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无ing 发表于 2019-7-22 16:54大家 要不要来首 五虎封将 试试,估计都死翘翘
成都小春 发表于 2019-7-25 19:45正好录了个,对比了一下,比各平台不充值的标准音质在高频延展上好一点(拍手时有耳光响亮的感觉),整体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戴耳机同时也可以对比原文件听出皇帝位实测平直下潜到20HZ,对于这类低频多量还大的音乐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并且还可以听出明显的空间低频增益导致录下来的超低频比原始音乐的低频厚度和电平略高(所有空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低频增益,所以正常情况下,皇帝位的低频或录下来够准的话,是应该要明显低频强于原始音乐才是正常的)。
vic0561发表于 2019-7-25 21:59这是最正的路子,无奈JD懒人多
laozhishu 发表于 2019-7-25 21:40五虎用录音回放挑战太大,这段鼓声明显有一点拖,节奏稍赶了些。
成都小春 发表于 2019-7-25 22:01低频有空间增益和受空间声学消散速度的影响,怎么都会比原音乐持续时间要长,能清晰就已经难度很大了
laozhishu 发表于 2019-7-25 22:45确实是这样,尤其是这种极快节奏的鼓点,能够表达清楚已经相当不容易。
在时域内,共震和其它共振近似,也有Q值,反映整个系统中的声学阻尼或摩擦力衰减。高Q值的共振具有较小的衰减:它们表现出较窄的频带的锐利曲线峰,在时域范围内则会产生延续的的拖尾音。一只底鼓应该发出结实的爆棚低音,但如果是在一间有不良共振的房间内,在共振的频率上,快速的连续敲击可能会演变成持续的模糊的轰鸣。在房间内、房间的边界、房间内的陈设以及声学结构当中,所采用的吸声量越大, 共振的Q 值就越低。低Q 值的共振是由于系统的损耗导致的: 在频域曲线申会产生较宽范围的提升,和短得多的、受到抑制的拖尾音。抑制共振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将会看到,用被动声学方式抑制房间内的低频共振是难度很高的。幸好,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和电声学手段来帮助消除不必要的声音。内部机制决定了共振的外部表现,当声音在两个或更多房间边界之间传播,并产生了完全的相长干涉时,就会产生我们熟知的驻波( standing waves )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所有的共振频率上,并且可以通过测量房间边界范围内各点的声音强度变化检查出来。那些由高Q 值共振引起的尖峰和低谷都是比较锐利和窄的。而低Q 值共振则会产生相对平缓的声级变化。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在小房间内,不同位置座位的低频品质的不罔,有时这种不同甚至十分惊人。 简单归纳的意思是:小空间的声学处理(一切家装都是不以声学处理为目的的声学处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超低频能量的消散速度,会让原本的空间共震驻波结点导致的大峰大谷变得平缓,嗡声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减短(声音更平衡,更干净,染色更少)
在时域内,共震和其它共振近似,也有Q值,反映整个系统中的声学阻尼或摩擦力衰减。高Q值的共振具有较小的衰减:它们表现出较窄的频带的锐利曲线峰,在时域范围内则会产生延续的的拖尾音。一只底鼓应该发出结实的爆棚低音,但如果是在一间有不良共振的房间内,在共振的频率上,快速的连续敲击可能会演变成持续的模糊的轰鸣。在房间内、房间的边界、房间内的陈设以及声学结构当中,所采用的吸声量越大, 共振的Q 值就越低。低Q 值的共振是由于系统的损耗导致的: 在频域曲线申会产生较宽范围的提升,和短得多的、受到抑制的拖尾音。抑制共振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将会看到,用被动声学方式抑制房间内的低频共振是难度很高的。幸好,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和电声学手段来帮助消除不必要的声音。内部机制决定了共振的外部表现,当声音在两个或更多房间边界之间传播,并产生了完全的相长干涉时,就会产生我们熟知的驻波( standing waves )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所有的共振频率上,并且可以通过测量房间边界范围内各点的声音强度变化检查出来。那些由高Q 值共振引起的尖峰和低谷都是比较锐利和窄的。而低Q 值共振则会产生相对平缓的声级变化。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在小房间内,不同位置座位的低频品质的不罔,有时这种不同甚至十分惊人。
具体的测量量化数据分析来说:
这是我所录音空间的低频衰减时间时域瀑布图,能量消散最慢的点34HZ经过300毫秒从92DB衰减到63DB;衰减量约29DB;
第二步:分析电声对于低频回放控制的影响(因为我搞小空间建筑声学为主,电声只知皮毛,欢迎坛友修正)
D: Midrange Decay TimesStandards: • Time taken for sound to decay 60dB(T60) should be between 0.2s and 0.5s from 250Hzto 4kHz11.jpg(62.02 K)2019/8/7 10: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