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典的朋友请进 [复制链接]

1#
请问大家哪个品牌的CD最多。

鄙人以DGG居多,EMI的最少,感觉DECCA的工艺实在糟糕。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3-6-11 11:10:44 发表的内容
实在不好意思,这两个品牌我是见过不少,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一张都没买。没办法啊,银弹不够啊........,光是弄清楚几个大牌子,就够头疼了。



呵呵!买些YLJ就便宜多了,象【ASV】如果是正版的价格都比较贵,可能是英国佬用英磅,而我们却是用人民币的原因吧。
TOP
3#

龙神转世 在 2003-6-11 0:25:55 发表的内容
请felixcat兄介绍一下【Elite】和【ASV】两个品牌唱片。


实在不好意思,这两个品牌我是见过不少,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一张都没买。没办法啊,银弹不够啊........,光是弄清楚几个大牌子,就够头疼了。
TOP
4#

要想知道它是美德荷版太容易了,打开看不是难事,现在海印的几家都让拆和试听的。除非你不是在广州买那就难说了。
EMI的东西我是开始时不喜欢,听到后来越发喜欢。只是我觉得它的包装有点土,我比较看重这个。所以一开始时买得少,现在很多货已买不到了。
我买的多的是DG,可能也是被它的设计所吸引。
有一次我买了一张大烟斗的庄严大弥撒,后来看书重点介绍的是卡拉扬版,就把大烟斗让了出去换成了卡版,回来一听真是一点感觉也没有,那种崇高感我在卡版里感受不到。只是录音好。
不明白大烟斗的那张录音演绎都很不错的(63年的立体声)庄严大弥撒为什么会列入“历史录音”里?
有时候我很烦那些打些录音好招牌的所谓名版,如果演绎和录音两者只能让我选其一的话,我宁可选前者。
最后编辑阿龙
TOP
5#

请felixcat兄介绍一下【Elite】和【ASV】两个品牌唱片。
最后编辑龙神转世
TOP
6#

felixcat重质不重量的收藏,有眼光。
另外,EMI的唱片比例稍低一点,EMI天使版的CD绝大多数已绝版,还有供应的多是荷兰版,要赶快找啦,否则可能会后悔。
TOP
7#

可能是欣赏风格不同,几大唱片公司里我反而最喜欢EMI的风格,尤其是它的弦乐群录音。演绎上,它签约的音乐家阵容之鼎盛恐怕还在DDG之上。
单声道时代,富特文格勒,比切姆,卡拉斯,克莱斯勒,克伦佩勒,卡拉扬,施纳贝尔,所罗门等当时顶尖大师们就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认为权威的唱片。
立体声世代,塞尔的马勒《少年魔角》;大烟斗的贝多芬《英雄》《田园》,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及《德意志安魂曲》,布鲁克纳第四,七交响乐;保特的沃恩威廉斯交响曲全集;杜普雷的艾尔加大协;斯托科夫斯基的傲尔夫《布兰诗歌》,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古典“四大天王”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比切姆的戴留斯;巴比罗利的英国弦乐,马勒第五;米凯兰杰利的拉威尔钢协;还有七十年代旗下的普列文,佛雷莫,布尔格莱德。如果再加上歌剧等声乐作品,演录俱优的必备名盘简直数都数不过来。
TOP
8#

哦,对了忘了RCA添!
RCA我的以Living Stereo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是电影系列、一些RCA没被BMG收购前的出品。
RCA的录音怎么说呢?我的感觉是,Living Stereo动态挺不错的,不过大部分的录音细节比较模糊,比如说长笛声部若隐若现,根本一点都不像在音乐厅听现场那样清晰。当然,少数一些动态又大,细节又丰富的Living Stereo,早就成为抢手货了。所以Living Stereo我要听的其实就那么两三张。反而电影系列听得还算比较经常。
TOP
9#

    DG Original系列嘛,只要翻开这个系列的任何一张唱片的说明书的倒数几页,看看DG介绍他们自己的Original Bit Processing技术,里面就会提到:这种技术在混音过程中,采用了“听觉心理学”的调整。
   所以说嘛,我们听到Original系列的声音是被处理过的,就好像我们看“家庭影院”那样,声音经过什么“DSP声场处理”“模拟3D影院模式”等等,看电影还可以接受,假如是听纯音乐呢?
    所以Original Bit Processing技术在科学上是相当不客观的。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DG前些年的“4D”技术是基于Original Bit Processing的,但是有没有发现,近年来DG的新录音,就绝对不再标上“4D”,而改回一般的数码录音标示?DG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做,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想再用“4D”技术,我想起中奥妙大家心里是明白的。
    如果还看不明白,这样说好了:其实Original系列采用的Original Bit Processing 技术,其实本质就是我们熟悉的“雅马哈公司的DSP声场模拟技术”。
       好了,相信大家现在已经明白为什么有这么一种说法:买DG的录音,宁愿买旧的高价版,都不去买新的经过Original技术处理版。
TOP
10#

本人数量上暂时还是DG最多,有上百张,但是这几年已经不买DG了,因为DG的声音实在是........
第二多的就是Philips,也有上百张,如果算上日本版24bit限量那些,数量就远远多过DG了;Philips我经常听,因为声音质量和演绎都有一定水准;
排第三的是Decca,有70来张,其中过半的是The Classic Sound系列;我听得也较多,因为有Wilkinson在;
排第四的是Mercury,大约有30来张,不过现在很少听,因为声音不合我的欣赏口味;
排第五的是Classic Record的那些24K金CD,还差几款就收齐了。不过这个比较不公平,因为这个公司有关古典的金CD就那么20来款,把它都收齐了数量上都达不到上面那些规模。不过这个我听得最多,因为它的声音质量正如它的售价那样——绝对高!
排第六的是CBS/Sony,主要是Bruno Walter的录音,这些我也听得很多,因为声音实在太好了。这个系列要努力;
排第七的是Telarc和RR公司的,不过现在我已经把它们当作Rubbish来看了,很久没动过了;
再往下就是EMI和Klavier了,数量上差不多。不过Klavier的唱片现在不好找;我还时不时听听Klavier,过过Hifi瘾;
排最后的要算是Lyrita,不到10张,不过确实张张极品,我听得最多的是Boult指挥Parry作品一张、Holst作品一张。
剩下的都是一些很零星的杂牌了。
TOP
11#

Telarc早年搞了不少,象“红衫崽”、布兰诗歌,不算是Rubbish。

BMG我不少,但MADE IN USA的现在难找

DG的ORiginal版还是很有味道的,正!
TOP
12#

首先多些Dr kuang的赞誉。我收EMI不多是因为我知道的演奏+录音具佳的唱片不多——不是我故意抵触他,因为现在真是很少人去介绍旧版EMI;
另外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打开包装而知道里面是荷兰版还是德国版、英国版,所以有时看到都不敢买。我现在能够十分确定是德国压片的只有两张——一张是帕尔曼和Martinon指挥巴黎管弦乐团演奏的法国小提琴作品,天使版;另外一张是卡恰图良指挥自己作品的那张,不过是54年单声道录音,声音算是单声道里的顶尖了。
TOP
13#

老兄的唱片收藏叫人羡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