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提琴名曲名家 [复制链接]

查看: 2052|回复: 2
1#
大提琴名曲名家

张维志

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难免会迷上大提琴的声音;因为大提琴无论在音域或「身材」都非常接近人类,令人倍感亲切。它的音域范围几乎涵盖一般人声所唱的范畴,它有女中音的温柔、男高音的高亢、男低音的雄浑。或许就是这些因素,使得迷恋大提琴的人几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许多发烧友也百般调校音响,就为听那「牛筋」、「擦弦」的声音;甚至还有医生拿大提琴音乐来作音乐治疗。还记得电影「神通情人梦」里那位拉大提琴的女主角,她拉的巴哈连计算机都产生共鸣。大提琴总是带给人们神秘的幻想,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吸引人们痴心倾听。 本月的大提琴特别企画里,我们要为您安排一场与大提琴的邂逅。为您介绍大提琴的名曲、名家,希望读者也能藉此爱上大提琴。别以为大提琴是难以亲近的古老乐器,透过这些当代的大提琴名家和古典名曲,你会发现,大提琴是一件非常和蔼可亲的乐器。当你听着杜普蕾演奏的佛瑞「悲歌」,不禁要问起世间「琴」为何物时,那谜样的琴音已在你心里下了魔咒。就像尤里西斯遇上歌声美妙的赛伦斯海妖一样,或许你也会弄不清自己爱上的是大提琴优美的曲线还是提琴本身的音色;无论如何,就从这些名曲、名家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感动吧!

大提琴五百年
虽然大提琴从十六世纪就开始发展,但是却要到二百多年前鲍凯里尼才为大提琴音乐开辟新天地,从此它不再只是一样单纯的低音伴奏乐器。
作者:张维志
大提琴(Cello或Violoncello)是提琴家族里的低音乐器,它的音域相当广泛,四根弦(C-G-d-a)可奏出中央C以下二个八度到高音E的音域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中低音域。如果要和人声作比较,大提琴是个相当称职的男中低音,也是个不错的次女高音。由于大部份音域位处中低音的关系,大提琴虽然最早在十六世纪就出现,却一直保持在低音伴奏的角色;无论在合奏或协奏的乐曲里,都只是担任基础低音的伴奏。直到二百五十年前,意大利大提琴家兼作曲家鲍凯里尼,才开始打破这个僵局,这个被视为低音伴奏乐器的大提琴才有出头的机会。
大提琴的出现 如果你仔细听过中世纪的葛利果圣歌,可能会发现这些咏唱普遍没有低音,音总是「飘飘然」没有稳定感。然而不仅声乐如此,器乐也是一样;小提琴早在中世纪就有了雏形,但是大提琴却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大提琴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初,当时的名称为「Viole da Braccio」,早期的时候只有三条弦(F-c-g),不久便扩充为四条(降B'-F-c-g)。后来也有五弦出现,不过都不符合一般演奏的习惯,实用性不高。所以后来,又综合了维奥尔琴的优点,发展出现代大提琴的格式(C-G-d-a)。到了十七世纪的时候,大提琴的变革相当大:包括五弦的设计再度复出,另外还有一种将体积缩小的设计,可以用小提琴的持法演奏的大提琴,称为「Violoncello piccolo」,巴哈还为这种琴写了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然而现代大提琴的规模却要一直到1710年才大致底定,意大利著名的制琴师安东尼‧史特拉第瓦里将琴身制订为75至76公分,成为现代大提琴的基本规格。十八世纪以后,大提琴的指板和琴颈加长、琴桥提高、琴弦也变得较细而紧绷,现代大提琴的规模才告完成。
学派发展 十八世纪以前,大提琴不仅规格混乱,技巧也不统一,直到十八世纪末鲍凯里尼的出现才有突破性的改善。他不仅改良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提高把位、扩展音域到降B),也为大提琴写了不少独奏及协奏曲作品。事实上,鲍凯里尼也是弦乐四重奏的创始人,只是当年海顿的名气太盛,鲍凯里尼逐渐被世人遗忘。但是回顾历史,鲍氏对大提琴音乐或室内乐的贡献绝不在海顿之下。然而鲍凯里尼对大提琴的贡献并没有在意大利得到传承,反而是在德国有较多传人。十九世纪除了定居伦敦的皮亚提(Afredo Piatti),意大利也没再出过更伟大的大提琴家或作曲家。在意大利后继乏人的情形下,取而代之的是德国隆伯格(B. Romberg)所领导的德国大提琴学派;然而相对于老派的隆伯格,「德勒斯登学派」的影响则更深远,从Justus Johann Friedrich Dotzauer一脉相传至今。承继自「德勒斯登学派」的大提琴家如古特曼(Juliu Goltermann)、葛林兹马赫(F. Grzmacher)、大卫朵夫(Karl Davov)、包佩(David Popper)对近代大提琴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到了二十世纪,大提琴的技术往高把位的技巧发展,高音的密度更强,音质更接近小提琴,也更具说服力,充分把大提琴的音色发挥到极限。现代的大提琴家不仅重视展技,而且更重视「诠释」,现代音乐家所发展的技巧皆是为了服务更好的音乐诠释。这个改变可以说让大提琴咸鱼大翻身,因为现代大提琴已经被视为一种完全独立的独奏乐器,就像三百年来大家看待小提琴一样。观念的改变从卡萨尔斯开始,为大提琴演奏史写下最灿丽的的一页,后继者如卡萨多(G. Cassad^、傅尼叶、纳瓦拉(A. Navarra)、托特里耶(P. Tortelier,他的儿子目前是BBC爱乐的指挥)、罗斯(L. Rose)、詹德隆(M. Gendron),以及罗斯托波维奇(M. Rostropovich)等莫不受卡萨尔斯的影响。
大提琴的时代 历经十九世纪的发展,以及二十世纪大提琴家的努力,今天的大提琴早已不再只是三百年前仅作为低音伴奏的乐器。在卡萨尔斯后,我们甚至可以很骄傲的宣称大提琴时代的到来。如今在二十世纪我们所尝到的是五百年来大提琴发展所累积下来的丰盛果实。在本期的特别企划里,我们邀您来共享这个音乐的果实,为您介绍大提琴的名曲、名家。在丰富的大提琴曲目中,我们选了从古典时期到后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请您来细细品尝。古典时期是大提琴曲目的发源期,最著名的海顿D大调和鲍凯里尼的降B大调协奏曲当然不可错过。浪漫时期室内乐绽放光芒,贝多芬、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的「琵音琴」会带给你不同的境界。最后还有艾尔加刻骨铭心的琴音,拉罗、圣桑的浓烈色彩,都是大提琴入门的最佳选曲。开出这些菜单,目的无非是希望读者能对大提琴有个粗浅的认识,并且能够轻易进入大提琴的音乐世界。如要进阶,我们后续会有更深入的介绍。 名家的部份,卡萨尔斯、罗斯托波维奇、杜普蕾等现代大师,我们都曾在「特别企划」、「焦点人物」中介绍过,关于这些大师的参考书籍市面上也已经很多,在此我们也不多着墨。反之,现在活跃于舞台上的Cohen、Issalis、Mork,以及刚刚出片的张汉娜,我们觉得有更需要介绍给读者。这是一个大提琴的时代,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对大提琴演奏、诠释如此热切、认真。虽然今天小提琴仍是主流的独奏乐器,但我们相信拥有广泛音域的大提琴会更接近大众,或许在下个世纪甚至能够超越小提琴在器乐上的领导地位。
最后编辑leslie
分享 转发
TOP
2#

大提琴名家  II
 
张汉娜
「韩国的小女生,都像妳们这么天才吗?」继张莎拉之后,张汉娜的出现,让我们忍不住要这样问。 现年十三岁,才是国一的年纪,韩裔的张汉娜已经成为乐坛的一颗大提琴新星。三岁开始,她由作曲家母亲启蒙学钢琴,三年后改学大提琴,随即进步神速,使得她八岁那年就登台做职业演出,并在电视上亮相。九三年,她举家由韩国迁往美国,并进入茱丽亚音乐院Pre-College成为Aldo Parisot的学生。 当大提琴家麦斯基听到她的演奏时,惊讶于她的天赋,遂给予她奖学金参加他在意大利Siena的大师班。九四年十月,小小的张汉娜在巴黎举行的第五届罗斯托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当中得到首奖,更是让老大师惊为天人:「我在她这年纪时都没她拉得这么好。他音乐的成熟度与情感实在太好了,如果把眼睛闭上,你一定以为你在听一位二十五岁音乐家的演奏,这是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的。」获奖后,爱国团结的海外韩商还联合起来,从米兰买了一把1757年的Guadagnini名琴送给她。 张汉娜目前是纽约Rockland County Day School的学生,除了茱丽亚的课程之外,她目前还私下与麦斯基及罗斯托波维奇学习。虽然年纪轻轻就成为EMI力捧的专属艺人,首张专辑罗斯托波维奇还特别为她跨刀助阵,但张汉娜仍然以相当自然的态度面对未来,并不认为自己有多特殊。「我觉得当平常人没什么困难,」十月将登上卡内基厅的她说:「我本来就很平常啊!」(薛介维)
柯亨 柯亨(Robert Cohen)
1959年生于英国,他八岁就获得Suggia Prize,1969-1976年间随William Pleeth(美艺三重奏的大提琴手)学习,1975年与杜普蕾、罗斯托波维契学琴,十二岁在伦敦首演,1978年赢得纽约国际青年协奏曲艺人大赛,以及檀格坞皮亚第果斯基大奖。1981年赢得捷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赛。柯亨的造型相当新潮,他将落腮胡修得又短又整齐,而且喜欢带一顶帽子,深情大眼彷佛会放电。他喜欢演奏英国作曲家的冷门曲目,选曲方面与他的造型一样有特殊的品味。原本所使用的琴是史特拉瓦第,不过1991年在苏富比目录上购入1723年份的罗马David Tecchler「Ex-Roser」琴后,就将史特拉瓦第卖掉,目前就用「Ex-Roser」琴。柯亨在1993年在Argo灌录第一张唱片,爱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英国销售超过20万张,马克拉斯指挥),1994年录Bliss大提琴协奏曲(Wordworth指挥),1995录华尔顿大提琴协奏曲(李顿指挥)、Feldman大提琴协奏曲(泰颂汤马斯指挥)。未来将在Decca录布瑞顿无伴奏大提琴,大提琴奏鸣曲。(赖伟峰)
 
哈诺伊
能在国际乐坛上喊得出名号的女大提琴家并不多,年轻早逝的杜普蕾是一个,刚以天才神童窜出的张汉娜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正要往事业巅峰走去的哈诺伊。 与杜普蕾的清纯可亲相较,哈诺伊给人的就是充满活力的现代时髦女性;但是这两位曾经既是师姐妹又是师徒关系的女性,却在音乐演奏上与外型相左。细腻温柔是哈诺伊的音色,反倒是杜普蕾有着挥洒自若的犀利畅快。自以色列移民至加拿大后,哈诺伊以女性化的演奏风格,分别在1978年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比赛、1979年的加拿大国家音乐大赛、1982年的纽约Guild演奏家大赛中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方式,迅速累积起自己的名声。其中最优异的成绩要算是数度拿下加拿大朱诺奖的最佳独奏家。 同时朝向流行与古典方向发展的哈诺伊,在东家RCA的栽培下,开始累积大量广泛的大提琴经典曲目。如同她对自己的演奏有自信般,在唱片里的哈诺伊运弓是那样的浪漫煽情,造句是那样的流畅动听,特别是古典小品与跨界音乐的诠释,总是有她鲜明的个人风格。才三十出头的哈诺伊,正是要把事业向上的冲的时候。祝福妳,美丽性感的哈诺伊。(廖玫玲)
 
伊塞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年生于英国,日后就读伦敦国际大提琴中心、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曾师事Jane Cowan,曾获得皇家爱乐协会年度器乐家奖,以及1993年的皮亚第果斯基大奖,而John Tavener「The Protecting Veil」的美国首演也是由他担纲。伊塞利斯一头长卷发,外表看来内敛保守,脸上经常有一种略带忧郁的表情。他的演奏曲目极广,从巴洛克到现代无所不包,使用1745年的Guadagnini琴,羊肠琴弦使得琴音听起来特别甜润。他不刻意用颤音、滑音而让音乐听起来更自然、更有生命力,音量虽不大但是富有感情。伊塞利斯录音最早发迹于Hyperion,录过布拉姆斯的奏鸣曲、马替奴的协奏曲、佛瑞等法国作品;之后在Virgin也录有不少唱片,与Hickox、贾第纳、李顿等指挥都有合作,目前他是RCA专属艺人,经常录一些偏冷但是悦耳动听的大提琴作品,最新力作是「遗忘的浪漫」,里面就收录不少难得一听的「冷曲」。在拓展大提琴的录音曲目上,伊塞利斯的努力可说相当杰出,在诠释上他也走出一条不同于古乐的拘谨,也并非灿烂炫技的新路线,为爱好大提琴音乐的朋友另开了一扇窗。(赖伟峰)
朱利安‧洛伊‧韦伯 Julian Lloyd Webber
跟写音乐剧的Andrew Lloyd Webber有关系吗?是的,他们有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我对Julian Lloyd Webber有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新近的一张「Cradle Song」专辑,这是特别为他的儿子-David所作的摇篮曲专辑。简洁的小品旋律,喃喃地道出为人父的喜悦之情。 加盟Philips十年有余的Julian Lloyd Webber与席夫(H. Schiff)同为该公司的两大支柱。一直不断有新作问世的他,其演奏、改编、指挥的多样才华,被视为当代英国境内最活跃的大提琴演奏家。曾追随傅尼叶学习的Julian Lloyd Webber,不以炫技为最高指导原则,演奏中总是蕴藏着丰富的细节,颇有乃师之风。从他积极的涉略各时代作品来看,如奥乃格、Miaskovsky一类的冷门曲目,与英国作曲家的作品,都经常被网罗在他的专辑录音中。至于在非严肃音乐方面,Julian曾以「Lloyd Webber Plays Lloyd Webber」(Philips 426 484-2)演奏他兄长Andrew的音乐剧名作,两兄弟在乐坛的成就,可说是各有一片天地。(廖玫玲)
马友友
如果国内再来办一场票选心目中理想的大提琴演奏家,笔者以为冠军该是非马友友莫属。倒不是因为黑眼珠黄皮肤的关系,而是他在台上极具亲和力的丰采,以及从音乐中倾泄而出的深度内涵,让人不得不将手中的一票投给他。 论演出、录音的活跃程度,出生于1955年的马友友无愧可以成为中生代的头号大提琴演奏家。为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尚未踏入音乐圈前,他在哈佛主修人文;将音乐演奏视为终生职后,更勇于扩大自己在演奏上的弹性,从古典音乐,到爵士、流行,甚至是日本、非洲等世界各地不同性质的音乐,都是他乐意挑战的目标。相较于罗斯托波维奇在琴技与力度上的展现,马友友无疑在音色曲韵上更胜这位前辈一筹。正因为他有如此纤细、煽情、又温柔的优美音色,往往在拉奏抒情一类的作品时,其丰富的细节与清晰的纹理,往往更能动人心弦。 马友友今天之所以能享有高知名度,笔者以为他综合了先天的优异天赋,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以及后天努力经营的舞台魅力与音乐内涵,称他为实力坚强的明星级艺人,事实上一点儿也不为过。(廖玫玲)
麦斯基
看过麦斯基现场演奏的人,很难不对他的造型留下深刻的印象。留着落腮胡,蓬松的长发在脑后绑成一个小马尾,另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上由三宅一生设计的服饰--有时是胸前开襟的鲜黄色丝质衬衫,又有时是像星际大战中黑武士般的盔甲装。 米夏‧麦斯基(Mischa Maisky)一九四八年一月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Riga),由于母亲希望她的孩子们都能走上艺术家之路,因此麦斯基从小便学习大提琴。他首先进入里加音乐院学习,十七岁转到列宁格勒音乐院。一九六六年,他在柴可夫斯基大赛中获奖,引起了裁判罗斯托波维奇的注意,随后便到莫斯科音乐院跟罗斯托波维奇继续研习。一九七二年麦斯基获准离开苏联,七三年,麦斯基获得佛罗伦斯国际卡萨多大提琴赛首奖,不久之后便在纽约卡内基厅,与史坦柏格/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音乐会后,一位老先生深受感动,将自己拥有的一把十八世纪蒙塔瓜那(Mantagnana)琴慨然相赠。 除了罗斯托波维奇之外,麦斯基有幸与另一位大提琴泰斗皮亚第果斯基(Gregor Piatigorsky)学习。一九七四年他前往加州跟随皮氏学了数个月,成为大师最后一位弟子。 麦斯基的演奏在热情外放的风格中不失细腻,他目前已经成为中生代大提琴家中的顶尖人物。
莫克 莫克(Turls Mork)
1961生于挪威的Bergen,起先由父亲启蒙,之后进入瑞典广播音乐学校与Frans Helmerson习艺,以及拜奥地利的Heinrich Schiff、莫斯科的Natalia Schakowskaya为师,1982年他成为斯堪第纳维亚人在柴可夫斯基大赛夺奖的第一人。莫克与奥斯陆爱乐关系密切,1989他的逍遥音乐节首演就是与该团合作,1992年与柏林爱乐首演的指挥是叶维。莫克的外型看起来冷静,略有秃头迹象。他的音乐特色是运弓充满能量,琴音饱满丰实,是一种硬调子的浪漫温暖。目前所用的琴,是由挪威SR银行商借出的Domenico Montagnana(1723威尼斯)。录音方面,过去曾在Simax录过高大宜无伴奏、与奥斯陆爱乐合作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与挪威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与钢琴家J-Y Thibaudet合作葛利格与西贝流士作品、与Juhani Lagerspetz灌录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以及改编歌曲、与伦敦爱乐录萧斯塔高维契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最新录音则是拉赫曼尼诺夫以及米夏可夫斯基的奏鸣曲,伴奏还是J-Y Thibaude。(赖伟峰)
罗丝顿 罗丝顿(Shauna Rolston)
1967年出生于加拿大亚伯特省的爱德蒙顿,后来全家迁居到班夫。她的父亲是小提家Thomas Rolston,母亲是钢琴家Isobel Moore,从小一家便经常举行家庭三重奏,也因此奠下罗丝顿的音乐基础。她参加过Zara Nelsova、Janos Starker、Tsuyoshi Tsutsumi、Gabriel Magyar、Leonard Rose等人的大师班。也曾在英国布列顿皮尔斯学校,师事傅尼叶与William Pleeth。在耶鲁大学师事Aldo Parisot。1986年获美国音乐杂志值得期待的年轻艺人,也曾获亚伯特省的国际杰出成就奖。首张录音是十六岁,在CBC可以看到她的录音。她经常与加拿大乐团合作,另外像圣路易、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布达佩斯、日本、意大利等地的乐团也多有合作。罗丝顿是继杜普蕾、哈诺伊之后令人期待的女性大提琴家,她的琴技与她的外貌一样出色,如果说将杜普蕾形容成凄美的黄花、哈诺伊是浓郁的蜂蜜、那罗丝顿就是令人期待的含苞蓓蕾,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可以买到她的唱片只有两张,最新录音是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等曲,从音乐可以听出罗丝顿「超龄」的音乐思想,冷静中有沈郁,大师体味淡淡地飘出。(赖伟峰)
奥地利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
出生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他的双亲都是作曲家,虽然父母并不在意他是否一定要继承衣钵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但他还是走上了音乐之路。席夫起初以钢琴启蒙,九岁起开始学大提琴,席夫自述在他学习大提琴的过程当中,他的老师法国大提琴家Andre Navarra对他影响最深。「只有伟大的老师能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他说,「我的琴音也许听起来不像Navarra,但是你只要看我演奏时的运弓与指法,就知道是谁教我的。」 一九七三年,席夫首度于维也纳与伦敦演出,一九八三年则登上纽约舞台。由于父母都是作曲家,他自小耳濡目染,对现代音乐习以为常,因此相当热衷于推广现代音乐。他曾多次在作曲家亲自指挥下,演奏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而许多作曲家也写曲题献给他,由他首演的作品,包括了Bernd Alois Zimmermann的大提琴协奏曲(1984年伦敦首演,并且在Philips由Michael Gielen指挥下灌录此曲)以及Hans Werner Henze的七首爱之歌(1986年)等。 自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席夫开始客串指挥,目前是以大提琴兼指挥的双重身分行走江湖。(薛介维)
TOP
3#

大提琴名曲 I
1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不朽的大提琴家(The Great Cellists,世界文物刚出中译本)一书作者Margaret Campbell在书中的引言提到:「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我所得到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巴哈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标。它们是演奏曲目的基石,许多人都承认他们可以花上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并演奏这些组曲……。」的确,自从卡萨尔斯的演奏与录音将这六首组曲复兴,它们如今已经成为每位大提琴家皆试图攀登的顶峰。 巴哈这六首组曲应该是他在哥登(Cothen)担任宫廷乐师时期(1717-23)的作品,这六首曲子巴哈皆采六乐章型式写成--包括Ⅰ前奏曲、Ⅱ阿勒曼舞曲、Ⅲ库朗舞曲、Ⅳ萨拉邦德舞曲、Ⅴ小步舞曲(或布雷舞曲、嘉禾舞曲)以及Ⅵ吉格舞曲。由于原稿已经轶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无伴奏组曲抄本有二:一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 Bach于一七三○年写成,另一较少为人知的抄本则是巴哈弟子Johann Peter Kellner于一七二六年所完成的。 由于抄本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与漏失,而且许多有关演奏弓法、装饰奏、速度等标示都付之阙如,所以现代大提琴家在演奏这六首组曲时,往往会以自己研究所得的「私房版本」演出。比方说,罗斯托波维奇对于这六首组曲是这么描述的(从一到六号):G大调「明亮」、d小调「悲伤而强烈」、C大调「灿烂」、降E大调「庄严而不透明」、c小调「黑暗」、D大调「耀眼如阳光」。 虽然在众多名家的诠释下,这六首组曲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但是相信它带给聆听者的感动,却是一致。(薛介维)
推荐版本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傅尼叶/大提琴■DG 449 711-2 ■ADD 138'42" 1996■宝丽金
一九七四年秋,卡萨尔斯过世后一年,六十八岁的傅尼叶应邀前往普拉德音乐节(Prades Festival,由卡萨尔斯创立)演奏巴哈的无伴奏组曲。San Michel de Cuxa教堂内挤满了聆听的人潮,独奏会后,没有掌声,听众在全场静默中缓缓起身……。 这套著名的巴哈无伴奏录于一九六○年十二月,地点是汉诺瓦的贝多芬厅。傅尼叶是位自我要求甚严的艺术家,为了维持音乐的整体性,在灌录此套组曲时他偏好录一大段,而且常常是录完整乐章才停。整体而言,他的演奏从容、优雅、流畅,散发出典雅抒情的气质。
2 鲍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九号
174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鲍凯里尼,不仅是大提琴的祖师级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他的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几乎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学的曲目,即使是在今天都还是最常演奏的一首大提琴协奏曲。就连布朗咖啡的广告也拿来作为配乐,如今想起孙叔叔那句著名的:「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都会令人想起降B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附点音符,及大提琴流畅的快板。 他对大提琴的技巧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左手方面。他提高了大提琴的把位、拓宽音域到降B;对拇指的要求很高、发展双音的技巧与快速音程。而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最好例子。但很讽刺的是,这首最受欢迎的协奏曲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提琴家Grzmacher (1832-1903)所校订改编;话说回来,要不是Grzmacher,鲍凯里尼的作品可能就被埋没在音乐史的洪流下。 事实上,他的作品无论在当时或是现在,都是可以和海顿相媲敌的。他不仅有莫扎特的天赋;更有海顿的多产。正如当时法国知名的作曲家卡蒂尔(Jean Baptiste Cartier1765-1841)所说:「如果上帝要透过音乐与人类沟通,他会用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但是,如果他想自己欣赏,他无疑会选择鲍凯里尼的音乐。」且不论他和海顿,谁的作品伟大;我想孙叔叔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推荐你听听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张维志)
推荐版本 鲍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马友友/大提琴,祖克曼指挥圣保罗室内管弦乐团■SK 39964■DDD/49'07"/1992■新力哥伦比亚
马友友、杜普蕾、哈诺伊所采用的鲍凯里尼降B大调协奏曲版本,都是Grzmacher修定版。实际上,这个修订并不损及鲍凯里尼的原创风貌,而且还保留了古典时期的精神。这首降B大调协奏曲充分显示马友友精致、细心的品味,他并没有像杜普蕾毫不保留地表达感情;而是用一种略带浪漫的语汇、优美温暖的音色,如歌般的演唱。你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在第一乐章里,活泼、生动的韵律;第二乐章开始的弱音揉弦、力度均匀的渐强;第三乐章里,和乐团答唱自如的美妙景象。小提琴家祖克曼指挥的圣保罗室内管弦乐团,像朝露般的清新自然,他和马友友合作演出的巴哈交响协奏也是相当杰出的搭配,录音、演奏都是上乘之选。
3 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文献记载海顿应该写有五首大提琴协奏曲,但是第三号找不到乐谱,第四、五号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因此一般认定的海顿大提琴协奏曲就是第一号C大调、第二号D大调两首。由年代久远,海顿大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几乎是在「考古」的情形下被挖出来的,其中第二号更是与舒曼、德弗札克的同类曲目并称为「三大大提琴协奏曲」。 此曲是海顿五十一岁时作品,传说是为当时知名宫廷大提琴家安东.克拉夫特(Anton Kraft)所作。有趣的是这首曲子有将近一百年的创作者身分之争,因为克拉夫特之子质疑说:「此曲并非海顿所写,我的父亲才是真正的作曲者!」不少学者也同意,因为乐曲中用到的高把位、双弦奏法,都超出海顿当时的习惯用法。不过,到了五○年代海顿亲笔手稿在维也纳被找到后,再加上另一派拥海顿的学者找到一八○六年根据手稿出版印刷谱之后,这首作品的真正主人终于真相大白。 该曲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协奏曲奏鸣曲式,精巧典雅是基本品味,声部的交替缓而不迟,有股浓厚的贵族气。第二乐章慢板是三段式的小轮旋曲,舒缓的主旋律让我们了解到海顿也是一位「旋律高手」。第三乐章是轻快的轮旋曲,气氛明亮、轻松愉悦,暨有巴洛克的明快又有古典的雅致。要将这首作品的兴味奏出,节奏感以及分句的简洁相当重要,主奏与协奏声部要有富流动性的韵律感。(赖伟峰)
推荐版本 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哈诺伊/大提琴,保罗.罗宾森指挥多伦多室内管弦乐团■RCA 09026-60722-2■1983■博德曼
这首作品的经典名演个人推荐杜普蕾与巴毕罗里EMI版(企鹅三星),简洁的分句、深情的琴音,完全表现出海顿时期流畅明快,令人一听上瘾。 最新发行的版本是哈诺伊,不过这并不是新录音,而是1983年的重发片,是哈诺伊选集中的第六集,收录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从音色的丰润度来说,这张唱片表现杰出,大提琴琴身、琴版的共鸣细节清晰,多伦多室内管弦乐团与主奏的声音也相当融洽。哈诺伊的诠释一如他的装扮,亮丽的语法令人不忍把目光移开,充分展现女人妩媚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浪漫」海顿。哈诺伊为了争取更多表情细节,因此分句有拖曳的现象,因此在主协奏整齐度以及节奏感上就出现了搭配的难度,外乐章(一、三)快板时此情形更明显。不过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荒腔走板」的演出,哈诺伊能有今天的名气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音色「媚」力、雍容华贵的态势让我听到完全不同于杜普蕾的海顿。
4 贝多芬:第三、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共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在数量上或许比不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在艺术成就上绝对不遑多让。这五首作品分别是作品5两首,作品69一首 ,作品102两首。分别具备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的特色。在这五首作品中,以第三、五号最为出色闻名。 第三号在创作时间与乐曲性格都介于作品5与102之间。写于1807-1808年,提献给大提琴家同时是贝多芬的好友Baron Iganz von Gleichenstein,他同时有点像他的经纪人。当时这两个人都爱上Malfatti姊妹,但是Gleichenstein抱得美人归,而贝多芬却失意情场,因此这首曲子充满泪水与悲伤。由一段完美的旋律大提琴独奏地拉出,展开了充满罗曼蒂克的第一乐章,该乐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抒情的主题。诙谐曲的部份主题出现三次,分别再两次中段(trio)的前、中、后。第三乐章由慢而快,在如歌的慢板后紧接着明亮紧致的奏鸣曲式,而主要的主题与他的Rasoumovsky弦乐四重奏相同。 第五号可说是五首中的巅峰之作,无论在技巧、和声、乐曲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打破古典形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缓慢序奏、终乐章以赋格开头的惯例。第一乐章就大胆奔放的由钢琴导入,开始精神抖擞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情绪虽然感伤,音乐语句却恬静带有升华感,大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交织紧密,对位法充分被运用。紧接着第二乐章不中断演奏的第三乐章的,复杂的双重赋格深深的影响到布拉姆斯的同类作品。跟贝多芬自己的交响曲比起来,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在气质上相当内省,寓意深远。(赖伟峰)
推荐版本 贝多芬:第三、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罗斯托波维奇/大提琴,李希特/钢琴■Philips 442 565-2■ADD/2CDs/1961-62■宝丽金
要选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经典版本,本片当然实至名归。其中第三、五号是最新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罗斯托波维契与李希特两大天王,光是名号就吓死人!而且两张平价CD将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全部收录,在荷包考量下更是划算。罗斯托波维奇得诠释相当理性,没有加油添醋的肆虐,整体呈现自然无欲。最精彩的当然是两位大师在竞奏交叠、声部对位,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两个人的合作让充满抽象、绝对的奏鸣曲,浮现前所未有的思想纹路、心情脉络。罗斯托波维奇在运弓起落,起承转合之间的确不辱他当代大提琴巨擘的名号。
5 舒伯特:琶音琴奏鸣曲
阿贝鸠奈奏鸣曲也叫做琶音琴奏鸣曲,原本是为琶音琴(Arpeggione)这种乐器而写。琶音琴或称吉他大提琴,这是一种六弦的古乐器,此乐器现在可说渐被遗忘,但是舒伯特此曲为琶音琴留下最好的历史文献,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由于琶音琴几乎可说是失传,近代这首作品经常被改编成弦乐器主奏,例如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受到乐迷极大的欢迎。 舒伯特一八二四年写该曲时,正与艾斯特哈奇一家人在采里次避暑,心情相当愉悦快活。而且当时他与伯爵公主卡罗丽娜也有绯闻传出,在爱情的滋润下乐曲当然优美动听。另外,采里次当地充满浓厚的匈牙利风情,舒伯特也深深受到影响,喜欢上匈牙利风的音乐。在琶音琴奏鸣曲中,他在琶音琴这种又有吉他又有大提琴的乐器上,表现了奔放热烈的匈牙利音乐个性。 整首曲子仅二十分钟,第一乐章由钢琴与大提琴轮翻奏出我们所熟悉的旋律,是带有羞涩与憧憬梦想的主题,充满着歌唱性。第二乐章是三段式的自由变奏曲风格,主题充分发挥歌唱性(舒伯特的专长),音乐听起来没有结构严谨的包袱,而另有一种疏通的自由。第三乐章大提琴做出琶音琴效果,应该是现代的改编曲模仿当时琶音琴,歌谣味浓厚的匈牙利音乐特质,可以清楚地听出来。时而豪放的匈牙利乐句会突然地插入优雅的主题中,虽然有些突兀,却表现了舒伯特难得一见轻快俏皮,可见他当时得心情一定是好到了极点。阳光、自由的呼吸、悠闲的生活步调,的确是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充分条件。(赖伟峰)
推荐版本 舒伯特:琶音琴奏鸣曲 ■罗斯托波维奇/大提琴,布瑞顿/钢琴■Decca 443 575-2■ADD/1968■福茂
本曲的经典版本,我个人追随刘仁阳顾问的选择,推荐罗斯托波维奇Decca版。曾获得日本唱片艺术第一名的殊荣的唱片,前不久才发行CD。这张唱片中有着罗斯托波维契与布瑞顿的友谊吧!还有发烧级自然真实的录音!以及亲昵紧密的对话诠释! 大提琴与钢琴表现出合作无间的亲昵感,堂音丰富、细节清晰。大提琴的声音不仅通透有甜味,弓毛与弦的摩擦质感高贵如天鹅绒一般滑顺,琴音变化相当丰富。连刘顾问都夸赞:「好久没有听道录得这么有灵气的大提琴声音。」第二乐章的主题拉奏,让人不禁怀疑,到底舒伯特当初是为琶音琴还是大提琴写这首曲子?怎么罗斯托波维奇的琴音表现与乐曲那么契合。这绝对是一张音响迷必备的唱片!
6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首a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舒曼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同类作品。一八五○年十月,舒曼接受了杜塞多夫市音乐总监一职,高兴地与家人前往履新,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以大约两个礼拜的时间迅速地写下了这首协奏曲。舒曼对大提琴的喜爱起码可以追溯到一八三二年,我们从他一八四二年的钢琴四重奏与五重奏,一八四九年的五首民歌风大提琴小品中可以窥见。 这首协奏曲当时并未即刻出版,一八五四年,深受精神衰弱之苦的舒曼在病中藉由修改这首乐曲得到了慰藉。此曲于一八五四年出版,但直到一八六○年舒曼死后四年才举行世界首演。 舒曼在这首曲子的原稿上注明了「Konzertstk」(有管弦乐伴奏)的字样,正如他所标示的,此曲的管弦乐部份居于伴奏的角色,主要皆由主奏大提琴来发挥。 第一乐章由木管与弦乐器拨奏奏出a小调和弦后,大提琴的第一主题随即进入,自此大提琴无论在发展部或再现部,始终居于主奏的要角,而乐团则居陪衬角色,几乎可说是衬底的背景。 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二乐章,这是只有三十四小节长度的短小乐章。在弦乐的拨奏中,大提琴呢喃地奏出如歌的主题,乐团中的首席大提琴接着与之应合。不久,乐曲便进入「稍为活泼的」部分,接着在木管乐器的提示下,再现了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则转变成本乐章的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在独奏大提琴的一段短小乐句中,进入终乐章。 第三乐章一开始,便由管弦乐以强有力的和弦与独奏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接下去可说都是属于这个主题的发展。接近尾声时,大提琴有一段精彩的装饰奏,然后乐团部份渐次加入,一起明快地结束全曲。(薛介维)
推荐版本 舒曼、亨德密特大提琴协奏曲 ■史塔克/大提琴,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挥邦贝格交响乐团■RCA 09026-68027-2■DDD 51'36" 1995■博德曼
史塔克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在Mercury灌录舒曼大提琴协奏曲,那个版本展现出大师壮年时期凌厉的技巧,演奏锐气十足,展现出大开大阖、一夫当关的气势。这个RCA版录于九四年,史塔克已经七十高龄,年迈的他当然在体能状态上不复当年,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较为圆熟的风格,在速度上也较慢,与年轻时期相比又是另一种不同的风味。指挥Dennis Russell Davies的伴奏相当好,乐团的各声部在他的棒下极为平衡,与独奏十分契合。片中另外收录亨德密特写于一九四○年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了纪念一九九五年他百年诞辰),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二十世纪的作品就退避三舍,请听听那具俏皮、诙谐进行曲风的第三乐章,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录音上乘,各声部清晰分明。
7 布拉姆斯: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
我们么都知道布拉姆斯与巴哈、贝多芬合称三B,他一生只写过两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e小调作品38、第二号F大调作品99。这两首作品无疑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作品。 第一号完成于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即将完成时,当时布拉姆斯从克拉拉舒曼的别墅返回维也纳,耗费三年的时间才完成。经过二十一年后,布氏又写第二号。当时他已53岁虽青春不再但是音乐更加洗炼,此曲与他的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差不多时间完成,当时他人旅居瑞士的托恩。 第一号的三乐章中,第一乐章的重头戏就是仿效巴哈赋格与艺术、贝多芬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终乐章的赋格,布拉姆斯将大提琴与钢琴的份量写得一样重,并没有刻意凸显大提琴而压抑钢琴的企图,因此与其叫大提琴奏鸣曲,不如叫钢琴、大提琴二重奏曲。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是本曲先完成的部分,在速度上第二乐章要求要近似小步舞曲,律动感要够但是又不能失去第二乐章该有的抒情婉约特质。第三乐章完成于1862年,不过当时缺乏结尾部分,一直到1865年才加上结尾部分。在第一号中,布拉姆斯为钢琴写了厚重复杂的和声,因此大提琴的拉奏必须相当具有力道,才能让声音不被钢琴淹没。原本写有慢板乐章,后舍弃不用。 第二号热情的第一乐章开头令人印象深刻,相当具有震撼力。慢板时大提琴以布拉姆斯相当偏爱的拨奏出现,刻意地拨动听者的心弦。第三乐章六八拍的八分音符连奏,是十足别致的主题。第四乐章则是轮旋曲式,大提琴双弦的拉奏运用得相当多。(赖伟峰)
推荐版本 布拉姆斯: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 ■Maria Kliegel/大提琴 ,Kristin Merscher/钢琴■Naxos 8.550656■DDD■滚石
此曲的经典版本无疑是:杜普蕾/大提琴,巴伦波因/钢琴(EMI CDM 7 63298 2,科艺百代)两夫妻的合作,琴音深刻渗入脊髓、感人肺腑。目前最新发行的版本,则是Naxos的Maria Kliegel版。这位出生于德国曾获罗斯托波维契大奖的女大提琴家,运弓平稳、技巧扎实,称不上是舌灿莲花的光芒耀眼,道有田野隐士的平淡致远。在解读诠释这两首作品上,Kliegel不吝释放能量,充分展现布拉姆斯乐曲的内蕴力道,情绪也没有流于过激的沉溺。说实话,Kliegel分句上大刀阔斧的砍劈,不拘泥小节上的修饰,颇有大师朱铭的大型木雕气势,言简意骇、气势浑然,您甚至会误认为她是男性演奏家。虽然这两首作品的录音相当多,但是在杜普蕾与巴伦波因的经典版本之外,Naxos此版也属上乘丝毫没有廉价灌水之感。
8 德弗札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
如果要从协奏曲的角度推荐一首入门曲,那我会非德弗札克不选。因为德弗札克的音乐有非常强的旋律性,建构在坚实的曲式架构上。近代乐派之的欧陆作曲家中,我最欣赏的两位:史梅塔纳与德弗札克,都对斯拉夫民族怀着深厚的情感,并勇于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中。 于1895年完成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弗札克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应聘前往美国纽约国民音乐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for Music)任院长职期间的创作之一,后回国转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才将这阕协奏曲题献予本国的大提琴演奏家哈努雪.威汉(H. Wihan)。 这首作品哪里好听?当然是旋律好听,第二乐章的主奏大提琴以丰润浑厚的音色,在中低音区里游走出故乡之爱。而协奏乐团在德弗札克的笔下,则已脱离传统协奏曲的陪衬角色,与主奏大提琴形成对等的地位。特别是乐团编制部份,更因为低音号与长号的加入,打破传统只有法国号、小号的二管编制,让整体的音响性有更壮观的表现。另外,德弗札克汲取在美任教三年的经验,将当地黑人灵歌的曲调结合波希米亚舞曲的节奏,成就出终乐章的回旋曲式。至于主奏大提琴呢?在德弗札克的安排下,除了灵活运用中低音域的音色外,还勇于向高音域的极限挑战(高音La, Si),克服双音把位在快速移动上的高难度挑战,展现出大提琴宽广音域上的丰富多变。整体来说,这首乐曲所拥有的活泼的节奏与浓烈的情感,在华丽的管弦技法安排下,仍然展现出浪漫乐派的特性。(廖玫玲)
推荐版本 德弗札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罗斯卓波维奇/大提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DG 447 413-2■宝丽金
DG旗下有两位天王级的大提琴名家,一位是傅尼叶,另外一位是罗斯卓波维奇。这两位大师的德弗札克,光从演奏成就来说,均为世有定评的名盘。前者是日本三百名曲之一,后者更荣获企鹅的三星戴花。前者刚悍的曲风表现恢宏的张力,后者丰润纤细的音色,与乐团合作出圆融协调的默契。至于哪一版好呢?得视个人喜好而定。值得一提的是,录于六○年代的罗斯卓波维奇版,最近在DG精心策画下,以大花版传奇录音系列重发问世。不论就曲目的代表性(另有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阵容与录音技术,都是值得珍藏的名盘。
9 圣桑: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被奉为法国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圣桑,其作品总带有一贯端正典雅的形式与乐思,弥漫着浓厚的古典主义风。这首写于1870年的a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在整体的架构上较其它的协奏曲来得小巧玲珑,三个乐章不间断的连续演奏,只须花得二十分钟左右便可奏完。其中第三乐章的主题还与第一乐章重复发展,事实上,也可以视为一首超大型的单章乐曲。此曲在恪遵古典作法下,在方正小格局之下,谨守主从地位,给予主奏乐器宽广的空间作技巧性的发挥。不过,从受限的架构,音响力度上的薄弱,与主题张力的不足各方面来看,常让这首乐曲陷入新鲜不足的诟病中。 至于,拥有丰富独奏、室内乐合奏经验的拉罗,在作曲才能尚未能被肯定之前,就是一位弦乐器的演奏者。日后将演奏经验运用到作曲上的成功例子有小提琴的「西班牙交响曲」,以及d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拉罗在这首曲子中,从开始的宣叙调,到恬美的间奏曲主题,再到哈巴奈拉舞曲快板节奏,充分撷取异国(西班牙)情调的素材。再者,拉罗对大提琴富抒情人声的音色也掌握得相当好,并借助管弦乐华彩丰富的配器,展现各个声部均衡下的力度与美感。(廖玫玲)
推荐版本 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苏菲.罗兰/大提琴,吉伯特.瓦加指挥BBC爱乐管弦乐团■ASV CD DCA 867■DDD/64'47"/1993■韵顺
这是一张以法国作品为主的专辑,除拉罗、圣桑的协奏曲外,另有马斯奈的「幻想曲」。对同是女性演奏家来说,苏菲.罗兰在掌握乐曲的行进上较哈诺伊来得好,而且她不仅能抓住大提琴抒情音色的特质,于造句间展现旖旎婉约的歌唱性,更在旋律线条的起伏上展现应有的力度,做好乐句间的联系工作。整体说来,就圣桑一曲,苏菲.罗兰以自然不造作的音调,让灵动浪漫的气质萦绕而生。如果你听过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就当知道该曲在异国情调与取材上的偏重,而这首d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如此。苏菲.罗兰以扎实平稳的技巧与酣甜的句法,像是默契良好的多年老友般的与协奏乐团合作无间。
10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
作品编号85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艾尔加晚年之作(1918-1919年),这个时期的艾尔加,前有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名闻于世,在英国境内已是一位倍受尊崇的作曲家。 原本就带有阴沉性格的小调,在e小调以悲哀激烈的引导下,先是唱起庄重严肃的宣叙调作为开场。继之发展的主题旋律又在大提琴抒情呢喃的中低音域里游走,如此强烈撼人的开场白,是这首作品最先吸引人的地方。再者,请聆者多多熟悉这首曲子,将会发现第一乐章的宣叙调是贯穿于整首作品的中心乐念,最后将会在第四乐章里有完整的收束。至于诙谐曲与终乐章里的花奏,则高度发挥技巧的精炼度。而以和声对位取胜的慢板,在抒情的曲调中不时存有一缕灰色的浪漫。单就旋律上,虽不如德弗札克来得煽情华丽,却成功的在与协奏乐团的搭配合作上,赢得更深更浓更美的情感。 这首作品在完成的同年就举行首演。另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同为艾尔加具代表性的两首大型器乐曲的作品。(廖玫玲)
推荐版本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 ■Yoohong Lee/大提琴,曼纽因指挥皇家爱乐管弦乐团■Tring TRP 061■DDD/55'28"/1996■喜玛拉雅
老录音固然值得收藏,如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岂能对杜普蕾一版(EMI)失之交臂?但是站在世代交替的立场,不妨也试着关心一下市场上的新作。皇家爱乐系列之艾尔加大提琴作品,请到的是一位韩国男孩-Yoohong Lee,话说从小资赋优异的Yoohong,十岁与汉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登台首演,年纪轻轻便有不少与乐团合作演出的经验。Yoohong在这张录音中一一做到的成熟造句与洗练的技巧,是非常不容易的,遑论深刻优美的宣叙调,在他手中演来确能动人心弦。协奏的皇家爱乐,由小提琴手出身的曼纽因领军,酣畅淋漓的管弦乐线条,以收放自如的张力,亦步亦趋的追随主奏大提琴铺陈出深情的旋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