奖助,为之设立音乐节,以他们命名街道、建筑,甚至村镇。你要说,指挥到底何德何能,显尽人间富贵荣华?到底,指挥这种怪物是什么?
从踏铁鞋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指挥怪物的诞生记录。古希腊时代,多人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开始时是用鞋底钉了铁片的右脚踏地为号。中古时代欧洲的文字叙述,提到音乐演奏时候指导者击掌作为信号。早期的教会音乐,领唱者以双手的升降来提示圣歌旋律的起伏。此时音乐只有一个声部,而且领唱者自己也跟着唱,纵使当时还没有谱记音符,众人的整齐度并没有什么问题。乐谱发明的早期,并没有明确的音符,而只有类似数字符号记录旋律大略的方向。此时升降的手势有时不足以表达,领唱者便借助教会赐予的令牌,击地以为志。这个习惯,在教会中延续了很久,甚至造成了一位音乐家的死亡!巴洛克早期的法国作曲家卢利(Jean Baptista Lully)有一次在教堂中指挥演唱时,令牌跺得过猛,砸在自己的脚上,结果造成发炎溃烂,贵为宫廷作曲家的他竟因此死于坏疽症。随着复音宗教音乐的发展,和稍后乐谱中小节线的出现,节拍的观念变得明确而有必要。在大型的演唱作品中,令牌的醒目程度,也大于双手。因为令牌长度及重量的关系,所谓节拍只有上和下两种变化。往下是重拍,往上是轻拍或预备拍。这个传统,其实源自古希腊人的铁踏鞋,持续而为今日的指挥基本概念。
指挥把令牌缩小了 复音音乐的发展越行复杂,各种器乐加入声乐的演奏,造成笨重的令牌指挥起来很不切实际。此时有人发明将乐谱的纸张卷成圆筒状,拿在手中挥舞。甚至有图片记录,当时还有指挥两只手各持一个纸卷给不同的提示呢。另外,既然令牌不便,何不使用一根照着它的样式缩小的木棍呢?巴洛克和古典时代,徒手、令牌、纸卷、小木棍各有拥护者,彼此并行不悖。只有合唱的场合,多半还是双手万能。小型的器乐演奏,纸卷或木棍就足够了。教堂、宫廷里的大型演唱会,仍有许多指挥偏好舞弄令牌。不知卢利的死亡,是否给其它音乐家一个启示,因为十八世纪以后,令牌几乎已经在音乐场合绝迹了。 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以声乐合唱为重心。人文主义的发达,造成了人性和神性等量齐观,甚至有越居主位的态势。写给凡人欣赏的器乐合奏曲,逐渐取代合唱的地位。此时出现只有乐器演奏的团体,由于演出人数不多,通常都是由担任首席小提琴的乐师,或是弹奏持续低音部份的大键琴手,做出开始和终结的手势。在弦乐发展很早的意大利,首席小提琴拿起琴弓挥舞,或是击打谱架作为节奏提示,是极为常见的事。在当时,即使作曲家指挥自己的作品,也得要演奏小提琴或大键琴。如果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挥动弓弦,而不演奏,还会被讥笑是实力不够的音乐家呢!前几年去逝的维也纳爱乐前任首席包斯科夫斯基(Willie Boskovsky),生前主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数十年,都是一面拉小提琴一面指挥,就是根据这个历史渊源。今日一些复古风格,不设指挥的小合奏团,还延续这个传统,由首席担任「场内教练」。
近代指挥传统的确立 古典时期之后,音乐家不只指挥自己的曲子,还得要演出他人的作品。一些作曲家写作之余,应付不来这项责任,只好委手专人,专职的指挥地位,于是才逐渐确定。从此指挥和作曲、演奏渐行渐远。我们从贝多芬的传记中,读到第一位不称职的作曲家兼任指挥的例子;不过他的耳聋替他顶了这个罪。即使到马勒的年代,作曲家兼指挥都还不是罕见的例子。但是,由各种文献和录音记录中,我们知道作曲者经常并不是好指挥,甚至不是他们自己作品的最佳诠释者。近代有许多知名的作曲家,根本就不尝试站上指挥台,而将作品假手专门。 现代的指挥技巧和理论,可说是白辽士和华格纳创立的。他们虽然风格迥异(白辽士严守谱记;华格纳纵情恣肆),但是同时明确阐明现代指挥必须具备的管弦乐乐器特性、音色、音量、表达能力等的基本知识,音乐的表现,甚至音响心理学的运用等等细节。其后的封.布劳(Hans von Bulow)、李希特(Hans Richter)、尼基许(Arthur Nikisch)、马勒等人承袭发扬白、华等人的教义,逐渐塑造出我们熟悉的指挥传统。接下来的世代,开始有录音的保存,我们何其幸运,可以听见他们的传奇艺术了。我就不在此一一点将,留待其它主笔介绍。
众生满百看指挥群相 所谓指挥大师的定义,实在非常模糊,甚至有一些特色,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截然相反的表现。例如手势和节拍的掌握吧!托斯卡尼尼固然以精准明确著名;但是和他同期分庭抗礼的福特万格勒有如章鱼起舞的动作,也可以带领他的柏林爱乐做无瑕的演出,赢得无数乐迷的敬戴。他的继承人卡拉扬指挥时也是闭目养息,动作有太极拳的神韵,照样为他赢来超级巨星的地位。曲目的窄广,显然也不是决定大师的要素。史托考夫斯基、奥曼第、萧提等人几乎从巴哈到巴尔托克无所不精;但是鲍尔特(Adrian Boult)、克莱巴、克路易坦等人有限的曲目,也丝毫未动摇他们大师的地位。托斯卡尼尼、塞尔、莱纳、穆拉汶斯基等人的暴君式威权统御,让他们的子弟兵在战战兢兢中达到绝佳的演出水准;华尔特、克利普斯(Joseph Krips)、蒙都等好好先生,也一样是众人信服的好将材。伯恩斯坦、安塞美、毕勤学者般的滔滔雄辩,不见得比沉默寡言的穆拉汶斯基、贝姆、约夫姆的一个关爱的眼神更有说服力。连指挥棒的使用的细节都有巨大的差异,包特、克伦培勒偏爱超大型的指挥棒,但是偏有「空手道」的信徒如史托考夫斯基、马舒(Kurt Masur)等流。固然好指挥不一定要是作曲家或是杰出的演奏家,但是在自己领域内独占鳌头的音乐家「演而优则指」,却也不乏锻羽而归,悄悄返回本行的例子。像是长笛家高威、男中音费雪迪斯考、男高音多明哥等等皆是。甚至于世人对于指挥大师的道德标准,也有不同的尺度。华格纳的淫邪不用说了,即使近代的尼基许、福特万格勒、沙坚(Malcolm Sargent)等都是花名在外。甚至一般人印象中固执保守的克伦培勒,都曾经在指挥台上被一个妒火中烧的丈夫攻击呢!
权力欲望的投射 所谓大师,其实有一大部分的成因是群众和媒体塑造出来的。在这个缺乏偶像,充满无力感的时代,有多少人在音响之前或是浴室镜中化身为某一位心仪的指挥家,在上百人的乐团和上千人的听众面前呼风唤雨。人们对权力的欲望,移转到大师的身上;而这些所谓大师也企图揽据权势,更形巩固己身的偶像地位。唱片公司和指挥经纪人,也无不穷尽心思,想要打造出下一位的大师。毕竟古典音乐还是小众艺术,要拉拢只占人口极少数的潜在顾客,打广告、造新闻,远比等待听众自己发掘音乐家的艺术造诣要来得有效、速成得多。绝大多数人认识托斯卡尼尼、伯恩斯坦、卡拉扬的大名,都不是听过他们的现场演奏或录音。大师像是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越多铁屑,其外观越壮赫,越引人注意。不过,他的内里,也就越难为人渗透了解了。在透过这样充满旖想的有色眼镜和精构巧思的商业包装之下,大师的标准更为模糊了。
现代大师在哪里? 究竟,好的指挥是否找得出一些共通点呢?有的。他们不论是循循善诱,或是威胁恐吓,总有办法激发乐团做出能力之上,甚至之外的演出。经常,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团体,经由他们的领导,可以跳升几级,达到一流水准。他们对自己指挥的曲目都有透彻的了解,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将他所见表达给乐团,并使之依照自己的意愿演奏。对了他们口味的曲目,再复杂的乐谱,在这些指挥的手下,好象特别能洞悉其精髓,找出一般人见不到,听不出的脉络来,让听众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好的指挥无论个人的癖好或品味如何影响其演奏,都必须作为作曲者和乐团以及听众之间的忠实桥梁。在他们长期努力耕耘下,带领的乐团经常可以培养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音色来。例如托斯卡尼尼的NBC乐团,塞尔手下的克里夫兰乐团,毕勤时代的皇家爱乐,莱纳带领的芝加哥交响乐,穆拉汶斯基的列宁格勒之音,史托考夫斯基的费城之音,卡拉扬的柏林美音等等。据说有次一个颇有名声的指挥,应邀前往米兰史卡拉歌剧院指挥。他请当时的常任指挥德.沙巴塔(Victor de Sabata)暂时带领一下,好让他到剧场中间听听音色和音量的平衡。当然,当一言不发的德.沙巴塔站到乐团面前拾起指挥棒时,乐手们演奏出的音色,和那位站在观众席中纳闷的指挥自己稍早所听到的音色有很大的差异。大师的个人魅力,不需言表,只要他的存在,就足够感染到乐团的每一个人,而有同化的反应。这种魅力,是大师们最必要的条件;却也是最难分析解释的才能,更是与生俱来的天赐,无法习得。他们的魅力,不但在当时让人难以抗拒,即使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仍然让人感同身受而传颂不已。克伦培勒去逝二十多年之后,老乐迷还听得出来爱乐乐团仍然保有「他的」音色。孟许建立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法式风味,小泽征尔受惠二十年,至今还有蛛迹可寻。卡拉扬的后继者阿巴多,费尽功夫要摆脱柏林爱乐的卡拉扬之声,至今还未尽全功。这种个人化的特色,在今日指挥坐着喷射机来来去去,环球客席兼差的时代,是没有办法培养出来的。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蓬勃成长,原来有限的乐团,急速扩张到五百个以上。然而,具备大师功力,以及更重要的个人魅力的指挥数量有限,粥少僧多,造成知名指挥大家争宠的情况。即使少数有这种能力的指挥,都无法和固定的乐团长期培养出个人的风格来了。如果你觉得今日的指挥知名者众,听得出特色的大师者少,此其因矣。
说了半天,你对指挥这种怪物的了解,有稍微深入一层吗?你心仪的大师的名字,开始浮现在脑海中了吗?
指挥的十条金科玉律 一首插口袋,边指边看表,偶尔还会打哈欠,理查‧史特劳斯是出名的「打混」指挥。在「指挥的艺术」影碟里,塞尔还透露史特劳斯指挥时打混的趣闻。不论他是不是好指挥,他归纳出自己的心得,订出了十条指挥的金科玉律。有志指挥的读者,不妨参考: 1. 音乐的目的不在于娱乐自己;而是取悦听众。2. 指挥自己不应出汗;只有观众才感到音乐的热力。 3. 指挥「莎乐美」或「伊蕾克特拉」时,要当作是孟德尔颂的作品-神话音乐。 4. 对铜管绝对不要抱以鼓励的眼神,除非是给重要的提示,否则千万不要对他们瞄上一眼。 5. 但是不要让法国号和木管离开你的视线,如果你还能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就是太强了! 6. 如果你觉得铜管力度不够,就把音色调暗一点。(编按:略暗的音色和声音力度一样具有威严) 7. 只听到独唱者的咬字清晰是不够的,你必须要能够背词。让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就能跟得上音乐,如果他们不了解歌词的含意,他们就会睡着了。 8. 为歌手伴奏也要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 9. 如果你无法达成最快的速度极限,就把整个音乐长度加倍。(编按:「最快速」的定义往往是对比而来的,拍子的长度拉大后,最慢和最快的对比就会拉大。) 10. 如果你遵守以上的规则,在加上自己的天赋和成就,就能永远成为观众的最爱。
TOP
3#

大师们请对号入座 六种最具话题的指挥类型
作者;赖伟峰
指挥就像是一个球队的明星球员。如果表现得好,一个烂球队可以因此起死回生,表现不好,再好的球队也会惨不忍睹,是集成败于一身的人。他不仅是作曲家最好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带领乐迷了解音乐作品最好的领航员。
乐迷们都知道指挥是舞台上的王者、是乐团的巨人,站在指挥台上的他们总是大众目光的焦点所在。事实上,不少人进入古典音乐的大门便是从认识指挥开始,而不是作曲家。因为老是听到乐迷谈论福特万格勒的贝九如何又如何的精彩,华尔特的贝六是绝无仅有的名演,穆拉汶斯基的柴六最为原典……等等的话。彷佛音乐是因为托斯卡尼尼、福特万格勒、克莱巴、卡拉扬、伯恩斯坦等伟大的指挥,才能维持今天这种局面,而不是因为贝多芬、莫扎特或是柴可夫斯基这些作曲家。
系成败于一身 的确,指挥就像是一个球队的明星球员。如果表现得好,一个烂球队可以因此起死回生,表现不好,再好的球队也会惨不忍睹,是集成败于一身的人。他不仅是作曲家最好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带领乐迷了解音乐作品最好的领航员。 但是从有指挥这个行业以来,不管小牌大牌、出名与否,登录有案的指挥绝对够组几十个交响乐团不夸张。如果打开普洛文化出版的大指挥家列传,数一数其中较杰出的也多达一百八十位,更别提企鹅出版的那本伟大的演奏家所收录的,数量上实在是太多了,光认识就认识不完,更别说是听完所有指挥所灌的唱片。这也难怪有些朋友索性只锁定那几位大牌指挥,其它指挥一概不理,也不想去加以了解。 去年Teldec一张指挥影碟风靡一时,让大家心目中的大师指挥通通现身说法,您可以看到克伦培勒的火气、巴毕罗里的一斯不苟、理查.史特劳斯的现实。虽然影片相当珍贵,但是大师的神秘感顿时丧失,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拍成电影或电视,虽然流传得更广、欣赏的人更多,但是许多人心中的幻想却因而破灭。
好指挥的条件 一位好指挥的要素,究竟有那些?我想首要是「魅力」。身为一位公众人物、乐团的首脑,一定要有过人的魅力,如此才能驱策团员在他的意志下演奏,同时吸引乐迷买票听音乐会或是买唱片。其次是「训练乐团的能力」,无论是用谆谆教诲或是威迫利诱,总之如何让合作的乐团发出自己理想中的声音,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再者音乐「诠释」如何说服听众,能与其它指挥与众不同却又不违背原谱要求。当然对近代唱片工业而言,当代指挥在配器以及录音上的「音响表现」也十分重要。 好指挥那么多,每位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想要在很短的时间,认识乐坛举足轻重的指挥大师,具备进入古典之门的钥匙的话,有两套唱片是不错的选择。因此下面仅就这些指挥归纳成六大类,让大家对这些大师有个最粗浅的认识,不过您必须了解有分类就有例外,我尽量让每位指挥都在这六种类型中找到位置。这只是初步认识的分类,想要对一位指挥多加了解还是要多听他的唱片,阅读有关他的报导与传记。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只选这些指挥?」其实我个人绝对还没有「评选」这些指挥的能耐,所有文章中出现的指挥完全根据这两套唱片,如果有遗珠之憾,实在不能怪我,请您去找唱片公司的企划吧!如果以价位来分,这两套唱片一是阳春版、一是豪华版。阳春版由DG发行,特色是巧装(2CDs)中文说明,收录指挥包括近代大师,计有:阿巴多、普雷特涅夫、伯恩斯坦、卡拉扬、贝姆、福特万格勒、克莱巴、李汶、穆拉汶斯基、弗利柴、库贝利克、布列兹、贾第纳、小泽征尔、约夫姆、朱里尼、辛诺波里、郑明勋,共十八位。而豪华版则由EMI发行,全套共七张全都是老大牌,计有:尼基许、温加特纳、理查.史特劳斯、托斯卡尼尼、福特万格勒、布许、华尔特、莱纳、库塞维兹基、毕勤、巴毕罗里、克伦培勒、卡拉扬、史托考夫斯基、伯恩斯坦、塞尔,共十六位指挥。这两套唱片中,被重复提名的有:伯恩斯坦、卡拉扬、福特万格勒三人,因此这了套唱片一共有三十一位指挥。
六大类型 在指挥中,最具话题的六种类型应该是:(1)魅力型:媒体的宠儿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大人气,只要他们的名号打出来,简直就是卖座的保证。(2)学究型:擅长引证考据,以乐谱为最高指导原则者。(3)发烧型:重视音响效果的指挥。(4)暴君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团员身上,严格训练团员者。(5)如沐春风型;循循善诱,与团员关系融洽亦师亦友者。(6)专才型:有特殊指挥偏好,或独擅某作曲家、某领域的指挥。
魅力型
重复提名的伯恩斯坦、卡拉扬、福特万格勒三人,毫无疑问都是魅力型,伯恩斯坦多才多艺、能演能秀,指挥动作夸张无比。卡拉扬帝王般的气质、高贵精准的音色,在位时拥有无上的权利。福特万格勒的音乐具有魔性,虽然录音很差但是唱片依然热卖。这三个人您要是每个人没有个三五张唱片就太不入流了。 尼基许的录音简直就像是恐龙般稀有,他其实是魅力型指挥的鼻祖,动作优雅、音乐多彩,弹性速度与夸张的表现力度,像一位魔术师般地迷惑着团员,可惜奥伯罗序曲的录音差了点。克莱巴毫无疑问是当今活着的指挥中,最具魅力的一位。一大群死忠的克莱巴迷,整天引颈期待他的新唱片问世。他那如花蝴蝶般的指挥动作,如凤毛麟角般的音乐会演出,以及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让全球的乐迷及乐评家全都拜倒、魅力十足。
学究型 温加特纳曾对指挥提出五点严格要求,终归一句就是彻底研究终于原谱,他自己也遵行不悖,从珍贵的布拉姆斯第四录音中,您可以感受到他的「学究」。贝姆长得就是一副学究样,他的莫扎特以及理查史特劳斯的歌剧诠释,绝对是专家级,而他在德奥交响曲的表现也是一样杰出。贝姆的绝活是庄重谨慎的诠释,挖掘音乐的内在意涵,而在凸显乐曲内声部的线条上,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因此还是将他列为学究型。 约夫姆与朱里尼都是不把乐谱读出兴味,绝不轻言演出的超级学究型指挥,也因为这样他们的音乐哲学味颇浓。辛诺波里则因为是心理医师,更是卖力地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念,现在要找这样的指挥已经不多了。贾第纳则是新一代的考据大师,看着总谱听他的诠释您才会知道,他如何将乐谱咀嚼吃透,难怪他目前在乐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
发烧型
将史托考夫斯基列为发烧型指挥,我想没有人会有异议,为了演出效果他可以更改乐谱,也可以变动器乐在舞台上的位置,让许多音乐有改头换面的机会。他重视录音成绩,因此唱片被发烧友视为珍宝。 莱纳的音乐管区够宽够远,因此本人曾写过「一个莱纳十种风情」(42期),而且无论大师用什么姿态出现,录音绝对不离「发烧」二字,连一段1937年录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都气势摄人,令我匪夷所思。如果您问较出名的发烧型指挥还有谁?灌录第一套指环全集的萧提,他的暴力是大家公认的。另外,Telarc当家康泽尔的一系列录音也都是发烧典范。
暴君型
托斯卡尼尼以忠于原谱的风格与福特万格勒分庭抗礼,但是最令团员胆寒的应该是他对音乐的高标准要求,以及扯电话、摔指挥棒的火爆动作,他无疑是暴君型的代表指挥。不过从音乐中的凝聚力听来,他的完美要求不是没有道理的。 克伦培勒凸起的颧骨、鹰勾鼻、黑框眼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学究,事实上虽然他力求团员按原谱演奏,但是他的音乐听起来极富特色,速度稳重、低音坚实。团练时他对团员要求严格,如果有人不认真,他会大叫:「我不是在这里打拍子,我贡献了我的一切。」所以我将他归类为暴君型。 穆拉汶斯基对团员要求严格、不苟言笑,是属于冷酷型的暴君,他与团员总是保持距离,从不打成一片,以免他的威权被侵犯。塞尔由于一丝不苟、重视细节,因此需要大量的团练时间,他不会讨好团员,不在乎与团员之间的关系,他只在乎他的音乐,排练时就像要上战场般的紧张,所以有团员抗议说:「他连情感都要排练!」
如沐春风型
华尔特的音乐温文儒雅,有股他人学不来的浓厚人文气息,他的马勒与贝六都有无可取代的权威地位。更难得的是他带团时的修养,他讨厌独裁、喜欢与团员沟通,在他的指挥下大家可说是如沐春风。毕勤对英国作品的贡献厥伟,他不屑现代作品,是莫扎特、西贝流士、戴流士的专家。毕勤爵士记忆力超强,不仅背谱指挥而且学识超强,常能对团员循循善诱,因此也是属于如沐春风型。 懂得政通人和道理的阿巴多,得以接任卡拉扬之后担纲柏林爱乐总监,并获得团员高度接受。他重视团员感受,沈默谦虚,排练时不多话,喜欢用手势或眼神来表达他的理念,因此毫无疑问在他的指挥下,一定是如沐春风。小泽征尔以一介东方人打进美国五大,秉持的除了他的超强记忆、纯熟的技巧外,随和与团员相处融洽也是一大原因,由此可判断小泽的EQ极高。
专家型
如果以理查.史特劳斯左手插在口袋,心理只想着排练赶快结束的情形来分,他实在是应算成「打混型」,不过在诠释自己的作品上谁敢与他争著称权威、称专家呢?您可以一听他自己诠释的「玫瑰骑士」。库塞维兹基的名字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是分不开的,在他刻意经营下该团成为现代音乐重镇。同时,库塞维兹基在俄国音乐的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史特拉汶斯基、史克里亚宾、普罗高菲夫、萧斯塔高维契的作品,有不少是在他的手中介绍到西方乐坛,毫无疑问他绝对是俄国音乐专家。 巴毕罗里的专擅英国作品与马勒、弗利柴的巴尔托克、库贝利克的波西米亚,三个人都是老一辈的专长型指挥。而布列兹对现代音乐的钻研、李汶的歌剧、以及郑明勋的法国音乐尤其是梅湘的作品,则算是新一代的专长型指挥代表。普雷特涅夫除了人长得帅外,他的俄国音乐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已经独领风骚,具有向穆拉汶斯基挑战的实力。
后记
拉拉杂杂地写了一大卡车,您是否有些眼花撩乱了呢?再为您整理复习一遍:
(1)魅力型:伯恩斯坦、卡拉扬、福特万格勒、克莱巴、尼基许。
(2)学究型:温加特纳、辛诺波里、贝姆、约夫姆、贾第纳、朱里尼。
(3)发烧型:史托考夫斯基、莱纳、萧提、康泽尔。
(4)暴君型:托斯卡尼尼、塞尔、穆拉汶斯基、克伦培勒。
(5)如沐春风型:华尔特、阿巴多、小泽征尔、毕勤。
(6)专才型:弗利柴、库贝利克、布列兹、李汶、郑明勋、理查.史特劳斯、库塞维兹基、巴毕罗里。
如果您想到唱片行找店员抬杠,或是写信到杂志社踢馆,至少要有个三两三,看完这篇文章后虽然还称不上是指挥专家,但总也有个半瓶水可以响叮当一番。对于有大师情结的朋友,建议您不要独定一尊,光是单一指挥就买一大堆唱片,要对重要指挥有全面的概括了解,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再钻研进去也还不迟。您也别烦恼指挥太多认识不完,二十一世纪的指挥大师们,他们所面临的中年危机、分身乏术、唱片销售、乐迷认同……等等问题,绝对比您们还头大。想想我们可以安坐家中,听着唱片就对这些大师评头论足一番,岂不乐事一桩。
TOP
4#

还有,克里佩纳布施,还有里查.斯特劳斯,还有尼基什…………
TOP
5#

「谁是最伟大的指挥」三十位推荐名单
廖玫玲
推荐委员:CD Hi编辑部 选委会说明: 谁是最伟大的指挥?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个乐迷的心中可能都不同。不管是动作派的伯恩斯坦、斯文的贝姆、热衷录音事业的卡拉扬,以至录音少得可怜如小克莱巴,都一定有一批死忠的乐迷跟随,将这些他们心目中的大师视为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音乐诠释者。 因此,藉由这次的票选活动,我们邀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指挥。只要你是古典乐迷,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乐龄不分资深资浅,都可以在选票单的背后依照1,2,3,4,5的顺序圈选出您心目中的最爱。每人只有一票,圈选的指挥只有五位名额,若您的理想之选不在推荐名单上,请在「其它」一栏中另外填入,为这次的票选,投下您神圣的一票。 单凭「三十位」岂能一一数完「伟大」的指挥?在这份名单中,我们排除了半路出家的巴伦波因、阿胥肯纳吉、普雷特涅夫,也刻意的回避中生代的辛诺波里、贾第纳、李汶,遑论亟欲全力冲刺的指挥新秀。不为什么,只纯为控制推荐的名额。当然,我们也尊重每位指挥的路线,任谁也不能独断的为「已逝」与「成就」、「年轻」与「轻浮」之间划上等号。 废话不多说了,赶紧提起笔来圈选出您心目中最伟大的指挥。选委会将在下期的杂志中公布结果;票选结果前五名我们也将为您作更深入的报导,别忘了还有更多大奖等着您喔!
1.阿巴多(Claudio Abbado 1933,6,26- )
巨蟹座/63岁 意大利米兰 背景:于威尔第音乐院修习钢琴与作曲,1956年前往维也纳音乐院师事史瓦罗夫斯基,应卡拉扬之邀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二,接踵而至的邀约让他声名大躁。 首演:1958年于特里斯特登台,同年于麻州伯克夏音乐中心获「库塞维兹基奖」。 乐团:1965年被任命为史卡拉歌剧院指挥,1971年维也纳爱乐首席指挥,1989年卡拉扬逝世后,脱颖而出接任柏林爱乐至今。 风格:主张照原谱演奏的阿巴多,认为身为指挥应该熟稔作曲法,深入乐曲内在以感受作曲者的音乐风格。正因为如此,有些乐曲在他演来,虽具细糜遗但有缺乏个性之憾。此外,他也是一位极佳的协奏曲指挥,特别是他对同台演出艺人的高度尊重,总是能演出一场风格一致的音乐会。 录音事业:身为DG台柱的阿巴多,首张唱片灌录于1967年,指挥贝多芬第七与「普罗米修士」序曲。 新近发行:威尔第歌剧「麦克白」,史卡拉歌剧院,DG 449 732-2,宝丽金。
2.安塞美(Ernest Ansermet 1883,11,11-1969,2,20)
天蝎座/86岁殁 瑞士法语区的韦威 背景:一面在日内瓦教书,另一方面则向布劳克等人求教作曲,后受尼基许、温加特纳等人的影响始立志朝向指挥发展。 首演:于洛桑、蒙特洛(日内瓦)指挥演出。 乐团:1918年创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并执掌该团长达五十年。 风格:虽然主张以作曲家精神来表现,却认为乐谱上的表情记号应是「相对性」的参考标准。强烈反对指挥将个人风格加诸于乐团上,局限乐团对于曲目的发挥。想必这是他钟情于由他一手带大的罗曼德管弦乐团原因吧!独树一帜的绚丽手法,特别适合史特拉汶斯基、拉威尔、浦罗高菲夫一类的作品。 录音事业:始于1929年,1946年后成为Decca的专属艺人。 新近发行:拉威尔「波烈露」,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Decca 448 576-2,福茂。
3.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8,25-1990,10,14)
处女座/72岁殁 美国麻萨诸塞州 背景:向莱纳学作曲,汶格洛娃学钢琴,汤普森学配器,库塞维兹基学指挥。 首演:1943年代替华尔特指挥「唐吉诃德」、「曼富礼」序曲等。 乐团:1959年升任纽约爱乐唯一的音乐总监,1969年辞职后转向歌剧、作曲等多面发展。 风格:如同伯恩斯坦在台上融入的神情与夸张的手势,对浪漫派的音乐涉略最广。特别是马勒的作品常有他强烈的个性融入,有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是典型将个人情感与作品相结合的指挥。至于十二音列的作品则是他一生从不尝试的。 录音事业:伯恩斯坦的录音可分为两部份:隶属哥伦比亚公司多与纽爱合作,晚年则与DG签下合同,合作乐团则是维也纳爱乐。值得推荐的唱片有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 新近发行:莫扎特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与「林兹」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ecca 448 570-2,福茂。
4.貝姆(Karl Bm 1894-1981)
处女座/87岁殁 奥地利格拉茨 背景: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迪契夫斯基,并同时拥有格拉茨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 乐团:1934年继布许接下德勒斯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50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77年/伦敦交响乐团。 风格:既不夸张动态也不凸显细节,是贝姆一贯的指挥特质。平衡酣畅的表现,让他的莫扎特质美文雅。但有时也会因为过于流畅的旋律,舍交响曲末乐章应有的炽热快感,维持细密纹理的展现。 录音事业:并不排斥录音的贝姆,有完整的唱片记录,晚近多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合作,以德奥曲目为最大多数。推荐唱片为布鲁克纳第四号交响曲「浪漫」。 新近发行:理查史特劳斯「阿尔卑斯」交响曲等,德勒斯登国家交响乐团,DG 447 454-2,宝丽金。
5.夏伊(Riccardo Chailly 1953,2,20- )
双鱼座/43岁 意大利米兰 背景:先后在米兰威尔第音乐院、佩路季亚音乐学院修习指挥。 乐团:1982年被聘韦伯林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同年兼任伦敦爱乐的指挥,1988年转任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 风格:充满活力动态的演奏,不受特定曲目所局限,年轻力旺,对于细节部份常有大而化之的处理,有待补强与发展。 录音事业:为Decca的专属艺人。 新近发行:罗西尼序曲集,Orchestra Filarmonica Della Scala,Decca 448 218-2,福茂。
6.杜特华(Charles Dutoit 1936,10,7- )
天秤座/60岁 瑞士洛桑 背景:洛桑音乐院、日内瓦音乐院就读。 首演:1959年指挥演出。 乐团:1964年接下苏黎世广播交响乐团指挥一职,1975年转瑞典哥特堡交响乐团,1977年则到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 风格:致力发挥乐团的色彩与层次感,所以演奏史特拉汶斯基、拉威尔、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人的作品特别适合,相对之下,在浪漫派作品的数量上则略显缺乏。 录音事业:在Decca旗下的录音多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 新近发行: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1-3号钢琴协奏曲,Decca 448 107-2,福茂。
7.福特万格勒(Wilhelm Furtwgler 1886,1,25-1954,11,30)
水瓶座/68岁殁 德国柏林 背景:师从莫特尔,学习指挥。 首演:于慕尼黑指挥凯姆管弦乐团演出布鲁克纳第九、与自己的作品b小调慢板。 乐团:1920年继理查史特劳斯接下柏林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1922年继任柏林爱乐与莱比锡歌剧院,1927年/维也纳爱乐。 风格:与托斯卡尼尼忠实原谱的风格迥异,即兴的演奏造成相同曲目不同演出都有不同的风格的变化。特别是他的现场演奏总是散发出奇特的魅力。 录音事业:大战期间的录音有限,由EMI统筹发行,多数为日本唱片艺术首奖版本。其中值得推荐的录音太多,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拜鲁特节庆管弦乐团,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新近发行: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EMI Grandmaster Series TOCE-3006,科艺百代。
8.海汀克(Bernard Haitink 1929,3,4- )
双鱼座/67岁 荷兰阿姆斯特丹 背景:阿姆斯特丹音乐院师事胡普卡,后于Hilversum荷兰广播电台的指挥班师从莱特纳。 乐团:1969年任伦敦爱乐艺术总监,1988年接受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聘约,1971年获维也纳马勒学会金质奖章。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更是他录音事业上的好伙伴。 风格:指挥谨慎稳健、毫不作做,诚如他自己曾说过:「诠释这门学问是写不下来的,要嘛就在你的灵性里,要嘛就没有。」;但也容易因为太过平稳而流于平淡无味。就整体欣赏而言,海汀克的音乐是属于「再三玩味」型的。 录音事业:有关他的录音收录在Philip与Decca居多。 新近发行:佛汉威廉士第五号交响曲等,伦敦爱乐,EMI 7243 5 55487 2 6,科艺百代。
9.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12,6- )
射手座/67岁 德国柏林 背景:自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于维也纳交响乐团中任大提琴手,并醉心于古乐的研究,1953年创立维也纳音乐中心,以仿古演奏古乐,因而声名大躁。 乐团:除了一手扶植的维也纳音乐中心外,另与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演出。 乐见:哈农库特认为仿古演奏的最大重点并不在于以古乐器演奏,而是要能找出正确的演奏方式,让古乐器发出正确的音色效果,如此方能凌越现代乐器的演奏。至于仿古的演奏,则见仁见智。 录音事业:以领导维也纳音乐中心录制巴洛克音乐的哈农库特,目前在Teldec旗下有完整的资料可寻。 新近发行:舒伯特、舒曼第四号交响曲,柏林爱乐,Teldec 4509-94543-2,飞碟。
10.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1908,4,5-1989,7,16)
牡羊座/81岁殁 奥地利萨尔兹堡 背景:萨尔兹堡莫扎特馆管弦乐团师事包姆加特纳,后于维也纳大学从萧尔克修习,遂下定决心朝指挥发展。 首演:1927年的乌尔姆音乐会。 乐团:1935年/亚琛歌剧院,1938年/柏林国家歌剧院。1954年福特万格勒逝世后,接掌柏林爱乐为终身职。 风格:演出曲目甚为广泛的卡拉扬(渐近式的推展),以他一贯的弦乐美声,成就出精致的音乐品味。也有一些乐评家认为他的诠释太过雕琢造作,而丧失原创者的内涵,俨然是卡拉扬的个人作。 录音事业:热衷录音事业的卡拉扬,不仅注重录音技术是否能将音乐的艺术传真再现,更不惜成本反复录制,除DG拥有他的大量录音外,EMI、Decca也都有散见的录音资产。 新近发行:雷史毕基「罗马之泉」、「罗马之松」等,柏林爱乐,DG 449 724-2,宝丽金。
11.小克莱巴(Carlos Kleiber 1930,7,3- )
巨蟹座/66岁 德国柏林 背景:二次大战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展音乐生涯,战后回到欧洲继续研习音乐。 首演:1954年于波茨坦指挥轻歌剧。 乐团:1964年/苏黎世歌剧院,后参加拜鲁特音乐节指挥「崔斯坦与伊索德」,并陆续在柯芬园、旧金山歌剧院演出。 风格:多次的事前排练与优美的指挥动作是他的原则与招牌。而他的音乐就如同他的指挥姿态般的流利自然,轻松的直入旋律细微处。 录音事业:少得可怜的录音,要完整收录并非难事。首张录音为1973年的「魔弹射手」。晚年的演出已近乎停止状态。 新近发行:无,但是经典录音为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12.克伦培勒(Otto Klemperer 1885,5,14-1973,7,6)
金牛座/88岁殁 德属布列劳斯 背景:先后就读法兰克福的霍克音乐学校、柏林的史坦音乐学院,后师从Pftizner学习指挥与作曲。 首演:1905年指挥「地狱中的奥菲欧」。 乐团:在马勒的推荐下担任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乐团与合唱团的指挥,1927年柏林新建克罗尔歌剧院聘他为音乐总监,1937年创立匹兹堡交响乐团。1959年任爱乐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64年另组新爱乐管弦乐团。 风格:除忠于原谱标示外,摒除旋律音色的绝对美感,以谨慎稳健的速度,将作品表现出如他魁梧身躯般的坚定,特别是他晚年的录音之作,速度更是慢得可以。 录音事业:与EMI之间的合作由爱乐管弦乐团创团人李格牵的线,始发行大量的录音。 新近发行:华格纳「飘泊的荷兰人」,新爱乐管弦乐团,EMI 555 179-2 3CDs,科艺百代。
13.康泽尔(Erich Kunzel) 待查
背景: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并受教于法籍指挥蒙都。真正使他走向通俗音乐一途的是鲁道夫与费德勒。 首演:1957年在圣塔菲歌剧公司。 乐团:1965年/辛辛那提交响乐团,1970年出任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客席指挥。1977年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成立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并邀请康泽尔担任首任指挥迄今。 风格:从蝉连四年Billboard最佳跨古典流行艺术家来看,他的魅力在于生动的编曲,发烧的录音技术,通俗的题材选择,将古典音乐流行化,更使流行音乐艺术化。 录音事业:1978年与Telarc长期签约之前,曾与Decca有过短暂的合作,第一张录音为布鲁贝克的神剧「荒漠中的光」。 新近发行:星舰历险记,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Telarc CD-80383,上扬。
14.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 1925,11,17-)
天蝎座/71岁 美国纽约州谢涅克塔迪 背景:就读于雪梨的新南威尔斯音乐院,后前往布拉格音乐院进修。 乐团:1948年接下塞德勒威尔歌剧院(后改为英国国家歌剧院)指挥,1954年任BBC音乐会乐团首席指挥。1966年/汉堡国家歌剧院,1985年/里兹爱乐协会音乐总监。 风格:由于在布拉格修习指挥之故,使得马克拉斯对于如扬纳捷克等捷克音乐较为熟悉,除此之外对于歌剧的指挥也有丰富的经验。 录音事业:在EMI、Decca旗下多有录音的马克拉斯,其中扬纳捷克的作品多为企鹅榜上之佳作。 新近发行:扬纳杰克作品集,维也纳爱乐等,Decca 448 255-2 2CDs,福茂。
15.马利纳(Sir Neville Marriner 1924,4,15- )
牡羊座/72岁 英国伦敦 背景:先后在伦敦皇家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毕业后致力室内乐团的筹组。 乐团:由他一手创建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于1957年,应伦敦圣马丁教堂为举办音乐会的邀请而组织的。1969年赴美组洛杉矶室内乐团,1978年/明尼苏达管弦乐团音乐总监。 风格:堪称最有默契的室内乐团,对古乐器与现代作品并不是太感兴趣,总以均衡的器乐奏出清新活泼的音色,但也因为此一招牌风格,并不是挺适用所有的曲目。 录音事业:1959年起带领圣马丁为EMI、Philips、Argo开始录制大量的唱片,在木管乐器扩编后,录制的曲目更横跨至大编制的二十世纪管弦乐作品。 新近发行:泰雷曼、韦伯、莫扎特等人的法国号协奏曲,圣马丁室内乐团,EMI forte 5 69395 2,科艺百代。
16.马舒(Kurt Masur 1927,7,18- )
巨蟹座/69岁 德国西莱西亚的布里格 背景:于莱比锡音乐院期间师事Bongartz。 乐团:1953年/莱比锡歌剧院,1967年/德勒斯登爱乐,1970年/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风格:端正不过份浪漫的演出,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曲风,但往往在需要浪漫气质的作品时,总有那么一点儿浪漫不足的感觉。 录音事业:接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后,便有计划一步步的开始他的录音工作。从早期的Philips到近期的Teldec都有他完整的录音资料。 新近发行:德弗札克、赫伯特:大提琴协奏曲,纽约爱乐、马友友,Sony SK 67173,新力。
17.马塔(Eduardo Mata 1942,9,5-1995,1)
处女座/53岁殁(死于空难) 墨西哥 背景:先后于国家音乐院、美国伯克夏音乐中心就读,并被留任为客座指挥。 乐团:回国后乐团邀约不断,1977年起担任达拉斯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 风格:热衷二十世纪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其提升国内的演奏与欣赏水准。其精致的弦乐音色,成为他的指挥特色。 录音事业:目前为Dorian旗下的艺人。 新近发行:法雅作品选集,塞门波尔法交响管弦乐团,Dorian DOR-90210,响韵。
18.蒙都(Pierre Monteux 1875,4,4-1964,7,1)
牡羊座/89岁殁 法国巴黎 背景:巴黎音乐学院。 首演:1887年正式上台指挥。 乐团:1911年被俄罗斯芭蕾舞团聘为首席指挥,三年后创立大众音乐会协会,1919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61年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风格:由于他是老一代的指挥,对于娴淑的法国音乐反不若古典作品出色,以灵活的弹性速度划分乐句,清楚的展现出音乐的纹理。 录音事业:主要的录音开始于RCA旗下与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合作。 新近发行:贝多芬:第一、三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ecca 448 503-2,福茂。
19.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 1903,6,4-1988,1,19)
双子座/85岁 俄国圣彼得堡 背景:就读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期间向高克、马柯学习指挥,向谢尔巴契夫学习作曲。 首演:1929年第一次上台指挥演出。 乐团:1932年任列宁格勒歌剧院与芭蕾剧院指挥,1938年转任列宁格勒爱乐首席。 风格:超强的乐团实力,加上指挥的严厉要求,创造出独特的音色。往往在速度上有激昂的演出,见仁见智各有评断。 录音事业:穆拉汶斯基在西方发行的录音有限,经典之作为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六号交响曲,多数录音可以在Melodiya找到,现由博德曼代理。 新近发行:穆拉汶斯基指挥艺术经典,列宁格勒爱乐,Melodiya 74321-251892 10 CDs,博德曼。
20.孟许(Charles Munch 1891,9,26-1968,11,6)
天秤座/77岁殁 德国史特拉斯堡 背景:以小提琴手起家,曾为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一员,并教授小提琴维生。从Alfred Sendry学指挥已是40岁以后的事了。 首演:1932年上台指挥巴黎的Straram乐团。 乐团:1935年为巴黎爱乐首席指挥,1937年担任国际现代音乐协会指挥,致力现代音乐的演奏,1948年从库塞维兹基手中接下波士顿交响乐团,最后升任为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风格:由他诠释的法国音乐漾着优美的音色,其它的作品则或褒或贬皆各有之。 录音事业:从初期的HMV到Decca再到RCA,都以诠释法国音乐见长。 新近发行:贝多芬第三、五、九号交响曲,波士顿交响管弦乐团,RCA BVCC-8827~28,博德曼。
21.慕提(Riccard Muti 1941,7,28- )
狮子座/55岁 意大利那不勒斯 背景:米兰音乐院师事Votto,1967年赢得康泰利指挥比赛。 首演:1968年举行康泰利指挥比赛后职业首演。 乐团:1973年继克伦培勒接任新爱乐管弦乐团,1980年于奥曼第之后接任费城管弦乐团。 风格:接掌费城管弦乐团后,对前辈使托考夫斯基修改原谱的作风颇不以为然,针对这点,他倒是非常以托斯卡尼尼的作风自许。对质精量少的要求,则充分展现在歌剧上,他致力的自然、精美、与圆润的音色,正符合「慢工出细活」的精神。 录音事业:自1975年起只在EMI录音。 新近发行: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史卡拉歌剧院,Sony S2K 52486 2CDs,新力。
22.小泽征尔(Seiji Ozawa 1935,9,1- )
处女座/61岁 中国满洲(东北,当时为日本占领) 背景:1951年回到日本国内后,于东京音乐院中师从齐藤主修指挥与作曲。前往法国深造并赢得青年指挥大赛。并受到卡拉扬、伯恩斯坦、与孟许的指导。 首演:职业性的演出是在1962年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 乐团:1970年开始为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73年被聘为檀格坞的音乐总监。在日本遭受冷落的小泽,意外在美国接到一连串的乐团演出邀约。 风格:光彩优美的旋律中,有着活力充沛的表现。特别是法国作品更是突显出这些特质。 录音事业:从早期的RCA到近期的DG都不难搜寻到他的录音。 新近发行: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波士顿交响管弦乐团,Philips PHCP-24055,宝丽金。
23.拉图(Simon Rattle 1955,1,19- )
魔羯座/41岁 英国利物浦 背景:1971年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修习指挥与钢琴,1974年赢得朴内茅斯John Player国际指挥大赛首奖。 首演:指挥马其赛特郡青年管弦乐团。 乐团:1980年任伯明翰市交与伦敦合唱协会首席指挥,并预计于今年离开前往美国发展。 风格:对古典曲目完全不行,也不愿意去指挥。专擅现代曲目,特别是马勒的作品。他曾经发表认为一个纯男性的乐团必有瑕疵存在,以弦乐部来说,希望同时有坚强力度的男性乐手,以及精致温和的女性乐手,这样的「混合」性质的乐团才会是一个优秀的团体。 录音事业:目前为EMI的专属艺人。 新近发行:伯明翰交响乐团七十五周年,伯明翰交响乐团,EMI CHS 5 65590 2,科艺百代。
24.莱纳(Fritz Reiner 1888,12,19-1963,11,15)
射手座/75岁殁 布达佩斯 背景:布达佩斯音乐院师从巴尔托克,后听从作曲家韦纳的建议朝指挥一途发展。 首演:20岁于布达佩斯喜歌剧院代替指挥演出「卡门」。 乐团:未经排练指挥德勒斯登皇家歌剧院演出「指环」全曲,声名大躁。创立好莱坞露天舞台管弦乐团,并接掌芝加哥交响乐团,再创该团的第二春。 风格:对乐曲有绝对爆发力的表现,特别是在德奥曲目方面,以极富弹性的断句与亮丽的管弦色彩,带出令人振奋的诠释。 录音事业:从二○年代开始便着手录音活动,在RCA旗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合作,多数为美国TAS发烧榜上的常客。 新近发行:理查史特劳斯管弦乐作品集,芝加哥交响管弦乐团,RCA BVCC-8857/58,博德曼。
25.萧提(Sir Georg Solti 1912,10,21- 1997.)
天秤座/84岁殁 布达佩斯 背景:就读于李斯特音乐学院,曾师事过高大宜、巴尔托克,韦纳等人。 首演:1938年指挥「费加落婚礼」。 乐团:1956年于萨尔兹堡音乐节指挥「魔笛」演出,1961年任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71年同时身兼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与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风格:充满张力的凝聚演出,对于浪漫派的作品非常有味道,但早期的莫扎特等人的作品则太过鲜明。生气勃发的演奏为他个人的招牌,一点儿也不像是逾八十岁的老翁。 录音事业:1947年与Decca签约以来发行过数量相当丰富的作品。 新近发行:布鲁克纳第一号交响曲,芝加哥交响管弦乐团,Decca 448 898-2,福茂。
26.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4,18-1977,9,13)
牡羊座/95岁殁 英国伦敦(英裔美籍) 背景:自音乐学院毕业后,以管风琴师为生,并从亨利伍德学习指挥。 首演:1908年于巴黎演出。 乐团:在费城管弦乐团的挖角下,一待就是24年。 风格:除指挥外,史托考夫斯基还涉略电影配乐并热衷录音技术的改良,所以由他演奏的乐曲,经常为求音响效果的突出,而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改编。如同莱纳有着金属般光泽的音色,此外更有奇特的分句,造成诡异的旋律线条。 录音事业:在RCA开始录音生涯,与费城管弦乐团的合作则是录音的巅峰期。 新近发行: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等,皇家爱乐合唱团与管弦乐团等,phase 4 stereo 443 896-2,福茂。
27.塞尔(Georg Szell 1897,6,7-1970,7,29)
双子座/73岁殁 布达佩斯 背景:自幼显露不凡的音乐天赋,15岁以钢琴家与作曲家的双重身分与柏林爱乐合作。于维也纳学院师事弗尔斯特、曼迪塞维斯基。 乐团:访美之前,同时胜任史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达姆斯达特宫廷歌剧院、与杜塞朵夫歌剧院的首席。1939年二度访美后接受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约聘,并成为美国公民。 风格:从不掺入个人情感因素与强调将作曲者的内在意涵精确再现的层面来看,确可从塞尔的身上可以看见托斯卡尼尼的影子,加上坚持演出精擅曲目的原则,以及克里夫兰拥有浓厚的古典音色,使得他们所合作的海顿、贝多芬、与莫扎特有着透明澄澈的名快风格。 录音事业:录音的黄金时期是与克里夫兰合作由CBS所制作发行的。 新近发行: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伟大」,克里夫兰管弦乐团,EMI forte 5 69364 2,科艺百代。
28.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3,25-1957,1,16)
牡羊座/90岁殁 意大利巴尔马 背景:就读于巴尔马音乐院,后以大提琴手的资格毕业。 首演:1886年随团至南美洲演出,临时代替罢工的巴西籍指挥上台,全凭记忆一指成名。至于指挥管弦乐曲的首演则是1898年,在此之前多担任歌剧的首演。 乐团:1898年/史卡拉歌剧院,1908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28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60岁后为全职的交响乐团指挥。 风格:忠于原谱的演奏是他的原则,但往往又会因为增强效果而略作修改,但毕竟不如史托考夫斯基那样的「篡改」。透明澄澈的音色,干净而自然。 录音事业:早期与史卡拉歌剧院的合作在RCA,晚期与NBC合作相当丰富的曲目。对不注重录音效果的这位老大师来说,其中以BBC的录音效果最好。 推荐录音: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RCA 60256-2-RG,博德曼。
29.华尔特(Bruno Walter 1876,9,15-1962,2,17)
处女座/86岁殁 德国柏林(犹裔奥籍) 背景:随母亲学习钢琴,就读柏林史坦音乐院,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后感动于毕罗的指挥,发愿成为一名指挥。 首演:17岁受科隆歌剧院邀请指挥「Der Waffenschmied」一剧。 乐团:1900年接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1901年前往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成为马勒最得力的助手。1913年接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宫廷歌剧院指挥。二次大战之前,因为犹太裔的关系经常流亡各处,1939年前往美国,1956重返萨尔兹堡,1957年获颁皇家爱乐协会金质奖章。 风格:或许是受到马勒的影响颇深,华尔特从不热衷技巧、速度等强烈的特质,藉以凸显强化个人风格的演奏,以重视精神内涵的呈现为先。赋予德奥作品一派温暖与诗情,此外他那具抒情张力的节奏步调让莫扎特、华格纳、与威尔第的歌剧显得出色而臻纯熟的境界。 录音事业:横跨六十多年的录音事业,最富盛名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是专为退休的传世之作,将华尔特的指挥艺术做了最忠实的记录。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为最经典的推荐录音,同时入选为美国TAS发烧榜与日本唱片艺术首奖。 新近发行:「华尔特第四集精选」,哥伦比亚交响乐团,Sony SX9K 66249 9CDs,新力。
30.汪德(Gter Wand 1912,1,7- )
魔羯座/84岁 德国艾伯菲尔德 背景:于科隆音乐院师事霍林,再于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 乐团:科隆歌剧院指挥,1957年转任历史悠久的古柴尼希音乐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直到1948年起任教于科隆音乐学院。1982年任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风格:勇于向现代曲目挑战。大胆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 录音事业:知名度并不高,曾在Vanguard、Harmonia Mundi、EMI、RCA等录过音。 新近发行:布鲁克纳第八、九号交响曲,NDR-Sinfonieorchester,RCA BVCC-8889~90,博德曼。
TOP
6#

只能选一位的话那基本上没法选了。
如果可以选多位的话呢:
1. 富勒文格勒
2. 托斯卡尼尼
3. 瓦尔特
4. 比彻姆
5.  莱纳
6. 克伦佩勒
7. 卡拉扬
8. 索尔蒂
9. 切利比达克
10.  库贝里克
这10个人我基本都有他们的唱片。
只是我不明白:比彻姆、巴比罗利、切利比达克、祖宾.梅达,还有尤金.奥曼迪及布列兹、戴维斯为什么都没有上前30位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