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女性歌坛的变迁 [复制链接]

1#
如果拿香港女歌手和男歌手做个比较,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男歌手占据了多个时代的乐坛掌门人宝座,但其音乐风格却是墨守成规五十年不变式的传统情歌;与之相映成趣的,香港女歌手虽然长期处于歌坛天王们的阴影之下,但其形象、风格却随时代的潮流千变万化。按照音乐风格和歌手群体类分,香港女歌手在香港流行音乐几十载的风雨里程中大致可分为五代,每一代的女歌手都有和其所处时代紧密相连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  一国语流行曲时代  旧上海和新台湾  在没有形成独立的本土流行文化之前,香港的娱乐圈几乎被清一色的舶来品所占据,外来文化对早期香港的流行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香港流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为逃避战乱而陆续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人们给这片现代文化极端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旧上海的电影和音乐,而白光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个漂亮而能歌善舞的女艺人将旧上海特有的华丽绮靡的摇曳风情带到香港,《玫瑰玫瑰我爱你》、《夜来香》等歌曲的广为传唱使白光成为香港人记忆之中最早的“本土”明星。  旧上海式的国语流行曲随着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迅速没落,殖民文化全面入侵香港流行音乐。直到七十年代,一代华人巨星邓丽君的出现再次唤回了香港人的国语流行曲情结,《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橄榄树》等散发清新气息的新派国语歌成为这一时期香港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从白光、姚苏蓉到邓丽君、齐豫,这一时期的香港流行音乐舞台基本被外来歌手所占据,本土歌手无所作为,香港流行音乐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主题曲时代  看电视学唱歌  七十年代,许冠杰开创粤语歌曲先河之后,香港粤语歌曲发展迅猛,很快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已渐有取代国语流行曲成为本地音乐的主流的趋势。由于唱片公司对本土文化的扶持和运作尚未形成规模化和词曲创作人员稀缺等原因,电视剧成为传播粤语歌曲的绝佳途径。伴随着一部部优秀电视剧集的播放,香港首批粤语女歌手脱颖而出,受到市民的欢迎。国语歌曲开始退出香港舞台,本土流行音乐文化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  在一众凭借电视剧主题曲红得发紫的香港女歌手中,甄妮是最突出的一位。……其他女歌手也不遑多让,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勇敢的中国人》,叶丽仪的《上海滩》也唱得家喻户晓,还有张德兰、奚秀兰她们也因此成为香港歌坛第一代“天后”级人物。  在电视剧主题曲流行得一塌糊涂的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女歌手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自我风格,她就是徐小凤。从早期饱含旧上海风韵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电视剧主题曲《婚纱背后》,到感叹世事无常的《顺流逆流》,再到大气而深沉的《长城》,徐小凤始终用她那一贯的沉稳歌喉去诠释那不断变幻的失态人心和深沉凝重的家国情怀,在一片浮躁的剧集主题歌风潮中显得卓尔不群,赢得了人们的敬意。  纵观这一时期的香港流行音乐,粤语歌曲借助电视剧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女歌手也开始迈出了成长过程中可喜的第一步。但这些流行一时的歌曲在创作上还没有摆脱国语流行曲时代的桎梏,限制主题式的创作也使这些歌曲无法达到深入都市人内心细腻情感的目的,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作为这些歌曲的演绎者,大部分的女歌手也因而表现出惊人雷同的演唱方式,除徐小凤外,这一时期的女歌手们并没有形成强烈的自我风格,这也是我们在回忆一些经典旧歌经常记不起原唱者名字的原因之一。  三天王巨星时代  梅艳芳领军四大天后  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繁忙的香港人开始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不痛不痒的电视主题曲了,而经过接近十年的酝酿,粤语歌曲的广受欢迎让唱片公司看到了粤语歌曲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香港的创作人(尤其是填词人)队伍也日渐壮大,一场流行音乐的革命风暴已经酝酿成熟。  这次音乐革命在女歌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唱片公司开始借鉴国外“明星制”的成功经验,对歌手从形象到歌路进行设计包装,请专业词曲创作人给他们度身定造歌曲,使歌手的个人风格鲜明凸现,从而使本土歌星有了前所未有的个人魅力。这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八十年代后期的四大天后:梅艳芳、陈慧娴、林忆莲、叶倩文。  1982年出道的梅艳芳凭借《蔓珠莎华》”、《赤的疑惑》、《交出我的心》等一系列电视剧主题曲迅速走红,但她并不甘心沿着前辈成功却毫无个性的道路继续发展。在唱片公司的精心策划下,她用“妖女”、“EvilGirl”、“烈焰红唇”等意识大胆的歌曲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妖气十足狂野性感的热力女郎,而她的慢歌里透出的沧桑气息也让人如痴如醉,音乐上的大胆革新让听腻了电视剧主题曲的人们耳目一新,霸气十足的梅艳芳成为与谭咏麟、张国荣鼎足而立的乐坛大姐大,风光一时无两。  尽管梅艳芳的绝代风华倾倒了香港众生,但其他女歌手的生存空间并没有因此而减缩。事实上,尽管在各大颁奖礼上领尽风骚,梅艳芳的地位却时时承受着其他女歌手的挑战,比如陈慧娴。她与梅艳芳的竞争在89年达到白热化,与梅的“夕阳之歌”同曲异词风格迥异的“千千阕歌”在市场上正面交锋,结果陈生生逼退了大姐大,大获全胜,随后推出的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更是香港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一时期最有艺术价值的女歌手则非林忆莲莫属。90年推出的《野花》、《梦了疯了倦了》成功地发掘了流行歌曲中的东方古典神韵,但这两张专辑在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际也使林忆莲遭受了市场的沉重打击,之后林开始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左右摇摆,从此一蹶不振。  叶倩文大概是这期间运气最好的一位歌手了。一首和风细雨式的《祝福》竟创下了香港乐坛一大奇迹――――在香港叱咤乐坛流行榜上整整逗留了八个月!1989―1990年间,梅艳芳和陈慧娴相继退出乐坛,林忆莲由于风格过于前卫而遭遇市场惨败,叶倩文得以顺理成章地填补真空,这个无甚个人特色的女歌手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香港歌坛的大姐大宝座,而且一坐就是几年,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四多元化时代  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  香港乐坛的成熟有目共睹,在经历了天王巨星的酝酿时期后,终于开始展现出其多元化的一面,其成就主要集中在王菲这位传奇歌手的身上。对于香港乐坛,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偶像工业制造的成功;二是香港音乐人不甘偶像化空泛而作出的种种尝试,但不幸的是,对香港音乐积年累月的误解像一个巨大的怪圈,使得一些坚持自己声音的人终究无出头之日。  王菲的情结来自于北京,但香港文化又使她吸收了最新最快的资讯营养,而王本人也很成功的避开了一些无聊的做派,我们不难发现,在其早期的成名作中,台湾作品占据绝大多数。用北京的音乐理念、香港的音乐手段及台湾的人文意识,王菲成功地成了一个嫁接的珍品。而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不仅是值得珍藏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她开阔了香港音乐更甚国语音乐的视野,带动了一大批追随其后的音乐人。  在追随其后的女歌手中,郑秀文算是很出风头的一个,无疑从造型与歌曲表现形式都有意无意接近潮流所带来的新鲜刺激,但猫扮老虎只得三分像。没有了明确的路线,郑只能是一个过客,尽管新专辑中收罗了新人类简约旋律加电子的新元素,但细究,却又在模仿了,而这一次,她的对象是更新一代。  彭羚可以算做实力派的一员大将,扎实与表现力丰富的唱功没有理由不出人头地,即使在王菲一统天下的时代。而彭羚的悲哀一直在于无法冲破固有的成就,尝试更加突出的风格,这一点上,她与郑秀文又差了一个等级,如今彭的地位有些不上不下,与同辈相比已数沦落,与新生代相比又毫无参考价值。  此外,这一时代涌现的重要人物还有:陈慧琳、胡佩蔚、袁凤瑛与天姿堂。而陈与胡的现象值得分析,陈的制作人是雷颂德,胡的制作人是刘以达,而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是刘以达,刘用一贯的旧电子风格,老达明手段来包装一个并不见功底的新人,有些勉强而为之。而香港乐坛在经历了这么多年蜕变后,对刘的老式情结失去兴趣,取而代之的是雷颂德清新的英伦电子手法。而袁凤瑛在罗大佑的包装下也冲劲十足,只可惜与胡一样,后劲不足,看来除去偶像外,实力歌手的个人修养应是第一要素。  五新人类时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新音乐群落的出现隐约已展现于二年前,那时几只灵敏的鼻子已嗅到了莫文蔚、梁咏琪、杨千华、张茵等与上代歌手的不同之处,但老天王们的不退不让与实力派越来越受到的重视,使这一现象的发展过程相当缓慢,其间有几件因素有意无意的影响了香港乐坛的更新换代。一是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口味变更,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硬摇滚一直雄霸乐坛,但近两年,英国的音乐以清新、简约、迷幻的色彩展露头角,渐渐整个世界被这种具有末世情结的嬉皮主义所笼罩。紧接着台湾音乐大举入侵香港,以新人类为主的少年偶像一个接一个抢夺各地市场,一时间令所有香港唱片公司为之感叹,这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日正在走红的几位歌手的价值取向。而老歌手任贤齐、阿牛等的成功也证明了拿开严肃面孔用轻松示人的可行性。  而这个看似繁荣的少年天下却不由得让人担心,香港乐坛在天王巨星时代与多元化时代所散发出的自主魅力难到又要被新一轮音乐文化入侵所替代。在女歌手中,容祖儿翻唱成名已不是秘密,卢巧音、叶佩文、小雪等新人类也无一不是千篇一律的英伦潮流化曲风,这对喜新厌旧的乐坛是致命的创伤。(转帖)
最后编辑KEN
分享 转发
TOP
2#

缺少了草根性,流行音乐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