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廿世紀小提琴協奏曲:流派名曲篇
作者: 李毅超 2002-12-22 22:53:25 点击: 160 返回
「協奏曲」是什麼﹖在十七世紀時是指大大小小演奏力量聚集在一起。到十七世紀末,器樂協奏曲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很快就發展成一種以精湛技巧樂器主奏的音樂。在古典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速度遠不如鍵盤樂器。但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將扭轉這種趨勢,也為十九世紀作曲家帶來全新的靈感。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興盛一時,從史博、孟德爾頌、舒曼、布魯赫……,等偉大作曲家配合當代小提琴大師將傳統完全鞏固。到了二十世紀初這種傳統慢慢的式微,許多新派的作曲家似乎避免碰觸這種傳統。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小提琴協奏曲的寫作又引起作曲家們的興趣,但是願意投身嚐試演奏新作品的小提琴家確不多,所以1980年之後,幾乎沒什麼小提琴協奏曲誕生。二十世紀也將結束,讓我們回顧這百年小提琴協奏曲的紀錄。
德奧派
它們是浪漫主義的掌門人,所以二十世紀的新作品仍脫離不了傳統的氣息。著名的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荀白克、普菲茲納(Pfitizner)和雷格的作品就是傳統小提琴協奏曲的典型。但亨德密特走向新古典主義,1939年的作品音樂的內容雖然是現代式,但是精神上是古典大協奏曲的再復活。曲中長大的裝飾奏使人追往思舊,讓大家回顧前一世紀的交響協奏曲。
但是貝爾格和Henze卻努力向前走。貝爾格1935年的作品,雖然採用巴哈聖詠合唱和科隆登地方民謠為素材,但結構上完全以十二音列為主體,為一種全新的嚐試。Henze這位社會主義前衛型作曲家,在1947年的作品可說是試驗性的作品,完全以序列音樂為基礎,並不是一首易欣賞的樂曲。到了1971年Henze又大發奇想,他希望在介於音樂和歌劇之間編寫一首小提琴,但是完全沒有成功,也將德奧小提琴樂派劃下一個小句點。
俄羅斯派
俄羅斯作曲家主宰了二十世紀前半部的樂壇。雖然老前輩柴可夫斯基、葛拉祖諾夫和西歐的風格關係密切,但是二十世紀初俄國音樂的民族風格卻大放異彩。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史特拉汶斯基在小提琴家奧爾和克萊斯勒的協助下,1931年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華麗的作品,但不見有任何風格或手法的突破。倒是不曾接受小提琴正規教育的普羅高菲夫,居然寫了兩闕曠世傑作。這兩首作品曲風迥異,一首是急進尖刻、機智魅人,是精確且簡短的作品,另一首卻是情調溫柔、充滿慰藉的作品。但是普羅高菲夫卻抓住「古典路線」、「現代傾向」、「展技」、「抒情」的要素,結結實實的應用在其中。
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兩首協奏曲,要是沒有西格提和海飛茲大力的演奏提倡,成功的速度也不會如此的快。對比之下,卡巴列夫斯夫、哈察都量、蕭士塔高維契的俄國民族色彩,在作品中比重極大。他們的結構都趨向含蓄,但是卻有很熱鬧的結尾。1960年後,卡拉耶夫和許尼特克(Schnittke)創作無調性和自然音階法混合的小提琴協奏曲,可惜近代小提琴家少有碰觸這些未來的傑作。
法國、北歐派
他們本來就不是小提琴作品出產的主流國。從巴洛克時代法國作曲家對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非常的晚,在十九世紀只有聖桑的作品做為點綴。到了二十世紀前期,回首一望,只有米堯對小提琴協奏曲做出了一些貢獻。米堯也同樣以「四季」來為他的作品命名。而且他的作品比維瓦第的四季更加多彩多姿。不過這四首作品的編制都不大,偏向室內樂組合的型式。到1950至1980年代之間,杜第列(H. Dutilleux)、法朗塞(J. Francaix)和周立偉(A. Jolivet)等法國作品曲家,也譜了一些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可惜都未能引起樂壇的任何反應。
西貝流士、尼爾森和拉森(L-E Larsson)三個作曲家,似乎就把北歐當代小提琴協奏曲的故事說完全。北歐作曲家的作品都以民族性為根基,完全不屬於任何一個樂派。這三首作品也追隨著這個特性,但是小提琴作品基本的要素:充分發揮樂器能力和華麗演奏效果,他們也沒有忘記。基本上,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都算上乘之作,但他們的起源有時真令人匪夷所思。
英國、美國派
這個古典音樂作曲小國,在巴洛克時代吸收了許多義大利和法國風格,韓德爾的移居及大協奏曲創作,並未替英國壯大作曲家的傳統。古典與浪漫時期英國人,似乎繳了一張白卷,但是艾爾加在二十世紀初的1910年「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大大的為英國爭一口氣,是一首不折不扣的佳作。這首作品不華麗卻有很豐厚的旋律,與沈重的和弦,形式上極為堅固。隨後戴流士、布瑞頓、哈蒂(H. Harty)、佛漢‧威廉士與巴克斯(A. Bax)前仆後繼地投入小提琴協奏曲,雖然不能說曲目傑作,但是總算為英國音樂創作史寫下美好的一頁。
這個新興國家實在沒什麼古典音樂創作的傳統,要提起小提琴協奏曲,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起巴伯的作品。本世紀初的美國使用德奧浪漫派舊傳統加上國內爵士的風格,發展自己「美國式的新古典主義」,但是並非很成功。巴伯就偏離這個路線,寫出大家認為曲調生硬、不協調、精湛技巧的傑作。之後,因戰亂而來的歐洲移民,布洛赫(E. Bloch)、康果爾德(E. Kongold)和雷內克(C. Reinecke),為這個國度譜下水準不差的小提琴協奏曲。但是小提琴協奏曲有未來嗎﹖
誰殺了當代音樂
說真的,從傳統而言,協奏曲是為當代演奏名家所創作的例子不少,而為當代演奏名家捧起來的例子更多。但是今天演奏家從學院派刻板的教育,之後為了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為了唱片公司迎合市場口味所眾的演奏合約,誰還有心力去配合作曲家天馬行空的為理想,為創新樂器技法去拉一首你未知的作品。誰扼殺了現代的小提琴協奏曲﹖與其說是唱片公司或是音樂學院,還不如說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我們這一群只聽「好聽」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迷們。
廿世紀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若要筆者挑出最欣賞的十首,必定毫無猶豫的以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掛帥。讓我們回味鄭京和1970年代剛出道時頗具特色的優秀演奏。鄭京和熱力四射的演奏,似乎將這首展技的小提琴協奏曲推到極限,如此鮮明、凌厲的演奏,卻不會把聆聽者逼到呼吸困難的境界。此間另一個功臣就是指揮普列文將樂團和獨奏者作極佳的調和,配合Decca王牌錄音組合,將這首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做了一個歷史性紀錄。
且慢,我們再看另一位小提琴家帕爾曼,他和梅塔共同合作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協奏曲也是一個光輝四溢的好錄音,相同的,帕爾曼在本曲充滿銳氣,朝氣蓬勃的氣息,很忠實反映哈察都量對俄國民族風的描寫。這闕樂曲只要演奏者多花一點心思,就可以巧妙地表現出樂曲的色彩感,以及幽默的情趣。各位愛樂者即使不習慣欣賞當代作品,也能感受到第三樂章的東方情調與異國風魅力。
不幸的預言
趕快拉大家一把,別光只沈醉在俄羅斯風中,讓我們聽聽大師葛羅米歐,如何詮釋十二音技法大師貝爾格,這首充滿溫暖與緬懷的作品。這首協奏曲並不在華麗的演奏效果這方面下功夫,但十二音的技法確使管弦樂團產生前所未有的奇特效果。葛羅米歐是老派的小提琴家,他的琴音是緊密又豔麗,似乎是一個一個音粒慢慢琢磨出來。但是,Markevitch的樂團組合在不喧賓奪主的狀況下,表現得更是可圈可點。當我們仔細聆聽第二樂章,葛羅米歐一開始一段自由而細膩的裝飾奏,那種無奈與感傷是不是預言,貝爾格在本曲完成後四個月就與世長辭。
別太陷入感傷,讓我們跨海到新大陸,聆聽這首婦孺皆知的巴伯小提琴協奏曲,並且由美麗的Anne Meyer(Asv CDPRO 8013)為我們擔綱。這首樂曲在第一樂章有大幅度的升騰,但是Meyer似乎很輕鬆的將它帶過。她似乎不是以激情與大幅度表情來詮釋本曲,所以第二樂章抒情的樂段是她表現最深刻的樂段,小提琴和樂團如同雙股線交織的前進,這是個搭配融合的美麗演奏。也許我們不必在聆聽每一首樂曲,都要求演奏者都要有深度的演出,因為並不是每首樂曲都是以深度為寫作導向。像巴伯這首小提琴協奏曲,輕輕鬆鬆的給大家帶來歡愉那就夠了。
無法超越的鬼才
艾爾加小提琴協奏曲,在二十世紀英國錄音工業盛極一時的時代,錄音自然比一般作品有較多曝光的機會。從早期海飛茲、曼紐因、歐伊斯特拉夫等小提琴家,都為它留下極佳的錄音紀錄,但是大家卻永遠不可以忘掉,小提琴鬼才Nigel Kennedy在EMI留下三星帶花的佳作。這首樂曲不華麗,形式堅固牢靠,但是樂念、結構都有略為誇大的地方,所以演奏者如果又過度莊重,免不了感到一點龐大的空虛。所以本曲Kennedy的手中,就不會有這種不良的效果,因為年輕活力的朝氣使本曲莫名的充實起來。Kennedy的風格和曼紐因有點相似,他是以清晰而帶著一絲的甜美來詮釋這首龐大的樂曲,年輕的Kennedy落落大方的演奏,將音樂線條安排的十分精妙,使音樂好聽但不誇大,堅實的感覺十足。(編按:Kennedy最近重回古典樂壇,再次灌錄這首讓他揚名立萬的曲子。)
我們絕對不可以忘記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雖然許多人都還是覺得它是十九世紀浪漫的產物,不過筆者再度強調本曲不屬於任何的流派,甚至曲中未直接採用民謠曲目。本曲以精簡的主題和單純的發展部,似乎像北歐的天氣一樣的冷冽乾燥。誰最適合本曲的演出呢﹖冷酷快速的海飛茲可做上上首選。RCA Living Strereo時期的名錄音,完全補捉海飛茲完美的小提琴技巧。他的表情清澈中帶點冰冷,句法銳利如北方的寒風,不折不扣的西貝流士式的演出。不要談溫暖,不再談抒情,這首小提琴就要這種「酷」的感覺。
好錄音難尋
其實,一些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協奏曲,在錄音的目錄上實在不多,理由就不必筆者再重覆。但是這些稀有的錄音,可是個個珍貴耐聽。像電影配樂大師康果爾德的小提琴協奏曲,市面上大概只能找到兩、三個版本,筆者個人比較喜歡帕爾曼和普烈文比較早期的錄音。其實這首樂曲是標準的德奧浪漫風最後演出,不管演奏家或獨奏者如何賣力,都很難將二十世紀現代感表現出來。
相同地,鄭京和與普烈文在1970年代合作的理查‧史特勞斯小提琴協奏曲,也面臨相同的狀況,指揮和獨奏者加上完美的錄音,都只能將樂曲發揮到一定的效果,因為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陰影太大了。所以,有時候蕭士塔維契的新古典風,加上一些狂野民族曲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一種另類的好選擇。帕爾曼和梅塔在台拉維夫的合作,雖錄音較為粗燥,但是那種現實的透明感,會給大家極佳的反應。最後,筆者是不會忘記法國作曲家-米堯的作品,似乎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更加地少,雖然同為「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但是似乎大家一面倒地走向維瓦第的作品。在筆者個人聆聽經驗中只聽過老大師郭德堡在Philips和沙瓦利希合作的錄音,不知道發行CD了嗎﹖
如有任何意见或者想法,请去 南风影音唱片论坛 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