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轉帖]布里頓和皮爾斯 [复制链接]

1#
前天是英國音樂巨擘布瑞頓(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的百歲誕辰紀念。他不只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更是二十世紀英國的代表音樂家,是無論如何必須欣賞的一代大師。布瑞頓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五歲就開始作曲,七歲正式上鋼琴課,十歲學習中提琴。小時候的他過得不算特別快樂。這個敏感的孩子,對生活中的許多不公不義,像學校中的霸凌事件或老師的專斷獨行都感憤怒,更讓他日後成為堅定的反戰和平主義者。他和作曲家布里吉(Frank Bridge)學習,也就讀倫敦皇家音樂院,畢業後就開展作曲事業並認識各類藝術家,同輩詩人奧登(W. H. Auden)對他影響尤大。透過大量寫作,布瑞頓的筆法也不斷精煉,靈感越磨越出,逐漸成為成熟名家。1937年布瑞頓遇見男高音皮爾斯(Peter Pears)。他們從朋友到戀人,後來更成終生伴侶。回顧他們的交往,其實在1939至1942年兩人同赴美國時,才算真正滋長。當時愛好和平且反戰的布瑞頓,愈來愈不能忍受歐洲的戰爭氣氛,索性移居美國。但1942年當他讀到英國詩人克拉貝(George Crabbe)的作品後,思鄉之情又讓他回到家鄉,也決定以其詩作主題改寫成歌劇《彼得‧格林》(Peter Grimes)。這部歌劇一出手就成為眾口交讚的經典,更使英語歌劇得到重新評價,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之後,布瑞頓的作曲生涯愈見穩固。1948年起他和皮爾斯創立了愛德堡音樂節(The Aldeburgh Festival),到今日仍然持續舉辦。為了音樂節布瑞頓定期發表新作,1953年的歌劇《比利‧巴德》(Billy Budd)較《彼得‧格林》更上層樓,而1954年應威尼斯雙年展之邀所寫的《碧蘆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更讓人大開眼界。而他於1962年譜下的《戰爭安魂曲》,則是曠世絕作中的曠世絕作。就算布瑞頓只寫下《彼得‧葛萊姆》或《戰爭安魂曲》,他都有資格成為英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出生三個月就罹患肺炎而心臟受創,長大後的布瑞頓雖然生活規律且飲食節制,到了197年初,心臟問題終於惡化到非進行手術否則難以挽救。趕在1973年開刀前,布瑞頓完成了歌劇《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或許這是他自我投射最深,情感也最濃厚的音樂作品。心臟手術雖成功,右半邊卻輕微中風,導致他無法繼續演出。手術後布瑞頓健康情況大壞,但仍然完成些許傑出作品,終究於1976年過世。雖得到大主教允許可以葬到西敏寺,但這位英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仍然葬在愛德堡鄉間。皮爾斯在布瑞頓過世後又活了十年,繼續主持音樂節並教學,最後依照和情人的約定,和布瑞頓永遠在一起。在布瑞頓最好的作品裡,我們永遠可以聽見最深刻幽微的人性探索。在這抹黑造謠大行其是,綁架信仰恣行奸邪的時代,我們都該更認識布瑞頓。那讓我們得以反省,也能更認識自己。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