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3北京国际音响展最好听的展厅 -- 传频声学听音室Quested罗杰... [复制链接]

21#

避震处理:

罗杰之声HM412FS这套系统采用的避震方案简洁但是合理,利用多层不同木材组成的三明治板子作为器材架承重板,采用每一层都隔离开的器材架柱子。

其实音响系统的避震处理,是一个无法忽略,但是又不能过度的问题。任何避震材料都会带来特有的染色,大多数情况下,增加避震脚钉,都会带来新的染色。我认识一个烧友,曾经疯狂的玩小叶紫檀避震,整个系统都放在紫檀桌几上,并加上小叶紫檀避震钉,线材也都要用小叶紫檀垫起来,玩的不亦乐乎。紫檀确实为他的系统带来了紧致丰厚而又有弹性的质感,但是播放任何音乐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质感是不合理的,时间久了也会让人厌烦。果不其然,几年之后,他放弃了所有的避震道具,恢复到了机器原本的脚钉。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2#

要不要避震?

那么是否我们就不必再做避震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如果没有器材架,各个器材叠罗汉放在一起,会带来很严重的共振问题,声音会变得很差,只要是不太差的器材架就会比叠罗汉更好听,因此器材架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不同的材料都会引入特有频率的共振,引入特有的染色,既然器材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选择一个设计合理的器材架尤为重要。避震产品的选择,并不一定非要是特别昂贵的,Hi-End的音响产品往往忽略了成本而采用以声论价的做法,其中还一些卖的很贵的产品,并不是因为他素质很高或者是成本很贵,而仅仅是因为它刚好有一个特有的染色,比较讨好人。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器材架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尽量选择多层材料组合,比如是多钟木材,或者是多种木材并复合高分子阻尼材料避震黑板之类。另一个原则是用手敲一下,没有特别明显的震动频率,声音也不会亮,也不会太死,比较自然好听。除此以外,设计师的个人品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设计师喜欢听古典乐,还是口水歌,喜欢Hi-Fi的音效,还是音乐内容的表达,都决定了他最终设计出的产品是什么水平。


避震脚钉?

那么有了器材架,还要不要加各种避震脚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必然的。每一种脚钉,都有自己独特的染色,如果你的系统刚好需要这种染色,可以中和你系统的某些问题,那么这个脚钉就是需要的。而且也确实有些卖的很贵的脚钉,声音有独到之处,只是花费不菲。不过我们总结下来,大多数情况,脚钉用了和不用,音质不会有本质区别,只是音色的调整。或者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用或者不用脚钉,你的系统的音质并不会提升。如果你的系统音色是平衡的,器材架也是设计合理的,那不用避震钉就很好了。如果你的系统音色需要调整,则可以尝试用脚钉来调整。

避震的精髓,

加拿大的SKYLAN是雨后初晴老板的御用脚架。9年前我和SKYLAN老板齐聚上海的时候,他就多次跟我讲,音箱脚架不应该吸收太多的震动,而是应该让音箱自由振动,但是又不会有能量集中的频段。那些做的很沉重可以完全吸收震动的脚架,反而会让音箱的声音不那么鲜活。20年前“成都老狼”也跟我讲过,线材的避震不是要完全吸收震动,而应该让线材可以自由的震动,因为自由的震动产生的是乐(yue)音。你没听错,线材也需要避震,而且效果也挺明显的,我们在做线的时候,压线螺丝要拧多紧,要如何拧,都是有讲究的。其实避震的精髓,就是用一些震动比较均匀的,好听的材料,来调整设备的震动频率分布,震动是不可避免的,让设备可以自由的均衡的震动,才是好的思路。刘汉盛主编在展会活动期间,还讲到了如何了解一种避震材料的声音特点,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材料的声音特点,也用到了很有用的一个小道具,现场给我们大家展示了不同脚钉的声音特点。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观看活动视频。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3#

五、房间的声学处理。

房间的声学处理,是传频声学这个听音室的重头戏。当时建立这个听音室,也是为了验证他们的声学处理方案,是否可以实现好的听音效果。那么大家也都看到了,结果显而易见,这个听音室的声学设计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大的空间,扩散做到了每个位置都能听到一致的声音和结像,而且全频都有近乎水平的频率响应,连刘汉盛主编都说“这真的不容易”。

这是一个面积165平方米的空间,长15.1米,宽10.5米,高5.5米。这么大的空间先做隔音处理,达到室内噪音18dB,再做声学扩散。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喇叭后墙以10,201根3cm见方的实心木块拼成扩散面,对 400Hz-6000H频域做扩散,其余天花板、左右二侧墙、后墙主要以二次余数理论制造扩散面,扩散器最深处1米,扩散频域55Hz-20kHz。整体残响时间大约0.7秒。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4#

传频声学听音室声学设计的理念主要有:

扩散为主搭配少量吸音

设计之初,团队也曾经购买过昂贵的进口吸音产品,但是加上之后发现声音变得不鲜活了,暮气沉沉,了然无味。后来也试过各种不同的吸收方案,都不甚满意。这才豁然开朗,原来听音室不应该吸收,而应该尽量去扩散。所以房间内尽量不要增加吸音棉,地毯等吸收声音的材料。家庭条件其实东西越多,扩散的越好,居家条件也可以两边打上书架,摆上参差不齐的书本和CD。

扩散以二次余数为主

二次余数扩散可以有效地扩散各个频段,不会有某些频段的堆积。这里的扩散方案采用二次余数扩散板嵌套成一个更大的二次余数扩散,最深的位置有1米,可以扩散到低至55赫兹。

选择足够坚硬的实木板

听音室的扩散材料,经过严格的选型,对比过很多材料,最后发现足够坚硬橡木实木板的声音比较好。

混响时间要根据房间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听音室的混响时间做到0.6秒左右会比较好听,但这是指的普通大小的听音室。而对于这个160多平,将近30000立方英尺容积的空间来说,残响时间本来就会更长。而根据有的资料介绍,将近3000立方英尺的空间,混响时间在0.8秒到1秒之间为宜。我们实际听感下来,超过0.8秒还是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所以传频声学的混响时间最终是定在0.7秒左右。

如果是房间不太大,直接扩散即可,这样残响时间都会自然的控制在0.5秒以内,这就是非常好的结果。如果是特别大的听音室,本来混响时间就很长,这时候可以增加一点吸音棉,每次增加1%的吸音面积,加一点就试一下。把混响时间控制在0.8以下,0.7左右可能会比较合适,当然还是要以实听为准。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5#

六、摆位

音箱的摆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套系统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之后,哪怕只是挪动一寸的距离,也会对声场和低频带来可观的影响。而且当吸音和设备做了调整之后,可能音箱摆位也要重新调整才能够达到最佳位置。


不花钱升级系统?

刘汉盛主编在大师讲堂中提到,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花钱,就可以升级你的系统,而且效果好很明显?有,那就是摆位。摆位到底有多重要,可能大家都无法想象,它真的可以让你的系统脱胎换骨而且不用花一分钱。刘汉盛主编做了详细的讲解,我结合这么多年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音箱的位置,

首先是距离后墙的距离,这个距离直接决定了你的音箱低频的驻波和缺陷。刘汉盛主编讲到,从你的音箱前面板,到后墙的距离,乘以4就是低频相抵消的波长。再用声音的速度340m/s除以这个波长,就是你的系统低频波谷的频率。例如你的系统前面板距离后墙5米,那波长就是20米,340÷20=17。那就是说17Hz的低频会被后墙的反射抵消掉,但是这已经不在可听范围了,所以是没有问题的。例如我家为了孩子,音箱距离后墙的距离只有1.8米,因此47Hz的低频会被抵消掉,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孩子练琴也在这里,音箱再拉出来就影响钢琴的位置了。如果你希望你的低频可以保持到的34Hz的低频响应,那么你就应该保持340÷34÷4=2.5米的后墙距离。如果家里实在没有地方,刘汉盛主编还提供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就是干脆贴着后墙。这样的话,损失的是100Hz以上的频率,这就对低频影响很小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音箱贴着后墙摆,会造成声场前压,声场是反向压迫过来的,会有一些影院系统的包围感,但是听音乐并不舒服。我自己是喜欢把音箱尽量往前拉的,并不是为了低频,而是因为音箱越靠前,越可以在音箱后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演出舞台,声场越接近现场,就好像把乐队请到了你的家里,当然我家的系统呈现的舞台感会小一号。而传频声学这套罗杰之声的系统,则可以产生近乎于现场真实乐队规模的舞台感。


要不要内倾?

一直以来,关于音箱的摆位,就有两派。一派是讲究音箱是平行摆放。另一派则是要有内倾角,当然还有一些折中派微微内倾的。刘汉盛主编是支持内倾角的,他讲到在录音室里面,监听音箱也是有内倾的,有内倾角的摆位可以让你听到和录音师听到的一样的声音。我个人是支持内倾的,而且我还喜欢内倾角要大一点(适合摆长边)。音箱内倾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营造更真实更凝聚形体的现场舞台,而水平摆放的声场呈现的舞台是会散一点。另一个是可以尽量减少侧墙的影响。我认为只有一种情况才能采用平行摆位,那就是当高音太亮的情况下,让高频离轴响应产生的衰减来减弱高频的压力。球顶高音在轴心位置声压是最大的,离开位置,声压会跟随降低。但是高音太亮这属于系统搭配出了问题,往往还有可能伴随着失真。应该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偏离高音轴心去逃避。


天然大号角

合理的摆位可以利用房间的反射,形成天然大号角,增加音箱的灵敏度,让音箱更容易推动,还不会出现大的波峰波谷。可能大家会立刻想到美国杰士的靠墙大号角,就是利用墙角的反射,增加声音的传播扩散。其实“天然大号角”不仅仅是放在墙角这一种用法。即使正常的摆位也可以找到一个点,利用墙角的天然大号角。音箱离开后墙和侧墙,距离后墙要比侧墙远一些,音箱前后的位置大概在2/3到1/2的位置,内倾角指向皇帝位,反复找,一寸一寸的尝试,最终你会找到一个位置,一下子房间和音箱成为了一个整体,房间也和音箱一起发声,声音一下子全打开了,声场开扬辽阔,场面宏大,没有任何拥挤和混乱。这就是这个房间的黄金点位。只要找到这个点位,音箱都变得更好推也更好控制了,仿佛音箱灵敏度都提高了几个dB。这是我曾亲身体会过的,这个摆法最大问题是音箱拉出来太多,影响平时的起居生活。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6#

七、后话

如何打造一套顶级的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不但需要很多的辛苦努力,需要交很多学费,而且也有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当你的系统调整出一个满意的声音之后,后面就要小心维护了。因为很可能你换一根线,或者房间布局有一些变动,这个好声音就没有了。推荐每次改动只变动一个地方,等煲开后确定是否是改进了,如果没有改进,那就尽快恢复。音响发烧友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次修改了多个地方,然后之前的好声音就找不到了。只能靠经验猜测是哪里出了问题,反复尝试几个地方的改动,这就非常被动了。要不然就全部恢复,要不然就是排列组合,对每一个改动都单独测试。

另外新产品都需要煲一下,尝试新东西,不要着急下结论,要等煲开之后才能知道真正的效果。这里面有一个经验,没有用过的产品,第一次上电使用,头两个小时声音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有7成的水平,主要是瞬态,解析力,高低频差一些。如果是经验足的人,根据一开声的听感,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产品煲开后的效果。一般来说刚开始味道不错,稍微蒙一点慢一点的,煲开后基本上刚刚好。而如果一开声非常漂亮的声音,大气滂湃,通透刺激,那么基本上煲开后就会声音偏快偏冷乐感不好。一旦开始煲之后,第二三天会进入衰声期,声音不稳定,各种难听。这就要等到彻底煲开了,一般的产品等200小时煲开。少数产品需要500小时。

音响发烧是一条充满开心,失落,惊喜,困惑的漫漫长路。一路鲜花绽放又处处隐藏着陷阱,每个发烧友都曾在这条路上迷失过,徘徊过,欢欣鼓舞过,流连忘返过。就用刘汉盛主编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之


(完结)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27#

好文章,学习了。
TOP
28#

详细丰富的介绍,很用心
我的淘宝小店(天歌音响)https://sjztg.taobao.com/
ATC .雨后初晴Harbeth.丹拿.瑟顿、LUXMANl力士、欧博.莲linn
我的微信13903119372
TOP
29#

精彩,看得不愿停
TOP
30#

楼主经验之谈。确实对器材的评论有时候会有偏颇,新机刚听不到50小时的听感和几个月煲开后的判断有可能大相径庭。越来越不敢轻易给器材声音下结论了。感觉器材也有生命,初生,少年,中年,老年。不同时期听,感受都有不同。
TOP
31#

上面说到的震动问题,好像和audio refinement的黄老板提的差不多。
用过,品尝过的才敢叫好!
TOP
32#

感谢各位认可,都是这些年自己的经验心得,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对,但是展会期间得到了刘汉盛主播的印证和认可,就想写一写了。
人生应该是多彩的,我愿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五彩斑斓。
人生又是有限的,我将用永不满足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一个奇妙的世界:http://sprsong.taobao.com/
TOP
33#

写的真好!学习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享受生活,享受音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