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圣而纯净 - 谈「安魂曲」徐鹏博 [复制链接]

1#
神圣而纯净 - 谈「安魂曲」徐鹏博
    若要说台湾在这个世纪末有留下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情,我想「921大地震」一定是个不可抹灭的创伤。它带走二千余人的生命,也搞乱了整个社会既定的秩序;但同时,它也凝聚了台湾人的团结力量。来自社会各界的赈灾活动持续不辍,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彷佛又激起了许久不见的人情味。当然,艺文界也是动作不断,例如预定要在国家音乐厅演奏的国内外团体,都纷纷进行义演或更改为较深沉或是悲伤的曲目,除了以音乐来抚慰人心之外,也为罹难者敬上最深切的哀悼之意。 提到最能够为死者表达哀恸气氛的古典音乐,除了一些赫赫有名的慢板音乐之外,安魂曲(Requiem)算是最能切合情境的,因为「Requiem」在拉丁文里是就是「安息」的意思。虽然聆听安魂曲的深沉与悲哀常常会压得听者喘不过气来,听完后心情也不会很好,但就艺术价值来说,它还是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期的「音乐之门」,我们就来了解安魂曲的背景,哪些作曲家谱写了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曲子,以及哪些演奏版本值得推荐。弥撒曲的延伸要了解「安魂曲」,我们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弥撒曲」(Mass),因为安魂曲就是弥撒曲里特殊的一个种类。弥撒曲是欧洲中古世纪所留下来最珍贵的音乐遗产,它分为二大类:第一种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演奏的曲子,每天都有机会在教堂里听到,是中古世纪以来基督教徒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在特殊宗教性节日或是特定时间里所指定演唱的弥撒曲,而安魂曲就是第二种弥撒曲的变形。因为遗族要为过世的人举办弥撒活动,安魂曲就在这种场合里适合拿出来演唱。其中布拉姆斯为了纪念过世母亲所作的「德意志安魂曲」,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它和弥撒曲一样,音乐家原本作曲都有它宗教上的目的,但是后来大多是从纯音乐艺术的价值去谱曲,演奏的地点也不再限于教堂这种神圣的地方。所以,安魂曲到现在也就变成了古典音乐的一种曲式,就像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一样。了解它的来源之后,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基本结构。安魂曲大致可以分为进台经(Introit)、慈悲经(Kyrie)、末日经(Sequence)、献祭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n)等八个部分,作曲家们会依照他们个人的想法,增添或删减部分乐段,但至少都还保有基本的模样。整体的架构和弥撒曲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弥撒曲里比较快乐气氛的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二个部分,在安魂曲里则被删掉了,如此一来也比较符合安魂曲的本意。然而对于非基督教徒的人来说,聆听这些音乐是并没有多大差别的,因为庄严的气势、有秩序的语句、制式的结构、歌词大多取材于圣经等等……都是它们的共通之处,就古典音乐欣赏者的角度来看,享受纯音乐性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事。莫扎特为自己作安魂曲说到有名的安魂曲,十之八九的人都会想到莫扎特的天鹅之歌 - 「安魂曲」K.626。话说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接近完成的1791年7月某一天,突然有一位穿著灰色斗篷的陌生男士来拜访他。这位举止怪异的客人未没有多说话,只是拜托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而且立刻就付了一半的订金,没有留下姓名就跑掉了。一生多病,又爱藉酒浇愁的莫扎特,在这个时期的健康状态已经很差了,所以他才会幻想着这位男士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死神,而「安魂曲」便是为吊唁自己的死亡所写。虽然,莫扎特后来知道这位灰衣男士其实是瓦尔泽格伯爵的仆人莱特盖普,但是死亡的阴影已经挥之不去。为什么伯爵不说出自己的名字呢?因为这首安魂曲是为了假自己之名送给死去的妻子,但是伯爵自己的作曲能力又不够,所以要请莫扎特帮忙创作,以便在妻子忌日上亲自演奏。虽然莫扎特手头上还有其它工作,但是为赶在约定时间之内交出曲子,他也只得一边流泪一边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恶化,终于在12月4日夜晚,写到第三部「末日经」的第六曲「泪之日」(Lacrimosa)第八小节部分,莫扎特感到力不从心,表示无法再继续提笔了。他似乎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学生苏斯麦尔来到他面前,指示曲子的未完部分。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撒手西归。对于莫扎特未能及时赶完这首曲子,感到惊讶的不止是瓦尔泽格伯爵,莫扎特的妻子康丝坦采也同样震惊,因为这样她就会拿不到另外一半的委托费,想要为莫扎特办后事可说是难上加难了(莫扎特临死前,家里已经是家徒四壁,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她赶紧吩咐苏斯麦尔,把剩下的部分写完,才顺利地拿到了报酬。如果你有看过电影「阿玛迪斯」的话,一定会为下葬那一幕感到意外吧!首先,莫扎特到底有没有使用棺木下葬是很值得怀疑的,而且当时并没有一个人一个墓的习惯(除非是贵族);而且根据资料,当时的葬礼分为四个等级,一等是贵族的葬礼,二等和三等是一般人的葬礼,四等是贫民的葬礼,而莫扎特是以三等的身份被下葬的(贝多芬是二等),葬在公墓里。精巧高贵的安魂曲在某种意义上,莫扎特是为了自己写下这首安魂曲的,但大部分作曲家写作安魂曲的动机都是因为至亲的人去世,例如前面提到的布拉姆斯就是。而法国作曲家佛瑞也同样是为了自己父亲的死亡所写的 - 原本是为了要表达对于失去父爱的失落感,想不到写到一半时,母亲也跟着去世了。在这种双重打击之下,佛瑞自然有更深沉的悲凄,在1888年写下了这首旷世名作。但是,安魂曲并不一定就充斥着鬼哭神号的嘶喊。这首安魂曲不同于其它之处,在于它表现出了法国音乐特有的精细与高贵感,而不是以厚重和声与庞大的结构取胜。佛瑞写出了安魂曲领域里难得一见的珠玉之作,轻巧简洁,但悲伤的本质却直指人心,不加一丝浮夸,在音乐里没有同时期或早期作品那么充满恐布、神带来惩罚的激烈,而是一种归于内心的宁静与和平。简言之,他是以比较理智、比较平衡的心态来做这首安魂曲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自己组织了曲子的后半段,拿Pie Jesu、Libera Me、In Paradisum等比较代表信仰与和平的歌词来谱曲,取代原来的架构,连神怒之日(Dies Irae)的旋律也变得很温和。在佛瑞的心中,死亡成为一种愉悦而平和的解放,是对远方幸福(大概就是我们口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渴望,而不是痛苦与受难的经验。戏剧性十足的安魂曲以歌剧见长的威尔第,在他所写的「安魂曲」里也充满了情绪化的、戏剧性的音符。当初他是为了纪念19世纪二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前辈:罗西尼(Rossini)与曼佐尼(Manzoni)而谱写的。后来威尔第也试着在曲子里表达「生命的苦难」这种抽象想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一直把自己当做是一位专职的歌剧作曲家。这首曲子的风格与前述二首大作不同,它十足地表现了意大利毫无拘束的旋律与人声特色,也展现意大利音乐的奔放传统,看看他在「神怒之日」里的比重是多么的大。曾经有人说,因为威尔第的安魂曲创作还是不脱歌剧格局,所以艺术价值不高。这种说法见仁见智,但至少它或许是一首最不适合在教堂里演出的安魂曲吧!虽然如此,威尔第与莫扎特、佛瑞二人的作品虽然风格大相径庭,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三首安魂曲。想要对安魂曲入门的乐友,也可以直接从这三首作品开始。介绍好唱片看完了对这三首曲子的粗略介绍,你应该对安魂曲的性质有个底了吧!那么笔者再提供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版本。由于这种合唱作品的录音要求相对提高,所以要在安魂曲里找到发烧片是挺困难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柯林.戴维斯爵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与合唱团的白辽士「安魂曲」。这张唱片在发行不久后就得到葛莱美奖「最佳录音」的殊荣,而且也是刘顾问在众安魂曲里的上上选之一,演诠俱佳而且同曲目版本并不多,是一张很值得购入的好片。另一张值得注意的焦点,则是布列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布列顿「战争安魂曲」。这张录音在企鹅评鉴里三星带花的原因,八成是因为布列顿亲自指挥自己作品的权威性,但我们也千万不能忽略它在录音上的高水平表现,合唱与乐团的音像都很清楚,定位感与空间感在好的系统上简直是历历再现。但是,音乐本身不太好消化就是了。还有一张唱片是由克路易坦指挥巴黎管弦乐团的佛瑞「安魂曲」,法国人指挥法国乐团演出法国曲目,自然是再道地不过了。虽然此曲的版本多如繁星,但这张唱片还是资深一辈乐迷眼中的必备盘,录音水准也深获刘顾问的肯定;最近EMI的「GROC」系列也重发了这张唱片,可见唱片公司对这张经典名盘的重视。另外,这些经典名目的经典录音也是不少,例如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的莫扎特「安魂曲」、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朱里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威尔第「安魂曲」等等,都是公认的名盘,相信不需笔者在这里锦上添花。最后倒是可以多注意注意古乐派的录音,因为他们总是会带来新面貌的诠释方式,听起来比较没有那么沉重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Harmonia Mundi旗下指挥Philippe Herreweghe,所录制的莫扎特「安魂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简洁精准又不失重量的方式来诠释这首沉重的曲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语安魂曲在基督教世界里有着洗涤心灵的功用,恍如天国降临一般的景像,天使传来抚慰人心的声音,即使是没有同样文化背景的我们听到这些曲子,也可以感受到那股神圣纯净之气。对于不幸遇到这么大灾难的同胞,安魂曲正有让心灵平和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2#

为大自然对丑恶人类的惩罚,顶~~~~
TOP
3#

让你破坏大自然。。。。。。
TOP
4#

老婆不让我听安魂曲,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